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不用聽浜中嘮叨,伊瀨求之不得,睡意也很快傳染給了他。看著車窗外單調的群山,伊瀨昏昏睡去。
兩人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列車行駛於群山中,跨過河流,穿過村鎮,最後離開名叫生野的鎮子時,已經是傍晚時分。
“老師。”浜中呼喚道。
伊瀨睜開眼:“唔……啊,已經到姬路了嗎?”
“還有四十分鍾左右。”
中途靠站時,一群女工模樣的女孩有說有笑地上了車,似乎完成了工作正要回家。
浜中的目光停留在這群女孩身上:“這座山背後,從古至今都是‘播州絲’的產地,附近可能有機械化的紡織工廠。”
伊瀨又開始睡眼矇矓起來。一旦接了浜中的話,他就會沒完沒了地說下去。
抵達姬路站時,已經到了街燈點亮的時間。兩人從站前乘計程車前往明石。明石與淡路島隔海相望,風光優美,適宜投宿。
車子穿過加古川的街道,右側淡路的燈光若隱若現。不知不覺,車就駛入明石市內,最後停在麵朝海岸的“人丸花壇”旅館前。他們的房間在二樓的盡頭,窗口正對著淡路島,但已看不見島的輪廓,隻有正前方的岩屋附近閃爍著燈光。兩岸之間的海麵漁火點點。
“明天的行程如何安排?”從浴室回來的伊瀨一邊吃著鮮鯛生魚片,一邊問坐在對麵的浜中。
“我看了時刻表,我們乘坐十一點半開往淡路的渡船比較合適。”下巴上沾著醬油漬的浜中說,“不過在那之前,這邊還有東西要看呢。我們去遊覽人丸神社和海人塚吧。”
“海人塚?這個地方有這種東西?”
“書上有記錄。反正這裏就這麽點地方,我想很快就會逛完的。還有時間的話,咱們返回加古川,去看看那裏的羽衣傳說流傳地怎麽樣?”
“哦?加古川也有羽衣傳說?”伊瀨吃了一驚。
“北邊不遠就是印南郡神吉村,那裏有個叫‘天下原’的地方,也有羽衣傳說存續著。”
“你知道得真多。”伊瀨說完便暗忖道:浜中這傢夥,是從哪本書裏查到這些玩意兒的啊?據浜中介紹,名為《增補播陽裏翁說》的古籍對此事有記載,而這又是他從另一本書裏了解到的。
“我不想再返回加古川,逛逛人丸神社就可以了。雖然那兒跟傳說沒什麽關係,不過我還沒去過,所以想去看看。”
“您一定很累了,我也不強求。不過,神吉村流傳著羽衣傳說這件事,請您務必在稿子中寫上一筆。”
“明白。”
作為探尋偏僻之地傳說的遊記,這樣做無可厚非。而對浦島和羽衣神話的關注,似乎至此總算告一段落。
一名女傭進屋,對浜中耳語道:“有電話找您。”浜中連忙起身,跑進走廊。那女傭多半是來告知木津溫泉神秘兇殺案的最新進展吧。浜中說過,他一到旅館就打電話詢問了當地的相關機構。
伊瀨同女傭聊了十分鍾,浜中垂頭喪氣地回來了。
“怎麽說?”
“完全摸不著頭緒。”他搖頭道,“我一到這兒就打長途電話給城崎的報社,剛才報社社會部的人給我回了電話。我們走後,雖然又搜了山,但據說並沒有找到屍體。於是警方認定匿名信是假的,隻不過是一場鬧劇罷了。”
“真掃興。”伊瀨也很失望。都去過現場了,到頭來卻無果而終。“可現在還不能斷定山裏找不出隱藏的屍體。隻搜了一天就收工了嗎?”
“好像是的。鄉下辦案就是這麽悠閑。我看老師對那個案子很感興趣,於是拜託了報社的人,一旦發現屍體,就立刻通知我們。”
“這樣啊。”伊瀨的回答也不像之前那麽積極了。本來滿懷期待,現在卻一無所獲,的確讓人意興闌珊,打不起精神。
三
伊瀨忠隆的採風筆記
上午十點,我們從“人丸花壇”旅館出發,乘計程車前往人丸神社。五分鍾後,車駛上丘陵,停在神殿側麵。前殿中間的格窗上,掛著《百人一首》1紙牌模樣的捐贈匾額,可能畫的是三十六歌仙2吧。
1原指日本鎌倉時代人物藤原定家的私撰和歌集。今多指印有《百人一首》中收錄和歌的紙牌,或是用這種紙牌來玩耍的遊戲。
2平安中期的歌人藤原公任在《三十六人撰》中選定的三十六名歌人。
來到前殿,轉身麵向背後的大門,可以看見一座如燈塔般屹立的白塔,讓人聯想到從京都的東本願寺觀看京都塔的情景。聽說那座白塔屬於附近的明石天文科學館。
踩著石板地麵朝大門走去,左側是社務所和休息所。有一群女子聚集在那裏舉行歌會,據說附近還有一場。右側是內庭,幾塊刻著和歌的石碑掩映在樹叢中。
從門前走下石梯,前往毗鄰的天文科學館。這是浜中的提議,我想看看也無妨。
一名穿和服的女子中途退出了歌會,年齡約二十七八。她姿色卓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追記在這裏。
進入天文館需要交參觀費。館內似乎設有天象儀。乘塔內電梯去瞭望台的途中,館員介紹說,電梯剛好通過“東經135度線”。驚奇之餘,我重新打量電梯廂內部。看來這座塔本身就是“東經135度線”的標誌。
來到瞭望台,明石市內景觀一覽無餘,就連海峽對麵的淡路島北端也仿佛觸手可及。左邊的神戶和右邊的姬路就像伸展於兩側的雙手,若隱若現。正下方是舊明石城。繞到瞭望台的另一頭,朝人丸神社方向看去,石牆下方有一根頂著球狀物的白色石柱。館員說,那是東經135度線的舊標誌。幾年前,通過調查發現,那個地點與實際的經度有偏差,於是修正為現在電梯所在的位置。
我們還去找尋了海人塚,最後無功而返。浜中詢問了許多人,但現代人對這些東西一點都不關心,沒人知道海人塚在哪兒。浜中十分沮喪,一如既往地指示我將此事寫進稿子裏。
我們乘上午十一點半起航的渡船前往淡路島,航行約三十分鍾後駛入岩屋。岩屋是港口城市。我們坐車沿東海岸南下,道路狀況極佳。司機說,幾年前這條路還沒有鋪瀝青,坑坑窪窪的,天氣好的日子塵土飛揚,下雨的日子泥濘不堪,特別難走。道路右側的山腳斜坡上滿是古老的梯田。道路左側毗鄰紀淡海峽的北部。隔海相望的攝津山模糊難辨。
海上千帆競流,放眼望去,心情無比舒暢。我將車窗打開,肆意地呼吸著海風。
岩屋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播磨風土記》中說,神功皇後出兵朝鮮時,將戰船停泊在淡路的岩屋。“岩屋”即石窟,而如今此地尚有石窟遺存,岩屋這個地名或許就來源於此。此地還出土過彌生時代的陶器。岩屋神社供奉的神明叫“繪島明神”,這在《延喜式》中也有記載。
洲本是島上最大的城市,附近也有溫泉。我們抵達洲本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半。用過午餐,浜中又提出新的建議,勸我去更南邊紀淡海峽毗鄰的海岬上的生石崎看看。因為路不太好走,我拒絕了。
兩人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列車行駛於群山中,跨過河流,穿過村鎮,最後離開名叫生野的鎮子時,已經是傍晚時分。
“老師。”浜中呼喚道。
伊瀨睜開眼:“唔……啊,已經到姬路了嗎?”
“還有四十分鍾左右。”
中途靠站時,一群女工模樣的女孩有說有笑地上了車,似乎完成了工作正要回家。
浜中的目光停留在這群女孩身上:“這座山背後,從古至今都是‘播州絲’的產地,附近可能有機械化的紡織工廠。”
伊瀨又開始睡眼矇矓起來。一旦接了浜中的話,他就會沒完沒了地說下去。
抵達姬路站時,已經到了街燈點亮的時間。兩人從站前乘計程車前往明石。明石與淡路島隔海相望,風光優美,適宜投宿。
車子穿過加古川的街道,右側淡路的燈光若隱若現。不知不覺,車就駛入明石市內,最後停在麵朝海岸的“人丸花壇”旅館前。他們的房間在二樓的盡頭,窗口正對著淡路島,但已看不見島的輪廓,隻有正前方的岩屋附近閃爍著燈光。兩岸之間的海麵漁火點點。
“明天的行程如何安排?”從浴室回來的伊瀨一邊吃著鮮鯛生魚片,一邊問坐在對麵的浜中。
“我看了時刻表,我們乘坐十一點半開往淡路的渡船比較合適。”下巴上沾著醬油漬的浜中說,“不過在那之前,這邊還有東西要看呢。我們去遊覽人丸神社和海人塚吧。”
“海人塚?這個地方有這種東西?”
“書上有記錄。反正這裏就這麽點地方,我想很快就會逛完的。還有時間的話,咱們返回加古川,去看看那裏的羽衣傳說流傳地怎麽樣?”
“哦?加古川也有羽衣傳說?”伊瀨吃了一驚。
“北邊不遠就是印南郡神吉村,那裏有個叫‘天下原’的地方,也有羽衣傳說存續著。”
“你知道得真多。”伊瀨說完便暗忖道:浜中這傢夥,是從哪本書裏查到這些玩意兒的啊?據浜中介紹,名為《增補播陽裏翁說》的古籍對此事有記載,而這又是他從另一本書裏了解到的。
“我不想再返回加古川,逛逛人丸神社就可以了。雖然那兒跟傳說沒什麽關係,不過我還沒去過,所以想去看看。”
“您一定很累了,我也不強求。不過,神吉村流傳著羽衣傳說這件事,請您務必在稿子中寫上一筆。”
“明白。”
作為探尋偏僻之地傳說的遊記,這樣做無可厚非。而對浦島和羽衣神話的關注,似乎至此總算告一段落。
一名女傭進屋,對浜中耳語道:“有電話找您。”浜中連忙起身,跑進走廊。那女傭多半是來告知木津溫泉神秘兇殺案的最新進展吧。浜中說過,他一到旅館就打電話詢問了當地的相關機構。
伊瀨同女傭聊了十分鍾,浜中垂頭喪氣地回來了。
“怎麽說?”
“完全摸不著頭緒。”他搖頭道,“我一到這兒就打長途電話給城崎的報社,剛才報社社會部的人給我回了電話。我們走後,雖然又搜了山,但據說並沒有找到屍體。於是警方認定匿名信是假的,隻不過是一場鬧劇罷了。”
“真掃興。”伊瀨也很失望。都去過現場了,到頭來卻無果而終。“可現在還不能斷定山裏找不出隱藏的屍體。隻搜了一天就收工了嗎?”
“好像是的。鄉下辦案就是這麽悠閑。我看老師對那個案子很感興趣,於是拜託了報社的人,一旦發現屍體,就立刻通知我們。”
“這樣啊。”伊瀨的回答也不像之前那麽積極了。本來滿懷期待,現在卻一無所獲,的確讓人意興闌珊,打不起精神。
三
伊瀨忠隆的採風筆記
上午十點,我們從“人丸花壇”旅館出發,乘計程車前往人丸神社。五分鍾後,車駛上丘陵,停在神殿側麵。前殿中間的格窗上,掛著《百人一首》1紙牌模樣的捐贈匾額,可能畫的是三十六歌仙2吧。
1原指日本鎌倉時代人物藤原定家的私撰和歌集。今多指印有《百人一首》中收錄和歌的紙牌,或是用這種紙牌來玩耍的遊戲。
2平安中期的歌人藤原公任在《三十六人撰》中選定的三十六名歌人。
來到前殿,轉身麵向背後的大門,可以看見一座如燈塔般屹立的白塔,讓人聯想到從京都的東本願寺觀看京都塔的情景。聽說那座白塔屬於附近的明石天文科學館。
踩著石板地麵朝大門走去,左側是社務所和休息所。有一群女子聚集在那裏舉行歌會,據說附近還有一場。右側是內庭,幾塊刻著和歌的石碑掩映在樹叢中。
從門前走下石梯,前往毗鄰的天文科學館。這是浜中的提議,我想看看也無妨。
一名穿和服的女子中途退出了歌會,年齡約二十七八。她姿色卓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追記在這裏。
進入天文館需要交參觀費。館內似乎設有天象儀。乘塔內電梯去瞭望台的途中,館員介紹說,電梯剛好通過“東經135度線”。驚奇之餘,我重新打量電梯廂內部。看來這座塔本身就是“東經135度線”的標誌。
來到瞭望台,明石市內景觀一覽無餘,就連海峽對麵的淡路島北端也仿佛觸手可及。左邊的神戶和右邊的姬路就像伸展於兩側的雙手,若隱若現。正下方是舊明石城。繞到瞭望台的另一頭,朝人丸神社方向看去,石牆下方有一根頂著球狀物的白色石柱。館員說,那是東經135度線的舊標誌。幾年前,通過調查發現,那個地點與實際的經度有偏差,於是修正為現在電梯所在的位置。
我們還去找尋了海人塚,最後無功而返。浜中詢問了許多人,但現代人對這些東西一點都不關心,沒人知道海人塚在哪兒。浜中十分沮喪,一如既往地指示我將此事寫進稿子裏。
我們乘上午十一點半起航的渡船前往淡路島,航行約三十分鍾後駛入岩屋。岩屋是港口城市。我們坐車沿東海岸南下,道路狀況極佳。司機說,幾年前這條路還沒有鋪瀝青,坑坑窪窪的,天氣好的日子塵土飛揚,下雨的日子泥濘不堪,特別難走。道路右側的山腳斜坡上滿是古老的梯田。道路左側毗鄰紀淡海峽的北部。隔海相望的攝津山模糊難辨。
海上千帆競流,放眼望去,心情無比舒暢。我將車窗打開,肆意地呼吸著海風。
岩屋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播磨風土記》中說,神功皇後出兵朝鮮時,將戰船停泊在淡路的岩屋。“岩屋”即石窟,而如今此地尚有石窟遺存,岩屋這個地名或許就來源於此。此地還出土過彌生時代的陶器。岩屋神社供奉的神明叫“繪島明神”,這在《延喜式》中也有記載。
洲本是島上最大的城市,附近也有溫泉。我們抵達洲本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半。用過午餐,浜中又提出新的建議,勸我去更南邊紀淡海峽毗鄰的海岬上的生石崎看看。因為路不太好走,我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