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卡倫有分離症——意即她的意識在某段時間是分離的。部分的她處於現實,部分的她脫離現實。其實我已懷疑好一陣子了,但我還不知道她究竟屬於哪一種分離症。她曾告訴我,她害怕專注、局限於單一問題,因此我決定讓她主導,由她決定何時告訴我這些片段。我不想操之過急,唯恐自己無法分辨她是否隻是為了討好我而捏造她的故事。
再次見麵時,她說她和丈夫起了爭執。她把女兒留在外婆家過夜,但她丈夫為此大發雷霆。她一拳揮向丈夫的臉,但她卻沒有動手的感覺。他回敬她好幾拳,導致她最後被送進醫院;但她也不記得進醫院的事。她丈夫全身都是淤青。她說她遺失時間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了。
有一天,她接到陌生男人打來的電話,對方表示他倆是上周五晚上認識的,但她不記得見過此人。她去看電影,卻記不起部分情節。她說,其實她也不太記得6歲到10歲之間的事。天主教學校的修女曾說她中邪了,還在她頭上灑聖水。
卡倫描述的分離狀態似乎跟著她大半輩子了,狀況時好時壞。她問我她何以遺失時間,我說這可能是她應付痛苦的一種方式。當然,我有我自己的懷疑,但現在我真的無法給她更好的答案。
1990年8月,卡倫開始經常性地遺失時間,或者現在她比較願意告訴我了。星期四晚上,她在枕頭底下發現一把小刀。她不知道這玩意兒是怎麽跑到那裏去的。周五晚上,她大約遺失四到五個小時的時間。以下是她寫給我的字條:
現在是淩晨2點,我不知道這裏是什麽地方,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到這兒來的。我不知道我在哪一座城市。這裏沒有房子,看起來很荒涼;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我該找人幫忙?還是繼續往前開,直到看見熟悉的景物?我不能打電話給我先生。他不會明白的。我獨自一個人,我好怕。現在我在加油站,那裏有位小姐。待會兒我去問她。
那位小姐很幫忙。她告訴我這裏是蒂萊公園,現在我知道我人在哪兒了。我們會平安到家的。
她用“我們”,這個詞頗值得玩味。她明明獨自一人,卻說“我們會平安到家”。她說她突然“醒來”,才意識到自己迷路了。她是在食品店採購時發作的。她在晚上8點半離家,清晨2點“醒來”;車上沒有買來的東西,皮包卻少了15美金。當她發現自己其實離家不遠,她覺得欣慰又慶幸。
現在,卡倫告訴我的事例已足供我判斷,她罹患“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我想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mpd),個人認為“多重人格”比較能貼切描述這種狀況。大部分的精神科醫生一輩子沒見過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盡管有不少“一頭熱”的治療師暗示某些人可能有多重人格問題(那是因為他們意圖表示自己曾治療過這類病例),但我想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應該極為罕見。知道卡倫罹患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倒還簡單,難的是我該如何告訴她?我的腦袋一片混亂。我還沒準備好麵對她,告訴她真相,她的反應讓我害怕。她已經快撐不下去了。我不想給她另一個尋死的理由,逼她走上絕路。我想等她更進入治療狀況,再告訴她這種可能性。此時此刻,我要把重心放在加強彼此信任關係和處理她的經常性危機這兩件事情上。
第一部苟且偷生 選擇死亡(1)
1990年12月29日
今天我努力說服自己恨你、討厭你。我好傷心。我覺得你遺棄我了。其實我知道你去度假,但我的感覺還是很糟。我想,我真正恨的人——那個需要你的人——是我自己。我決定不吃藥了。我不需要它。我什麽都不需要。
1991年1月4日
恐怖的事發生了。我大概有兩個鍾頭的時間不見了。在這段時間內,我攻擊我丈夫。他說我狠狠地踹他,揍他,抓他。我看見他身上有傷,但我不記得我曾傷害他。另外,我又割傷自己了。我不明白我為什麽要這麽做。
1991年1月10日
我想起越來越多過去的事了,覺得很噁心。我寫不出來。我甚至不知道我有沒有辦法說出來。我想忘掉它們,但我忘不掉。我沒辦法封鎖那些言語口角,沒辦法鎖住痛苦。
度假歸來,一封信躺在信箱裏等著我。卡倫的筆跡。見麵之前,我讀了好幾篇她的手稿。她垂頭喪氣慢慢走進來,狀況似乎不太好。
“我丈夫好像很喜歡折磨我,”卡倫終於開口,“但我不覺得我有能力離開他。”
“我明白。但有什麽是你現在比較可能做到的?有什麽辦法能讓你保護自己不受他欺負?”我問。
卡倫聳聳肩,搖了搖頭。“我被他逼得無處可逃,”語氣充滿無奈,她說,“我幻想殺了他,就像我曾幻想殺了我爸一樣。”我觀察她,看她是否流露任何可能付諸行動的蛛絲馬跡;但她眼神絕望,肢體動作也感覺不到這方麵的意圖。
“你怎麽處理這些幻想?”我問。
“越想越難受的時候,我就傷害自己。”
“為什麽傷害自己能幫助你?”
“因為這樣可以讓我不再幻想。”
“你之所以傷害自己,有沒有可能是為了保護他們——避免在盛怒之下傷害丈夫和父親——所以改變對象,轉而發泄在自己身上?”
再次見麵時,她說她和丈夫起了爭執。她把女兒留在外婆家過夜,但她丈夫為此大發雷霆。她一拳揮向丈夫的臉,但她卻沒有動手的感覺。他回敬她好幾拳,導致她最後被送進醫院;但她也不記得進醫院的事。她丈夫全身都是淤青。她說她遺失時間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了。
有一天,她接到陌生男人打來的電話,對方表示他倆是上周五晚上認識的,但她不記得見過此人。她去看電影,卻記不起部分情節。她說,其實她也不太記得6歲到10歲之間的事。天主教學校的修女曾說她中邪了,還在她頭上灑聖水。
卡倫描述的分離狀態似乎跟著她大半輩子了,狀況時好時壞。她問我她何以遺失時間,我說這可能是她應付痛苦的一種方式。當然,我有我自己的懷疑,但現在我真的無法給她更好的答案。
1990年8月,卡倫開始經常性地遺失時間,或者現在她比較願意告訴我了。星期四晚上,她在枕頭底下發現一把小刀。她不知道這玩意兒是怎麽跑到那裏去的。周五晚上,她大約遺失四到五個小時的時間。以下是她寫給我的字條:
現在是淩晨2點,我不知道這裏是什麽地方,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到這兒來的。我不知道我在哪一座城市。這裏沒有房子,看起來很荒涼;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我該找人幫忙?還是繼續往前開,直到看見熟悉的景物?我不能打電話給我先生。他不會明白的。我獨自一個人,我好怕。現在我在加油站,那裏有位小姐。待會兒我去問她。
那位小姐很幫忙。她告訴我這裏是蒂萊公園,現在我知道我人在哪兒了。我們會平安到家的。
她用“我們”,這個詞頗值得玩味。她明明獨自一人,卻說“我們會平安到家”。她說她突然“醒來”,才意識到自己迷路了。她是在食品店採購時發作的。她在晚上8點半離家,清晨2點“醒來”;車上沒有買來的東西,皮包卻少了15美金。當她發現自己其實離家不遠,她覺得欣慰又慶幸。
現在,卡倫告訴我的事例已足供我判斷,她罹患“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我想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mpd),個人認為“多重人格”比較能貼切描述這種狀況。大部分的精神科醫生一輩子沒見過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盡管有不少“一頭熱”的治療師暗示某些人可能有多重人格問題(那是因為他們意圖表示自己曾治療過這類病例),但我想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應該極為罕見。知道卡倫罹患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倒還簡單,難的是我該如何告訴她?我的腦袋一片混亂。我還沒準備好麵對她,告訴她真相,她的反應讓我害怕。她已經快撐不下去了。我不想給她另一個尋死的理由,逼她走上絕路。我想等她更進入治療狀況,再告訴她這種可能性。此時此刻,我要把重心放在加強彼此信任關係和處理她的經常性危機這兩件事情上。
第一部苟且偷生 選擇死亡(1)
1990年12月29日
今天我努力說服自己恨你、討厭你。我好傷心。我覺得你遺棄我了。其實我知道你去度假,但我的感覺還是很糟。我想,我真正恨的人——那個需要你的人——是我自己。我決定不吃藥了。我不需要它。我什麽都不需要。
1991年1月4日
恐怖的事發生了。我大概有兩個鍾頭的時間不見了。在這段時間內,我攻擊我丈夫。他說我狠狠地踹他,揍他,抓他。我看見他身上有傷,但我不記得我曾傷害他。另外,我又割傷自己了。我不明白我為什麽要這麽做。
1991年1月10日
我想起越來越多過去的事了,覺得很噁心。我寫不出來。我甚至不知道我有沒有辦法說出來。我想忘掉它們,但我忘不掉。我沒辦法封鎖那些言語口角,沒辦法鎖住痛苦。
度假歸來,一封信躺在信箱裏等著我。卡倫的筆跡。見麵之前,我讀了好幾篇她的手稿。她垂頭喪氣慢慢走進來,狀況似乎不太好。
“我丈夫好像很喜歡折磨我,”卡倫終於開口,“但我不覺得我有能力離開他。”
“我明白。但有什麽是你現在比較可能做到的?有什麽辦法能讓你保護自己不受他欺負?”我問。
卡倫聳聳肩,搖了搖頭。“我被他逼得無處可逃,”語氣充滿無奈,她說,“我幻想殺了他,就像我曾幻想殺了我爸一樣。”我觀察她,看她是否流露任何可能付諸行動的蛛絲馬跡;但她眼神絕望,肢體動作也感覺不到這方麵的意圖。
“你怎麽處理這些幻想?”我問。
“越想越難受的時候,我就傷害自己。”
“為什麽傷害自己能幫助你?”
“因為這樣可以讓我不再幻想。”
“你之所以傷害自己,有沒有可能是為了保護他們——避免在盛怒之下傷害丈夫和父親——所以改變對象,轉而發泄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