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晗勸道:“非是聖上無能,而是亂臣賊子太過奸詐狡猾。” 蕭淑穆對惠帝的失落並不上心,兀自伏案寫字,問:“陛下可曾想過,趙王為何要盡誅並州軍?” 惠帝聞言皺眉,他還沒能接受趙王當真有罪的事實,自欺欺人般地說:“皇後這樣講,隻怕有失偏頗。” 蕭後笑道:“陛下不信,一是不信趙靈的身份,二是沒有有力的證據,三是找不到趙王行此事的理由。” 惠帝追問:“這三件事,難道皇後都能證實?” 蕭淑穆不答,而是話鋒忽轉,對準董晗,道:“趙靈其人,董晗最是了解,不如讓他給陛下說說清楚。” 惠帝眉眼間帶著怒意,道:“你們到底有多少事瞞著朕?別以為朕不過問便不知道,先前是你們暗中派孟殊時去江南拿人的。” 董晗連忙跪下,道:“陛下息怒!臣結識趙靈,確是意外。” 蕭淑穆全不把惠帝的憤怒放在眼中,避重就輕道:“董晗不能生育,收些義子承歡膝下,沒甚不對。趙靈不是被人賣到青山樓麽?明珠蒙塵仍是明珠,董卿慧眼識英,將他認作義子。趙靈聰明機警,很快便為董晗和孟殊時牽線搭橋,讓孟殊時替我們辦事。” 惠帝親自上前去將董晗從地上扶起,低聲道:“朕心裏亂糟糟的,不是怪你。地上冷,快起來說話。” 蕭淑穆滿臉不屑,甚至不用正眼看那兩人,頭也不抬地說:“本宮被趙王盯得緊,不敢陪陛下處理公務,日日在後宮聽婦人們嚼舌根,知道趙靈和孟殊時孟大人曾有過一段故事。故而,趙靈攀上董晗後,便拉了孟殊時一把,將他引薦給董晗。隻是,他兩個沒能走到一起,陛下可知為何?” 惠帝躺在軟塌上閉目養神,“別問朕,你直說就是。” 董晗見狀,連忙跟過去,躬身於榻邊幫惠帝捏肩,一麵說:“孟殊時曾為幽州軍,參與過玉門一戰,當時帶人追擊趙楨並謊稱他已死的人就是他。趙靈怎會同仇人在一起?孟殊時心中苦悶,曾向微臣說過此事。” 惠帝也聰明了一回,疑惑道:“那他為何不將趙王的罪狀一並向你陳明?” 董晗:“人微言輕,孟殊時就是個當兵的,他縱使原原本本地把事情說來,臣也不會信。” 惠帝點點頭,知道是自己想得太簡單了。他對謝瑛謀反一事耿耿於懷,害怕重蹈覆轍,當即吩咐道:“你將孟殊時傳召入宮,朕要當麵問他。不,他今日是否在宮中值守?若他不在宮中,你還是親自走一趟,免得事情傳到趙王耳中,令他心寒。” 董晗迅速步出大殿,朝禁軍衛所行去。 孟殊時雖已升官,但因得蕭後信任,仍領同李峯領殿中禁軍,可算是帝、後的心腹。兩人俱知今夜定不平靜,便都找了借口,留在衛所中內待命。 畢竟,謝瑛死後,趙王在朝中獨大,不僅仗著自己的身份處處壓著楚王一頭,更嚴厲管束蕭淑穆,早已成了蕭淑穆和楚王的眼中釘。楚王正直,不會陰謀暗害,但蕭後卻是個毒婦,她要對付趙王,即使趙王行事沒有紕漏,她亦能找出成千上百個由頭發難。如今並州軍的舊案被提重新翻開,蕭後怎能不抓住機會,對趙王一擊斃命? 然而,孟、李兩人都在待命,董晗獨獨傳了孟殊時去麵聖,這令李峯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其實,不怪他嫉妒,原本他同孟殊時一同勤王,功勞都一樣,可孟殊時卻因攀上了齊王而平步青雲,官銜生生比他高上一級,他心中怎能服氣? 閑話休提,話分兩頭。 卻說孟殊時等了一日,早在心裏打好了腹稿,麵聖時對答如流,很快已令惠帝確信,趙楨的確在自己手下逃過一劫,且趙靈就是趙楨的兒子。 然而,即便玉門舊事常在孟殊時心中浮現,此番向惠帝坦陳,他仍舊忍不住悔恨痛心,跪地三叩首,道:“請陛下治臣的罪!” 惠帝擺擺手,現在有罪的人太多了,孟殊時這樣無足輕重的人,他哪會放在心上?他隨口寬慰道:“你能有甚麽罪?不知者無罪。孟卿向來正直,朕喜歡正直的人。回去值守罷!你所說的話,朕不會讓旁人知道。” 惠帝說罷,起身走出寢宮,揮退左右,隻讓董晗一人陪著。 天寒地凍,大風揚雪撲麵。天空黑沉沉一片,仿佛預示著暴雪將至,今夜注定不能是一個平靜的夜晚。 惠帝冷得打了個哆嗦。四下無人,他不再有許多顧忌,不顧帝王儀態,用嘴哈出熱氣暖手,感慨:“阿晗,又起風了。” 董晗忙扯起衣袖,為惠帝遮擋風雪。 惠帝推開董晗的手,任憑凜風如刀割麵,勉強振奮精神,道:“朕在想,以父皇的英明睿智,當年怎會錯判?朕知道,你們都不喜歡趙王,朝中有許多人都想對付趙王,可趙王、齊王、楚王,他們都是朕的親人,朕不想同他們為敵。唉,我……”他煩悶地來回踱步,“我不想當皇帝了!” 董晗:“陛下莫說氣話。” 惠帝:“你知道我說的是真心話。自即位以來,我一直如履薄冰,我沒有父皇半分果決,麵對自家親人的明爭暗鬥,常常不知該如何自處。” 惠帝心善,作為帝王,他太過仁慈,他頭腦簡單、心思純良,尚且做不到為了更長遠的利益而犧牲仁義公道。他沒有考慮過推翻舊案會對先帝,乃至大周朝產生甚麽樣的影響,他想公正地查辦趙王,唯一擔憂的、不舍的,隻是他同趙王間的親情。 董晗明白惠帝的猶豫。他雖同蕭後見解不同,但為了讓惠帝安安穩穩、自由無拘地坐在龍椅上,也想要置趙王於死地。他看到了惠帝心中那點懷疑的火苗,便決定再扇一股風,道:“陛下,其實當年的事,說來也簡單。” 惠帝:“怎麽說?” 董晗隨手摘了片竹葉,拿在手中慢慢翻折,道:“陛下可還記得,您還是太子的時候,馮颯老將軍曾在先帝麵前暗諷你無能?先帝氣極,將師父們都叫去飲宴,把你獨自留在東宮寫文章。” 惠帝苦笑,道:“馮司空說得對。我愚笨駑鈍,寫不出錦繡文章,還是皇後請人為我捉刀代筆,才勉強應付過去。” 董晗:“陛下隻是不精於此道罷了。” 惠帝搖頭歎息,道:“當時,我唯獨不明白一件事:父王明知文章並非出自我手,為何假裝沒看出來?他還拿著文章去向馮颯炫耀,馮颯亦都故作不知,甚至讚我寫得好。可我清楚自己的斤兩,知道父王保住我的太子位,隻是看上我兒聰穎。他倒不如將皇位還給老齊王,方不至於令王叔心中鬱鬱,病逝京中。” 董晗失笑,道:“微臣同陛下提起這往事,就是想說這麽個道理——先帝屬意您,您寫的文章,假也是真;先帝不喜歡齊王,他得了病,真也是假。” 惠帝恍然大悟,撫掌道:“你的意思是,父王其實知道並州軍謀反案的真相,他沒有說,因為趙王是皇親,他控製並州的兵權,能拱衛王室;而趙家人是外人,他們掌握兵權,隻能令世家的勢力擴大,危及王室的利益。至於老齊王,他雖是父親的親哥哥,但總比不過我這個兒子親近,當年他暴斃京中,是父王不讓人替他治病?” 董晗不置可否,隻道:“趙鐸是曹魏舊臣,老齊王即位的呼聲超過了您,這兩人相互扶持,先帝怎能不憂心?誠然,他們都憂國憂民,都深受老百姓愛戴,但這恰恰就是他們的罪——因為天下姓梁,不姓趙;天子是您,不是老齊王。為人臣者,忠君愛國,國是天子之國,非是百姓之國,故而,忠君遠比愛國重要。他們一味愛國,卻不知忠君,實在是太僭越了!” 惠帝雖完全明白董晗所說的道理,可他仍覺得難以接受,憤憤道:“這世上總會有大公無私的人,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父王為何不明白?而且,若他們都蒙冤受屈,為何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站出來替他們發聲?” 董晗無奈,道:“趙家父子、老齊王,確實大公無私,可誰也不能將他們的心扒開來看,事關江山社稷,不容半點差池,隻能疑罪從有。先帝不是不明白,他如此決斷,想必亦是於心不忍。再者,朝臣為人臣,俱知忠君應在愛國前,皇帝所說所做,隻要利於朝廷,他們都不會反對。至於那些認死理的人,譬如曹躍淵、周瑾,陛下看哪一個有好下場?” 惠帝搖頭,眉目間帶著難掩的失落,道:“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 董晗怕惠帝傷心,便換了話頭,不再提先帝,而是說:“微臣想,趙王對並州軍痛下殺手,道理亦是如此。” 惠帝不解,道:“趙鐸在曹魏時,幾乎不曾參與過三國紛爭,一直隻在玉門戍邊。及至大周開國,他亦是不曾說過一句大逆不道的話。並州將士,無論是胡是漢,都隻是想護衛家園,縱使戰事吃緊不可臨陣換將,他們何錯之有?怎麽就危及江山社稷了?” 董晗輕歎一聲,道:“幽、並、涼三州,本是趙王的封地,他在京中謀事時,自然樂得趙鐸為他戍邊治軍;等到您坐穩了太子位,他自知無緣帝位,便將視線轉回自己的封地,趙鐸若真的聰明,便該及早教權。試問,哪一個藩王,能忍受旁人比自己更受百姓愛戴?哪一個藩王,能忍受軍士敬服旁人更勝自己?殺五萬並州軍,換回自己的絕對權威,這在王爺眼中很是值得。” 董晗頓了頓,想必他說出此話,心中亦感悲哀,過了片刻才道:“更不用說,並州軍被剿滅以後,匈奴烏珠流上位成為右賢王,同大周言和修好,換來胡漢間數十年的和平。先帝龍顏大悅,賞賜趙王十萬兵力充實邊關。” 惠帝聽得目瞪口呆,不知該說些什麽,不敢再深究帝王心術,隻道:“你說得很對,朕、朕經不起第二個謝瑛了。” 董晗點點頭,道:“微……皇後,還有微臣,都會一直陪著陛下,請您莫要過度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