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曾被浪漫地稱為“消逝在雲霧之中的城市”,當海勒姆·賓格哈姆於1911年撥開雲霧將她呈現給世人時,這座古城不再隱藏於雲霧之中了。古城的真實存在讓賓格哈姆及其後人對神秘的古印加文明有了真實的了解,然而古城本身包含的神秘性,又大大增加了該文明的神秘性。也許對於我們來說,古印加文明永遠都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陽光下的驚人業績印加文明之謎
自稱為“太陽後裔”的印加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出了南美大陸最發達的古代印加文明。令人費解的是,印加人在遭受西班牙殖民入侵之後猶如狂風掃落葉一般,一夜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們究竟去了哪裏?
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的好地方,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曾先後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作為集大成者,印加文明不過是該地區4000餘年文明發展的結晶,是對歷史悠久的其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印加文明由於印加人創立的印加帝國而得名。“印加”一詞的本意是“首領”或“大王”。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南美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裏的居民及他們建立的國家,從此相延成習,使用至今。
傳說印加人是太陽的兒女,原有四兄弟四姐妹,住在位於庫斯科18裏的塔普·托科山洞裏。四兄弟中曼科·卡帕克是首領,帶領眾兄弟四處征戰,逐漸征服了鄰近各部落,最終占據了整個安第斯山地區。1243年曼科·卡帕克建立印加帝國,宣稱自己為太陽後裔的至高無上的君主——“印加”。卡帕克及其後繼者並不滿足於領土現狀,仍不斷四處征戰。至托帕亞卡統治時期,帝國達到極盛,成為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美洲大“帝國”。其疆域南北長達3000英裏,從今天的哥倫比亞境內往南直貫智利中部,東西則由太平洋沿岸延伸入亞馬遜叢林。由於疆域遼闊,托帕亞卡按方位(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將全國分為四大行政區,稱之為“蘇龍”,印加國由此亦被稱為“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從1243年立國到1533年被西班牙摧毀,印加帝國共經歷了300年的發展歷程,其間共傳12世13王。
印加帝國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該稱呼不僅在於印加人開拓了如此遼闊的疆域,而且在於印加帝國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國家機器。印加國是一個奴隸製國家,包括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在內的奴隸主階級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被譽為“太陽之子”和神的化身的印加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為維護統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製度,以首都庫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製著全國。對那些剛被征服的地區,則強行推廣克丘亞語,並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驛站以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製。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以便對外進行擴張對內鎮壓臣民的反叛。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厲的司法製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區建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與當地發達的經濟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農業方麵,印加人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在幹旱缺水的山區修建水渠和梯田,使糧食生產得到穩定發展,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築得非常堅固,有些水渠至今還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約40多種作物。他們還飼養駱馬和羊駝,成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飼養大牲畜的一支。這些動物的飼養不僅為居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肥料,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另外,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便於印加王室對全國的統治,而且也促進了各地區的聯繫與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築的道路舉世聞名,其中有兩條主幹道自北向南縱貫全國:一條沿安第斯山而行,從哥倫比亞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後通向阿根廷,
印加文明早期的一件美洲獅形黃金工藝飾品
全長達3200公裏;另一條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魯西北的通貝斯,全長達2300公裏,路麵寬達3.5~4.5米。在山巒起伏、溝塹縱橫的安第斯山區,修築這樣的道路並非易事。由於地形複雜,道路有時盤旋曲折,有時需要開鑿階梯和隧道,有時又要架設橋樑。印加人尚未掌握拱頂知識,建築的橋樑主要是吊橋。橋兩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達40厘米的藤條相連,其中3根鋪成橋麵,兩邊各有一根作欄杆。有的吊橋長達60餘米。
印加人不僅農業比較發達,而且手工業也很出色。金屬加工業的水平較高,不但懂得金、銀、銅、鉛、錫、汞的冶煉,還會冶煉各種合金,並知道利用汞來提取純黃金。金銀主要用來製作裝飾品和藝術品,其中有一種金蝴蝶的翅膀隻有1/10毫米厚,重視黃金為太陽象徵的印加人,製作了許多黃金飾品。圖中分別為王冠和胸飾。心找得非常準確,投出後能在空中盤旋。銅及其合金主要用來製造武器、
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樣,印加人一直不知道鐵。印加人掌握了許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鑄造、鍛打、模製、衝壓、鑲嵌、鉚接、焊接等。有學者認為,印加人的金銀裝飾品,其技巧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相類比。同時,印加人的紡織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就會紡紗織布了,且毛織品和棉織品花色多樣,色彩調和,製作精細。如10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絨紗500根,而歐洲中世紀同類織物卻隻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是“世界紡織品的奇蹟之一”。印加帝國的製陶業也有所發展。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術、雅致的裝飾、優美的幾何圖案和絢麗的色彩。他們在陶器的製作技術和設計式樣等方麵不僅吸取了前人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且有進一步的發展。
陽光下的驚人業績印加文明之謎
自稱為“太陽後裔”的印加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出了南美大陸最發達的古代印加文明。令人費解的是,印加人在遭受西班牙殖民入侵之後猶如狂風掃落葉一般,一夜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們究竟去了哪裏?
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的好地方,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曾先後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作為集大成者,印加文明不過是該地區4000餘年文明發展的結晶,是對歷史悠久的其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印加文明由於印加人創立的印加帝國而得名。“印加”一詞的本意是“首領”或“大王”。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南美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裏的居民及他們建立的國家,從此相延成習,使用至今。
傳說印加人是太陽的兒女,原有四兄弟四姐妹,住在位於庫斯科18裏的塔普·托科山洞裏。四兄弟中曼科·卡帕克是首領,帶領眾兄弟四處征戰,逐漸征服了鄰近各部落,最終占據了整個安第斯山地區。1243年曼科·卡帕克建立印加帝國,宣稱自己為太陽後裔的至高無上的君主——“印加”。卡帕克及其後繼者並不滿足於領土現狀,仍不斷四處征戰。至托帕亞卡統治時期,帝國達到極盛,成為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美洲大“帝國”。其疆域南北長達3000英裏,從今天的哥倫比亞境內往南直貫智利中部,東西則由太平洋沿岸延伸入亞馬遜叢林。由於疆域遼闊,托帕亞卡按方位(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將全國分為四大行政區,稱之為“蘇龍”,印加國由此亦被稱為“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從1243年立國到1533年被西班牙摧毀,印加帝國共經歷了300年的發展歷程,其間共傳12世13王。
印加帝國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該稱呼不僅在於印加人開拓了如此遼闊的疆域,而且在於印加帝國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國家機器。印加國是一個奴隸製國家,包括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在內的奴隸主階級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被譽為“太陽之子”和神的化身的印加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為維護統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製度,以首都庫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製著全國。對那些剛被征服的地區,則強行推廣克丘亞語,並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驛站以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製。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以便對外進行擴張對內鎮壓臣民的反叛。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厲的司法製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區建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與當地發達的經濟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農業方麵,印加人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在幹旱缺水的山區修建水渠和梯田,使糧食生產得到穩定發展,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築得非常堅固,有些水渠至今還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約40多種作物。他們還飼養駱馬和羊駝,成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飼養大牲畜的一支。這些動物的飼養不僅為居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肥料,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另外,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便於印加王室對全國的統治,而且也促進了各地區的聯繫與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築的道路舉世聞名,其中有兩條主幹道自北向南縱貫全國:一條沿安第斯山而行,從哥倫比亞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後通向阿根廷,
印加文明早期的一件美洲獅形黃金工藝飾品
全長達3200公裏;另一條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魯西北的通貝斯,全長達2300公裏,路麵寬達3.5~4.5米。在山巒起伏、溝塹縱橫的安第斯山區,修築這樣的道路並非易事。由於地形複雜,道路有時盤旋曲折,有時需要開鑿階梯和隧道,有時又要架設橋樑。印加人尚未掌握拱頂知識,建築的橋樑主要是吊橋。橋兩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達40厘米的藤條相連,其中3根鋪成橋麵,兩邊各有一根作欄杆。有的吊橋長達60餘米。
印加人不僅農業比較發達,而且手工業也很出色。金屬加工業的水平較高,不但懂得金、銀、銅、鉛、錫、汞的冶煉,還會冶煉各種合金,並知道利用汞來提取純黃金。金銀主要用來製作裝飾品和藝術品,其中有一種金蝴蝶的翅膀隻有1/10毫米厚,重視黃金為太陽象徵的印加人,製作了許多黃金飾品。圖中分別為王冠和胸飾。心找得非常準確,投出後能在空中盤旋。銅及其合金主要用來製造武器、
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樣,印加人一直不知道鐵。印加人掌握了許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鑄造、鍛打、模製、衝壓、鑲嵌、鉚接、焊接等。有學者認為,印加人的金銀裝飾品,其技巧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相類比。同時,印加人的紡織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就會紡紗織布了,且毛織品和棉織品花色多樣,色彩調和,製作精細。如10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絨紗500根,而歐洲中世紀同類織物卻隻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是“世界紡織品的奇蹟之一”。印加帝國的製陶業也有所發展。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術、雅致的裝飾、優美的幾何圖案和絢麗的色彩。他們在陶器的製作技術和設計式樣等方麵不僅吸取了前人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且有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