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病中的丈夫和幼小的女兒,何阿英是欲哭無淚,她跪倒在觀音像前,祈禱菩薩保佑她的丈夫度過這一劫難。然而,菩薩並未顯靈,在這年夏天的一個風雨交加之夜,阮用榮終於撒手西歸。
這年,鳳根才6歲。
何阿英更孤苦了,在黝暗的油燈下,她幾乎老了10歲。鳳根望著母親在為她縫補舊衣,禁不住懂事的說:
“媽,油燈暗了,讓我替你穿針線吧。”
母親抬起疲倦無神的眼睛望了望她,搖搖頭,又低頭去穿針線縫衣了。
燈火愈來愈暗,夜愈來愈靜,自幼聰明過人,求知慾極強的鳳根,像大人似地發問:
“媽,我們為什麽要做窮人?”
“你爸爸沒有本事。”
母親的回答不能滿足她的疑問,小鳳根又追問了一句,“那麽怪爸爸嗎?”
母親沒有再回答,默默地似乎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久久盤旋在孩子心頭的疑問,趕走了她的睡意。沉默了一陣子以後,鳳根把小凳子靠近母親的身邊,抬頭又提出了問題:
“為什麽我們不能上廠裏做工?”
“我們是女人嘛。”母親嘆了口氣說。
“女人就不能做事嗎?”在她的幼小天真的心靈裏,女子低人一等的觀念還沒有形成。
“社會是不允許的。”母親撫摸了一下她的頭髮和臉,說:“睡吧,別瞎想了。船到橋頭自然直,聽命吧。”
夜更深了,寒風從不嚴實的門窗裏鑽了進來,把靠在母親腿邊迷迷糊糊睡過去的鳳根凍醒了。她感到身上多了件舊毛衣,睜開眼睛望望仍在不停地縫衣、身子微微顫抖的母親,禁不住說:
“媽,你太冷啦!怎麽把絨線衫都給了我?”
母親慈愛地說:
“你穿著吧。小孩子凍不起的。要不上床睡吧。”
“媽,我不冷,也不困,陪你做活吧。你還隻穿件單褂呢!”
實際上,才6歲的鳳根真是又冷又困,她終於在母親的撫愛和督促下,爬上了又硬又冷的床鋪。
在童年的夢裏,她嚐到的是人生的苦果。
窮人家的孩子是早熟的。鳳根隨著母親,給有錢人家當小丫頭,小小的年紀就學著打雜、洗衣、給老爺擦皮鞋、替太太抱小少爺。唯有相依為命的母親心疼她,夏天,看到她累得滿頭大汗,麵色通紅;冬日,瞧見她雙手起了凍瘡,腫得很高,瞅著主人家出門的時候,讓她放下手上的活計,悄悄去休息一會兒。
這時候,她總是很快溜到附近的一所小學,從校門的縫隙裏偷望男女孩子們上課的景象。有時,湊巧孩子們放學了,她就躲得遠遠的看他們嬉鬧、打架。他們都穿得很整齊,背著嶄新的小書包,有的孩子的父母,還在校門口等候迎接他們。
這,給鳳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這,也使一個難以管束的想法在她頭腦裏轉了又轉。隔了好一陣子,她看到母親忙完了活心緒較好時,終於忍不住說出了自己最大的願望:
“媽,讓我上學吧。”
媽媽聽到她的要求,像被針紮了一樣皺了一下眉心,半天沒有說話。而當她拉著母親的手,一再懇求:“媽,讓我上學吧。”母親的心動了,輕輕嘆了口氣:“難哪。”
母親是這樣一個老實,聽命,苦苦掙紮的婦女。她沒有馬上答應女兒的要求,因為,她明白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學費、雜費、書本費、衣著這一連串的費用,對當女傭的她來說是很難應付的。再說,女兒上了學,還能在主人家吃住下去嗎?她找不到答案。
母親的心在那次風根的懇求後,確確實實留下了無法擺脫的印記。鳳根是她世上唯一的親人和寄託啊,何況,鳳根自小體弱多病,丈夫剛去世之際,自己曾將她寄養在一個幹姐妹家中,一場大病整整兩個月,幾乎葬送了一條小生命。
母親盡管沒有文化,但身居上海這樣繁華的大都市,也約略知道讀書才能有出頭之日。從此,母親默默地攢錢,也在主人家賣命地幹活,博取老爺、太太的歡心。
冬去春來,約摸在兩年之後一個晚上,母親悄悄地對女兒說:
“鳳根,你也不小了。媽明早送你去上學吧,這可不易啊。”
說著說著,母親眼眶紅了起來,聲音也變得顫抖了。
鳳根望著更加蒼老的母親,聆聽著這字字千斤重的話語,一陣溫暖,一陣心酸;一陣悽苦,又一陣幸福。夜依然是涼冰冰的,而她的心底卻由於有了希望而感到熱辣辣的。連她的夢也出現了一絲希望之光。
鳳根8歲才上學念書,改學名為玉英。起初,進的是私塾,第二年,才轉入崇德女子學校。
上學,對這個寡母孤女來說,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費用的重擔自不用說,而且,母女倆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她倆得苦苦求情於心腸較好的人家,讓母女倆有一個棲身之處。
不久,一戶姓張的人家收留了母女倆。這戶姓張的是廣東香山人,和鳳根父親是同鄉。張公館坐落在乍浦路,張老爺在清末是做官的,辛亥革命後丟了官,轉而經商,全家從廣東遷到了上海。
張老爺經商很有些手段,發了大財,整日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張老爺有妻妾九人,生下的子女計十七人之多。張太太管不住丈夫納妾,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不致發生動搖,她絕不允許丈夫把這些女人弄回家來,也絕不承認老爺在外麵生的孩子是張家的後代。
進了張家大院,何阿英帶著鳳根在後院傭人住房住下,她處處留心,很快就熟悉了新的環境。張府的大院共有三進,每進房子之間,都有著很大的天井相隔,前兩進房子是上房,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隻有後院才是下人們住的。
這位張太太共有四個公子,即長子慧沖,二子晴浦,三子惠民和小兒子達民。這兄弟四人日後和當時的上海影壇都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也都有過一些名氣,其中尤以張慧沖和張達民名氣最大。
張慧沖生於1898年,那年19歲,正在上海的航海專科學校讀書,時刻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漂洋過海,發一筆洋財,後來他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
他從航專畢業後,即東渡日本,抵日不久就對航海失去了興趣,而迷上了東洋魔術,加上他自己勤奮鑽研,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套東方魔術玩得堪稱爐火純青。
20年代初歸國,很快又迷上了電影,加盟中國最早的電影攝製機構之一的商務印書館影片部,當上了一名電影演員。主演了《蓮花落》、《好兄弟》等片,他那英俊的外貌、灑脫的造型,頗受影迷喜歡。
1923年春,有個叫尼古拉的德國人來到上海進行魔術表演,為招徠觀眾,他自封為“德國魔術大師”,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天下無敵。張慧沖很不服氣,待觀看了這個德國人的表演後,他更是胸有成竹,他馬上和尼古拉唱起了對台戲,也準備了一套魔術登台表演。
他表演的這套魔術不僅包含了尼古拉的所有節目,而且還多了一個他獨創的巨型魔術“水遁”。此事一下成了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報紙則稱之為“國際魔術大競賽”,盛讚張慧沖“比尼古拉多一手”。
這年,鳳根才6歲。
何阿英更孤苦了,在黝暗的油燈下,她幾乎老了10歲。鳳根望著母親在為她縫補舊衣,禁不住懂事的說:
“媽,油燈暗了,讓我替你穿針線吧。”
母親抬起疲倦無神的眼睛望了望她,搖搖頭,又低頭去穿針線縫衣了。
燈火愈來愈暗,夜愈來愈靜,自幼聰明過人,求知慾極強的鳳根,像大人似地發問:
“媽,我們為什麽要做窮人?”
“你爸爸沒有本事。”
母親的回答不能滿足她的疑問,小鳳根又追問了一句,“那麽怪爸爸嗎?”
母親沒有再回答,默默地似乎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久久盤旋在孩子心頭的疑問,趕走了她的睡意。沉默了一陣子以後,鳳根把小凳子靠近母親的身邊,抬頭又提出了問題:
“為什麽我們不能上廠裏做工?”
“我們是女人嘛。”母親嘆了口氣說。
“女人就不能做事嗎?”在她的幼小天真的心靈裏,女子低人一等的觀念還沒有形成。
“社會是不允許的。”母親撫摸了一下她的頭髮和臉,說:“睡吧,別瞎想了。船到橋頭自然直,聽命吧。”
夜更深了,寒風從不嚴實的門窗裏鑽了進來,把靠在母親腿邊迷迷糊糊睡過去的鳳根凍醒了。她感到身上多了件舊毛衣,睜開眼睛望望仍在不停地縫衣、身子微微顫抖的母親,禁不住說:
“媽,你太冷啦!怎麽把絨線衫都給了我?”
母親慈愛地說:
“你穿著吧。小孩子凍不起的。要不上床睡吧。”
“媽,我不冷,也不困,陪你做活吧。你還隻穿件單褂呢!”
實際上,才6歲的鳳根真是又冷又困,她終於在母親的撫愛和督促下,爬上了又硬又冷的床鋪。
在童年的夢裏,她嚐到的是人生的苦果。
窮人家的孩子是早熟的。鳳根隨著母親,給有錢人家當小丫頭,小小的年紀就學著打雜、洗衣、給老爺擦皮鞋、替太太抱小少爺。唯有相依為命的母親心疼她,夏天,看到她累得滿頭大汗,麵色通紅;冬日,瞧見她雙手起了凍瘡,腫得很高,瞅著主人家出門的時候,讓她放下手上的活計,悄悄去休息一會兒。
這時候,她總是很快溜到附近的一所小學,從校門的縫隙裏偷望男女孩子們上課的景象。有時,湊巧孩子們放學了,她就躲得遠遠的看他們嬉鬧、打架。他們都穿得很整齊,背著嶄新的小書包,有的孩子的父母,還在校門口等候迎接他們。
這,給鳳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這,也使一個難以管束的想法在她頭腦裏轉了又轉。隔了好一陣子,她看到母親忙完了活心緒較好時,終於忍不住說出了自己最大的願望:
“媽,讓我上學吧。”
媽媽聽到她的要求,像被針紮了一樣皺了一下眉心,半天沒有說話。而當她拉著母親的手,一再懇求:“媽,讓我上學吧。”母親的心動了,輕輕嘆了口氣:“難哪。”
母親是這樣一個老實,聽命,苦苦掙紮的婦女。她沒有馬上答應女兒的要求,因為,她明白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學費、雜費、書本費、衣著這一連串的費用,對當女傭的她來說是很難應付的。再說,女兒上了學,還能在主人家吃住下去嗎?她找不到答案。
母親的心在那次風根的懇求後,確確實實留下了無法擺脫的印記。鳳根是她世上唯一的親人和寄託啊,何況,鳳根自小體弱多病,丈夫剛去世之際,自己曾將她寄養在一個幹姐妹家中,一場大病整整兩個月,幾乎葬送了一條小生命。
母親盡管沒有文化,但身居上海這樣繁華的大都市,也約略知道讀書才能有出頭之日。從此,母親默默地攢錢,也在主人家賣命地幹活,博取老爺、太太的歡心。
冬去春來,約摸在兩年之後一個晚上,母親悄悄地對女兒說:
“鳳根,你也不小了。媽明早送你去上學吧,這可不易啊。”
說著說著,母親眼眶紅了起來,聲音也變得顫抖了。
鳳根望著更加蒼老的母親,聆聽著這字字千斤重的話語,一陣溫暖,一陣心酸;一陣悽苦,又一陣幸福。夜依然是涼冰冰的,而她的心底卻由於有了希望而感到熱辣辣的。連她的夢也出現了一絲希望之光。
鳳根8歲才上學念書,改學名為玉英。起初,進的是私塾,第二年,才轉入崇德女子學校。
上學,對這個寡母孤女來說,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費用的重擔自不用說,而且,母女倆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她倆得苦苦求情於心腸較好的人家,讓母女倆有一個棲身之處。
不久,一戶姓張的人家收留了母女倆。這戶姓張的是廣東香山人,和鳳根父親是同鄉。張公館坐落在乍浦路,張老爺在清末是做官的,辛亥革命後丟了官,轉而經商,全家從廣東遷到了上海。
張老爺經商很有些手段,發了大財,整日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張老爺有妻妾九人,生下的子女計十七人之多。張太太管不住丈夫納妾,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不致發生動搖,她絕不允許丈夫把這些女人弄回家來,也絕不承認老爺在外麵生的孩子是張家的後代。
進了張家大院,何阿英帶著鳳根在後院傭人住房住下,她處處留心,很快就熟悉了新的環境。張府的大院共有三進,每進房子之間,都有著很大的天井相隔,前兩進房子是上房,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隻有後院才是下人們住的。
這位張太太共有四個公子,即長子慧沖,二子晴浦,三子惠民和小兒子達民。這兄弟四人日後和當時的上海影壇都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也都有過一些名氣,其中尤以張慧沖和張達民名氣最大。
張慧沖生於1898年,那年19歲,正在上海的航海專科學校讀書,時刻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漂洋過海,發一筆洋財,後來他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
他從航專畢業後,即東渡日本,抵日不久就對航海失去了興趣,而迷上了東洋魔術,加上他自己勤奮鑽研,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套東方魔術玩得堪稱爐火純青。
20年代初歸國,很快又迷上了電影,加盟中國最早的電影攝製機構之一的商務印書館影片部,當上了一名電影演員。主演了《蓮花落》、《好兄弟》等片,他那英俊的外貌、灑脫的造型,頗受影迷喜歡。
1923年春,有個叫尼古拉的德國人來到上海進行魔術表演,為招徠觀眾,他自封為“德國魔術大師”,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天下無敵。張慧沖很不服氣,待觀看了這個德國人的表演後,他更是胸有成竹,他馬上和尼古拉唱起了對台戲,也準備了一套魔術登台表演。
他表演的這套魔術不僅包含了尼古拉的所有節目,而且還多了一個他獨創的巨型魔術“水遁”。此事一下成了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報紙則稱之為“國際魔術大競賽”,盛讚張慧沖“比尼古拉多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