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反應是始料所不及的。羅伯特·a·塔夫脫倒很感情激動,他聲音顫抖地說:“蓋棺論定,他是個戰時英雄,他為了美國人民,確實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紐約時報》發表的訃告式社論,作者悲痛之情,溢於言表。“正當強大、殘忍的野蠻勢力,威脅著要蹂躪整個西方文明的時候,幸有羅斯福坐鎮白宮。百年以後,人類也會為此俯伏而感謝上帝。”紐約交響樂團取消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這是1865年林肯逝世以來的第一次。在倫敦,邱吉爾正要步入唐寧街十號書房時聽到這個消息,他說:“真是晴天霹靂,我仿佛身上挨了一拳似的。”英國白金漢宮的《宮廷通報》發表訃告,外國元首而又非皇室成員的喪耗登在這報上,也是破例的事。莫斯科下了半旗,旗邊圍上了黑邊。《紐約時報》的記者來電報導說,人們一再相告:“我們失去了一個朋友!”
在華盛頓,廣大人群聚集在白宮周圍。當時在隔壁政府大樓辦公的迪安·艾奇遜,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其實沒什麽可看的。我相信他們也並不打算看到什麽。他們隻是默然佇立,若有所失而已。”在柏林,俄國人的炮彈已在地下元首府邸外麵落地開花,而戈培爾還喋喋不休地說:“我的元首,我向您致賀!羅斯福已一命嗚呼。星相顯示:4月下半月我們將時來運轉。今天是4月13日星期五了。轉折點已經到來了!”希特勒也頗信以為真。但是,東京廣播電台的廣播卻出人意料,它引述首相鈴木貫太郎海軍上將的話說:“我得承認,羅斯福確是領導有方,美軍今天優勢地位莫不有賴於羅斯福之領導。因此,他的去世對美國人民是個巨大損失,這點很可理解,我也深表同情。”然後播音員接下去說:“為了對這位偉大人物的去世表示敬意,我們現在特別選播幾分鍾的音樂。”
至於默默無聞的人,則以其特有的方式,寄託哀思。聖地亞哥市有一位名叫佩特羅斯·普魯托帕帕達基斯,向法庭申請改名為佩特羅斯·羅斯福·普魯托帕帕達基斯。紐約消防局向所屬消防站發出“四五長鳴”,這是消防隊對因公殉職的隊員誌哀的信號。芝加哥一個男孩在後園裏摘了一束花送去,附了一張紙條說,他不能參加葬禮,深以為憾。格羅頓中學學生,在進晚餐前獲悉本校1900屆畢業生總統逝世的消息,沒有進食就在校長率領下,列隊進入校內教堂哀禱。在海德公園村的聖詹姆士主教派教會教堂,為了悼念他們這位年長的教區委員,敲鍾誌哀。《紐約郵報》表示哀思的方式,簡單隆重,若總統有靈,也會深為感動。該報隻是在每日傷亡欄欄首,發布一則消息:
『華盛頓4月16日電:最近一批部隊死傷名單及其近親的姓名:
陸軍-海軍陣亡
富蘭克林·德·羅斯福,總司令。妻:安娜·埃莉諾·羅斯福,地址:白宮。』
美國軍隊的《揚基》周刊的編輯寫道:“我們曾說過羅斯福的俏皮話,我們拿羅斯福尋過開心……但他畢竟是羅斯福,是領導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人……他不但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總司令!”喬治亞州一位老年黑人說:“就在我們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給我們開出一條道路。”很多與羅斯福從未謀麵的人都紛紛對作家約翰·根室說:“我從沒有見過他,但感到好像喪失了一位摯友。”至於根室本人,他最初也難以理解這樣一件舉世同哀的事。“他與世長辭,似乎難以相信。他相信人的本性善良,他致力於改善各地貧賤之人的處境,他理想高尚,又有雄才大略,信任人民,而又有無比的能力去鼓動人民群眾,使人盡其才——現在這一切都已成往事,實在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眾議員林登·詹森在國會山談及羅斯福,真是如泣如訴:“他呀,對我一直就像父親一樣。在我所認識的人中,不管是在哪裏,他是惟一無所畏懼的人。上帝呀,上帝——他是怎樣把我們所有的人的擔子全擔起來的呀!”
當然,也有很多美國人並不認為他是個戰時英雄,也沒有感到有如失去摯友,肯定更沒有感到他親如生父。這些人的情緒,往往是悲喜交集的。有一位曾經拚命反對他的人悲傷地說:“現在我們得自己做主了!”但是,有些人對今後可以自己做主,倒很高興。當有關總統的第一則急電傳出來的時候,有個著名華爾街律師的妻子,在公園大道一家旅館的電梯裏聽到這個消息,神經質地把一隻手套捏來捏去,急不可待地想從收音機裏聽聽消息。突然,後麵有一個男人大聲說:“咳,他總算是死了!可不是也到了該死的時候了!”這位婦女轉過身來,用手套打了那個人一個嘴巴。
有些人感到羅斯福將永遠是他們的總統。塞繆爾·格拉夫頓的悼辭,也許最能反映他們的感情。他說,“人們想到他,就覺得他好像是一個笑容可掬的司機,菸嘴翹在嘴裏,每次急轉彎時都聽到後麵驚吵之聲。他們老是對他說他這樣裝車不行。但他知道他裝載的方式,在下一個轉彎時不會出問題。他知道後麵人什麽時候是真的驚叫,什麽時候隻是故意吵嚷。但他對搭客們是有感情的。他不在人間了,汽車也停了下來,離開天堂之門還很遠。現在乘客彼此爭辯,相持不下:究竟下一個彎該怎麽轉法呢!”
</br>
在華盛頓,廣大人群聚集在白宮周圍。當時在隔壁政府大樓辦公的迪安·艾奇遜,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其實沒什麽可看的。我相信他們也並不打算看到什麽。他們隻是默然佇立,若有所失而已。”在柏林,俄國人的炮彈已在地下元首府邸外麵落地開花,而戈培爾還喋喋不休地說:“我的元首,我向您致賀!羅斯福已一命嗚呼。星相顯示:4月下半月我們將時來運轉。今天是4月13日星期五了。轉折點已經到來了!”希特勒也頗信以為真。但是,東京廣播電台的廣播卻出人意料,它引述首相鈴木貫太郎海軍上將的話說:“我得承認,羅斯福確是領導有方,美軍今天優勢地位莫不有賴於羅斯福之領導。因此,他的去世對美國人民是個巨大損失,這點很可理解,我也深表同情。”然後播音員接下去說:“為了對這位偉大人物的去世表示敬意,我們現在特別選播幾分鍾的音樂。”
至於默默無聞的人,則以其特有的方式,寄託哀思。聖地亞哥市有一位名叫佩特羅斯·普魯托帕帕達基斯,向法庭申請改名為佩特羅斯·羅斯福·普魯托帕帕達基斯。紐約消防局向所屬消防站發出“四五長鳴”,這是消防隊對因公殉職的隊員誌哀的信號。芝加哥一個男孩在後園裏摘了一束花送去,附了一張紙條說,他不能參加葬禮,深以為憾。格羅頓中學學生,在進晚餐前獲悉本校1900屆畢業生總統逝世的消息,沒有進食就在校長率領下,列隊進入校內教堂哀禱。在海德公園村的聖詹姆士主教派教會教堂,為了悼念他們這位年長的教區委員,敲鍾誌哀。《紐約郵報》表示哀思的方式,簡單隆重,若總統有靈,也會深為感動。該報隻是在每日傷亡欄欄首,發布一則消息:
『華盛頓4月16日電:最近一批部隊死傷名單及其近親的姓名:
陸軍-海軍陣亡
富蘭克林·德·羅斯福,總司令。妻:安娜·埃莉諾·羅斯福,地址:白宮。』
美國軍隊的《揚基》周刊的編輯寫道:“我們曾說過羅斯福的俏皮話,我們拿羅斯福尋過開心……但他畢竟是羅斯福,是領導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人……他不但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總司令!”喬治亞州一位老年黑人說:“就在我們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給我們開出一條道路。”很多與羅斯福從未謀麵的人都紛紛對作家約翰·根室說:“我從沒有見過他,但感到好像喪失了一位摯友。”至於根室本人,他最初也難以理解這樣一件舉世同哀的事。“他與世長辭,似乎難以相信。他相信人的本性善良,他致力於改善各地貧賤之人的處境,他理想高尚,又有雄才大略,信任人民,而又有無比的能力去鼓動人民群眾,使人盡其才——現在這一切都已成往事,實在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眾議員林登·詹森在國會山談及羅斯福,真是如泣如訴:“他呀,對我一直就像父親一樣。在我所認識的人中,不管是在哪裏,他是惟一無所畏懼的人。上帝呀,上帝——他是怎樣把我們所有的人的擔子全擔起來的呀!”
當然,也有很多美國人並不認為他是個戰時英雄,也沒有感到有如失去摯友,肯定更沒有感到他親如生父。這些人的情緒,往往是悲喜交集的。有一位曾經拚命反對他的人悲傷地說:“現在我們得自己做主了!”但是,有些人對今後可以自己做主,倒很高興。當有關總統的第一則急電傳出來的時候,有個著名華爾街律師的妻子,在公園大道一家旅館的電梯裏聽到這個消息,神經質地把一隻手套捏來捏去,急不可待地想從收音機裏聽聽消息。突然,後麵有一個男人大聲說:“咳,他總算是死了!可不是也到了該死的時候了!”這位婦女轉過身來,用手套打了那個人一個嘴巴。
有些人感到羅斯福將永遠是他們的總統。塞繆爾·格拉夫頓的悼辭,也許最能反映他們的感情。他說,“人們想到他,就覺得他好像是一個笑容可掬的司機,菸嘴翹在嘴裏,每次急轉彎時都聽到後麵驚吵之聲。他們老是對他說他這樣裝車不行。但他知道他裝載的方式,在下一個轉彎時不會出問題。他知道後麵人什麽時候是真的驚叫,什麽時候隻是故意吵嚷。但他對搭客們是有感情的。他不在人間了,汽車也停了下來,離開天堂之門還很遠。現在乘客彼此爭辯,相持不下:究竟下一個彎該怎麽轉法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