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寸土寸金,地小人多,居住一直是香港人麵對的生活難題。政府雖然有提供公共房屋,讓低收入家庭以低廉的租金租住,但因為供不應求,申請者可能要等上好幾年才獲得接納。區輝在一九九八年收到房屋署通知,他們獲分配觀塘樂華村奧華樓的一個單位。這對區家來說是一場及時雨,在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區輝就職的公司大幅裁員,而區輝也是其中一人。即使他的老闆介紹他到另一間公司工作,薪水卻大不如前,他正為阿怡上小學的學費與雜費發愁,房屋署的來信簡直是天降甘霖。公屋的租金比私人房屋的低一大半,如此一來,區家隻要省吃儉用,還能夠多存一點錢,以應付日後所需。
搬進樂華村兩年後,周綺蓁再次懷孕,為區家多添一位成員。區輝二度當爸自然喜不自勝,而阿怡亦漸漸懂事,知道自己當了姊姊,要更努力替父母分擔。由於嶽父仙遊前隻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名字,區輝不知道如何替二女兒取名,於是他向鄰居一位退休老師請教。
“叫‘雅雯’如何?”老先生跟區輝在奐華樓前方空地的一張長椅上聊著,“令嬡叫‘雅怡’,我們沿用‘雅’這個字,而‘雯’就是有花紋的雲彩。”
區輝循老先生指示,抬頭一看,夕陽斜照下的彩霞映入眼簾。
“區雅雯……真是動聽的名字啊。還好有黃老師你在,我這個老粗抓破腦袋也想不出這麽漂亮的名字啦。”
因為區家變成四人家庭,奐華樓的單位就顯得略微狹窄。奐華樓的單位是為了二至三人家庭設計,室內沒有房間間隔,如今人數增加,區輝可以申請換屋,搬到大一點的房子。不過,房屋署回覆說房屋供應緊張,無法在樂華村甚至原區找到適合四人居住的單位,如果要搬的話,隻能選擇大埔或元朗。區輝跟妻子商量,周綺蓁笑著說:“我們在這兒住慣了,搬到老遠的話,你上班麻煩,雅怡又要轉校,劃不來。我們這兒再擠也不及我們當年在木屋區那麽擠吧?”
周綺蓁就是如此一位樂天知命的婦女。對妻子的說法,區輝搔搔頭髮,找不到反駁的理由,雖然他心想孩子上中學後,還是得讓她們有自己的房間,他聽聞這有助小孩獨立成長。
然而區輝沒料到,他根本沒機會看到兩個孩子上中學。
二〇〇四年,區輝遇上嚴重工業意外身亡,終年四十歲。
經過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以及二〇〇三年的疫症爆發,香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不少企業老闆為了省減營運成本,將業務外判,或以合約形式招聘員工,逃避資方應負的貴任。大企業以低價聘用小公司負責某些工作流程,而小公司亦可能從中取利,將作業再分拆外判給更小型的公司,由於這種層壓式的僱傭關係,勞工的薪水被大幅削減,可是由於不景氣,工人們害怕飯碗不保,隻能默默承受剝削。區輝輾轉在這些小型外判公司工作,跟其他工人搶奪有限的職位空缺,可幸他在貨倉就職多年,考取了俗稱“鏟車”的叉式起重車的駕駛執照,這正是他的求職利器。除了物流業要聘用懂駕駛和操作鏟車的司機,貨櫃碼頭亦有同樣的需求,不過鏟車司機的工作不是搬運貨物,而是“拉纜”。在大型貨櫃碼頭,泊岸貨輪的纜繩既粗且重,無法用人手牽拉固定在係纜墩上,必須使用鏟車代勞。為了增加收入,區輝身兼兩職,不但在九龍灣的貨倉負責搬運貨物,更在葵湧貨櫃碼頭當“拉纜員”。他想趁自己還有氣力時多賺點錢,畢竟年紀愈大身體便愈不中用,他日即使想多兼幾份差事也力有不逮。
二〇〇四年七月一個下著毛毛雨的黃昏,葵湧四號貨櫃碼頭的主管發現有一輛鏟車不見了。他向工人們查問後,發覺失蹤的不止鏟車,還有一名拉纜員。在一眾工人和警衛搜索下,
1位六十歲的吊機操作員說看到區輝駕著鏟車經過q31區後沒回來,於是主管帶人到該區尋找。他們在岸邊一個係纜墩上發現異樣——m纜墩左方有明顯的刮痕,旁邊地上有黃色的塑膠碎片。工人們一看便認得,那些碎片來自碼頭的鏟車。
主管慌忙報警,在消防隊潛水員花了半個小時搜索後,證實了工人們不安的猜想。區輝出了意外,連人帶車掉進海裏,身體卡在車架與起重叉之間,而車子半埋在十二公尺深的海床上。當碼頭工人使用吊機將沾滿淤泥的鏟車吊上水麵時,區輝已回天乏術。
阿怡失去父親時隻有十二歲,而小雯更隻有四歲。
深愛的丈夫猝逝,周綺蓁肝腸寸斷,但她沒有讓自己陷入哀傷之中,因為她知道兩個女兒以後隻能依靠這位母親。
按道理,區輝因公殉職,遺屬應該可以依勞工法例獲得六十個月薪金的賠償,這樣周綺蓁一家三口還可以利用這筆保險金撐幾年。可是區家的噩運再度降臨,仿佛區輝離世隻是一連串不幸的開始。
“嫂子,我不是不想幫忙,但公司隻能付這個數目。”
“牛哥,阿輝替你們宇海拚了命工作,每天天未亮便出門,晚上回來時孩子都睡了,兩個女兒也沒機會跟他多見幾麵,如今他出了事,我們孤兒寡婦無依無靠,公司卻隻能拿出這丁點錢?”
“唉,嫂子,公司環境也不好,搞不好明年便要結業,到時連這筆錢也付不出來啊。”
搬進樂華村兩年後,周綺蓁再次懷孕,為區家多添一位成員。區輝二度當爸自然喜不自勝,而阿怡亦漸漸懂事,知道自己當了姊姊,要更努力替父母分擔。由於嶽父仙遊前隻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名字,區輝不知道如何替二女兒取名,於是他向鄰居一位退休老師請教。
“叫‘雅雯’如何?”老先生跟區輝在奐華樓前方空地的一張長椅上聊著,“令嬡叫‘雅怡’,我們沿用‘雅’這個字,而‘雯’就是有花紋的雲彩。”
區輝循老先生指示,抬頭一看,夕陽斜照下的彩霞映入眼簾。
“區雅雯……真是動聽的名字啊。還好有黃老師你在,我這個老粗抓破腦袋也想不出這麽漂亮的名字啦。”
因為區家變成四人家庭,奐華樓的單位就顯得略微狹窄。奐華樓的單位是為了二至三人家庭設計,室內沒有房間間隔,如今人數增加,區輝可以申請換屋,搬到大一點的房子。不過,房屋署回覆說房屋供應緊張,無法在樂華村甚至原區找到適合四人居住的單位,如果要搬的話,隻能選擇大埔或元朗。區輝跟妻子商量,周綺蓁笑著說:“我們在這兒住慣了,搬到老遠的話,你上班麻煩,雅怡又要轉校,劃不來。我們這兒再擠也不及我們當年在木屋區那麽擠吧?”
周綺蓁就是如此一位樂天知命的婦女。對妻子的說法,區輝搔搔頭髮,找不到反駁的理由,雖然他心想孩子上中學後,還是得讓她們有自己的房間,他聽聞這有助小孩獨立成長。
然而區輝沒料到,他根本沒機會看到兩個孩子上中學。
二〇〇四年,區輝遇上嚴重工業意外身亡,終年四十歲。
經過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以及二〇〇三年的疫症爆發,香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不少企業老闆為了省減營運成本,將業務外判,或以合約形式招聘員工,逃避資方應負的貴任。大企業以低價聘用小公司負責某些工作流程,而小公司亦可能從中取利,將作業再分拆外判給更小型的公司,由於這種層壓式的僱傭關係,勞工的薪水被大幅削減,可是由於不景氣,工人們害怕飯碗不保,隻能默默承受剝削。區輝輾轉在這些小型外判公司工作,跟其他工人搶奪有限的職位空缺,可幸他在貨倉就職多年,考取了俗稱“鏟車”的叉式起重車的駕駛執照,這正是他的求職利器。除了物流業要聘用懂駕駛和操作鏟車的司機,貨櫃碼頭亦有同樣的需求,不過鏟車司機的工作不是搬運貨物,而是“拉纜”。在大型貨櫃碼頭,泊岸貨輪的纜繩既粗且重,無法用人手牽拉固定在係纜墩上,必須使用鏟車代勞。為了增加收入,區輝身兼兩職,不但在九龍灣的貨倉負責搬運貨物,更在葵湧貨櫃碼頭當“拉纜員”。他想趁自己還有氣力時多賺點錢,畢竟年紀愈大身體便愈不中用,他日即使想多兼幾份差事也力有不逮。
二〇〇四年七月一個下著毛毛雨的黃昏,葵湧四號貨櫃碼頭的主管發現有一輛鏟車不見了。他向工人們查問後,發覺失蹤的不止鏟車,還有一名拉纜員。在一眾工人和警衛搜索下,
1位六十歲的吊機操作員說看到區輝駕著鏟車經過q31區後沒回來,於是主管帶人到該區尋找。他們在岸邊一個係纜墩上發現異樣——m纜墩左方有明顯的刮痕,旁邊地上有黃色的塑膠碎片。工人們一看便認得,那些碎片來自碼頭的鏟車。
主管慌忙報警,在消防隊潛水員花了半個小時搜索後,證實了工人們不安的猜想。區輝出了意外,連人帶車掉進海裏,身體卡在車架與起重叉之間,而車子半埋在十二公尺深的海床上。當碼頭工人使用吊機將沾滿淤泥的鏟車吊上水麵時,區輝已回天乏術。
阿怡失去父親時隻有十二歲,而小雯更隻有四歲。
深愛的丈夫猝逝,周綺蓁肝腸寸斷,但她沒有讓自己陷入哀傷之中,因為她知道兩個女兒以後隻能依靠這位母親。
按道理,區輝因公殉職,遺屬應該可以依勞工法例獲得六十個月薪金的賠償,這樣周綺蓁一家三口還可以利用這筆保險金撐幾年。可是區家的噩運再度降臨,仿佛區輝離世隻是一連串不幸的開始。
“嫂子,我不是不想幫忙,但公司隻能付這個數目。”
“牛哥,阿輝替你們宇海拚了命工作,每天天未亮便出門,晚上回來時孩子都睡了,兩個女兒也沒機會跟他多見幾麵,如今他出了事,我們孤兒寡婦無依無靠,公司卻隻能拿出這丁點錢?”
“唉,嫂子,公司環境也不好,搞不好明年便要結業,到時連這筆錢也付不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