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奇葩的明內閣
給崇禎出點子:抓經濟,搞錢 作者:相山晚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和畢自嚴這個財政主官達成共識之後,胡文霆和畢自嚴兩人首先決定去和皇帝朱由檢進行溝通,向他詳細說明推行新稅收政策的好處,然後爭取得到他的全力支持,最後再由內閣討論通過。
在聽了胡文霆的一番解釋說明之後,再加上有畢自嚴這個專業人士的背書,朱由檢很快就同意了胡文霆關於對新產業實施新稅率的建議。
接著就是畢自嚴和胡文霆兩人又對新稅收規則進行了細化,當然期間主要是由胡文霆根據後世的一些做法,提出了不少針對性的堵漏條款,保證新稅收規則至少在幾十年內不容易出現明顯的漏洞。
比如,對房產的首次交易和再次交易,胡文霆根據後世的實踐,提出了階梯稅製,對於保障類的住房,隻是象征性的收取一點點契稅;到了改善性住房一級,契稅就按照五十稅一來收取;對豪華型住房,則按照二十稅一的標準來收取。
當然了,在首次交易過程中,也就是從胡文霆手中把房子賣出去的時候,所有契稅都是由胡文霆這個賣方來承擔的。這樣一來,從表麵上看,新稅製似乎是對買方並沒有任何影響,因此,無論是從百姓角度,還是從那些勳貴大佬們的角度來看,隻要不涉及到他們的利益,他們提出反對意見的概率就會小了很多。
緊接著的條款就是對房產再次交易的征稅標準進行了規定,同樣的,對於普通住房的交易印花稅,還是幾乎可以忽略。再往上檔次的住房就要根據房主持有年限來適用相應的稅率了,持有年限在一年以內,將對再次出售的房主征收翻倍的交易印花稅。
隨著持有年限增長,適用的稅率相應的降低,直到持有時間滿了五年之後,才能適用最初各自的交易稅率。
對於房產交易方麵的高稅率,胡文霆特別強調了有年限限製這一點,畢自嚴表示不能理解,認為交易不是越活躍越好嗎,為什麽反倒要對其進行限製呢?
胡文霆就把後世的惡意炒房現象以及其中的緣由向畢自嚴進行了一番描述和解釋,這又讓畢自嚴是聽得目瞪口呆,驚歎胡文霆考慮問題之仔細以及目光之長遠。
接著胡文霆又向畢自嚴建議除了銀行業之外,對水泥、玻璃製品等產業也同時進行稅率調整,並美其名曰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節稅。因為目前這些產業都還隻是掌握在胡文霆手中,因此,胡文霆估計到時候對此表示反對的聲音也會比較小,那麽此時正是對該類項目進行稅製調整的大好時機。
又經過幾天時間的反複論證之後,畢自嚴終於把完整的稅製調整方案提交到了內閣,讓一幫內閣成員們進行審核,在他們審核通過之後,就可以上呈皇帝進行最終批示,然後就可以正式發布實施了。
大家都知道因為大明開國皇帝老朱同誌的創意,在明代了除了建國初期的一段時間之外,在後來的時間裏,朝廷是沒有設置丞相這一職位的,這種用幾名閣臣代行丞相職責的製度,目的主要是為了使皇權不被分割,也不用擔心為一些有野心的人取代。
這種由皇帝個人集中所有權力的製度,一直持續到大明覆滅。從理論上講,該製度是能保證皇帝的大權不會旁落的,但後世有名俗語叫做,“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老朱同誌之後,經過數位皇帝的實踐證明,這種理論並不總是能和實際相一致的。
內閣成員一般為三至六人,作為皇帝可能(實際上基本上都是)隻對其中的一人谘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這名經常被皇帝谘詢的內閣成員和另外的幾位是處於平等的地位。
但是後來這情況就慢慢的發生了變化,比如明神宗朱翊鈞(民間稱萬曆皇帝)時期非常有名的張居正同誌,就已經被稱為首輔或稱元輔,從稱謂上我們就能看出來,此時內閣成員已經有了地位高低之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時候,內閣其他大學士的任命還會由時任的首輔推薦,比如萬曆曾在聖旨中明確規定,其他內閣成員的職責就是輔助首輔辦事。
也正因為內閣成員之中有了主次之分,造成了之後內閣成員為了得到首輔這一位置,而形成的常態化競爭。說常態化競爭,那是好聽的,事實上又有哪一次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呢。
比如說在萬曆登基之前,也就是隆慶時期,高拱是仗著自己是隆慶皇帝的帝師,所以先後擠走了時任首輔徐階,趙貞吉等人,同時還讓李春芳、陳以勤等內閣成員不敢多說話,從而最終奪取了內閣首輔的位置。
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也都是對高拱服服貼貼的,張居正也一樣,他知道隻要隆慶皇帝還在,那麽作為他的老師高拱就不會被從首輔這個位置下趕下來。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隆慶皇帝隻在位六年之後,就game over了,這個時候就輪到曆史上著名的朱翊鈞同誌上台表演了,朱翊鈞同誌在登上皇位之前,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張居正的徒弟。
於是,張居正同誌就在心中暗暗思忖,同樣都是皇帝的老師,你高拱可以做首輔,我號稱有天縱之才的張居正是不是更可以呢?
於是張居正在經過一番設計之後,就在背後悄悄的給了高拱一刀,因為高拱當年曾在內閣說過這麽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張居正在利用這句話對高拱進行攻擊時,就巧妙的把它換了個說法,於是當時的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後聽到之後,就是這麽一句話了: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
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後頓時被嚇得大驚失色,因為除了這句話之外,還有後來很著名的太監馮保在一旁進行暗示,說高拱有另立藩王的打算。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沒過多久之後高拱就被拿下了。
當然了,張居正這麽做的目的,除了想坐上那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首輔之位以外,還有另一層附帶的因素在內,那就是張居正還有一重身份是徐階的弟子。
在古代的那種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思想指導下,張居正同誌來這麽一手,你搞倒我老師,我就搞倒你來為我的老師報仇,不僅無可厚非,相反還可能為世人所稱道呢。
當然了因為張居正任首輔期間過於強勢,沒有充分考慮到朱翊鈞這位少年皇帝的感受,於是在他死後,高拱馬上就通過遺著《病榻遺言》,狠狠的還了張居正一刀,導致了張居正在人死後,還被徹底的進行了一番清算。
從上述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明代的內閣製度看似完美,實現了中央集權,充分體現了皇權的唯一性。但是在首輔這一相當於舊時丞相的特殊職位出現之後,老朱同誌設計這一製度時所希望達到的平衡就已經被打破了。
所以後世就有人給出了這麽一個評價,整個明代曆史就是一部黑暗鬥爭的曆史,尤其是其中首輔的爭奪過程就是一個權力的爭奪過程,每個參與到爭奪當中的人,都是嘴上喊著正義凜然的口號,但實際上大多數幹的都是卑鄙奸詐行徑。
在說完明代的一些內閣逸事之後,讓我們再接著說一下內閣的權力以及運作流程。
實際上,曆史上自從出現六部以後的曆代以及明代初期,六部均隸屬於丞相,凡事必須秉承宰相的意誌,自老朱同誌撤掉中書省、並提高六部的品秩以後,六部就變成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完整,而且初期的職權還在內閣之上。
但隨著內閣地位的不斷提高,又擁有所謂的票擬權,內閣因此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六部的權力便在不同時候、不同程度上為內閣所侵。
但是,因為內閣畢竟又不同於中書省。當初老朱設立這一製度時,六部是不必聽命於內閣的,同時要求內閣則“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
於是就形成了內閣借位尊勢崇而力圖控製六部,相應的六部又會鑽內閣沒有法定地位和權力的空子,力圖擺脫內閣的控製。因而內閣和六部之間不時的出現爭權鬥爭,尤其是爭奪其中的人事權。內閣與六部這種職權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調,大大影響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一般情況下,大臣們向皇帝提出建議的奏折,先送往內閣,內閣在進行審議之後,由內閣大臣草擬出相關的意見,並把意見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麵,並呈送給皇帝禦覽,這叫做“票擬”。
然後,皇帝用紅字對內閣的意見做批示,稱為“批紅”。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僅僅會批寫其中比較重要的幾本,其餘大多數的“批紅”,都會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
雖然從永樂時代開始,其後的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於內閣,因此一些史料上有稱皇帝“其不接見臣下而能統治天下者,以有閣臣票擬故耳”,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內閣的重要性。
但是,曆代的皇帝們誰也不敢擔當違反祖製的罪名,因此誰也不願從已經取得徹底勝利的皇權中,又拿出一部分給閣臣們分享。所以內閣在法理上的地位又有些尷尬,而且在有明一代,始終未能成為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總之,內閣與皇權矛盾重重,又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閣臣與皇帝之間的矛盾,除了反映為封還詔旨一類以外,很多反映為閣臣在明代中葉以後不斷提出辭職,用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同時皇權與內閣之間的矛盾,亦反映為明代內閣成員,尤其是其中的所謂首輔,能得到善終者很少,能作出突出政績的也不多。
對於大多數內閣成員來說,由於他們基本上都是文學侍從出身,入閣後權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票擬被采用的情況,所以呈現為內閣成員的組成並不穩定,沒有固定任期的保障,也因此使得經內閣出台的相關政策沒有了連續性。
於是明代與漢、唐、宋等幾個朝代相比,其所謂輔相的業績也就並不顯著,這一方麵固然與入閣前之資曆有關。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大多都沒有實際的從政經驗,根本不知民間疾苦,對政事自然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內閣的權力沒有在法理上得到保障,因此也時常被內廷的司禮監所擠著,被皇權壓著,即使真有抱負也難於施展開來。
顯然,這樣的內閣隻能助長皇權,而不可監督、約束皇權。有明一代,內閣始終未能成為對皇權的威脅,從這個角度來說,老朱同誌當初廢丞相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當老朱的後代當中出現能力稍次或者性格比較偏執的人物時,嘿嘿,朝政就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了,這應該也是當初老朱同誌根本沒有想到的吧。
囉囉嗦嗦說了這麽多,筆者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明代的內閣製度使得權力過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擁有絕對的決策權,可能導致獨斷專行,忽視大臣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影響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權力的過度集中也容易引發政治腐敗,皇帝身邊的親信和官僚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阿諛奉承、弄權舞弊,破壞政治生態。
此外,這也可能削弱政府的製衡機製,使得其他機構無法有效發揮監督作用,助長權力濫用的風氣。
最終,這種權力集中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民眾的聲音無法得到充分表達,引發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
當前胡文霆所處時代,朝廷上下,社會各界上的各種糜爛表現,已經對上述現象做出了很好的詮釋。
話說,畢自嚴的奏折到了內閣之後,老成持重的內閣首輔成基命,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認為該政策的實施,並不會對目前的局麵有太大的影響,於是,就準備草擬意見,通過該項政策。
期間,代表東林利益的內閣成員周延儒似乎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奧妙之處,認為這項政策的出台,可能是對工商業全麵加稅的前奏,於是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其理由同樣是認為其違背了祖製,有盤剝百姓的嫌疑。
本著敵人反對的,我就要堅定支持的原則,同為內閣成員的溫體仁迅速對周延會儒的觀點進行了反駁,認為目前國家財政正處於困難時期,小範圍的對一些稅收政策進行調整,是有利於國家財政增收的。
再說,根據該項政策的適用範圍,它針對的隻是目前很少量的產業以及人員,並不會對底層大多數的百姓造成任何的影響。
最終,成基命把幾種意見都寫在了上麵,決定交由皇帝本人來進行最後的裁決,就是所謂的乾坤獨斷。
朱由檢毫無疑問當然是表示絕對的支持,然後朱由檢批示意見之後的奏折,按照流程就到通政使司的戶部給事中手中,由其進行最後一道審核。如果他認為不符合規矩的話,可以進行封駁的。因此從理論上講,還是有可能導致該項政策難產的。
結果,戶部給事中在看到上麵一大堆新名詞之後,仔細核對了一下,發現並沒有對自己方麵的利益造成什麽影響,於是就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並沒有對其進行封駁,而是直接就放行了。
然後,朱由檢批示後的奏折又順利的回到了戶部畢自嚴的手中,由他組織人員形成最終的條例之後,就可以頒布實施了。這就是大明目前的政治生態,大多數情況下,隻要事不關己,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至於國事最終會糜爛到什麽程度,是沒有幾個人會去認真考慮的。
畢自嚴當然也明白其中的緣由,於是就在輕輕的歎了一口氣之後,就繼續幹他該幹的工作去了。畢竟他通過和胡文霆的一番交流之後,對大明的重獲新生,似乎又看到了一絲希望。
不久之後,大明的稅製調整補充條例就正式頒布實施了,朝廷中除了有小部分人對其中關於銀行方麵的條款提出異議之外,大部分人同樣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他們很想看看這陣子以來,在京城鬧得很歡的胡文霆在看到這份條例之後,又是怎樣一個愁眉苦臉的樣子。
有些心理比較黑暗或者曾經被胡文霆坑過一次的人,甚至還暗自在心底裏對胡文霆畫上了幾個圈圈,並進行了一番詛咒:“加稅、加稅,加得越重越好,我看你以後還怎麽賺錢!”
當然了,也有和胡文霆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人,比如劉文炳、鞏永固、王家彥、範景文等人,紛紛來人或者來信向胡文霆進行詢問,問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其中對裏麵詳情了解得並不多的王家彥、範景文等人甚至為胡文霆產生了擔憂,以為他和皇帝的關係出現危機。
而劉文炳等人則在得知這個加稅政策居然是胡文霆主動提出來的之後,更是對其充滿了驚訝,認為這世上還真有怕錢多的主啊。
胡文霆也沒有向眾人進行更多的解釋,隻用一句話來進行了概括:“這事是得到過陛下同意的,大家要相信陛下的英明決策!”
在聽了胡文霆的一番解釋說明之後,再加上有畢自嚴這個專業人士的背書,朱由檢很快就同意了胡文霆關於對新產業實施新稅率的建議。
接著就是畢自嚴和胡文霆兩人又對新稅收規則進行了細化,當然期間主要是由胡文霆根據後世的一些做法,提出了不少針對性的堵漏條款,保證新稅收規則至少在幾十年內不容易出現明顯的漏洞。
比如,對房產的首次交易和再次交易,胡文霆根據後世的實踐,提出了階梯稅製,對於保障類的住房,隻是象征性的收取一點點契稅;到了改善性住房一級,契稅就按照五十稅一來收取;對豪華型住房,則按照二十稅一的標準來收取。
當然了,在首次交易過程中,也就是從胡文霆手中把房子賣出去的時候,所有契稅都是由胡文霆這個賣方來承擔的。這樣一來,從表麵上看,新稅製似乎是對買方並沒有任何影響,因此,無論是從百姓角度,還是從那些勳貴大佬們的角度來看,隻要不涉及到他們的利益,他們提出反對意見的概率就會小了很多。
緊接著的條款就是對房產再次交易的征稅標準進行了規定,同樣的,對於普通住房的交易印花稅,還是幾乎可以忽略。再往上檔次的住房就要根據房主持有年限來適用相應的稅率了,持有年限在一年以內,將對再次出售的房主征收翻倍的交易印花稅。
隨著持有年限增長,適用的稅率相應的降低,直到持有時間滿了五年之後,才能適用最初各自的交易稅率。
對於房產交易方麵的高稅率,胡文霆特別強調了有年限限製這一點,畢自嚴表示不能理解,認為交易不是越活躍越好嗎,為什麽反倒要對其進行限製呢?
胡文霆就把後世的惡意炒房現象以及其中的緣由向畢自嚴進行了一番描述和解釋,這又讓畢自嚴是聽得目瞪口呆,驚歎胡文霆考慮問題之仔細以及目光之長遠。
接著胡文霆又向畢自嚴建議除了銀行業之外,對水泥、玻璃製品等產業也同時進行稅率調整,並美其名曰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節稅。因為目前這些產業都還隻是掌握在胡文霆手中,因此,胡文霆估計到時候對此表示反對的聲音也會比較小,那麽此時正是對該類項目進行稅製調整的大好時機。
又經過幾天時間的反複論證之後,畢自嚴終於把完整的稅製調整方案提交到了內閣,讓一幫內閣成員們進行審核,在他們審核通過之後,就可以上呈皇帝進行最終批示,然後就可以正式發布實施了。
大家都知道因為大明開國皇帝老朱同誌的創意,在明代了除了建國初期的一段時間之外,在後來的時間裏,朝廷是沒有設置丞相這一職位的,這種用幾名閣臣代行丞相職責的製度,目的主要是為了使皇權不被分割,也不用擔心為一些有野心的人取代。
這種由皇帝個人集中所有權力的製度,一直持續到大明覆滅。從理論上講,該製度是能保證皇帝的大權不會旁落的,但後世有名俗語叫做,“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老朱同誌之後,經過數位皇帝的實踐證明,這種理論並不總是能和實際相一致的。
內閣成員一般為三至六人,作為皇帝可能(實際上基本上都是)隻對其中的一人谘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這名經常被皇帝谘詢的內閣成員和另外的幾位是處於平等的地位。
但是後來這情況就慢慢的發生了變化,比如明神宗朱翊鈞(民間稱萬曆皇帝)時期非常有名的張居正同誌,就已經被稱為首輔或稱元輔,從稱謂上我們就能看出來,此時內閣成員已經有了地位高低之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時候,內閣其他大學士的任命還會由時任的首輔推薦,比如萬曆曾在聖旨中明確規定,其他內閣成員的職責就是輔助首輔辦事。
也正因為內閣成員之中有了主次之分,造成了之後內閣成員為了得到首輔這一位置,而形成的常態化競爭。說常態化競爭,那是好聽的,事實上又有哪一次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呢。
比如說在萬曆登基之前,也就是隆慶時期,高拱是仗著自己是隆慶皇帝的帝師,所以先後擠走了時任首輔徐階,趙貞吉等人,同時還讓李春芳、陳以勤等內閣成員不敢多說話,從而最終奪取了內閣首輔的位置。
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也都是對高拱服服貼貼的,張居正也一樣,他知道隻要隆慶皇帝還在,那麽作為他的老師高拱就不會被從首輔這個位置下趕下來。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隆慶皇帝隻在位六年之後,就game over了,這個時候就輪到曆史上著名的朱翊鈞同誌上台表演了,朱翊鈞同誌在登上皇位之前,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張居正的徒弟。
於是,張居正同誌就在心中暗暗思忖,同樣都是皇帝的老師,你高拱可以做首輔,我號稱有天縱之才的張居正是不是更可以呢?
於是張居正在經過一番設計之後,就在背後悄悄的給了高拱一刀,因為高拱當年曾在內閣說過這麽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張居正在利用這句話對高拱進行攻擊時,就巧妙的把它換了個說法,於是當時的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後聽到之後,就是這麽一句話了: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
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後頓時被嚇得大驚失色,因為除了這句話之外,還有後來很著名的太監馮保在一旁進行暗示,說高拱有另立藩王的打算。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沒過多久之後高拱就被拿下了。
當然了,張居正這麽做的目的,除了想坐上那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首輔之位以外,還有另一層附帶的因素在內,那就是張居正還有一重身份是徐階的弟子。
在古代的那種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思想指導下,張居正同誌來這麽一手,你搞倒我老師,我就搞倒你來為我的老師報仇,不僅無可厚非,相反還可能為世人所稱道呢。
當然了因為張居正任首輔期間過於強勢,沒有充分考慮到朱翊鈞這位少年皇帝的感受,於是在他死後,高拱馬上就通過遺著《病榻遺言》,狠狠的還了張居正一刀,導致了張居正在人死後,還被徹底的進行了一番清算。
從上述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明代的內閣製度看似完美,實現了中央集權,充分體現了皇權的唯一性。但是在首輔這一相當於舊時丞相的特殊職位出現之後,老朱同誌設計這一製度時所希望達到的平衡就已經被打破了。
所以後世就有人給出了這麽一個評價,整個明代曆史就是一部黑暗鬥爭的曆史,尤其是其中首輔的爭奪過程就是一個權力的爭奪過程,每個參與到爭奪當中的人,都是嘴上喊著正義凜然的口號,但實際上大多數幹的都是卑鄙奸詐行徑。
在說完明代的一些內閣逸事之後,讓我們再接著說一下內閣的權力以及運作流程。
實際上,曆史上自從出現六部以後的曆代以及明代初期,六部均隸屬於丞相,凡事必須秉承宰相的意誌,自老朱同誌撤掉中書省、並提高六部的品秩以後,六部就變成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完整,而且初期的職權還在內閣之上。
但隨著內閣地位的不斷提高,又擁有所謂的票擬權,內閣因此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六部的權力便在不同時候、不同程度上為內閣所侵。
但是,因為內閣畢竟又不同於中書省。當初老朱設立這一製度時,六部是不必聽命於內閣的,同時要求內閣則“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
於是就形成了內閣借位尊勢崇而力圖控製六部,相應的六部又會鑽內閣沒有法定地位和權力的空子,力圖擺脫內閣的控製。因而內閣和六部之間不時的出現爭權鬥爭,尤其是爭奪其中的人事權。內閣與六部這種職權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調,大大影響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一般情況下,大臣們向皇帝提出建議的奏折,先送往內閣,內閣在進行審議之後,由內閣大臣草擬出相關的意見,並把意見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麵,並呈送給皇帝禦覽,這叫做“票擬”。
然後,皇帝用紅字對內閣的意見做批示,稱為“批紅”。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僅僅會批寫其中比較重要的幾本,其餘大多數的“批紅”,都會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
雖然從永樂時代開始,其後的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於內閣,因此一些史料上有稱皇帝“其不接見臣下而能統治天下者,以有閣臣票擬故耳”,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內閣的重要性。
但是,曆代的皇帝們誰也不敢擔當違反祖製的罪名,因此誰也不願從已經取得徹底勝利的皇權中,又拿出一部分給閣臣們分享。所以內閣在法理上的地位又有些尷尬,而且在有明一代,始終未能成為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總之,內閣與皇權矛盾重重,又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閣臣與皇帝之間的矛盾,除了反映為封還詔旨一類以外,很多反映為閣臣在明代中葉以後不斷提出辭職,用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同時皇權與內閣之間的矛盾,亦反映為明代內閣成員,尤其是其中的所謂首輔,能得到善終者很少,能作出突出政績的也不多。
對於大多數內閣成員來說,由於他們基本上都是文學侍從出身,入閣後權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票擬被采用的情況,所以呈現為內閣成員的組成並不穩定,沒有固定任期的保障,也因此使得經內閣出台的相關政策沒有了連續性。
於是明代與漢、唐、宋等幾個朝代相比,其所謂輔相的業績也就並不顯著,這一方麵固然與入閣前之資曆有關。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大多都沒有實際的從政經驗,根本不知民間疾苦,對政事自然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內閣的權力沒有在法理上得到保障,因此也時常被內廷的司禮監所擠著,被皇權壓著,即使真有抱負也難於施展開來。
顯然,這樣的內閣隻能助長皇權,而不可監督、約束皇權。有明一代,內閣始終未能成為對皇權的威脅,從這個角度來說,老朱同誌當初廢丞相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當老朱的後代當中出現能力稍次或者性格比較偏執的人物時,嘿嘿,朝政就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了,這應該也是當初老朱同誌根本沒有想到的吧。
囉囉嗦嗦說了這麽多,筆者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明代的內閣製度使得權力過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擁有絕對的決策權,可能導致獨斷專行,忽視大臣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影響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權力的過度集中也容易引發政治腐敗,皇帝身邊的親信和官僚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阿諛奉承、弄權舞弊,破壞政治生態。
此外,這也可能削弱政府的製衡機製,使得其他機構無法有效發揮監督作用,助長權力濫用的風氣。
最終,這種權力集中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民眾的聲音無法得到充分表達,引發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
當前胡文霆所處時代,朝廷上下,社會各界上的各種糜爛表現,已經對上述現象做出了很好的詮釋。
話說,畢自嚴的奏折到了內閣之後,老成持重的內閣首輔成基命,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認為該政策的實施,並不會對目前的局麵有太大的影響,於是,就準備草擬意見,通過該項政策。
期間,代表東林利益的內閣成員周延儒似乎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奧妙之處,認為這項政策的出台,可能是對工商業全麵加稅的前奏,於是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其理由同樣是認為其違背了祖製,有盤剝百姓的嫌疑。
本著敵人反對的,我就要堅定支持的原則,同為內閣成員的溫體仁迅速對周延會儒的觀點進行了反駁,認為目前國家財政正處於困難時期,小範圍的對一些稅收政策進行調整,是有利於國家財政增收的。
再說,根據該項政策的適用範圍,它針對的隻是目前很少量的產業以及人員,並不會對底層大多數的百姓造成任何的影響。
最終,成基命把幾種意見都寫在了上麵,決定交由皇帝本人來進行最後的裁決,就是所謂的乾坤獨斷。
朱由檢毫無疑問當然是表示絕對的支持,然後朱由檢批示意見之後的奏折,按照流程就到通政使司的戶部給事中手中,由其進行最後一道審核。如果他認為不符合規矩的話,可以進行封駁的。因此從理論上講,還是有可能導致該項政策難產的。
結果,戶部給事中在看到上麵一大堆新名詞之後,仔細核對了一下,發現並沒有對自己方麵的利益造成什麽影響,於是就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並沒有對其進行封駁,而是直接就放行了。
然後,朱由檢批示後的奏折又順利的回到了戶部畢自嚴的手中,由他組織人員形成最終的條例之後,就可以頒布實施了。這就是大明目前的政治生態,大多數情況下,隻要事不關己,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至於國事最終會糜爛到什麽程度,是沒有幾個人會去認真考慮的。
畢自嚴當然也明白其中的緣由,於是就在輕輕的歎了一口氣之後,就繼續幹他該幹的工作去了。畢竟他通過和胡文霆的一番交流之後,對大明的重獲新生,似乎又看到了一絲希望。
不久之後,大明的稅製調整補充條例就正式頒布實施了,朝廷中除了有小部分人對其中關於銀行方麵的條款提出異議之外,大部分人同樣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他們很想看看這陣子以來,在京城鬧得很歡的胡文霆在看到這份條例之後,又是怎樣一個愁眉苦臉的樣子。
有些心理比較黑暗或者曾經被胡文霆坑過一次的人,甚至還暗自在心底裏對胡文霆畫上了幾個圈圈,並進行了一番詛咒:“加稅、加稅,加得越重越好,我看你以後還怎麽賺錢!”
當然了,也有和胡文霆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人,比如劉文炳、鞏永固、王家彥、範景文等人,紛紛來人或者來信向胡文霆進行詢問,問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其中對裏麵詳情了解得並不多的王家彥、範景文等人甚至為胡文霆產生了擔憂,以為他和皇帝的關係出現危機。
而劉文炳等人則在得知這個加稅政策居然是胡文霆主動提出來的之後,更是對其充滿了驚訝,認為這世上還真有怕錢多的主啊。
胡文霆也沒有向眾人進行更多的解釋,隻用一句話來進行了概括:“這事是得到過陛下同意的,大家要相信陛下的英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