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矢田老人的關照下,我們在朝日產業的地位也還穩固,但公司的幹部們卻對如何對待出口部門抱有很大的疑問。這樣說,是因為當時有一家提供原料的財閥商社要求獲得出口的代理權。若將代理權轉讓,購買原料的資金周轉應該會變得輕鬆許多。如此一來,朝日產業的直接出口部門的存在不但變得可有可無,反而撤掉更好。
我十分擔心,李源良則依舊逍遙度日。不過,唯獨一件事令我感到頗為欣慰——席有仁在南洋的事業發展迅速,勢如破竹。對席有仁而言,戰後的混亂或許正好為他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他轉眼間便填補了戰時的空白,眼看著壯大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這樣的席有仁依然時常來信。有一次,李源良帶著事不關己的表情,開心地說道:“嗬嗬,那傢夥也做得不錯嘛!”我心下驚愕,直直地盯著他幸福的笑容。對我們而言,席有仁的驚人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他在信中曾表示,他遲早會涉足外貿,叫我們再忍耐一陣—一這對我們而言擁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難道李源良不明白嗎?對他而言,似乎得到外國著名音樂家所辦演奏會的門票更為重要。不過,沒關係,因為他是木偶,而我是木偶師。不用說,給席有仁寫回信是我的工作。於是,我頻繁地與席有仁聯繫,靜待時機。
然而,李源良卻突然死於交通事故。為了準時趕去聽音樂會,他急匆匆地橫穿馬路,卻被一輛計程車撞飛。李源良之死令我覺得渾身都失去了力量。沒錯,他或許的確是我隨意操縱的木偶,但觀眾一直以來看見的都是這個木偶,沒有任何人知道藏在幕後的木偶師是什麽模樣。麵對破碎的木偶,我茫然呆立,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木偶曾在興祥隆銀行的董事會上發表創新性的意見。戰後重回上海後,他的銀行又絕望且奮不顧身地支援民族產業。然而,身為銀行主人的這個木偶,卻連紡織中最簡單的原價計算都不懂,隻知熱衷於從揚子江公司的朋友手中得到外國唱片。被海量的資料和數字掩埋、拚命與官僚資本做鬥爭,以及過去那些創新意見的來源,都是我李東昌。流亡香港、飽經風霜、憂憤度日的又是誰?還是我。而李源良隻知抱著胡琴,享受南國的和風徐徐!
即便如此,但人們會怎麽想呢?既是具有創新性的銀行家,又是火熱的愛國者,並且為了民族產業廢寢忘食、不懈奮鬥,最終光榮敗北的硬漢……這些頭銜都加在了那個木偶身上,實際上卻都是從我身上剝奪走的。
木偶碎了,一切便都結束了嗎?不,一切都與以前一模一樣,碎掉的不過是形骸罷了。
這很重要。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席有仁已經完成了外貿部門的準備工作,很快便要開展業務。而且,朝日產業的老東家去世後,新董事會經過內部商議,已經決定關閉出口部門——碎掉的木偶恐怕從未想過這些事。在李源良死去的一剎那,他腦中浮現的隻會是幻想交響樂隊即將開始的華麗演奏,並為自己錯過這一機會而感到悔恨。也就是說,我那親愛的木偶根本不需要席有仁,需要席有仁的不是別人,正是我這個木偶師。
席有仁總在信中提及昔日的恩義,他之所以聯繫李源良並打算提供工作,也完全是因為那件往事。而李源良一死,席有仁此生似乎便再也無法報恩了。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決定救濟瑞和企業的人究竟是誰?
我雖是木偶師,但如今木偶已碎,難道我不能出麵成為新的木偶嗎?此前給予木偶那麽多的東西,如今不正是收回的時候嗎?
我成了李源良。這絕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直被人們認為屬於李源良的東西,其實全都屬於我。我所做的並非奪取,而是收回。
我和李源良都沒見過席有仁,總是擦肩而過,也不曾互贈照片。
確認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互相知道救濟席有仁的原委,以及二人通信的內容。說到李源良和席有仁之間的通信,我比真正的李源良更加熟悉。對於席有仁的一部分來信,李源良甚至從未讀過,而往南洋寫信的人一直是我。
我並未將李源良的死訊通知席有仁。席有仁認識的李源良是救他脫離困境的李源良,而這個李源良其實並未死去,還好端端地活著。我徹底變成了李源良,並且對此毫無罪惡感。我隻是收回給予那個已死男人的東西而已,順便也包括名字——當時,我羞於沒落,便在香港使用了假名。來到日本後,在外國人入境登記中也使用了那個假名。但實際中,我們使用的自然還是真名。中國人大多擁有兩三個名字,諸如字、號。從這一點上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妥。隻不過在東京,雖然隻限於與朝日產業有關的極小範圍內,但畢竟有人知道我並不是李源良。因此,我覺得不能留在東京。
席有仁終於進軍外貿行業,並將昔日的恩人李源良指定為駐日總代理。於是李源良離開朝日產業,創辦了一家新店。為了令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兼且考慮到關西是日本產業的重要中心之一,李源良便決定將根據地遷至神戶——對於這一決定,南洋的席有仁絲毫未覺奇怪。
不愧是瑞和企業,有它作為後盾,那些生意的交易數額都異常巨大,與此前專門出口塑料的小家子氣的生意不可同日而語。而且,由於往事之故,在商定價格時,席有仁也給我留出了非常大的利潤空間。轉眼之間,我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我的夢想開始再次膨脹起來。成為海外民族產業的旗手——這一夢想變得不再模糊。我的可用資金逐漸增多。此前的華僑主要都活躍於商業部門,但我認為今後必須擴展到生產領域。在從事了好幾年、已經頗為熟悉的塑料工業方麵,我積累了不少知識,規模上也恰好合適。可以先建設塑料工廠作為起步,然後再擴大規模——或許我的年紀有些大了,但我會盡力而為!我之所以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事業。
我十分擔心,李源良則依舊逍遙度日。不過,唯獨一件事令我感到頗為欣慰——席有仁在南洋的事業發展迅速,勢如破竹。對席有仁而言,戰後的混亂或許正好為他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他轉眼間便填補了戰時的空白,眼看著壯大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這樣的席有仁依然時常來信。有一次,李源良帶著事不關己的表情,開心地說道:“嗬嗬,那傢夥也做得不錯嘛!”我心下驚愕,直直地盯著他幸福的笑容。對我們而言,席有仁的驚人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他在信中曾表示,他遲早會涉足外貿,叫我們再忍耐一陣—一這對我們而言擁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難道李源良不明白嗎?對他而言,似乎得到外國著名音樂家所辦演奏會的門票更為重要。不過,沒關係,因為他是木偶,而我是木偶師。不用說,給席有仁寫回信是我的工作。於是,我頻繁地與席有仁聯繫,靜待時機。
然而,李源良卻突然死於交通事故。為了準時趕去聽音樂會,他急匆匆地橫穿馬路,卻被一輛計程車撞飛。李源良之死令我覺得渾身都失去了力量。沒錯,他或許的確是我隨意操縱的木偶,但觀眾一直以來看見的都是這個木偶,沒有任何人知道藏在幕後的木偶師是什麽模樣。麵對破碎的木偶,我茫然呆立,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木偶曾在興祥隆銀行的董事會上發表創新性的意見。戰後重回上海後,他的銀行又絕望且奮不顧身地支援民族產業。然而,身為銀行主人的這個木偶,卻連紡織中最簡單的原價計算都不懂,隻知熱衷於從揚子江公司的朋友手中得到外國唱片。被海量的資料和數字掩埋、拚命與官僚資本做鬥爭,以及過去那些創新意見的來源,都是我李東昌。流亡香港、飽經風霜、憂憤度日的又是誰?還是我。而李源良隻知抱著胡琴,享受南國的和風徐徐!
即便如此,但人們會怎麽想呢?既是具有創新性的銀行家,又是火熱的愛國者,並且為了民族產業廢寢忘食、不懈奮鬥,最終光榮敗北的硬漢……這些頭銜都加在了那個木偶身上,實際上卻都是從我身上剝奪走的。
木偶碎了,一切便都結束了嗎?不,一切都與以前一模一樣,碎掉的不過是形骸罷了。
這很重要。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席有仁已經完成了外貿部門的準備工作,很快便要開展業務。而且,朝日產業的老東家去世後,新董事會經過內部商議,已經決定關閉出口部門——碎掉的木偶恐怕從未想過這些事。在李源良死去的一剎那,他腦中浮現的隻會是幻想交響樂隊即將開始的華麗演奏,並為自己錯過這一機會而感到悔恨。也就是說,我那親愛的木偶根本不需要席有仁,需要席有仁的不是別人,正是我這個木偶師。
席有仁總在信中提及昔日的恩義,他之所以聯繫李源良並打算提供工作,也完全是因為那件往事。而李源良一死,席有仁此生似乎便再也無法報恩了。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決定救濟瑞和企業的人究竟是誰?
我雖是木偶師,但如今木偶已碎,難道我不能出麵成為新的木偶嗎?此前給予木偶那麽多的東西,如今不正是收回的時候嗎?
我成了李源良。這絕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直被人們認為屬於李源良的東西,其實全都屬於我。我所做的並非奪取,而是收回。
我和李源良都沒見過席有仁,總是擦肩而過,也不曾互贈照片。
確認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互相知道救濟席有仁的原委,以及二人通信的內容。說到李源良和席有仁之間的通信,我比真正的李源良更加熟悉。對於席有仁的一部分來信,李源良甚至從未讀過,而往南洋寫信的人一直是我。
我並未將李源良的死訊通知席有仁。席有仁認識的李源良是救他脫離困境的李源良,而這個李源良其實並未死去,還好端端地活著。我徹底變成了李源良,並且對此毫無罪惡感。我隻是收回給予那個已死男人的東西而已,順便也包括名字——當時,我羞於沒落,便在香港使用了假名。來到日本後,在外國人入境登記中也使用了那個假名。但實際中,我們使用的自然還是真名。中國人大多擁有兩三個名字,諸如字、號。從這一點上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妥。隻不過在東京,雖然隻限於與朝日產業有關的極小範圍內,但畢竟有人知道我並不是李源良。因此,我覺得不能留在東京。
席有仁終於進軍外貿行業,並將昔日的恩人李源良指定為駐日總代理。於是李源良離開朝日產業,創辦了一家新店。為了令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兼且考慮到關西是日本產業的重要中心之一,李源良便決定將根據地遷至神戶——對於這一決定,南洋的席有仁絲毫未覺奇怪。
不愧是瑞和企業,有它作為後盾,那些生意的交易數額都異常巨大,與此前專門出口塑料的小家子氣的生意不可同日而語。而且,由於往事之故,在商定價格時,席有仁也給我留出了非常大的利潤空間。轉眼之間,我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我的夢想開始再次膨脹起來。成為海外民族產業的旗手——這一夢想變得不再模糊。我的可用資金逐漸增多。此前的華僑主要都活躍於商業部門,但我認為今後必須擴展到生產領域。在從事了好幾年、已經頗為熟悉的塑料工業方麵,我積累了不少知識,規模上也恰好合適。可以先建設塑料工廠作為起步,然後再擴大規模——或許我的年紀有些大了,但我會盡力而為!我之所以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