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事斷於法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時眾人都向俱酒的方向望了過來,然而稷下有名有姓的大家之中,顯然不見得有這一號。
公尚過略微皺了一下眉頭,但仍保持正襟危坐的姿勢,並沒有回頭,隻是心中不住冒問號。
這個小九是何許人也?難道是弦唐子這個老鬼的弟子?
子晚道:“今,天下大國有九,為齊、魏、趙、韓、楚、燕、秦、漢、越。”
俱酒心中一凜,自己穿越以來一番騷操作,竟然將天下大勢硬生生給攪亂了。
本不存在的漢國異軍突起,本已衰敗的越國也突然中興了。
戰國七雄,硬生生變成了戰國九雄。
子晚繼續道:“周有天下而不治,諸侯自當治之,誠如淳於子所言,諸侯之行,為救世也!”
“楚越,蠻夷之兵,不入中國之流;秦燕漢,邊陲之兵,難以入主中原;三晉雖強,必歸於一家。故可救世者,非魏即齊!”
俱酒聽到這裏,不禁莞爾一笑,雖然說子晚講了許多直白的大實話,原來也是為齊國的崛起在做理論鋪墊。
不過子晚還算客觀,沒有說出齊國是唯一的救世主。畢竟魏國文侯、武侯的衣缽尚在,魏?還沒有把魏國的家當全部折騰光。
諸子麵麵相覷,一片噓聲;而兵家的士子,則扯著喉嚨大喊:“彩!彩!彩!”
俱酒看到鄒忌身邊的那位華服少年,不住地點頭。他暗自斷定,這位,一定是齊國的貴族上層。
或許正因為這位神秘人物的存在,陰陽家和兵家,才在台上賣力表演。
看透了這一層意思之後,俱酒突然對繼續追問下去意興闌珊,遂拱手落座,不再言語。
子晚最後做一總結:“兵家之義,博大精深。今日子晚之言,句句皆為救世。民不必好戰,但必有血性與陽剛。丈夫胸有浩然之氣,雖仁愛,不失剛強。”
然後四下一抱拳,徑自下台去了。
經過兵家這一通折騰,場中議論紛紛,一時場麵竟然有些收拾不住。
淳於髡咳嗽一聲:“諸子,請各灑江海,再出灼見。”
一人走到台上,施禮已畢,自報家門道:“不才彭蒙,有愚見呈上,請諸子評說。”
彭蒙輕咳一聲,開始了自己的論述。
“方今亂世,然,堯時太平。諸子有異乎?”
場中鴉雀無聲,在先秦之時,人們對堯舜之治十分推崇,彭蒙拿“堯時太平”與“方今亂世”對比,沒人敢提出疑問。
彭蒙繼續道:“何也?諸子教我!”
彭蒙的論述不是“填鴨式”,還喜歡搞一下課堂互動,手法顯然十分高明。
一位士子起身答道:“堯舜,聖人也,聖人之治,遂致天下太平。”
彭蒙道:“聖人之治以至此乎?非也!聖法之治以至此,非聖人之治也。”
彭蒙果然是位好老師,他來了個反問句,然後再予以否定,最終給出標準答案。
一問,二否,三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高!實在是高!
但座下士子顯然不服:“敢問彭子,聖人之治與聖法之治何以異?”
彭蒙正式切入了主題:“聖人者,自己出也;聖法者,自理出也。”
(聖人是從個人的角度著眼,聖法是從事理的角度著眼。)
“理出於己,己非理也;己能出理,理非己也。”
(事理雖然出自個人之手,但個人之見並不等於事理;個人之見盡管能反映出事理.但事理並不等於個人之見。)
“故聖人之治,獨治者也。聖法之治,則無不治矣。此萬物之利,唯聖人能該之。”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是個人獨自治理國家;用聖法治理國家,那麽國家沒有不被治理好的。這對萬事萬物都有利的聖法,隻有聖人才能製定它,完善它。)
俱酒似乎聽懂了彭蒙的觀點,彭蒙的觀點頗有點“依法治國”的味道,並不是堯舜本人有多麽神聖,而是他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領先好的法令。
反過來,當今亂世,就是因為沒有好的“聖法”,隻要找到治理天下的“聖法”,那麽就可以救世了。
彭蒙的先進性不僅在於此,他還尖銳地提出了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此後兩千年間爭論不休,一直到後世,它仍是政治學和法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又一士人起身問道:“彭子言必稱法,故法為何物?”
彭蒙繼續侃侃而談:“法者,定分止爭也。”
“雉兔在野,眾人逐之,分未定也。雞豕滿市,莫有誌者,分定故也。”
(野雞和兔子在野地時,眾人都會追逐它們,這是因為分屬還沒有確定的緣故。雞和豬充滿集市,沒有人企圖搶奪占為己有,這是因為分屬已經確定的緣故。)
有人繼續提問道:“聖法自何而來?”
彭蒙道:“上主明法,大君任法!”
“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君主以其勢位而定分,事不必躬親,完斷於法矣!”
彭蒙畢竟身處戰國,一切仍擺脫不了君權神授的理論。
彭蒙口中的“聖法”,就是要維護統治的立法,所謂“上主明法,大君任法”是也。
說到底,彭蒙法學的核心思想,是要不斷加強君主集權,這和曆史走向是完全一致的。
彭蒙最後總結道:“故民一於君,事斷於法,天下可救矣!”
公尚過略微皺了一下眉頭,但仍保持正襟危坐的姿勢,並沒有回頭,隻是心中不住冒問號。
這個小九是何許人也?難道是弦唐子這個老鬼的弟子?
子晚道:“今,天下大國有九,為齊、魏、趙、韓、楚、燕、秦、漢、越。”
俱酒心中一凜,自己穿越以來一番騷操作,竟然將天下大勢硬生生給攪亂了。
本不存在的漢國異軍突起,本已衰敗的越國也突然中興了。
戰國七雄,硬生生變成了戰國九雄。
子晚繼續道:“周有天下而不治,諸侯自當治之,誠如淳於子所言,諸侯之行,為救世也!”
“楚越,蠻夷之兵,不入中國之流;秦燕漢,邊陲之兵,難以入主中原;三晉雖強,必歸於一家。故可救世者,非魏即齊!”
俱酒聽到這裏,不禁莞爾一笑,雖然說子晚講了許多直白的大實話,原來也是為齊國的崛起在做理論鋪墊。
不過子晚還算客觀,沒有說出齊國是唯一的救世主。畢竟魏國文侯、武侯的衣缽尚在,魏?還沒有把魏國的家當全部折騰光。
諸子麵麵相覷,一片噓聲;而兵家的士子,則扯著喉嚨大喊:“彩!彩!彩!”
俱酒看到鄒忌身邊的那位華服少年,不住地點頭。他暗自斷定,這位,一定是齊國的貴族上層。
或許正因為這位神秘人物的存在,陰陽家和兵家,才在台上賣力表演。
看透了這一層意思之後,俱酒突然對繼續追問下去意興闌珊,遂拱手落座,不再言語。
子晚最後做一總結:“兵家之義,博大精深。今日子晚之言,句句皆為救世。民不必好戰,但必有血性與陽剛。丈夫胸有浩然之氣,雖仁愛,不失剛強。”
然後四下一抱拳,徑自下台去了。
經過兵家這一通折騰,場中議論紛紛,一時場麵竟然有些收拾不住。
淳於髡咳嗽一聲:“諸子,請各灑江海,再出灼見。”
一人走到台上,施禮已畢,自報家門道:“不才彭蒙,有愚見呈上,請諸子評說。”
彭蒙輕咳一聲,開始了自己的論述。
“方今亂世,然,堯時太平。諸子有異乎?”
場中鴉雀無聲,在先秦之時,人們對堯舜之治十分推崇,彭蒙拿“堯時太平”與“方今亂世”對比,沒人敢提出疑問。
彭蒙繼續道:“何也?諸子教我!”
彭蒙的論述不是“填鴨式”,還喜歡搞一下課堂互動,手法顯然十分高明。
一位士子起身答道:“堯舜,聖人也,聖人之治,遂致天下太平。”
彭蒙道:“聖人之治以至此乎?非也!聖法之治以至此,非聖人之治也。”
彭蒙果然是位好老師,他來了個反問句,然後再予以否定,最終給出標準答案。
一問,二否,三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高!實在是高!
但座下士子顯然不服:“敢問彭子,聖人之治與聖法之治何以異?”
彭蒙正式切入了主題:“聖人者,自己出也;聖法者,自理出也。”
(聖人是從個人的角度著眼,聖法是從事理的角度著眼。)
“理出於己,己非理也;己能出理,理非己也。”
(事理雖然出自個人之手,但個人之見並不等於事理;個人之見盡管能反映出事理.但事理並不等於個人之見。)
“故聖人之治,獨治者也。聖法之治,則無不治矣。此萬物之利,唯聖人能該之。”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是個人獨自治理國家;用聖法治理國家,那麽國家沒有不被治理好的。這對萬事萬物都有利的聖法,隻有聖人才能製定它,完善它。)
俱酒似乎聽懂了彭蒙的觀點,彭蒙的觀點頗有點“依法治國”的味道,並不是堯舜本人有多麽神聖,而是他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領先好的法令。
反過來,當今亂世,就是因為沒有好的“聖法”,隻要找到治理天下的“聖法”,那麽就可以救世了。
彭蒙的先進性不僅在於此,他還尖銳地提出了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此後兩千年間爭論不休,一直到後世,它仍是政治學和法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又一士人起身問道:“彭子言必稱法,故法為何物?”
彭蒙繼續侃侃而談:“法者,定分止爭也。”
“雉兔在野,眾人逐之,分未定也。雞豕滿市,莫有誌者,分定故也。”
(野雞和兔子在野地時,眾人都會追逐它們,這是因為分屬還沒有確定的緣故。雞和豬充滿集市,沒有人企圖搶奪占為己有,這是因為分屬已經確定的緣故。)
有人繼續提問道:“聖法自何而來?”
彭蒙道:“上主明法,大君任法!”
“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君主以其勢位而定分,事不必躬親,完斷於法矣!”
彭蒙畢竟身處戰國,一切仍擺脫不了君權神授的理論。
彭蒙口中的“聖法”,就是要維護統治的立法,所謂“上主明法,大君任法”是也。
說到底,彭蒙法學的核心思想,是要不斷加強君主集權,這和曆史走向是完全一致的。
彭蒙最後總結道:“故民一於君,事斷於法,天下可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