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玄機∶清王朝皇權角逐中的平步青雲者 作者:高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和珅,儼然成為太上皇化身。或者可以說,在太上皇昏昏呢喃之時,和珅就是太上皇。
和珅確實是糊弄上司的高手。他糊弄幹隆帝半輩子,貪蠹誤國,敗壞紀綱,在幹隆帝眼裏卻是一個大大的忠臣。幹隆帝對自己治世政績十分自負,洋洋自得地說:“前代所以說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還稱:“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和珅高超的邀寵術和偽裝術,使自詡聖明之君的幹隆帝對歷史上最大的貪黷盜臣、奸佞之臣熟視無睹。
高明奴才(10)
高冕
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八十一歲的阿桂老死,幹隆帝將首席軍機大臣的基本條件棄置一邊,任命和珅出任首席軍機大臣。至此,和珅在軍機處已經熬了二十三年。漫長的等待終於結束,和珅將最後一級台階踩於腳下,登臨仕途峰巔,位極人臣。
至於此後一年零四個月,也即嘉慶四年正月,和珅被控犯下二十大罪被迫自盡,那是在幹隆朝已經終結、嘉慶帝真正掌握皇權之後。
和珅與幹隆帝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麵,奴才高明的背麵是主子的昏聵。
高明的奴才攬權濫用,昏邁的皇上冥然不覺,這對政局敗壞所起的負麵作用不可低估。《清史稿》作者趙爾巽認為,幹隆帝中年之後,“大臣恃寵亂政,民迫於饑寒,卒成禍亂”。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郭成康等在所著《康幹盛世歷史報告》中說,康幹盛世存在三個嚴重隱患:人口、物價和皇權的過度膨脹。尤其是後者造成的極端專製,“恐怕對康雍幹時代國勢轉衰更有其直接的促進作用,對十九世紀我們國家徹底敗落的影響也更為深遠”,因此是“最大的隱患”。誠者斯言!
幹隆中後期皇帝弘曆的昏聵,是極度專製的政治體製的孵生物。和珅與弘曆的例子,還不是封建中國最糟糕的例子。
“恃寵亂政”不是和珅一個人的傑作。和珅之所以能夠亂政,是因為有寵可恃。難道不是嗎?
端方清廉(1)
高冕
嘉慶帝最寵信的大臣,是他的師傅朱珪。不過,嘉慶帝這份寵信總是藏藏掩掩,直到朱珪撒手歸天,他對師傅的異寵才被人仔細品評出來。
嘉慶朝先後擔任內閣大學士的閣臣共二十二人,他們是阿桂、和珅、王傑、福康安、孫士毅、董誥、劉墉、蘇淩阿、保寧、慶桂、朱珪、祿康、費淳、戴衢亨、劉權之、勒保、鬆筠、曹振鏞、托津、明亮、章煦、戴均元。這班重臣中,除了非正常因素倒台的外,論任閣臣時間之短,朱珪倒數第三,前後不滿兩年;戴衢亨倒數第二,當閣臣還不一年;劉墉倒數第一,任協辦大學士不到兩個月就死了。非正常因素出閣的有四人:和珅、蘇淩阿,素為嘉慶帝所憎,但他倆是太上皇幹隆帝寵臣,城府很深的嘉慶帝一直捏著鼻子、隱忍不發,聽從幹隆帝旨意讓他們留閣和入閣,太上皇幹隆帝一死,嘉慶帝立即動手,將和珅誅殺,將和珅弟和琳親戚且老朽不堪、兩耳重聽的蘇淩阿逐出內閣;福康安、孫士毅都是幹隆末年入閣的,他們也是太上皇看重的人,金鑾殿上屁股還沒坐熱的嘉慶帝,並未流露出替換之意,不過這兩人分別於嘉慶元年五月、七月死了,在嘉慶朝擔任閣臣時間極短。二十二閣臣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董誥,長達二十餘年;其次是慶桂,前後達十四年半。比起董誥、慶桂來,朱珪任樞臣時間短得可憐。
在清代,大學士為文官最高品秩,軍機處是權力核心圈子。朱珪不僅出任大學士時間很短,而且從未進入過軍機處。但他死時,嘉慶帝所給予的評價,超過其他任何閣臣。顯著標誌就是,朱珪獲賜諡之高,超越嘉慶朝任何閣臣。封建時代,君臣對諡號都看得很重。因為,諡號是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以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可謂蓋棺定論。皇帝對大臣的看法如何,往往在賜予諡號時才能雲開霧散,真正看清。清代皇帝賜予文臣的諡號,“文正”最高,“文忠”其次,“文恭”再次,往下是“文成”、“文端”、“文恪”之類。阿桂、王傑、董誥、慶桂等都是嘉慶帝敬重和賞識的閣臣,但他們死後都未獲最高諡號。阿桂於幹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列班首,平定台灣時為首輔,一生四次作為欽點功臣繪像陳列於紫光閣,始終不附炙於和珅,素為嘉慶帝敬重,嘉慶帝即位後仍出任首揆,死時獲賜“文成”。王傑也是嘉慶帝器重的閣臣,他於幹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軍機大臣,次年任東閣大學士,操守剛正,是閣臣中惟一敢正麵與和珅爭鋒的人物,兩次作為欽點功臣繪像陳列於紫光閣,七十六歲以老乞休時嘉慶帝贈以“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的詩句,死時獲諡“文端”。董誥於嘉慶元年躋身閣臣,當時協辦大學士隻有一個缺額,且還有劉墉、紀昀、彭元瑞三個資歷很深的候選人參加角逐。劉墉即劉羅鍋,紀昀即紀曉嵐,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以至後來民間差不多家喻戶曉,但幹隆帝認為劉墉遇事模稜兩可,紀昀讀書雖多卻不明事理,彭元瑞有汙點、曾因行為不檢獲咎,比較起來董誥略高一籌。董誥曾幫助剛繼承皇位的嘉慶帝擺脫和珅的告訐和中傷,任官始終清正,“父子歷事三朝,未嚐增置一畝之田、一椽之屋”,死後獲諡“文恭”。慶桂是幹隆朝大學士尹繼善的兒子,邊務練達,政治才能為幹隆帝所賞識,嘉慶四年(1799年)任文淵閣大學士,十二年(1807年)位列首輔,此後六年秋因老致仕,任閣臣時間之長僅次於董誥,死時獲諡“文恪”。獨朱珪死後,獲諡“文正”。綜觀清代十一朝,漢人文臣獲諡“文正”的,僅朱珪、道光帝心腹宰輔曹振鏞、鹹豐帝師傅杜受田、同治中興名臣曾國藩等寥寥數人。可見,滿朝文武之中,嘉慶帝對師傅朱珪最為看重。
和珅確實是糊弄上司的高手。他糊弄幹隆帝半輩子,貪蠹誤國,敗壞紀綱,在幹隆帝眼裏卻是一個大大的忠臣。幹隆帝對自己治世政績十分自負,洋洋自得地說:“前代所以說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還稱:“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和珅高超的邀寵術和偽裝術,使自詡聖明之君的幹隆帝對歷史上最大的貪黷盜臣、奸佞之臣熟視無睹。
高明奴才(10)
高冕
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八十一歲的阿桂老死,幹隆帝將首席軍機大臣的基本條件棄置一邊,任命和珅出任首席軍機大臣。至此,和珅在軍機處已經熬了二十三年。漫長的等待終於結束,和珅將最後一級台階踩於腳下,登臨仕途峰巔,位極人臣。
至於此後一年零四個月,也即嘉慶四年正月,和珅被控犯下二十大罪被迫自盡,那是在幹隆朝已經終結、嘉慶帝真正掌握皇權之後。
和珅與幹隆帝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麵,奴才高明的背麵是主子的昏聵。
高明的奴才攬權濫用,昏邁的皇上冥然不覺,這對政局敗壞所起的負麵作用不可低估。《清史稿》作者趙爾巽認為,幹隆帝中年之後,“大臣恃寵亂政,民迫於饑寒,卒成禍亂”。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郭成康等在所著《康幹盛世歷史報告》中說,康幹盛世存在三個嚴重隱患:人口、物價和皇權的過度膨脹。尤其是後者造成的極端專製,“恐怕對康雍幹時代國勢轉衰更有其直接的促進作用,對十九世紀我們國家徹底敗落的影響也更為深遠”,因此是“最大的隱患”。誠者斯言!
幹隆中後期皇帝弘曆的昏聵,是極度專製的政治體製的孵生物。和珅與弘曆的例子,還不是封建中國最糟糕的例子。
“恃寵亂政”不是和珅一個人的傑作。和珅之所以能夠亂政,是因為有寵可恃。難道不是嗎?
端方清廉(1)
高冕
嘉慶帝最寵信的大臣,是他的師傅朱珪。不過,嘉慶帝這份寵信總是藏藏掩掩,直到朱珪撒手歸天,他對師傅的異寵才被人仔細品評出來。
嘉慶朝先後擔任內閣大學士的閣臣共二十二人,他們是阿桂、和珅、王傑、福康安、孫士毅、董誥、劉墉、蘇淩阿、保寧、慶桂、朱珪、祿康、費淳、戴衢亨、劉權之、勒保、鬆筠、曹振鏞、托津、明亮、章煦、戴均元。這班重臣中,除了非正常因素倒台的外,論任閣臣時間之短,朱珪倒數第三,前後不滿兩年;戴衢亨倒數第二,當閣臣還不一年;劉墉倒數第一,任協辦大學士不到兩個月就死了。非正常因素出閣的有四人:和珅、蘇淩阿,素為嘉慶帝所憎,但他倆是太上皇幹隆帝寵臣,城府很深的嘉慶帝一直捏著鼻子、隱忍不發,聽從幹隆帝旨意讓他們留閣和入閣,太上皇幹隆帝一死,嘉慶帝立即動手,將和珅誅殺,將和珅弟和琳親戚且老朽不堪、兩耳重聽的蘇淩阿逐出內閣;福康安、孫士毅都是幹隆末年入閣的,他們也是太上皇看重的人,金鑾殿上屁股還沒坐熱的嘉慶帝,並未流露出替換之意,不過這兩人分別於嘉慶元年五月、七月死了,在嘉慶朝擔任閣臣時間極短。二十二閣臣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董誥,長達二十餘年;其次是慶桂,前後達十四年半。比起董誥、慶桂來,朱珪任樞臣時間短得可憐。
在清代,大學士為文官最高品秩,軍機處是權力核心圈子。朱珪不僅出任大學士時間很短,而且從未進入過軍機處。但他死時,嘉慶帝所給予的評價,超過其他任何閣臣。顯著標誌就是,朱珪獲賜諡之高,超越嘉慶朝任何閣臣。封建時代,君臣對諡號都看得很重。因為,諡號是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以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可謂蓋棺定論。皇帝對大臣的看法如何,往往在賜予諡號時才能雲開霧散,真正看清。清代皇帝賜予文臣的諡號,“文正”最高,“文忠”其次,“文恭”再次,往下是“文成”、“文端”、“文恪”之類。阿桂、王傑、董誥、慶桂等都是嘉慶帝敬重和賞識的閣臣,但他們死後都未獲最高諡號。阿桂於幹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列班首,平定台灣時為首輔,一生四次作為欽點功臣繪像陳列於紫光閣,始終不附炙於和珅,素為嘉慶帝敬重,嘉慶帝即位後仍出任首揆,死時獲賜“文成”。王傑也是嘉慶帝器重的閣臣,他於幹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軍機大臣,次年任東閣大學士,操守剛正,是閣臣中惟一敢正麵與和珅爭鋒的人物,兩次作為欽點功臣繪像陳列於紫光閣,七十六歲以老乞休時嘉慶帝贈以“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的詩句,死時獲諡“文端”。董誥於嘉慶元年躋身閣臣,當時協辦大學士隻有一個缺額,且還有劉墉、紀昀、彭元瑞三個資歷很深的候選人參加角逐。劉墉即劉羅鍋,紀昀即紀曉嵐,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以至後來民間差不多家喻戶曉,但幹隆帝認為劉墉遇事模稜兩可,紀昀讀書雖多卻不明事理,彭元瑞有汙點、曾因行為不檢獲咎,比較起來董誥略高一籌。董誥曾幫助剛繼承皇位的嘉慶帝擺脫和珅的告訐和中傷,任官始終清正,“父子歷事三朝,未嚐增置一畝之田、一椽之屋”,死後獲諡“文恭”。慶桂是幹隆朝大學士尹繼善的兒子,邊務練達,政治才能為幹隆帝所賞識,嘉慶四年(1799年)任文淵閣大學士,十二年(1807年)位列首輔,此後六年秋因老致仕,任閣臣時間之長僅次於董誥,死時獲諡“文恪”。獨朱珪死後,獲諡“文正”。綜觀清代十一朝,漢人文臣獲諡“文正”的,僅朱珪、道光帝心腹宰輔曹振鏞、鹹豐帝師傅杜受田、同治中興名臣曾國藩等寥寥數人。可見,滿朝文武之中,嘉慶帝對師傅朱珪最為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