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很忙,他說他隻有十到十五分鍾的空檔,沒辦法好好請他吃一頓了。”
“他是新聞記者嗎?”
“不,他是位演員,應該就要到了。”
丹那露出驚訝的表情。
“他叫廣田先介,演戲是他的本行,也常常上一些廣播與電視節目。”
“廣田先介嗎?我好像有聽過這個名字。不過,為什麽堂堂男演員要來我們這裏呢?”
丹那吐出了煙後,彈掉了菸灰。
“死於車禍的村瀨在‘蘭蘭’目擊到死者的時候,不是有跟別人在一起嗎?那個友人就是廣田啊。”
“喔!”
“我們用盡各種手段,四處探聽、卻還是石沉大海的原因,其實是他所屬的劇團到北海道公演去了。他好像是回東京後,才聽到我們在找他,雖然已經有點晚了,但他今晚會來為我們解答,‘配音員到底發現了什麽’這個問題。”
在杯中的“布劄”幾乎見底時,那位新劇1男演員終於現身了。
1明治末期,受到歐洲影響的近代日本戲劇,與舊劇(歌舞伎)相對。
“不好意思,我第三幕還得出場,隻能待十分鍾。”
男演員說道。他年約三十,身材偏瘦,眼睛透著精光,前麵的頭髮已經有些稀疏了。但他似乎非常享受演戲的樂趣,這一點,從他充滿企圖心的舉止,就可以一目了然。
鬼貫警部又點了紅茶與俄式餡餅。這個用油炸過的包肉麵包,就像三明治一樣可以輕鬆入口。
“首先,我想把村瀨發現到什麽的問題擺到後麵,先跟兩位探討一下,有關日文發音的事。”
咬著包肉麵包的廣田先介,突然脫口說出了這句話,丹那用不可置信的表情,盯著演員的臉。
“最近有許多外地人來到東京,在地的東京人在許多地方,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在戰前,說‘ネギ(negi)’指的就是日本蔥,而‘玉ねぎ(tamanegi)’指的就是洋蔥。但現在呢?日本蔥不叫ネギ(negi),還多此一舉地加個長,叫它‘長ネギ(chounegi)’。而且這種用法,現在已經登堂入室,連報紙、廣播跟電視都在用了。還有一個接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江戶人在烤秋刀魚的時候,會把魚從中間切成兩半,再把魚放在網上烤。江戶人本來是一群很明白什麽叫優雅的人,就算是烤秋刀魚這種下等魚,都會考慮到魚的長度,知道把魚切成兩半,看起來比較漂亮。但現在?就連電視的烹飪節目,都不切魚直接拿去烤了。這就是東京人受到外地人壓迫的證據。”
“原來如此。”
“還有說豆跟芋的時候加‘さん(san)’這一點,什麽‘豆さん(mamesan)’、‘芋さん(imosan)’,會有不管對象是誰、什麽都加敬稱比較上流的想法,也是因為受到外地人錯誤的觀感影響。我對東京人深受外地人毒害的事,感到非常痛心。”
才在想怎麽上起了日文發音課,現在又跑出秋刀魚跟芋的事情來了。鬼貫聽得很專注,丹那因為出身外地,所以每當對方講一次外地人,他就有種聽不下去、非常不舒服的感覺。他稍稍鼓起臉頰,啃著他的俄式餡餅。
“語言也是一樣。令我們這些有受過正音訓練、對語音異常敏感的人,感到非常遺憾的是,最近的青少年,連ガ行的鼻濁音都發不出來了。”
“ガ(ga)行的鼻濁音是什麽啊?”丹那對語言的問題,實在沒什麽興趣。
“ガ(ga)、ギ(gi)、グ(gu)、ゲ(ge)、ゴ(go)是普通的濁音,文字相同,但還有另一個加上鼻音的發音——が(ya)、ぎ(yi)、ぐ(yu)、げ(ye)、ご(yo),這些有鼻音的發音,就是鼻濁音了。”
“原來是這樣啊。”
“以名詞來說,位在單字開頭的是濁音,位在詞中間的大概都是念鼻濁音。舉例來說,漢字的‘蛾’跟‘學問’,會念成‘ガ(ga)’和‘ガくもん(gakumon)’,而‘雨合羽’跟‘佐賀町’則得以鼻濁音念成‘アマがツパ(amayappa)’‘サがチョウ(sayachou)’才行。‘銀行’的‘ギ(gi)’是普通的濁音,‘代議士’的‘ぎ(yi)’是鼻濁音,當然我說的隻不過是原則而已,也有像‘案議院議員’這樣,第一個的‘議’是鼻濁音,但第二個‘議’是比較生硬的普通濁音。原因就不用說了,因為這是合成語,乍看之下會有這種矛盾,不過……”
“聽起來好難啊。如果不學這些,就不能出去表演的話,我絕對當不了演員。”
“不,你的發音已經很正確了。北海道、東北、關東到關西的人,大概都能很自然地發出鼻濁音,但九州方麵的人發不出來,還有不知道為什麽,連群馬縣的人也發不出來。你可以去聽聽在高崎、太田那錄音的現場直播廣播節目,一定會誤以為那是在九州錄的。”
“的確,想聽懂發不出鼻濁音的日文不太容易。”鬼貫警部表示同感。
“沒錯,就是這樣。但是就像我剛才說的,或許是受到出生於山口以西的人的影響,現在在東京土生土長的青少年,有很多都發不出鼻濁音了。這隻要聽收音機就知道了,不過……”
“他是新聞記者嗎?”
“不,他是位演員,應該就要到了。”
丹那露出驚訝的表情。
“他叫廣田先介,演戲是他的本行,也常常上一些廣播與電視節目。”
“廣田先介嗎?我好像有聽過這個名字。不過,為什麽堂堂男演員要來我們這裏呢?”
丹那吐出了煙後,彈掉了菸灰。
“死於車禍的村瀨在‘蘭蘭’目擊到死者的時候,不是有跟別人在一起嗎?那個友人就是廣田啊。”
“喔!”
“我們用盡各種手段,四處探聽、卻還是石沉大海的原因,其實是他所屬的劇團到北海道公演去了。他好像是回東京後,才聽到我們在找他,雖然已經有點晚了,但他今晚會來為我們解答,‘配音員到底發現了什麽’這個問題。”
在杯中的“布劄”幾乎見底時,那位新劇1男演員終於現身了。
1明治末期,受到歐洲影響的近代日本戲劇,與舊劇(歌舞伎)相對。
“不好意思,我第三幕還得出場,隻能待十分鍾。”
男演員說道。他年約三十,身材偏瘦,眼睛透著精光,前麵的頭髮已經有些稀疏了。但他似乎非常享受演戲的樂趣,這一點,從他充滿企圖心的舉止,就可以一目了然。
鬼貫警部又點了紅茶與俄式餡餅。這個用油炸過的包肉麵包,就像三明治一樣可以輕鬆入口。
“首先,我想把村瀨發現到什麽的問題擺到後麵,先跟兩位探討一下,有關日文發音的事。”
咬著包肉麵包的廣田先介,突然脫口說出了這句話,丹那用不可置信的表情,盯著演員的臉。
“最近有許多外地人來到東京,在地的東京人在許多地方,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在戰前,說‘ネギ(negi)’指的就是日本蔥,而‘玉ねぎ(tamanegi)’指的就是洋蔥。但現在呢?日本蔥不叫ネギ(negi),還多此一舉地加個長,叫它‘長ネギ(chounegi)’。而且這種用法,現在已經登堂入室,連報紙、廣播跟電視都在用了。還有一個接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江戶人在烤秋刀魚的時候,會把魚從中間切成兩半,再把魚放在網上烤。江戶人本來是一群很明白什麽叫優雅的人,就算是烤秋刀魚這種下等魚,都會考慮到魚的長度,知道把魚切成兩半,看起來比較漂亮。但現在?就連電視的烹飪節目,都不切魚直接拿去烤了。這就是東京人受到外地人壓迫的證據。”
“原來如此。”
“還有說豆跟芋的時候加‘さん(san)’這一點,什麽‘豆さん(mamesan)’、‘芋さん(imosan)’,會有不管對象是誰、什麽都加敬稱比較上流的想法,也是因為受到外地人錯誤的觀感影響。我對東京人深受外地人毒害的事,感到非常痛心。”
才在想怎麽上起了日文發音課,現在又跑出秋刀魚跟芋的事情來了。鬼貫聽得很專注,丹那因為出身外地,所以每當對方講一次外地人,他就有種聽不下去、非常不舒服的感覺。他稍稍鼓起臉頰,啃著他的俄式餡餅。
“語言也是一樣。令我們這些有受過正音訓練、對語音異常敏感的人,感到非常遺憾的是,最近的青少年,連ガ行的鼻濁音都發不出來了。”
“ガ(ga)行的鼻濁音是什麽啊?”丹那對語言的問題,實在沒什麽興趣。
“ガ(ga)、ギ(gi)、グ(gu)、ゲ(ge)、ゴ(go)是普通的濁音,文字相同,但還有另一個加上鼻音的發音——が(ya)、ぎ(yi)、ぐ(yu)、げ(ye)、ご(yo),這些有鼻音的發音,就是鼻濁音了。”
“原來是這樣啊。”
“以名詞來說,位在單字開頭的是濁音,位在詞中間的大概都是念鼻濁音。舉例來說,漢字的‘蛾’跟‘學問’,會念成‘ガ(ga)’和‘ガくもん(gakumon)’,而‘雨合羽’跟‘佐賀町’則得以鼻濁音念成‘アマがツパ(amayappa)’‘サがチョウ(sayachou)’才行。‘銀行’的‘ギ(gi)’是普通的濁音,‘代議士’的‘ぎ(yi)’是鼻濁音,當然我說的隻不過是原則而已,也有像‘案議院議員’這樣,第一個的‘議’是鼻濁音,但第二個‘議’是比較生硬的普通濁音。原因就不用說了,因為這是合成語,乍看之下會有這種矛盾,不過……”
“聽起來好難啊。如果不學這些,就不能出去表演的話,我絕對當不了演員。”
“不,你的發音已經很正確了。北海道、東北、關東到關西的人,大概都能很自然地發出鼻濁音,但九州方麵的人發不出來,還有不知道為什麽,連群馬縣的人也發不出來。你可以去聽聽在高崎、太田那錄音的現場直播廣播節目,一定會誤以為那是在九州錄的。”
“的確,想聽懂發不出鼻濁音的日文不太容易。”鬼貫警部表示同感。
“沒錯,就是這樣。但是就像我剛才說的,或許是受到出生於山口以西的人的影響,現在在東京土生土長的青少年,有很多都發不出鼻濁音了。這隻要聽收音機就知道了,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