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見麵時,她腳步輕快,帶著一隻鞋盒走進來,有些難為情地對我微笑。她坐下來,把鞋盒放在腿上,然後看看我,仿佛在徵求同意;我點頭,用眼神探詢那隻盒子的意義。她從盒裏拿出一條祖母的手帕、一枚高中死黨的胸針、一束她弟弟的頭髮、她先生某套西裝的布料樣本,還有婚前幾個約會對象送她的小東西。
這些東西跟孩子捨不得放開心愛的毯子或小玩意兒,有著相同的意義:他們能從中得到慰藉。一般認為,無論是毯子或洋娃娃,這些物品在小孩子眼中都是母親的象徵;孩子們從象徵母親的毯子得到有形慰藉,使他們能承受與母親分離的痛苦。
長期以來,當某些人從卡倫生命中消失,她便以這種方式維繫與他們的連結。既然卡倫熟悉且信賴這種方式,我會試著以此加強我跟她之間的關係,同時弱化她與痛苦、受虐陰影的連結。
“我說過,我會給你一樣能讓你想到我的東西,”我伸手探至椅腳邊,不讓她看見。“這樣東西也許有用。”我拿出一隻約5英寸高的陶製小熊。那是我在樓下禮品店找到的。這隻小熊圓滾滾的,坐姿,臉上掛著微笑,身穿休閑衫配蝶形領結,看起來非常開心又滿足。我把小熊遞給卡倫,她瞪大雙眼,小心揣在懷裏,仿佛它是個無價之寶。
卡倫仍拒絕父親的請求。卡倫的母親代替她父親向她求情,請她在法庭上幫她父親說話,卡倫也同樣拒絕了。1993年1月,卡倫的父親出庭受審,最後因對卡倫的侄女妮娜性侵犯被判猥褻兒童等十九條罪行。卡倫從頭到尾皆未出席審判。
卡倫的父親入院接受心髒檢查,但醫生還發現了其他問題。卡倫說,醫生發現他罹患大腸癌,且已轉移至肝髒,這讓大家都嚇了一跳。她說,剛開始她父母拒絕接受診斷結果的嚴重性,但隨著病情逐漸惡化,她母親開始找卡倫幫忙照顧父親。過去卡倫一直不願與他有所牽連,她不出席審判,也不探監;但她母親吃了秤砣鐵了心,硬要卡倫重回父親的控製之下,與他們恢復來往。
某個星期天早上,卡倫的母親打電話叫卡倫載她去醫院取她父親的車(法院準許她父親完成癌症治療後再入獄服刑)。起初卡倫沒答應,說她不想再見到父親,但她母親非常堅持,宣稱她們隻是去取車而已。來到醫院,她父親已拎著行李箱,坐在長凳上等她們了。瞥見他,卡倫頓時湧上一股噁心、憎惡的感覺,但她還是自動把車靠過去接他。她母親裝作一副沒事的模樣,下車幫她父親提行李,上了車,她母親便提到她不久後的匈牙利之行。
“我不在的時候,你每天都要來看看你爸,”她囑咐卡倫。卡倫沒答腔。“聽到了沒有?”她母親提高音量。
“我沒辦法,”卡倫輕聲說。
“你真不知好歹!”在後座的父親開口。
“他以前為你做過多少事?你欠他你知不知道?”她母親說,“你生病的時候——就是你臉上長瘤的時候,我們帶你跑過多少次醫院?我們大可放著你不管,但是我們照顧你呀!要不是你那一大筆醫藥費……還有你上天主教學校的學費,我們原本可以有房子,有新車,結果你竟然這樣報答我們?你欠我們,我們為你做了這麽多,你得報答我們……”
卡倫說她不記得之後是怎麽回到家的。由於我的支持,卡倫自始至終未曾接手照顧父親的工作。
第一部苟且偷生 母親與父親
卡特裏娜——卡倫的母親——生於匈牙利,有八個兄弟姊妹,家裏非常貧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家附近曾是美軍駐紮地。美國軍人經常拿食物和巧克力給卡特裏娜和姊妹們,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去美國,並且總說她將來要嫁給美國軍人。
身為糕點師傅的女兒,卡特裏娜在很年輕時就成為手藝精湛的廚師。她定期上天主教堂,在遇見卡倫的父親之前不曾與男人約會。當她見到馬丁,她認為擁有清澈藍眸與殘酷唇形的他宛如“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翻版。在成長過程中,她對男人一無所知,最後這也導致她成為自己天真性格的囚犯。
卡倫8歲那年,卡特裏娜為了躲避丈夫的拳頭,在當地工廠找了一份晚班工作。她把熱晚餐、教兩個弟弟寫作業、照顧他們上床睡覺的瑣事全扔給卡倫。兩兄弟睡著,她的媽媽又還沒下班回家,這時馬丁的魔爪便伸向卡倫。身為母親,卡特裏娜理應注意到卡倫的異常情況,但她完全忽略這些徵兆。卡倫覺得她母親為了自保而犧牲她,使她父親轉而將獸慾發泄在她身上。卡倫說,她母親幻想所有的孩子都不會遭到虐待,生活幸福又美滿。她母親拒絕承認他們的遭遇。
馬丁——卡倫的父親——生於1933年。他是長子,有一個小他2歲的妹妹德博拉。馬丁小時候常被父親(老馬丁)奚落。在父親眼中,馬丁永遠不夠好,但他妹妹則完全相反——德博拉永遠不會犯錯,永遠都有收不完的禮物,受到無止盡的關愛。雖然馬丁的母親朱迪思總是盡可能在他父親看不到的時候發揮母愛,但朱迪思是個軟弱、教育程度不高的女人,對丈夫言聽計從,所以她很難成功安撫馬丁的感受。
馬丁小時候頑皮又固執,喜歡吵鬧,隔三差五就得下最後通牒才管得住他。進了高中,這些特質使他變成撒謊不眨眼(也沒有罪惡感),油腔滑調,胡說八道的人。他曾試圖誘哄不少女孩跟他約會。然而,若他要求上床卻被對方拒絕,他會暴怒相向、虐待對方,然後甩掉她。卡倫的姑姑告訴她,若馬丁的約會對象想分手,他會用力抓扯對方的手臂直到淤青,但事後又是道歉又是保證(當然是信口開河),懇求她再給他一次機會,試圖和好。他會設法裝出很在乎、很傷心的模樣,直到下一次沮喪來臨,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這些東西跟孩子捨不得放開心愛的毯子或小玩意兒,有著相同的意義:他們能從中得到慰藉。一般認為,無論是毯子或洋娃娃,這些物品在小孩子眼中都是母親的象徵;孩子們從象徵母親的毯子得到有形慰藉,使他們能承受與母親分離的痛苦。
長期以來,當某些人從卡倫生命中消失,她便以這種方式維繫與他們的連結。既然卡倫熟悉且信賴這種方式,我會試著以此加強我跟她之間的關係,同時弱化她與痛苦、受虐陰影的連結。
“我說過,我會給你一樣能讓你想到我的東西,”我伸手探至椅腳邊,不讓她看見。“這樣東西也許有用。”我拿出一隻約5英寸高的陶製小熊。那是我在樓下禮品店找到的。這隻小熊圓滾滾的,坐姿,臉上掛著微笑,身穿休閑衫配蝶形領結,看起來非常開心又滿足。我把小熊遞給卡倫,她瞪大雙眼,小心揣在懷裏,仿佛它是個無價之寶。
卡倫仍拒絕父親的請求。卡倫的母親代替她父親向她求情,請她在法庭上幫她父親說話,卡倫也同樣拒絕了。1993年1月,卡倫的父親出庭受審,最後因對卡倫的侄女妮娜性侵犯被判猥褻兒童等十九條罪行。卡倫從頭到尾皆未出席審判。
卡倫的父親入院接受心髒檢查,但醫生還發現了其他問題。卡倫說,醫生發現他罹患大腸癌,且已轉移至肝髒,這讓大家都嚇了一跳。她說,剛開始她父母拒絕接受診斷結果的嚴重性,但隨著病情逐漸惡化,她母親開始找卡倫幫忙照顧父親。過去卡倫一直不願與他有所牽連,她不出席審判,也不探監;但她母親吃了秤砣鐵了心,硬要卡倫重回父親的控製之下,與他們恢復來往。
某個星期天早上,卡倫的母親打電話叫卡倫載她去醫院取她父親的車(法院準許她父親完成癌症治療後再入獄服刑)。起初卡倫沒答應,說她不想再見到父親,但她母親非常堅持,宣稱她們隻是去取車而已。來到醫院,她父親已拎著行李箱,坐在長凳上等她們了。瞥見他,卡倫頓時湧上一股噁心、憎惡的感覺,但她還是自動把車靠過去接他。她母親裝作一副沒事的模樣,下車幫她父親提行李,上了車,她母親便提到她不久後的匈牙利之行。
“我不在的時候,你每天都要來看看你爸,”她囑咐卡倫。卡倫沒答腔。“聽到了沒有?”她母親提高音量。
“我沒辦法,”卡倫輕聲說。
“你真不知好歹!”在後座的父親開口。
“他以前為你做過多少事?你欠他你知不知道?”她母親說,“你生病的時候——就是你臉上長瘤的時候,我們帶你跑過多少次醫院?我們大可放著你不管,但是我們照顧你呀!要不是你那一大筆醫藥費……還有你上天主教學校的學費,我們原本可以有房子,有新車,結果你竟然這樣報答我們?你欠我們,我們為你做了這麽多,你得報答我們……”
卡倫說她不記得之後是怎麽回到家的。由於我的支持,卡倫自始至終未曾接手照顧父親的工作。
第一部苟且偷生 母親與父親
卡特裏娜——卡倫的母親——生於匈牙利,有八個兄弟姊妹,家裏非常貧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家附近曾是美軍駐紮地。美國軍人經常拿食物和巧克力給卡特裏娜和姊妹們,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去美國,並且總說她將來要嫁給美國軍人。
身為糕點師傅的女兒,卡特裏娜在很年輕時就成為手藝精湛的廚師。她定期上天主教堂,在遇見卡倫的父親之前不曾與男人約會。當她見到馬丁,她認為擁有清澈藍眸與殘酷唇形的他宛如“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翻版。在成長過程中,她對男人一無所知,最後這也導致她成為自己天真性格的囚犯。
卡倫8歲那年,卡特裏娜為了躲避丈夫的拳頭,在當地工廠找了一份晚班工作。她把熱晚餐、教兩個弟弟寫作業、照顧他們上床睡覺的瑣事全扔給卡倫。兩兄弟睡著,她的媽媽又還沒下班回家,這時馬丁的魔爪便伸向卡倫。身為母親,卡特裏娜理應注意到卡倫的異常情況,但她完全忽略這些徵兆。卡倫覺得她母親為了自保而犧牲她,使她父親轉而將獸慾發泄在她身上。卡倫說,她母親幻想所有的孩子都不會遭到虐待,生活幸福又美滿。她母親拒絕承認他們的遭遇。
馬丁——卡倫的父親——生於1933年。他是長子,有一個小他2歲的妹妹德博拉。馬丁小時候常被父親(老馬丁)奚落。在父親眼中,馬丁永遠不夠好,但他妹妹則完全相反——德博拉永遠不會犯錯,永遠都有收不完的禮物,受到無止盡的關愛。雖然馬丁的母親朱迪思總是盡可能在他父親看不到的時候發揮母愛,但朱迪思是個軟弱、教育程度不高的女人,對丈夫言聽計從,所以她很難成功安撫馬丁的感受。
馬丁小時候頑皮又固執,喜歡吵鬧,隔三差五就得下最後通牒才管得住他。進了高中,這些特質使他變成撒謊不眨眼(也沒有罪惡感),油腔滑調,胡說八道的人。他曾試圖誘哄不少女孩跟他約會。然而,若他要求上床卻被對方拒絕,他會暴怒相向、虐待對方,然後甩掉她。卡倫的姑姑告訴她,若馬丁的約會對象想分手,他會用力抓扯對方的手臂直到淤青,但事後又是道歉又是保證(當然是信口開河),懇求她再給他一次機會,試圖和好。他會設法裝出很在乎、很傷心的模樣,直到下一次沮喪來臨,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