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是九五之尊,隻要他不出宮,沒有人敢害他,別說被人下蠱了,就是有一點頭疼腦熱,整個紫禁城上下都得折騰個溜夠。
那為何尚炯從太醫院回來之後,說周皇後給太醫院下了一道密令,崇禎帝被人下了蠱,要找破解之法?
密令?
後宮不能幹政,別說密令了,就是想見一見外臣,都是難事。
就算是小皇帝繼位,皇太後幹政,那也得是垂簾聽政,想看臉,門都沒有。所以人傳萬曆帝的生母李太後和張居正關係曖昧,那也隻不過是街頭巷尾的民間野聞而已,經不得推敲。
洪武三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曾規定,皇後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
可是,後宮的女人總得生病吧?這一生病,不就有機會見外臣了嗎?況且,此時節周皇後正在孕期,見一見太醫院的首席太醫張景嶽,不是再正常不過了嗎?
想多了。
一般太醫給後宮女人診脈,有兩種方式,最常見的一種是,懸絲診脈。懸絲診脈,顧名思義,就是拿絲線綁在後宮女人的手腕處,通過絲線來傳遞脈搏的跳動,進行診脈。
這種方式,當年明成祖朱棣就曾讓太醫用過。
但是,準不準呢?
你說呢?
隻要不傻都知道,能準都見了鬼了!
別說偶爾有個風,就算沒有風,脈搏的跳動想通過絲線傳播,也絕無可能。又不是真空,就算脈搏跳動足夠強,那也會隨著距離衰減。用一根絲線診脈,做做樣子罷了。
除了懸絲診脈,太醫給後宮女人看病的另一種方式是,拿塊手帕蓋在後宮女人的腕處,隔著手帕診脈。這種方式,雖然也不是很準,但至少比懸絲診脈靠點譜。
望聞問切,切是診脈和按壓腹部。按壓腹部就別想了,男女授受不親,診脈又是走個形式,這望聞問切,就隻剩下了望聞問。
望是要觀察病人的麵色、表情、舌苔。皇上生病,除非病入膏肓,平時看病,你想讓皇上伸舌頭,還直視,不治你個大不敬罪就不錯了!
給皇上看病,太醫都得這樣謹小慎微,更別說給後宮女人看病了。看臉?看舌苔?想都別想!這又讓後宮女人伸舌頭,又直視的,再生了情可不得了!這望聞問,又去了一樣,隻剩下聞和問了。
聞是聽病人的聲音、咳嗽、喘息。如果後宮女人患的病不咳嗽,且她又不想主動說話,懸絲診脈離得又遠,無法聽得到喘息之聲,那聞和問,就又去了一樣,隻剩下問了。
沒錯,太醫院的太醫們給後宮女人看病,完全靠問。聊天,還不能直接跟後宮女人聊,隻能跟太監聊。
治病靠聊天,純純的談話治療,簡稱話療。
後宮有資格讓太醫看病的女人,太後、皇後、妃嬪。宮女可沒有資格,如果她們生了病,有辦法的自己想辦法,沒辦法的,那麽就隻能自生自滅了。
太醫院每次派太醫給皇室看病,至少都要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太醫,並且全程由太監陪同。
診脈,為了怕被說成不認真,隻要身邊的太監不喊停,太醫們會一直不釋。診完脈後,每名太醫會根據個人看病的情況,寫出一套脈案,然後再相互討論,各自發表意見。
太醫們各自發表完意見,會形成一套治病的方案。為了表示謹慎,他們至少要費上一個時辰,並不停地研判用藥,最終才會開出一張不溫不火的藥方。
開完了藥方,要先交給太醫院首席太醫把關,無疑異後,再由太監轉呈皇上。皇上看過後,會召來負責看管宮中珍藏藥書的太監,把開出的藥方,與宮中珍藏的藥書進行比對,沒有藥理衝突後,方子才會被送到太醫院。
太醫院的每一味藥,都放在用紅紙標注的瓷壇子裏,在配藥時,太醫們總是看三遍以上,才會從瓷壇子中把藥取出,放在秤上稱重。秤完後的藥,會用紅紙包成小包,在上邊寫上藥名。
太醫院熬藥用的罐子是銀製的,太醫們熬藥時,要把抓取的藥煮沸三次,晾涼三次,如此之後才會用濾網把藥湯濾出、裝起,跟隨太監把藥送進宮中。
到了宮中,這藥會被太監倒在杯裏,先由陪同太監進宮的太醫一飲而盡,待沒有不良反應後,再由病人服用。
從看病,到出藥方,到抓藥,再到熬藥和送藥,太醫的身邊,全程都由太監陪同,而且不止一名太監。
這麽複雜的流程,周皇後想給太醫院傳遞密令,怎麽可能?
沒錯,周皇後想直接給太醫院傳遞密令,根本不可能。但是,周皇後如果通過另一個人,把密令傳給太醫院,就可能了。
後宮不是不能見外臣嗎?是,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中國人辦事,向來講究規則是規則,規則之外也要通人情,靈活處理。後宮的女人們,哪一個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她們也有生身父母。
周皇後可以不見外臣,但是會被允許定期見一見她的父親,周奎。
周奎,白蓮教周指揮使的遠房三叔。雖然周奎是白蓮教周指揮使的遠房三叔,但是親戚這個關係很微妙,隻要走動,多遠的親戚都不遠,隻要不走,多近的親戚都不近。
周奎和周指揮使的關係非常近,否則也不會在自己女兒當初選信王妃缺銀子打點時,求到周指揮使頭上。周氏之所以能夠當初選上信王妃,跟周指揮使找到楊夫人,楊夫人拿出了一萬兩銀子不無關係。
這可是天大的人情啊!
楊夫人通過這層關係,知道了不少皇室動向,而周奎也願意維持這層關係,給自己留條後路。
於是,周奎也由周指揮使介紹,入了白蓮教,成為了白蓮教在京城的暗線。
白蓮教主楊夫人,靠著白蓮教眾,目前獨霸桂林府,官軍幾次圍剿都奈何不得,如今國事日艱,誰知道這崇禎帝皇位坐得穩坐不穩?一人吃兩家,周奎也算是給自己和自己女兒留了條後路。
這周皇後的密令,是靠她父親周奎傳給太醫院的。由於這破了規矩,所以張景嶽隻跟尚炯說,是周皇後傳的密令,卻沒說細節。
文華殿斷案可知,崇禎帝肯定是沒被人下蠱。既然崇禎帝健康得很,為什麽周皇後要通過父親周奎,把崇禎帝被人下了蠱的消息傳到太醫院,並且要求太醫找尋破解之法?
原因在於,這是白蓮教主楊夫人的命令,是她想要找尋破解蠱術的祝由之法。
一邊是父親,一邊是老公,父親要暗中幫助白蓮教,老公要平定白蓮教,周皇後說實話,是當真為難。可是,如果沒有那一萬兩銀子,她又如何能當上信王妃?不當上信王妃,又怎麽能坐到今天的位置?
周皇後考慮了一下,最後決定,還是幫父親這個忙,也算是還白蓮教一個人情。
楊夫人為什麽要周奎告訴周皇後,給太醫院下這麽一道命令?難道她對破解蠱術感興趣嗎?
錯了,楊夫人對破解蠱術的祝由術一點興趣都沒有,她這麽做,其實是想知道如何下蠱。
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
尚炯談過,除了太醫院傳達他要用祝由術來破解蠱術之外,其他一概不說。其實不是太醫院不說,是他們也不知道。周皇後傳給他們的密令就是,讓太醫院找尋破解蠱術的祝由之法。
周皇後之所以拿崇禎帝說事,是怕這幫太醫們不盡心,之所以靠父親周奎傳遞密令,加了密字,則是怕太醫院把此事泄露出去。
畢竟,拿皇上說事,是冒著風險的!
但是,周皇後哪知道,太醫院十三科,獨缺按摩、祝由二科,這才逼得張景嶽靠驛傳,請來了師弟尚炯。
楊夫人的命令含糊,周皇後的密令也跟著含糊,太醫院聽得含糊,但又得做事,所以不得不找到尚炯。尚炯也含糊,所以他決定,把遇到過的蠱術都整理出來,然後再把所對應的祝由破解之法附上,整理成冊,最後交給太醫院,由太醫院遞進宮中。
楊夫人的命令含糊,是故意的。她就想這樣含含糊糊地發命令,這樣才會得到破解所有蠱術的祝由之法。有了破解所有蠱術的祝由之法,就等同於知道了所有的下蠱之法。
不過,楊夫人為什麽想知道,所有的下蠱之法?
那為何尚炯從太醫院回來之後,說周皇後給太醫院下了一道密令,崇禎帝被人下了蠱,要找破解之法?
密令?
後宮不能幹政,別說密令了,就是想見一見外臣,都是難事。
就算是小皇帝繼位,皇太後幹政,那也得是垂簾聽政,想看臉,門都沒有。所以人傳萬曆帝的生母李太後和張居正關係曖昧,那也隻不過是街頭巷尾的民間野聞而已,經不得推敲。
洪武三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曾規定,皇後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
可是,後宮的女人總得生病吧?這一生病,不就有機會見外臣了嗎?況且,此時節周皇後正在孕期,見一見太醫院的首席太醫張景嶽,不是再正常不過了嗎?
想多了。
一般太醫給後宮女人診脈,有兩種方式,最常見的一種是,懸絲診脈。懸絲診脈,顧名思義,就是拿絲線綁在後宮女人的手腕處,通過絲線來傳遞脈搏的跳動,進行診脈。
這種方式,當年明成祖朱棣就曾讓太醫用過。
但是,準不準呢?
你說呢?
隻要不傻都知道,能準都見了鬼了!
別說偶爾有個風,就算沒有風,脈搏的跳動想通過絲線傳播,也絕無可能。又不是真空,就算脈搏跳動足夠強,那也會隨著距離衰減。用一根絲線診脈,做做樣子罷了。
除了懸絲診脈,太醫給後宮女人看病的另一種方式是,拿塊手帕蓋在後宮女人的腕處,隔著手帕診脈。這種方式,雖然也不是很準,但至少比懸絲診脈靠點譜。
望聞問切,切是診脈和按壓腹部。按壓腹部就別想了,男女授受不親,診脈又是走個形式,這望聞問切,就隻剩下了望聞問。
望是要觀察病人的麵色、表情、舌苔。皇上生病,除非病入膏肓,平時看病,你想讓皇上伸舌頭,還直視,不治你個大不敬罪就不錯了!
給皇上看病,太醫都得這樣謹小慎微,更別說給後宮女人看病了。看臉?看舌苔?想都別想!這又讓後宮女人伸舌頭,又直視的,再生了情可不得了!這望聞問,又去了一樣,隻剩下聞和問了。
聞是聽病人的聲音、咳嗽、喘息。如果後宮女人患的病不咳嗽,且她又不想主動說話,懸絲診脈離得又遠,無法聽得到喘息之聲,那聞和問,就又去了一樣,隻剩下問了。
沒錯,太醫院的太醫們給後宮女人看病,完全靠問。聊天,還不能直接跟後宮女人聊,隻能跟太監聊。
治病靠聊天,純純的談話治療,簡稱話療。
後宮有資格讓太醫看病的女人,太後、皇後、妃嬪。宮女可沒有資格,如果她們生了病,有辦法的自己想辦法,沒辦法的,那麽就隻能自生自滅了。
太醫院每次派太醫給皇室看病,至少都要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太醫,並且全程由太監陪同。
診脈,為了怕被說成不認真,隻要身邊的太監不喊停,太醫們會一直不釋。診完脈後,每名太醫會根據個人看病的情況,寫出一套脈案,然後再相互討論,各自發表意見。
太醫們各自發表完意見,會形成一套治病的方案。為了表示謹慎,他們至少要費上一個時辰,並不停地研判用藥,最終才會開出一張不溫不火的藥方。
開完了藥方,要先交給太醫院首席太醫把關,無疑異後,再由太監轉呈皇上。皇上看過後,會召來負責看管宮中珍藏藥書的太監,把開出的藥方,與宮中珍藏的藥書進行比對,沒有藥理衝突後,方子才會被送到太醫院。
太醫院的每一味藥,都放在用紅紙標注的瓷壇子裏,在配藥時,太醫們總是看三遍以上,才會從瓷壇子中把藥取出,放在秤上稱重。秤完後的藥,會用紅紙包成小包,在上邊寫上藥名。
太醫院熬藥用的罐子是銀製的,太醫們熬藥時,要把抓取的藥煮沸三次,晾涼三次,如此之後才會用濾網把藥湯濾出、裝起,跟隨太監把藥送進宮中。
到了宮中,這藥會被太監倒在杯裏,先由陪同太監進宮的太醫一飲而盡,待沒有不良反應後,再由病人服用。
從看病,到出藥方,到抓藥,再到熬藥和送藥,太醫的身邊,全程都由太監陪同,而且不止一名太監。
這麽複雜的流程,周皇後想給太醫院傳遞密令,怎麽可能?
沒錯,周皇後想直接給太醫院傳遞密令,根本不可能。但是,周皇後如果通過另一個人,把密令傳給太醫院,就可能了。
後宮不是不能見外臣嗎?是,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中國人辦事,向來講究規則是規則,規則之外也要通人情,靈活處理。後宮的女人們,哪一個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她們也有生身父母。
周皇後可以不見外臣,但是會被允許定期見一見她的父親,周奎。
周奎,白蓮教周指揮使的遠房三叔。雖然周奎是白蓮教周指揮使的遠房三叔,但是親戚這個關係很微妙,隻要走動,多遠的親戚都不遠,隻要不走,多近的親戚都不近。
周奎和周指揮使的關係非常近,否則也不會在自己女兒當初選信王妃缺銀子打點時,求到周指揮使頭上。周氏之所以能夠當初選上信王妃,跟周指揮使找到楊夫人,楊夫人拿出了一萬兩銀子不無關係。
這可是天大的人情啊!
楊夫人通過這層關係,知道了不少皇室動向,而周奎也願意維持這層關係,給自己留條後路。
於是,周奎也由周指揮使介紹,入了白蓮教,成為了白蓮教在京城的暗線。
白蓮教主楊夫人,靠著白蓮教眾,目前獨霸桂林府,官軍幾次圍剿都奈何不得,如今國事日艱,誰知道這崇禎帝皇位坐得穩坐不穩?一人吃兩家,周奎也算是給自己和自己女兒留了條後路。
這周皇後的密令,是靠她父親周奎傳給太醫院的。由於這破了規矩,所以張景嶽隻跟尚炯說,是周皇後傳的密令,卻沒說細節。
文華殿斷案可知,崇禎帝肯定是沒被人下蠱。既然崇禎帝健康得很,為什麽周皇後要通過父親周奎,把崇禎帝被人下了蠱的消息傳到太醫院,並且要求太醫找尋破解之法?
原因在於,這是白蓮教主楊夫人的命令,是她想要找尋破解蠱術的祝由之法。
一邊是父親,一邊是老公,父親要暗中幫助白蓮教,老公要平定白蓮教,周皇後說實話,是當真為難。可是,如果沒有那一萬兩銀子,她又如何能當上信王妃?不當上信王妃,又怎麽能坐到今天的位置?
周皇後考慮了一下,最後決定,還是幫父親這個忙,也算是還白蓮教一個人情。
楊夫人為什麽要周奎告訴周皇後,給太醫院下這麽一道命令?難道她對破解蠱術感興趣嗎?
錯了,楊夫人對破解蠱術的祝由術一點興趣都沒有,她這麽做,其實是想知道如何下蠱。
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
尚炯談過,除了太醫院傳達他要用祝由術來破解蠱術之外,其他一概不說。其實不是太醫院不說,是他們也不知道。周皇後傳給他們的密令就是,讓太醫院找尋破解蠱術的祝由之法。
周皇後之所以拿崇禎帝說事,是怕這幫太醫們不盡心,之所以靠父親周奎傳遞密令,加了密字,則是怕太醫院把此事泄露出去。
畢竟,拿皇上說事,是冒著風險的!
但是,周皇後哪知道,太醫院十三科,獨缺按摩、祝由二科,這才逼得張景嶽靠驛傳,請來了師弟尚炯。
楊夫人的命令含糊,周皇後的密令也跟著含糊,太醫院聽得含糊,但又得做事,所以不得不找到尚炯。尚炯也含糊,所以他決定,把遇到過的蠱術都整理出來,然後再把所對應的祝由破解之法附上,整理成冊,最後交給太醫院,由太醫院遞進宮中。
楊夫人的命令含糊,是故意的。她就想這樣含含糊糊地發命令,這樣才會得到破解所有蠱術的祝由之法。有了破解所有蠱術的祝由之法,就等同於知道了所有的下蠱之法。
不過,楊夫人為什麽想知道,所有的下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