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學家們從龐貝城清理出的壁畫中,以神話和傳說為題材的創作占很大數量,其中《伊菲革涅亞的獻祭》最為傑出。這幅畫取材於希臘傳說,伊菲革涅亞是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的女兒,阿伽門農為了使船隊順利出征特洛伊,決定用女兒的生命去換取阿爾特彌斯女神的寬恕。畫麵選取了獻祭前一剎那的情景,伊菲革涅亞被兩個強壯的男子緊緊抱住,身旁站著手執匕首的祭司。神台旁阿伽門農正低頭捂臉,對女兒的哀求似有不忍。畫的上方是阿爾特彌斯女神及寧芙女神和赤鹿。壁畫對人物的內心刻畫得很傳神,尤其是對阿伽門農的心理刻畫,可謂入木三分。
龐貝城燦爛輝煌的壁畫把人們帶到了公元之初的羅馬社會,但是發掘之初,這座曾經繁華美麗的古城卻向人們展示了一幕人間地獄的慘狀。無數被埋在火山灰礫下的死者被挖掘出來,這些體由於被灼熱的火山灰裹住,凝固後形成一層硬殼,後來遺骸腐爛消失,隻剩下人形的殼子。考古人員把生石膏灌進這些殼子進行翻模,再現了遇難者臨死時的各種姿態神情:母親抱著年幼的孩子,當房子倒下來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著孩子;有一家人在出逃時不忍分離,相互招呼時被硫磺窒息倒地;有的人手裏緊緊攥著錢袋,但還未來得及逃出屋子,便倒在門檻上;還有一群戴著鐐銬的奴隸,在災難降臨時因無法自由行動,走不多遠就倒了下去;城門附近體堆積如山,令人驚駭……在這之前,人們對災難似乎毫無準備,餐桌上放著煮熟的雞蛋,麵包箱裏正烤著麵包,但災難卻突然降臨了,殘酷地毀滅了一座生氣勃勃的城市。
龐貝城的大多數居民雖然及時逃離了,但仍有2000多人隨同城市被埋葬。赫庫蘭尼姆城居民似乎比龐貝城幸運。經考古發掘,這裏出土了大量的工具、器物、雕塑和繪畫作品等遺物,但幾乎沒有見到人的骨。赫庫蘭尼姆城的人們都及時逃脫了那場厄運嗎?長期以來,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都及時安全逃脫了,到別的地方定居下來。但一位名叫朱澤普·馬誌的義大利考古學家卻提出異議。他認為,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並不比龐貝城的居民幸運。按常理推測,赫庫蘭尼姆離海近,火山爆發時,居民會湧向海邊求得一條生路;而且火山爆發中泥石流一定把海岸線向前推進了不少,如果能找到原來的海岸線和港灣,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在馬誌教授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下,舊的海岸線終於被發現,並且在距目前海岸線400米的地方發現了舊港灣。果然不出馬誌教授所料,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並沒有全數逃脫,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切斷了他們的生路,許多居民葬身於海邊。考古學家們在海邊發現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骸,其中有婦女、孩子、戰士和老人。
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就這樣在大自然的威力下被埋沒了,但歷史並沒有忘記它們。經過考古學家們200多年的努力,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得以重見天日,展示其昔日的風采。如今的龐貝城一派繁華,遊人如織。人們三三兩兩漫步在斷垣殘壁之間,追尋著遠逝的過去,依稀看到當年古羅馬的繁榮和奢華。但是,人們禁不住會問,悲劇還會重演嗎?因為維蘇威火山自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覆滅後,就從沒平靜過。專家預測,在最近200年間,維蘇威火山將會像近兩千年前那樣大規模地爆發。果真如是,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莫非將會再次
遭受滅頂之災?
第四部分
“黃金之城”今安在?哈馬丹之謎(1)
在中國古代社會,“金屋藏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典故所描繪的黃金屋境界令多少文人學子神思遐想。出乎意料的是,古代伊朗卻告訴世人,他們的國家曾有一座黃金做成的城市,它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國家米底帝國的都城——哈馬丹。真的有這樣一座城市嗎?
在伊朗語中,哈馬丹有“聚匯之地”之意。果不其然!它位於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
,貫通東西方的商道“絲綢之路”就從這裏經過。
據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記載,哈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國的開創者戴奧凱斯(約公元前715年—?年)。關於戴奧凱斯的真實性,學者當中一直有人持懷疑態度,甚至在亞述文獻中已經發現戴奧凱斯的名字之後,仍有人堅持認為二者並非同一人。然而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戴奧凱斯即彼戴奧凱斯,也就是米底國家的創立者。據傳,他本人是部落首領之子,聰明過人。為取得最高地位,他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義,結果被選為仲裁者。他的美名逐漸傳遍四方,所有的米底人都同意選舉他為國王,並給他建造了一座與國王身份相稱的宮殿,還建立了一支禁衛隊。隨後他又“強迫”米底人給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為自己的新都,那就是今日的哈馬丹(希臘人稱為扼格巴丹)。其實,位於東西方交通要道之上的哈馬丹,它的出現可能要遠早於戴奧凱斯時期。
有關哈馬丹城的情況,希羅多德留下了較為詳細的描繪。根據他的記載,哈馬丹城厚重高大,是一圈套著一圈建造起來的,每一圈裏麵的城牆要比外麵一圈要高。由於城市建築在平原之上,這種結構對防禦外敵進攻大有幫助。據給希羅多德介紹情況的伊朗人說,哈馬丹城共有7圈:最外麵一圈的城牆為白色,長度與雅典城牆大致相等;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藍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銀色的,第七圈是黃金包著的。戴奧凱斯的王宮,就坐落在鑲嵌著黃金的城牆之內。
龐貝城燦爛輝煌的壁畫把人們帶到了公元之初的羅馬社會,但是發掘之初,這座曾經繁華美麗的古城卻向人們展示了一幕人間地獄的慘狀。無數被埋在火山灰礫下的死者被挖掘出來,這些體由於被灼熱的火山灰裹住,凝固後形成一層硬殼,後來遺骸腐爛消失,隻剩下人形的殼子。考古人員把生石膏灌進這些殼子進行翻模,再現了遇難者臨死時的各種姿態神情:母親抱著年幼的孩子,當房子倒下來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著孩子;有一家人在出逃時不忍分離,相互招呼時被硫磺窒息倒地;有的人手裏緊緊攥著錢袋,但還未來得及逃出屋子,便倒在門檻上;還有一群戴著鐐銬的奴隸,在災難降臨時因無法自由行動,走不多遠就倒了下去;城門附近體堆積如山,令人驚駭……在這之前,人們對災難似乎毫無準備,餐桌上放著煮熟的雞蛋,麵包箱裏正烤著麵包,但災難卻突然降臨了,殘酷地毀滅了一座生氣勃勃的城市。
龐貝城的大多數居民雖然及時逃離了,但仍有2000多人隨同城市被埋葬。赫庫蘭尼姆城居民似乎比龐貝城幸運。經考古發掘,這裏出土了大量的工具、器物、雕塑和繪畫作品等遺物,但幾乎沒有見到人的骨。赫庫蘭尼姆城的人們都及時逃脫了那場厄運嗎?長期以來,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都及時安全逃脫了,到別的地方定居下來。但一位名叫朱澤普·馬誌的義大利考古學家卻提出異議。他認為,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並不比龐貝城的居民幸運。按常理推測,赫庫蘭尼姆離海近,火山爆發時,居民會湧向海邊求得一條生路;而且火山爆發中泥石流一定把海岸線向前推進了不少,如果能找到原來的海岸線和港灣,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在馬誌教授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下,舊的海岸線終於被發現,並且在距目前海岸線400米的地方發現了舊港灣。果然不出馬誌教授所料,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並沒有全數逃脫,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切斷了他們的生路,許多居民葬身於海邊。考古學家們在海邊發現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骸,其中有婦女、孩子、戰士和老人。
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就這樣在大自然的威力下被埋沒了,但歷史並沒有忘記它們。經過考古學家們200多年的努力,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得以重見天日,展示其昔日的風采。如今的龐貝城一派繁華,遊人如織。人們三三兩兩漫步在斷垣殘壁之間,追尋著遠逝的過去,依稀看到當年古羅馬的繁榮和奢華。但是,人們禁不住會問,悲劇還會重演嗎?因為維蘇威火山自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覆滅後,就從沒平靜過。專家預測,在最近200年間,維蘇威火山將會像近兩千年前那樣大規模地爆發。果真如是,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莫非將會再次
遭受滅頂之災?
第四部分
“黃金之城”今安在?哈馬丹之謎(1)
在中國古代社會,“金屋藏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典故所描繪的黃金屋境界令多少文人學子神思遐想。出乎意料的是,古代伊朗卻告訴世人,他們的國家曾有一座黃金做成的城市,它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國家米底帝國的都城——哈馬丹。真的有這樣一座城市嗎?
在伊朗語中,哈馬丹有“聚匯之地”之意。果不其然!它位於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
,貫通東西方的商道“絲綢之路”就從這裏經過。
據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記載,哈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國的開創者戴奧凱斯(約公元前715年—?年)。關於戴奧凱斯的真實性,學者當中一直有人持懷疑態度,甚至在亞述文獻中已經發現戴奧凱斯的名字之後,仍有人堅持認為二者並非同一人。然而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戴奧凱斯即彼戴奧凱斯,也就是米底國家的創立者。據傳,他本人是部落首領之子,聰明過人。為取得最高地位,他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義,結果被選為仲裁者。他的美名逐漸傳遍四方,所有的米底人都同意選舉他為國王,並給他建造了一座與國王身份相稱的宮殿,還建立了一支禁衛隊。隨後他又“強迫”米底人給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為自己的新都,那就是今日的哈馬丹(希臘人稱為扼格巴丹)。其實,位於東西方交通要道之上的哈馬丹,它的出現可能要遠早於戴奧凱斯時期。
有關哈馬丹城的情況,希羅多德留下了較為詳細的描繪。根據他的記載,哈馬丹城厚重高大,是一圈套著一圈建造起來的,每一圈裏麵的城牆要比外麵一圈要高。由於城市建築在平原之上,這種結構對防禦外敵進攻大有幫助。據給希羅多德介紹情況的伊朗人說,哈馬丹城共有7圈:最外麵一圈的城牆為白色,長度與雅典城牆大致相等;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藍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銀色的,第七圈是黃金包著的。戴奧凱斯的王宮,就坐落在鑲嵌著黃金的城牆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