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雯?小雯!小雯!”阿怡甩開抓住自己雙臂的陳大嬸,往倒地的小雯衝過去。
“小姐!”一位高個子昝員眼明手快,攔腰抱著阿怡。
“小雯!”阿怡邊掙紮邊回頭看著瞥員,焦躁地說:“那、那是我妹妹,請救救她!”
“小姐,你先冷靜一點……”瞥員企圖安撫阿怡,但他知道,他的話不會有任何效果。
“請、請救救她!那邊的救護員先生!”臉色蒼白的阿怡忽然往另一邊轉身,向著正注視著自己的兩位救護員喊道:“為什麽你們不扶小雯上擔架床?快一點啊!快點救小雯啊!”兩位救護員佇立在救護車旁,一臉無奈。年長的救護員很想告訴阿怡事實,但即使每天麵對生離死別,他這一刻也不忍心說出任何會傷害麵前這二十來歲的女生的話。
“小姐,你是她的姊姊嗎?請你先冷靜一點……”抱住阿怡的瞥員嚐試用柔和的語氣說道。
“小雯——”阿恰再次回頭,望向地上宛如人偶的少女?卻發現另外兩位警員拿著墨綠色的防水塑膠布和金屬支架,正在小雯身旁組合小帳篷,蓋住小雯的身體。“你、你們在做什麽?停手!給我停手!”
“小姐!小姐!”
“別蓋住她!她還有氣息!她一定還有心跳的!”阿怡無力地向前傾,本來攔住她、防止她破壞現場的警員,變成扶著她的唯一支力點。“快救她!請你們救救她……我求求你們救救她……那、那是我的妹妹,是我唯一的妹妹啊……”
在這個平凡的星期二黃昏,觀塘樂華村奐華樓前方的空地上,平日喜歡高談闊論的街坊鄰裏都靜默下來,在冰冷的屋郵大樓之間,隻餘下一位姊姊的悲愴哭聲不斷地迴蕩著,恍如風聲般鑽進每個人的耳朵裏,遺下一點,滴、無法梳理的悒鬱。
——令妹是自殺的。
當阿恰在沙田富山公眾殮房聽到簪察說出這句時,她不由得激動地爭辯,口齒不清地吐出“不可能”、“你們根本沒好好調查”、“小雯才不會自殺”之類的話。負責案件的程警長是個年約五十、發餐帶點花白的瘦削大叔,雖然外貌帶點痞子氣.眼神卻透露了他老實人的本性。麵對阿怡近乎歇斯底裏的反應,他倒能平心靜氣,以低沉穩重的聲線安撫對方,並說出令阿怡無法反駁的話。
“……區雅怡小姐,您‘真的’認為您妹妹不是自殺的嗎?”
阿怡很清楚,縱使她不想承認,小雯有充分的理由尋死。畢竟小雯在過去半年所受的壓力,已超出了一個十五歲女孩能承受的範圍。
而這一切,要從區家多年的不幸談起。
阿怡的父母生於上世紀六〇年代,是新移民的第二代。自一九四六年國共內戰開始,每月有大量難民從中國大陸湧進香港,而其後共產黨取得政權、改革製度、發動政治運動等等,亦導致入境人數有增無減。阿怡的祖父母是從廣州偷渡來港的難民,當時香港社會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對偷渡者幾乎來者不拒,於是他們落地生根,獲得居留權成為香港人。縱使得到留港的資格,這些“新香港人”的生活大都相當艱苦,從噩體力勞動工作,工時長、薪水低,居住環境更是惡劣;然而那時候香港正值經濟起飛,所以隻要吃得了苦,仍有改善生活的機會,
有些人更能乘著浪潮,白手興家,躋身成功人士之列。
可是,阿怡的祖父母抓不住這些機會。
1九七六年二月,筲箕灣愛秩序灣木屋區發生大火,上千間木屋遭焚毀,令三千多人無家可歸。阿怡的祖父母都在這場大火中喪命,他們遺下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亦即是阿怡的父親區輝。區輝在香港沒有其他親人,結果投靠了另一位在火災中失去了妻子的鄰居。這位鄰居有一個七歲的獨生女,女孩名字叫周綺蓁,她便是阿恰的母親。
因為家境清貧,區輝和周綺蓁都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為了幫補家計,兩人未成年便投身社會工作。區輝在貨倉當倉務工人,而周綺蓁在茶樓當侍應生,雖然每天為生活奔波,但他們沒有抱怨,反倒感到微小的幸福——區輝與周綺蓁相戀,已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他們於一九八九年趕及在周綺蓁的父親因病去世前完婚,算是圓了長輩一個心願。
就像是先人庇佑,之後數年,區家似乎擺脫了厄運。
周綺蓁和區輝婚後三年,誕下一個女嬰。周綺蓁的父親在中國大陸時是知青,肚裏有多少墨水,離世前留下遺言,說將來孫子出生,男的要叫“頌朗”,女的便叫“雅怡”。“雅”有高尚、美好之意,而“恰”則代表了和悅快樂。區輝一家三口租住土瓜灣一棟舊樓的小單位,生活上捉襟見肘,但尚算窮得快樂。區輝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妻女的笑靨,便覺得別無所求。周綺蓁持家有道,阿怡文靜乖巧,區輝一心為家庭多賺幾分錢,好讓孩子他日念大學,不用跟自己和妻子一樣,隻念完中三便要找工作。區輝和周綺蓁都知道,彼一時,此一時,香港社會愈來愈看重學歷,七、八〇年代隻要肯吃苦便有工作,但往後的日子可不能用過去同一把尺來量度。
當阿怡六歲時,區輝更獲得幸運之神眷顧——他們一家輪候多年的公屋終於有回音。
“小姐!”一位高個子昝員眼明手快,攔腰抱著阿怡。
“小雯!”阿怡邊掙紮邊回頭看著瞥員,焦躁地說:“那、那是我妹妹,請救救她!”
“小姐,你先冷靜一點……”瞥員企圖安撫阿怡,但他知道,他的話不會有任何效果。
“請、請救救她!那邊的救護員先生!”臉色蒼白的阿怡忽然往另一邊轉身,向著正注視著自己的兩位救護員喊道:“為什麽你們不扶小雯上擔架床?快一點啊!快點救小雯啊!”兩位救護員佇立在救護車旁,一臉無奈。年長的救護員很想告訴阿怡事實,但即使每天麵對生離死別,他這一刻也不忍心說出任何會傷害麵前這二十來歲的女生的話。
“小姐,你是她的姊姊嗎?請你先冷靜一點……”抱住阿怡的瞥員嚐試用柔和的語氣說道。
“小雯——”阿恰再次回頭,望向地上宛如人偶的少女?卻發現另外兩位警員拿著墨綠色的防水塑膠布和金屬支架,正在小雯身旁組合小帳篷,蓋住小雯的身體。“你、你們在做什麽?停手!給我停手!”
“小姐!小姐!”
“別蓋住她!她還有氣息!她一定還有心跳的!”阿怡無力地向前傾,本來攔住她、防止她破壞現場的警員,變成扶著她的唯一支力點。“快救她!請你們救救她……我求求你們救救她……那、那是我的妹妹,是我唯一的妹妹啊……”
在這個平凡的星期二黃昏,觀塘樂華村奐華樓前方的空地上,平日喜歡高談闊論的街坊鄰裏都靜默下來,在冰冷的屋郵大樓之間,隻餘下一位姊姊的悲愴哭聲不斷地迴蕩著,恍如風聲般鑽進每個人的耳朵裏,遺下一點,滴、無法梳理的悒鬱。
——令妹是自殺的。
當阿恰在沙田富山公眾殮房聽到簪察說出這句時,她不由得激動地爭辯,口齒不清地吐出“不可能”、“你們根本沒好好調查”、“小雯才不會自殺”之類的話。負責案件的程警長是個年約五十、發餐帶點花白的瘦削大叔,雖然外貌帶點痞子氣.眼神卻透露了他老實人的本性。麵對阿怡近乎歇斯底裏的反應,他倒能平心靜氣,以低沉穩重的聲線安撫對方,並說出令阿怡無法反駁的話。
“……區雅怡小姐,您‘真的’認為您妹妹不是自殺的嗎?”
阿怡很清楚,縱使她不想承認,小雯有充分的理由尋死。畢竟小雯在過去半年所受的壓力,已超出了一個十五歲女孩能承受的範圍。
而這一切,要從區家多年的不幸談起。
阿怡的父母生於上世紀六〇年代,是新移民的第二代。自一九四六年國共內戰開始,每月有大量難民從中國大陸湧進香港,而其後共產黨取得政權、改革製度、發動政治運動等等,亦導致入境人數有增無減。阿怡的祖父母是從廣州偷渡來港的難民,當時香港社會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對偷渡者幾乎來者不拒,於是他們落地生根,獲得居留權成為香港人。縱使得到留港的資格,這些“新香港人”的生活大都相當艱苦,從噩體力勞動工作,工時長、薪水低,居住環境更是惡劣;然而那時候香港正值經濟起飛,所以隻要吃得了苦,仍有改善生活的機會,
有些人更能乘著浪潮,白手興家,躋身成功人士之列。
可是,阿怡的祖父母抓不住這些機會。
1九七六年二月,筲箕灣愛秩序灣木屋區發生大火,上千間木屋遭焚毀,令三千多人無家可歸。阿怡的祖父母都在這場大火中喪命,他們遺下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亦即是阿怡的父親區輝。區輝在香港沒有其他親人,結果投靠了另一位在火災中失去了妻子的鄰居。這位鄰居有一個七歲的獨生女,女孩名字叫周綺蓁,她便是阿恰的母親。
因為家境清貧,區輝和周綺蓁都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為了幫補家計,兩人未成年便投身社會工作。區輝在貨倉當倉務工人,而周綺蓁在茶樓當侍應生,雖然每天為生活奔波,但他們沒有抱怨,反倒感到微小的幸福——區輝與周綺蓁相戀,已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他們於一九八九年趕及在周綺蓁的父親因病去世前完婚,算是圓了長輩一個心願。
就像是先人庇佑,之後數年,區家似乎擺脫了厄運。
周綺蓁和區輝婚後三年,誕下一個女嬰。周綺蓁的父親在中國大陸時是知青,肚裏有多少墨水,離世前留下遺言,說將來孫子出生,男的要叫“頌朗”,女的便叫“雅怡”。“雅”有高尚、美好之意,而“恰”則代表了和悅快樂。區輝一家三口租住土瓜灣一棟舊樓的小單位,生活上捉襟見肘,但尚算窮得快樂。區輝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妻女的笑靨,便覺得別無所求。周綺蓁持家有道,阿怡文靜乖巧,區輝一心為家庭多賺幾分錢,好讓孩子他日念大學,不用跟自己和妻子一樣,隻念完中三便要找工作。區輝和周綺蓁都知道,彼一時,此一時,香港社會愈來愈看重學歷,七、八〇年代隻要肯吃苦便有工作,但往後的日子可不能用過去同一把尺來量度。
當阿怡六歲時,區輝更獲得幸運之神眷顧——他們一家輪候多年的公屋終於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