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自然與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亞戲劇 作者:黃喬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page 5-----------------------
詩人和作家於八十年代中葉第三十五次去英國作莎劇研究時聲稱,他確認, 三十七部莎劇是馬洛的作品。他途經義大利時得到了一份出土的記載馬洛身 世的墓誌銘,使他對自己的論斷信心十足。據史料記載,馬洛是在1593年在 一家小酒店裏與人口角被殺死的,也有人說是因捲入政治鬥爭被謀殺,總之 是死在英國。但這個墓誌銘上說,他是死在義大利的。他逃離英國,一直過 著隱居生活到1627年,其時莎士比亞已死十一年。霍夫曼認為,莎劇的一些 作品如 《威尼斯商人》、《維洛那二紳士》、《羅蜜歐與朱利葉》、《無事 生非》等等都以義大利為背景。莎士比亞沒有去過義大利、怎麽會寫得那麽 真實生動呢?霍夫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將馬洛與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對 比,他發現,兩人的風格有一致之處,不少地方遣詞造句如出一轍。 掘墓、計算機分析、推理,聽起來真像偵探小說那麽有趣。但霍夫曼無 法證明何以馬洛在義大利寫的劇本署了莎士比亞的名字,說是出賣和收買並 沒有證據。 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在很多劇本、很多文件上出現過,如斯特拉福鎮教區 記事簿上記有他的受洗、結婚、喪葬的日期,倫敦的出版商工會名冊裏記載 著他的兩首長詩的出版情況及某些劇目的上演日期。此外還有他在家鄉買房 產及與劇團一起進宮領賞的文字記載。 莎士比亞確有其人,既然有馬洛這樣的傑出劇作家,莎士比亞就可能出 現。我們從現存的一些文字記載中可以知道莎士比亞在世時就受到過讚賞、 批評甚至謾罵,而這批評和謾罵部分地是因為他的劇作深受觀眾歡迎,拆了 他的同行的台。1592年,莎士比亞的歷史劇 《亨利六世》三部曲寫成在倫敦 上演,立即使人們意識到戲劇界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其時前輩作家羅伯 特·格林卻貧病交加,病倒在一家小客棧裏。他看到莎士比亞的成功,妒從 中來,寫了一篇文章 《吃塹長智》,內容是告誡他的戲劇家同伴們(他們都 是正牌劇作家,人稱 “大學才子”)要提防那些演員出身的編劇者,其中有 一段是: 切勿相信他們,其中有一個暴發戶式的烏鴉,借用我們的羽 毛,美化自己,演員的外貌裏包藏著他的虎狼之心。他以為用那幾 句浮誇的無韻詩,就算躋身於最優秀作家之林,其實他隻是個地道 的雜役,卻恬不知恥地認為全國的舞台上隻有他最擅場。 文中有好幾處是影射莎士比亞的。首先 “暴發戶”(upstart),因為 莎士比亞剛開始創作。 《亨利六世》下篇第一幕第四場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啊,一張婦人的皮,包藏她的虎狼之心!”這裏借用來咒罵莎士比亞。“雜 役” (原文為拉丁文jo-bannes factotum)一詞也有用意——莎士比亞初到 倫敦就是在劇院裏打雜的。特別是最後一句裏,格林用了 “擅場”(shake —scene)一詞,他順便拿莎士比亞的名字 (shake—spears意為揮舞長矛) 玩文字遊戲。值得注意的是 “借用我們的羽毛美化他自己”一句,言下之意 是莎士比亞從他們的劇本裏偷走了什麽。據說莎士比亞看到這篇文章很生 氣,向出版商提了抗議,後者立即撰文道歉說: “我很抱歉,甚至覺得是我 寫了那篇文章,但我所親眼見到的他本人 (莎士比亞)不僅演技高超,而且 溫文爾雅。此外,有身份的人一談起他,都說他為人公正,文筆典雅。” 莎士比亞在世時,有一些評論家就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如弗朗西斯·米
----------------------- page 6-----------------------
爾斯說: “正如人們認為攸福伯斯的靈魂在畢達哥拉斯的身上那樣,奧維德 的可愛即機智的靈魂則活在甜蜜而語言甘美的莎士比亞身上。”他還引述一 位前輩批評家的話說: “正如皮烏羅·斯托羅所說,詩神們如果講拉丁語的 話,就會講得同普勞圖斯那樣,同樣,如果詩神們講英語的話,他們也會講 莎士比亞那樣美好圓潤的辭句。” 莎士比亞生前當然想不到自己身後享有這麽大的名聲,他的作品成為不 朽的傑作。世事就是這般奇怪。有些作家生前火爆,身後寂寥;有的是生前 蕭條,死後煊赫;又有的忽冷忽熱,隨時升沉。莎士比亞則不受時間磨損, 他屬於所有的時代。生前獲得相當的聲譽,身後又如日之東升,愈益鮮明, 愈益熾烈,而且一直升到中天,在那裏永恆炳耀。 既然實有其人,那麽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怎樣成為劇作家的?人 們根據現在能找到的材料,勾畫出他的生平事跡的輪廓。
----------------------- page 7-----------------------
生平與創作概況 據史料記載,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於 1552年定居艾馮河畔 的斯特拉福鎮,從事羊毛生產和羊皮手套加工業,同時也做木材生意,這個 小鎮距倫敦約150公裏,北邊是亞登森林,與莎士比亞後來寫的《皆大歡喜》 中的森林同名,其中的聯繫不是偶然的,他的母親娘家也姓亞登。母親是大 地主的女兒,父親同她結婚後,家境大為改善。他們共有四男四女,威廉是 最大的男孩。當地教堂的文件上寫著,他於1564年4月26日受洗禮,人們 按照當時嬰兒出生三天後受洗的習俗,將4月23日確定為他的生日。 位於沃裏克郡的斯特拉福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英國紡織業急劇發 展的過程中,成為商品集散地。這給商人們帶來很大好處。約翰·莎士比亞 很快富裕起來,接連在城裏買了四處房產,還參加了鎮上的行政工作,擔任 過鎮議員,後來又被選為鎮長。威廉的童年時代,正值他父親買賣興隆,仕 途得意。但好景不長,幾年以後,由於生意清淡,家境越來越不佳。1587年, 約翰的鎮議員資格被取消,他開始負債,並抵押了妻子的遺產。1601年約翰 去世。少年時代的威廉由於家庭生活困難隻好輟學。 有關莎士比亞受教育的情況,人們所知甚少。根據當時的教育製度和他 的家境來推斷,他應該在文法學校讀過幾年書。因為斯特拉福鎮有一個頗有 名氣的文法學校,而鎮上有一條規定,市政委員會成員的子弟可以免費就讀 到十二歲。莎士比亞符合這個規定。文法學校就設在鎮長辦公室所在的樓上, 距他們所住的亨利街也很近。 文法學校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按那時的規定,兒童四、五歲入學, 先受兩到三年的附屬小學教育,升入文法學校初級班。學校學的是拉丁文。 因為在附屬小學學的是識字課本和教義問答,升入初級班即開始學拉丁文文 法,用的教材是李利編的 《拉丁語法》,所以被稱為文法學校。課程由易到 難、由簡到繁,先閱讀格言、寓言和戲劇作品,以羅馬古典作品作教材,進 而學習修辭、寫作和演講術。雖然當時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形成各自民族的語 言,但古典文學的勢力還占據統治地位。說一個人博學當然是指他的拉丁文 化知識豐富。所謂文藝復興,就是對古典文化的愛好和研習。用拉丁文寫作 的羅馬古典作家如西塞羅、維吉爾、奧維德、塞內加等都留下了很多優美的 篇章。但也許是因為他讀的時間不長,或者因為這個學校的教法象中國舊式 學堂一樣要求死記硬背、效果不佳,或者因為別的什麽原因,以至於熟識莎 士比亞的劇作家本·瓊生在他編纂的 《莎士比亞全集》的獻詞中說,莎士比 亞 “懂得拉丁文不多,希臘文更少。”這絕不是說這位天才劇作家的文化素 養低,本·瓊生是一個博學多識的古典學者,他的衡量標準是不一般的。須 知那時研究古典文學的風氣雖盛,但莎士比亞不是一位學者,他是用英語寫 作的劇作家。當然他受一般風氣的薰陶,在創作期間也不斷從古典文學中汲 取營養,這從他的劇作中看得出來。本·瓊生這樣說,也許還有一層意思: 莎士比亞讀書少,也沒進過大學,對古典文學沒有達到淵博貫通,竟能寫出 這樣的傑作,實在很難得。 的確,一個創造了高深藝術的人不一定具備高深的知識。一個沒有受過 學院訓練的人也可以學習寫作,而且會寫得很出色。隻要他閱讀適當的書籍, 留心觀察身邊的事件人物,他就能給人一種博學多才的印象。例如如果他想 了解法律方麵的知識,他不必也不可能係統地攻讀法律著作,他隻需記著一
詩人和作家於八十年代中葉第三十五次去英國作莎劇研究時聲稱,他確認, 三十七部莎劇是馬洛的作品。他途經義大利時得到了一份出土的記載馬洛身 世的墓誌銘,使他對自己的論斷信心十足。據史料記載,馬洛是在1593年在 一家小酒店裏與人口角被殺死的,也有人說是因捲入政治鬥爭被謀殺,總之 是死在英國。但這個墓誌銘上說,他是死在義大利的。他逃離英國,一直過 著隱居生活到1627年,其時莎士比亞已死十一年。霍夫曼認為,莎劇的一些 作品如 《威尼斯商人》、《維洛那二紳士》、《羅蜜歐與朱利葉》、《無事 生非》等等都以義大利為背景。莎士比亞沒有去過義大利、怎麽會寫得那麽 真實生動呢?霍夫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將馬洛與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對 比,他發現,兩人的風格有一致之處,不少地方遣詞造句如出一轍。 掘墓、計算機分析、推理,聽起來真像偵探小說那麽有趣。但霍夫曼無 法證明何以馬洛在義大利寫的劇本署了莎士比亞的名字,說是出賣和收買並 沒有證據。 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在很多劇本、很多文件上出現過,如斯特拉福鎮教區 記事簿上記有他的受洗、結婚、喪葬的日期,倫敦的出版商工會名冊裏記載 著他的兩首長詩的出版情況及某些劇目的上演日期。此外還有他在家鄉買房 產及與劇團一起進宮領賞的文字記載。 莎士比亞確有其人,既然有馬洛這樣的傑出劇作家,莎士比亞就可能出 現。我們從現存的一些文字記載中可以知道莎士比亞在世時就受到過讚賞、 批評甚至謾罵,而這批評和謾罵部分地是因為他的劇作深受觀眾歡迎,拆了 他的同行的台。1592年,莎士比亞的歷史劇 《亨利六世》三部曲寫成在倫敦 上演,立即使人們意識到戲劇界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其時前輩作家羅伯 特·格林卻貧病交加,病倒在一家小客棧裏。他看到莎士比亞的成功,妒從 中來,寫了一篇文章 《吃塹長智》,內容是告誡他的戲劇家同伴們(他們都 是正牌劇作家,人稱 “大學才子”)要提防那些演員出身的編劇者,其中有 一段是: 切勿相信他們,其中有一個暴發戶式的烏鴉,借用我們的羽 毛,美化自己,演員的外貌裏包藏著他的虎狼之心。他以為用那幾 句浮誇的無韻詩,就算躋身於最優秀作家之林,其實他隻是個地道 的雜役,卻恬不知恥地認為全國的舞台上隻有他最擅場。 文中有好幾處是影射莎士比亞的。首先 “暴發戶”(upstart),因為 莎士比亞剛開始創作。 《亨利六世》下篇第一幕第四場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啊,一張婦人的皮,包藏她的虎狼之心!”這裏借用來咒罵莎士比亞。“雜 役” (原文為拉丁文jo-bannes factotum)一詞也有用意——莎士比亞初到 倫敦就是在劇院裏打雜的。特別是最後一句裏,格林用了 “擅場”(shake —scene)一詞,他順便拿莎士比亞的名字 (shake—spears意為揮舞長矛) 玩文字遊戲。值得注意的是 “借用我們的羽毛美化他自己”一句,言下之意 是莎士比亞從他們的劇本裏偷走了什麽。據說莎士比亞看到這篇文章很生 氣,向出版商提了抗議,後者立即撰文道歉說: “我很抱歉,甚至覺得是我 寫了那篇文章,但我所親眼見到的他本人 (莎士比亞)不僅演技高超,而且 溫文爾雅。此外,有身份的人一談起他,都說他為人公正,文筆典雅。” 莎士比亞在世時,有一些評論家就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如弗朗西斯·米
----------------------- page 6-----------------------
爾斯說: “正如人們認為攸福伯斯的靈魂在畢達哥拉斯的身上那樣,奧維德 的可愛即機智的靈魂則活在甜蜜而語言甘美的莎士比亞身上。”他還引述一 位前輩批評家的話說: “正如皮烏羅·斯托羅所說,詩神們如果講拉丁語的 話,就會講得同普勞圖斯那樣,同樣,如果詩神們講英語的話,他們也會講 莎士比亞那樣美好圓潤的辭句。” 莎士比亞生前當然想不到自己身後享有這麽大的名聲,他的作品成為不 朽的傑作。世事就是這般奇怪。有些作家生前火爆,身後寂寥;有的是生前 蕭條,死後煊赫;又有的忽冷忽熱,隨時升沉。莎士比亞則不受時間磨損, 他屬於所有的時代。生前獲得相當的聲譽,身後又如日之東升,愈益鮮明, 愈益熾烈,而且一直升到中天,在那裏永恆炳耀。 既然實有其人,那麽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怎樣成為劇作家的?人 們根據現在能找到的材料,勾畫出他的生平事跡的輪廓。
----------------------- page 7-----------------------
生平與創作概況 據史料記載,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於 1552年定居艾馮河畔 的斯特拉福鎮,從事羊毛生產和羊皮手套加工業,同時也做木材生意,這個 小鎮距倫敦約150公裏,北邊是亞登森林,與莎士比亞後來寫的《皆大歡喜》 中的森林同名,其中的聯繫不是偶然的,他的母親娘家也姓亞登。母親是大 地主的女兒,父親同她結婚後,家境大為改善。他們共有四男四女,威廉是 最大的男孩。當地教堂的文件上寫著,他於1564年4月26日受洗禮,人們 按照當時嬰兒出生三天後受洗的習俗,將4月23日確定為他的生日。 位於沃裏克郡的斯特拉福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英國紡織業急劇發 展的過程中,成為商品集散地。這給商人們帶來很大好處。約翰·莎士比亞 很快富裕起來,接連在城裏買了四處房產,還參加了鎮上的行政工作,擔任 過鎮議員,後來又被選為鎮長。威廉的童年時代,正值他父親買賣興隆,仕 途得意。但好景不長,幾年以後,由於生意清淡,家境越來越不佳。1587年, 約翰的鎮議員資格被取消,他開始負債,並抵押了妻子的遺產。1601年約翰 去世。少年時代的威廉由於家庭生活困難隻好輟學。 有關莎士比亞受教育的情況,人們所知甚少。根據當時的教育製度和他 的家境來推斷,他應該在文法學校讀過幾年書。因為斯特拉福鎮有一個頗有 名氣的文法學校,而鎮上有一條規定,市政委員會成員的子弟可以免費就讀 到十二歲。莎士比亞符合這個規定。文法學校就設在鎮長辦公室所在的樓上, 距他們所住的亨利街也很近。 文法學校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按那時的規定,兒童四、五歲入學, 先受兩到三年的附屬小學教育,升入文法學校初級班。學校學的是拉丁文。 因為在附屬小學學的是識字課本和教義問答,升入初級班即開始學拉丁文文 法,用的教材是李利編的 《拉丁語法》,所以被稱為文法學校。課程由易到 難、由簡到繁,先閱讀格言、寓言和戲劇作品,以羅馬古典作品作教材,進 而學習修辭、寫作和演講術。雖然當時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形成各自民族的語 言,但古典文學的勢力還占據統治地位。說一個人博學當然是指他的拉丁文 化知識豐富。所謂文藝復興,就是對古典文化的愛好和研習。用拉丁文寫作 的羅馬古典作家如西塞羅、維吉爾、奧維德、塞內加等都留下了很多優美的 篇章。但也許是因為他讀的時間不長,或者因為這個學校的教法象中國舊式 學堂一樣要求死記硬背、效果不佳,或者因為別的什麽原因,以至於熟識莎 士比亞的劇作家本·瓊生在他編纂的 《莎士比亞全集》的獻詞中說,莎士比 亞 “懂得拉丁文不多,希臘文更少。”這絕不是說這位天才劇作家的文化素 養低,本·瓊生是一個博學多識的古典學者,他的衡量標準是不一般的。須 知那時研究古典文學的風氣雖盛,但莎士比亞不是一位學者,他是用英語寫 作的劇作家。當然他受一般風氣的薰陶,在創作期間也不斷從古典文學中汲 取營養,這從他的劇作中看得出來。本·瓊生這樣說,也許還有一層意思: 莎士比亞讀書少,也沒進過大學,對古典文學沒有達到淵博貫通,竟能寫出 這樣的傑作,實在很難得。 的確,一個創造了高深藝術的人不一定具備高深的知識。一個沒有受過 學院訓練的人也可以學習寫作,而且會寫得很出色。隻要他閱讀適當的書籍, 留心觀察身邊的事件人物,他就能給人一種博學多才的印象。例如如果他想 了解法律方麵的知識,他不必也不可能係統地攻讀法律著作,他隻需記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