----------------------- page 17-----------------------


    《理查三世》 ——暴君的下場 《理查三世》,文題相符,寫的是理查三世本人悲劇的歷史。全劇情節 集中緊湊,寫宮廷內的鬥爭,寫理查三世從陰謀篡位到身敗名裂的全過程。 戲一開始,作者就藉助獨白、旁白等手段使理查三世 (即位前叫葛羅斯 特)露出兇險的麵目和可怕的野心。他對權力有不可抑製的貪慾,作為皇上 的弟弟,他一直在為沒能繼承王位而耿耿於懷,仿佛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 他的計劃是設下圈套,搬弄是非,用酒後狂言、毀謗及夢囈等一切手段,挑 撥他的三哥克萊倫斯與大哥即皇上的關係。他先是甜言蜜語,騙取克萊倫斯 的信任,然後進宮,在生了病的皇上麵前說克萊倫斯的壞話,讓皇上動怒殺 死他,這時他就可以獨攬大權了。他以前曾殺了安夫人的丈夫和父親,但他 為了目前的需要,打起如意算盤,要娶這位寡婦為妻,當然不是為了愛情, 而是想得勢以後把她殺死,再娶她的侄女。他知道自己犯的罪過不可饒恕, 在安麵前無地自容,而且他這一瘸一拐,形象欠佳,連她前夫一半也不如。 但他用花言巧語和滿麵春風,並且採用非常的手段終於把安騙到手。 他厚顏無恥,嘴上總是掛著滔滔不絕的正義辭藻。與人爭吵,總是大嚷 大叫,先發製人:醜人就該死嗎?就一定存心害人嗎?一副單純的真實心腸 就該受到淩辱,就該讓狡猾欺詐的傢夥占盡上風嗎?如此等等。羅斯特本是 驍勇善戰的將領,曾四方征戰,立下功勳,所以他動不動就提起他以往的歷 史來要挾當今的統治者,他不擇手段,剷除阻礙他達到極權地位的一切障礙, 甚至最後殺掉一直跟隨他的爪牙白金漢公爵。他的所作所為終於導致舉國上 下怨聲載道,眾叛親離。裏奇蒙公爵起兵直逼王宮,而以前被他殺害的人的 幽靈在不斷糾纏他的靈魂和良心。 “良心是個懦夫,你驚擾得我好苦!”他 嘆道。劇終時,在戰場上,他陷入重圍,連坐騎也沒有了,悽慘地高喊著: “一匹馬!一匹馬!我的王位換一匹馬!”惡貫滿盈,死有餘辜。 這部作品情節簡明,主題突出,人物性格也較豐滿。比起 《亨利六世》 那種枝蔓過多,平鋪直敘是一個大進步。它顯然受到馬洛等人悲劇作品的影 響,在歷史事件中挑選與悲劇性人物有關的事,加以集中化的處理。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創作正經歷著一個轉折,他的歷史觀也趨向成熟。究 竟怎樣評價帝王將相,是他的歷史劇的中心問題。亨利六世是個昏君,懦弱 無能,導致國家混亂。而理查三世過於用強,兇狠陰險,禍國殃民,其結果 比之亨利六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失敗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用非法手段攫取 王位,而另一個歷史劇中的君主——理查二世,雖是名正言順的一國之主, 也遭到同樣的下場。 作於 1595年左右的 《理查二世》,取材於荷林舍德的《英格蘭、蘇格 蘭與愛爾蘭編年史》,描寫英王理查二世被大臣勃林布洛克廢黜的故事。理 查二世是一位喜怒無常的暴君,肆意橫徵暴斂,不體察民情。他總是抱定“君 權神授”的觀念,唯我獨尊,使臣民們極為不滿。該劇一開始,就出現勃林 布洛克與毛勃雷二位貴族的爭端,雙方都怒氣衝天,各不相讓,遂請求國王 主持一場決鬥來解決。但理查二世表現了昏庸和剛愎自用的性格,他想比武 的結果,無論哪一方取勝,都對自己不利,於是決定把他們二人同時放逐到 外國。理查二世一心想著自己的利益,認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教臣死, 臣不敢不死,是天經地義的正在這時,勃林布洛克的父親約翰·剛特去世,


    ----------------------- page 18-----------------------


    國王索性來一個釜底抽薪,沒收了應由勃林布洛克繼承的封地和財產,激起 了這位大臣的憤怒,遂以討還遺產為名,聯絡其他一些貴族,起兵將理查二 世趕下王位。 在這個劇本裏,莎士比亞遇到一個很複雜棘手的問題,就是國王的權力 是否能夠動搖,權利的得失由誰來安排。按照傳統觀念,王權是上帝賦予的, 王位的繼承或禪讓都要符合一定的程序,人民群眾是沒有權力隨意廢黜舊王 擁立新王的。否則就是犯上作亂,就是僭越篡位,罪莫大焉。莎士比亞生活 在封建極權的時代,自然受這樣的觀念影響很深,在前麵介紹的歷史劇中, 對陰謀篡位的貴族及發動暴亂的農民,都一律予以譴責。即便在《理查三世》 中貴族最後推翻君主,也是因為他之登上禦座,本是不合法的。在 《理查二 世》中,莎士比亞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安排了理查二世的倒台,正如中國 的孔孟,雖擁護王權和秩序,但遇到暴君,也要以民為本,以社稷為重,贊 成 “誅一夫紂(殷紂王)”。如果君主無力治國而又禍亂天下,也是可以取 而代之的。君權神授,但隻授給那些英明勤勉的國王。這就是莎士比亞在該 劇中達到的認識水平,也是他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進步思想在劇作中的體 現。


    ----------------------- page 19-----------------------


    《亨利四世》 ——不朽的傑作 《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緊隨其後的《亨利五世》是連續性的作品,其描 寫的重點是亨利五世繼位前後的事件。相反亨利四世在劇中並不顯得重要。 全劇有兩條線索,一是老國王亨利四世發兵平定北方貴族叛亂,一是王 子哈爾開始不務正業,與一群市井流氓混在一起,後來與他們斷絕關係,參 加平叛戰爭,立下戰功,最終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兩條線索交叉前進,互 相映襯。 《亨利四世》上篇寫國王即位後時時想到自己的禦座係篡奪而來,良心 十分不安,再加上太子哈爾鎮日與一群流浪漢廝混,吃喝嫖賭,打家劫舍, 全無正形,老國王非常氣憤和懊喪,覺得這是上帝對他篡位的一種懲罰。他 為了排遣國內人們的不滿情緒,決定派兵參加十字軍,去耶路撒冷保護聖陵。 但消息傳出,宗室裏的反對派諾森伯蘭伯爵和北方貴族摩提默發動叛亂,他 們得到了蘇格蘭人和威爾斯人的支持。諾森伯蘭伯爵的兒子霍茨波是一員勇 猛的戰將,在他的指揮下,叛軍所向無敵,一時朝野震驚,亨利王父子動用 全部兵力,禦駕親征,王子一改舊習,積極參戰。 其實王子是個富於心計的人。他身在酒肆,心想天下,對自己的將來早 已胸有成竹。上篇第一幕第二場,在和酒肉朋友們打鬧一陣後,他有一大段 獨白: 我完全知道你們,現在雖然和你們在一起無聊鬼混,可是我正 在效法著太陽,它容忍汙濁的浮雲遮蔽它的莊嚴的寶相,然而當它 一旦穿破醜惡的霧障,大放光明的時候,人們因為仰望已久,將要 格外對它驚奇讚嘆。……隻有偶然難得的事件,才有勾起世人興味 的力量。所以當我拋棄這種放盪的行為,償付我所從來不曾允許償 還的欠債的時候,我將要推翻人們錯誤的成思,證明我自身的價值 遠在平日的言行之上,正象明晃晃的金銀放在陰暗的底麵上一樣, 我的改變因為被我往日的過失所襯托,將要格外耀人眼目,格外容 易博取國人的好感,我要利用我的放蕩的行為,作為一種手段,在 人們意料不及的時候一反我的舊轍。 這說明他並不是誤入歧途,而是把這當作一種手段,同下層群眾接觸, 了解民生疾苦,為將來實施有效的統治作準備。 果然,他幫助父王平定了北方的叛亂。叛軍的首領比起他來黯然失色。 他們為了各自集團的利益,互相猜忌,加以傲慢輕敵,剛愎自用,很快敗在 王子的團結一致的雄師手下,即便叛軍猛將霍茨波號稱英勇無比,舉世無雙, 也無濟於事,終於在索魯斯伯雷戰役中被哈爾王子殺死。上篇以王軍勝利告 終。 但叛軍並未全被消滅。霍茨波的父親諾森伯蘭伯爵夥同約克大主教重新 集結軍隊,向王軍開戰,下篇就描寫亨利四世與哈爾王子第二次出征,出奇 計打敗了叛軍,在國內徹底恢復了和平局麵。正當大軍凱旋,舉國歡慶之時, 亨利四世大病不起,不久去世。在他彌留之際。哈爾王子一席肺腑之言,傾 訴自己內心所想,表現了他一貫深謀遠慮,使國王放心地把國事託付給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然與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亞戲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喬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喬生並收藏自然與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亞戲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