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尼克森宣布對柬埔寨的軍事冒險而引起的校園騷動,是接連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的主要環節,這些事件終於在兩年之後,產生了對華盛頓水門大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樓進行竊聽的問題。第一個環節是刊載於1969年5月19日《紐約時報》上的一篇由威廉·比徹署名的報導,他是該報負責國防部的採訪記者。這篇報導是這樣開始的:“根據尼克森政府方麵的消息,美國b-52型轟炸機近幾個星期以來,首次轟炸了設在柬埔寨的越共和北越的供應庫,但是柬埔寨沒有提出任何抗議。”
尼克森很驚慌。他感到他最擔憂的東部權勢集團報刊的不負責任的行徑現已得到證實了,而當《紐約時報》刊載出在同俄國進行限製戰略武器會談中美方進行準備的技術細節時,他感到他的擔憂再度得到了證實。按照憲法,對比徹和他代表的報紙,他不能有多少辦法,但是他至少可以設法從他自己的政府中清查出是誰把這保密資料透露給新聞界的。他同基辛格進行磋商,基辛格草擬了一個13人的名單,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五名助手,因為他們也知道秘密轟炸柬埔寨的內幕。遵照總統的命令,聯邦調查局對他們的電話進行竊聽;四個發表了泄密材料的新聞記者的電話也給安上了竊聽設備,這四人是:比徹、《紐約時報》派駐國務院的赫德裏克·史密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馬文·卡爾布和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亨利·布蘭登。這是白宮首次進入可疑活動的半明不暗地區,但結果毫無所得,比徹的消息來源始終沒有被發現。
總統對胡佛的聯邦調查局和裏查德·赫爾姆斯的中央情報局的工作效率開始有懷疑。在1970年5月發生的一些事件之後,他的懷疑更加深了。尼克森堅信大學風潮是外國煽動者策劃的,很可能是古巴人、埃及人和東歐人。他要中央情報局把他們查出來。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之後,該局報告說,所有的煽動者都是美國本國人。總統把同樣的任務交給聯邦調查局,該局所得結果仍完全相同。橢圓形辦公室仍然不滿,於是命令增加更多的電話竊聽裝置,並且採取新招兒,闖入可疑的辦公室和住宅進行搜查。這些活動由一個新的國內安全小組來指揮,這小組包括全國最高級的情報人員:胡佛、赫爾姆斯、國防情報署和國家安全局的兩位領導人。他們的行動命令要由29歲的印第安納州律師、總統演說撰稿人湯姆·查爾斯·休斯敦來草擬。
四位情報單位的領導人於1970年6月5日在總統辦公室裏集會,同總統一起照了相。總統告訴他們,他要他們組成一個委員會監督國家安全,由胡佛擔任主席。他們得在8月1日開始行動。這期間,休斯敦當與聯邦調查局局長草擬行動計劃。在他們兩人開頭的一次會晤中,胡佛向休斯敦解釋客觀情報工作的歷史發展情況,企圖使這位年輕律師別那麽熱心於非法的計謀。休斯敦不耐煩地回答說:“我們談的不是已死亡的過去,而是活生生的現在。”除了電子偵察和秘密入戶搜查之外,他的計劃還包括要拆查信件、在各校園裏吸收更多的人充當聯邦調查局的告密者,要求中央情報局對居住國外的學生和其他美國人進行偵察。
作為一個律師,這個印第安納人完全知道,入戶搜查以及他稱之為“郵件採訪”等行為都是嚴重罪行,但他不管怎樣還是要照樣幹。他曾寫道:“這些技術的使用顯然是非法的,等於是盜竊行為。這種做法也是非常冒險的,如果被揭露出來,將會弄得非常難堪。不過,這也是最有成效的辦法,這樣就能夠獲得以任何其他方式所不能獲得的情報。”他辯論說,這樣它帶來的好處的價值,“便超過了所冒的風險”。胡佛對此不同意。在休斯敦的報告上,這位局長批註說,他不願意擔任小組的主席,甚至也不願充當小組的成員。休斯敦感到難堪。他於7月初給霍爾德曼送去一份備忘錄,對聯邦調查局長的批註加以評論說:“他的反對意見一般是前後矛盾和毫無意義的——大多不過是表示擔心事情被公眾知道後使情報界(也就是胡佛)感到難堪。”尼克森於7月23日在這個年輕律師起草的一份“決策備忘錄”上簽字,批準了他的計劃,但是胡佛看到以後,向米切爾提出抗議,米切爾於是同總統進行了討論,總統就把整個這件事擱置下來。休斯敦十分不滿,於這年秋季辭職回家,到印第安納波利斯去操律師業。他的情報工作任務委派給了白宮的一位新手,總統顧問約翰·韋斯利·迪安三世。
下一年春季,《紐約時報》開始刊載新泄露的五角大樓的消息,尼克森斷定他的政府已守不住秘密,決定採取措施,並決定越過胡佛。於是,總統設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小組,小組的任務——照他自己後來的解釋——是“在有關安全的泄密問題上堵塞漏洞和對其他有關國家安全的敏感事件進行調查”。
日後將使總統布置的潛入竊聽事件成為本世紀以來美國最大的一件醜聞的一批人,原來還互不相識,這時已開始脫離政府的工作,可以接受新的任務了。霍華德·亨特由於美國駐馬德裏大使認為他是一個陰謀家,不同意任命他擔任那裏的副站長,他在中央情報局的官運已在走下坡路,到州立肯特大學慘案發生的時候,他已經辭職了。四個月之後,小詹姆斯·麥科德辭掉了他在中央情報局的職務,而在這之後八個月,財政部辭退了戈登·利迪,理由是他在全國步槍協會一次大會上未經批準發表了一篇讚揚私人擁有槍枝的演說。
</br>
因尼克森宣布對柬埔寨的軍事冒險而引起的校園騷動,是接連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的主要環節,這些事件終於在兩年之後,產生了對華盛頓水門大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樓進行竊聽的問題。第一個環節是刊載於1969年5月19日《紐約時報》上的一篇由威廉·比徹署名的報導,他是該報負責國防部的採訪記者。這篇報導是這樣開始的:“根據尼克森政府方麵的消息,美國b-52型轟炸機近幾個星期以來,首次轟炸了設在柬埔寨的越共和北越的供應庫,但是柬埔寨沒有提出任何抗議。”
尼克森很驚慌。他感到他最擔憂的東部權勢集團報刊的不負責任的行徑現已得到證實了,而當《紐約時報》刊載出在同俄國進行限製戰略武器會談中美方進行準備的技術細節時,他感到他的擔憂再度得到了證實。按照憲法,對比徹和他代表的報紙,他不能有多少辦法,但是他至少可以設法從他自己的政府中清查出是誰把這保密資料透露給新聞界的。他同基辛格進行磋商,基辛格草擬了一個13人的名單,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五名助手,因為他們也知道秘密轟炸柬埔寨的內幕。遵照總統的命令,聯邦調查局對他們的電話進行竊聽;四個發表了泄密材料的新聞記者的電話也給安上了竊聽設備,這四人是:比徹、《紐約時報》派駐國務院的赫德裏克·史密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馬文·卡爾布和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亨利·布蘭登。這是白宮首次進入可疑活動的半明不暗地區,但結果毫無所得,比徹的消息來源始終沒有被發現。
總統對胡佛的聯邦調查局和裏查德·赫爾姆斯的中央情報局的工作效率開始有懷疑。在1970年5月發生的一些事件之後,他的懷疑更加深了。尼克森堅信大學風潮是外國煽動者策劃的,很可能是古巴人、埃及人和東歐人。他要中央情報局把他們查出來。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之後,該局報告說,所有的煽動者都是美國本國人。總統把同樣的任務交給聯邦調查局,該局所得結果仍完全相同。橢圓形辦公室仍然不滿,於是命令增加更多的電話竊聽裝置,並且採取新招兒,闖入可疑的辦公室和住宅進行搜查。這些活動由一個新的國內安全小組來指揮,這小組包括全國最高級的情報人員:胡佛、赫爾姆斯、國防情報署和國家安全局的兩位領導人。他們的行動命令要由29歲的印第安納州律師、總統演說撰稿人湯姆·查爾斯·休斯敦來草擬。
四位情報單位的領導人於1970年6月5日在總統辦公室裏集會,同總統一起照了相。總統告訴他們,他要他們組成一個委員會監督國家安全,由胡佛擔任主席。他們得在8月1日開始行動。這期間,休斯敦當與聯邦調查局局長草擬行動計劃。在他們兩人開頭的一次會晤中,胡佛向休斯敦解釋客觀情報工作的歷史發展情況,企圖使這位年輕律師別那麽熱心於非法的計謀。休斯敦不耐煩地回答說:“我們談的不是已死亡的過去,而是活生生的現在。”除了電子偵察和秘密入戶搜查之外,他的計劃還包括要拆查信件、在各校園裏吸收更多的人充當聯邦調查局的告密者,要求中央情報局對居住國外的學生和其他美國人進行偵察。
作為一個律師,這個印第安納人完全知道,入戶搜查以及他稱之為“郵件採訪”等行為都是嚴重罪行,但他不管怎樣還是要照樣幹。他曾寫道:“這些技術的使用顯然是非法的,等於是盜竊行為。這種做法也是非常冒險的,如果被揭露出來,將會弄得非常難堪。不過,這也是最有成效的辦法,這樣就能夠獲得以任何其他方式所不能獲得的情報。”他辯論說,這樣它帶來的好處的價值,“便超過了所冒的風險”。胡佛對此不同意。在休斯敦的報告上,這位局長批註說,他不願意擔任小組的主席,甚至也不願充當小組的成員。休斯敦感到難堪。他於7月初給霍爾德曼送去一份備忘錄,對聯邦調查局長的批註加以評論說:“他的反對意見一般是前後矛盾和毫無意義的——大多不過是表示擔心事情被公眾知道後使情報界(也就是胡佛)感到難堪。”尼克森於7月23日在這個年輕律師起草的一份“決策備忘錄”上簽字,批準了他的計劃,但是胡佛看到以後,向米切爾提出抗議,米切爾於是同總統進行了討論,總統就把整個這件事擱置下來。休斯敦十分不滿,於這年秋季辭職回家,到印第安納波利斯去操律師業。他的情報工作任務委派給了白宮的一位新手,總統顧問約翰·韋斯利·迪安三世。
下一年春季,《紐約時報》開始刊載新泄露的五角大樓的消息,尼克森斷定他的政府已守不住秘密,決定採取措施,並決定越過胡佛。於是,總統設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小組,小組的任務——照他自己後來的解釋——是“在有關安全的泄密問題上堵塞漏洞和對其他有關國家安全的敏感事件進行調查”。
日後將使總統布置的潛入竊聽事件成為本世紀以來美國最大的一件醜聞的一批人,原來還互不相識,這時已開始脫離政府的工作,可以接受新的任務了。霍華德·亨特由於美國駐馬德裏大使認為他是一個陰謀家,不同意任命他擔任那裏的副站長,他在中央情報局的官運已在走下坡路,到州立肯特大學慘案發生的時候,他已經辭職了。四個月之後,小詹姆斯·麥科德辭掉了他在中央情報局的職務,而在這之後八個月,財政部辭退了戈登·利迪,理由是他在全國步槍協會一次大會上未經批準發表了一篇讚揚私人擁有槍枝的演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