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麽都行。”她說
理察·奧爾迪斯博士湊到她身邊。“再跟我說一遍你是怎麽發現我無罪的。”
[1]羅爾沙赫氏測試,由瑞士心理學家赫爾曼·羅爾沙赫首創的一種心理測試方法,測試者拿十張不同圖案的墨跡圖,讓被試者辨認,從而測得被試者的人格特徵、思維方式和情感傾向。這一方法已廣泛用於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3
二十四小時前亞歷克絲·希普利大步走進她上課的教室,屋裏頓時鴉雀無聲。大家目不轉睛地望著她,一如既往。校園網上關於希普利的評論鋪天蓋地。她髙挑、纖細、美麗——而同時她又聰明過人,對學生要求極為嚴苛。她教的課都是這所大學裏最受歡迎的,走進希普利的課堂發現那兒像搖滾音樂會似的連牆邊都站滿了學生,也完全不足為奇。而現在的這門課尤其的熱門,課名叫“偽造的筆:20世紀的文學騙局”,正是這門課讓她作為哈佛的一名年輕教授一舉成名。
她穿著一條鉛筆裙,因為天氣已經熱起來了,身上穿著她媽媽從佛蒙特寄來的針織短外套。她從不拿包,因為在她這個年紀,拿著包會讓她起來更像個學生。那樣的話,比較文學係的主任,托馬斯·黑德利博士就更不需要找理由把她當做一個應該坐在兒童桌旁辦公的人了。她僅帶了幾劄幻燈紙和一本教材。一本皮麵精裝卷,書脊上的螺紋反射著教室裏陰冷的燈光,微微閃爍。這本書就是保羅·法洛斯的傑作,《線圈》。
“您今晚要做什麽,希普利博士?”
亞歷克絲抬眼看了看問這問題的學生。安東尼·尼爾三世。他坐在中排,臉上帶著一副兄弟會成員特有的傻笑,他的朋友們坐在他左右,臉都藏在《諾頓文選》後麵。
“我要繼續翻我的加繆小說,”她幹脆地說,“你讀法文書嗎,尼爾先生?”
“tu as un corps parfat(你身材好極了)。”那男生答道。
“真有趣,我不記得《局外人》裏有這一句。”
“試試簡本。”
亞歷克絲一直注視著那男生,說:“那一定是你在我們上次考試前讀的那個版本。”
然後她轉過身開始在白板上寫板書,課堂已經炸開了鍋。
“什麽是文學?”當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後她問道。毫不誇張地說,每次講這門課時,她都會以這個問題作為開始。
“文學就是情感。”後排的一名黑髮女生說道。
“文學是作家用象徵符號記錄的自己不為人知的生活。”
亞歷克絲點了點頭。“偉大的書中包含了這些全部,”她說道,“《安娜·卡列尼娜》裏的情感是強烈的。而諸如《尤利西斯》《在輪下》及《愛麗絲鏡中奇遇記》這些書中的象徵符號則令全世界的文學課程仍為之爭論不休。”她稍作停頓加以渲染,吊起學生們的胃口。四十張臉,每一個都是前途無量的英文專業尖子生,無一例外地被她的話吸引住了。“但倘若文學並非僅此而已。倘若文學是場遊戲呢?”
“一場遊戲?”靠前麵的一名瘦削男生問道,“怎麽講?”
“我是說,”她接著說,“要是你把讀一本書當做是你和作者間的一場較量會是如何?就像一場比賽。”
“任何比賽都會有贏家,”另一名學生說道,“但你怎麽去贏一本書呢?”
“我明白你的意思,”亞歷克絲說,“但曾有位傑出的教授告訴過我,當你知道自己已經贏了的時候你就贏了。”
“是理察·奧爾迪斯說的?”
亞歷克絲僵住了。即使是教授的名字也會讓她僵住。她的血流加速。這正是以前那個學生——尼爾。誘騙她的人之—。他們總是要把她挖出來,緊緊抓住她的過去不放。
“保羅·法洛斯,”亞歷克絲接著被打斷的思緒繼續講道,“你們自然都聽說過他。”
學生們一開始沒什麽反應,教室裏隻有緊繃的、不安的沉默。他們聽說過她和那位作家的歷史。
最後尼爾身後的一名男生發言了,“那個隱居作家。那個瘋子。”
“有人說他兩者皆是。其他人則說他二者皆非。”
“這是什麽意思呢,希普利博士?”
亞歷克絲暗自下了決心。要談論法洛斯仍是困難的,而由於當初當斷不斷使得現在要說起他變得更加不易。一切結束得都是那麽突然,以至於她從未真正弄明白奧爾迪斯夜課的那段夢魘是如何消失的。而法洛斯,那著名的隱士,正是亞歷克絲現在站在講台上的原因。
她開始用行動回答那名學生的問題。她走過去打開了實物演示儀。教室裏的燈光與這台儀器是同步的,儀器啟動的同時它們便自動暗了下來。
她把第一張幻燈片放在了展示台上。
“下麵我要給你們看的,”她說,“隻有極少數人有幸看過。”
亞歷克絲走到一旁,好讓她的學生看得見她身後的幕布上展示的東西。
那是一部手稿裏的一頁。頁麵排版很古板,字體又大又粗。頁邊上有許多塗改,字跡顯得潦草而狂躁。在頁麵下方有一些奇怪的符號——那些圖案如果仔細研究的話,看起來就像是一幅古怪地圖的圖例。
理察·奧爾迪斯博士湊到她身邊。“再跟我說一遍你是怎麽發現我無罪的。”
[1]羅爾沙赫氏測試,由瑞士心理學家赫爾曼·羅爾沙赫首創的一種心理測試方法,測試者拿十張不同圖案的墨跡圖,讓被試者辨認,從而測得被試者的人格特徵、思維方式和情感傾向。這一方法已廣泛用於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3
二十四小時前亞歷克絲·希普利大步走進她上課的教室,屋裏頓時鴉雀無聲。大家目不轉睛地望著她,一如既往。校園網上關於希普利的評論鋪天蓋地。她髙挑、纖細、美麗——而同時她又聰明過人,對學生要求極為嚴苛。她教的課都是這所大學裏最受歡迎的,走進希普利的課堂發現那兒像搖滾音樂會似的連牆邊都站滿了學生,也完全不足為奇。而現在的這門課尤其的熱門,課名叫“偽造的筆:20世紀的文學騙局”,正是這門課讓她作為哈佛的一名年輕教授一舉成名。
她穿著一條鉛筆裙,因為天氣已經熱起來了,身上穿著她媽媽從佛蒙特寄來的針織短外套。她從不拿包,因為在她這個年紀,拿著包會讓她起來更像個學生。那樣的話,比較文學係的主任,托馬斯·黑德利博士就更不需要找理由把她當做一個應該坐在兒童桌旁辦公的人了。她僅帶了幾劄幻燈紙和一本教材。一本皮麵精裝卷,書脊上的螺紋反射著教室裏陰冷的燈光,微微閃爍。這本書就是保羅·法洛斯的傑作,《線圈》。
“您今晚要做什麽,希普利博士?”
亞歷克絲抬眼看了看問這問題的學生。安東尼·尼爾三世。他坐在中排,臉上帶著一副兄弟會成員特有的傻笑,他的朋友們坐在他左右,臉都藏在《諾頓文選》後麵。
“我要繼續翻我的加繆小說,”她幹脆地說,“你讀法文書嗎,尼爾先生?”
“tu as un corps parfat(你身材好極了)。”那男生答道。
“真有趣,我不記得《局外人》裏有這一句。”
“試試簡本。”
亞歷克絲一直注視著那男生,說:“那一定是你在我們上次考試前讀的那個版本。”
然後她轉過身開始在白板上寫板書,課堂已經炸開了鍋。
“什麽是文學?”當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後她問道。毫不誇張地說,每次講這門課時,她都會以這個問題作為開始。
“文學就是情感。”後排的一名黑髮女生說道。
“文學是作家用象徵符號記錄的自己不為人知的生活。”
亞歷克絲點了點頭。“偉大的書中包含了這些全部,”她說道,“《安娜·卡列尼娜》裏的情感是強烈的。而諸如《尤利西斯》《在輪下》及《愛麗絲鏡中奇遇記》這些書中的象徵符號則令全世界的文學課程仍為之爭論不休。”她稍作停頓加以渲染,吊起學生們的胃口。四十張臉,每一個都是前途無量的英文專業尖子生,無一例外地被她的話吸引住了。“但倘若文學並非僅此而已。倘若文學是場遊戲呢?”
“一場遊戲?”靠前麵的一名瘦削男生問道,“怎麽講?”
“我是說,”她接著說,“要是你把讀一本書當做是你和作者間的一場較量會是如何?就像一場比賽。”
“任何比賽都會有贏家,”另一名學生說道,“但你怎麽去贏一本書呢?”
“我明白你的意思,”亞歷克絲說,“但曾有位傑出的教授告訴過我,當你知道自己已經贏了的時候你就贏了。”
“是理察·奧爾迪斯說的?”
亞歷克絲僵住了。即使是教授的名字也會讓她僵住。她的血流加速。這正是以前那個學生——尼爾。誘騙她的人之—。他們總是要把她挖出來,緊緊抓住她的過去不放。
“保羅·法洛斯,”亞歷克絲接著被打斷的思緒繼續講道,“你們自然都聽說過他。”
學生們一開始沒什麽反應,教室裏隻有緊繃的、不安的沉默。他們聽說過她和那位作家的歷史。
最後尼爾身後的一名男生發言了,“那個隱居作家。那個瘋子。”
“有人說他兩者皆是。其他人則說他二者皆非。”
“這是什麽意思呢,希普利博士?”
亞歷克絲暗自下了決心。要談論法洛斯仍是困難的,而由於當初當斷不斷使得現在要說起他變得更加不易。一切結束得都是那麽突然,以至於她從未真正弄明白奧爾迪斯夜課的那段夢魘是如何消失的。而法洛斯,那著名的隱士,正是亞歷克絲現在站在講台上的原因。
她開始用行動回答那名學生的問題。她走過去打開了實物演示儀。教室裏的燈光與這台儀器是同步的,儀器啟動的同時它們便自動暗了下來。
她把第一張幻燈片放在了展示台上。
“下麵我要給你們看的,”她說,“隻有極少數人有幸看過。”
亞歷克絲走到一旁,好讓她的學生看得見她身後的幕布上展示的東西。
那是一部手稿裏的一頁。頁麵排版很古板,字體又大又粗。頁邊上有許多塗改,字跡顯得潦草而狂躁。在頁麵下方有一些奇怪的符號——那些圖案如果仔細研究的話,看起來就像是一幅古怪地圖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