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最大的責任還是要由三國演義中受推崇的薑維來負。首先,他確定的防守漢中的戰略戰術完全錯誤,從此成為軍事教科書中的反麵教材。漢中對於益州非常重要,黃權曾經告訴劉備:“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楊洪也對諸葛亮分析道:“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因此當年劉備得到曹操占領漢中的消息後,馬上放棄了與孫權爭奪荊州的計劃,甚至不惜放棄三個郡。他急急忙忙回到益州,隨後率領全部主力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後方不留一兵一卒。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終於把曹操趕出了漢中。此後,漢中基本上是由蜀國軍事上最有能力的將領來守備,包括魏延、諸葛亮、吳懿、蔣琬、費褘以及薑維本人。自魏延到費褘,對於防守漢中的戰略均是堅守各穀口險要地形,不使敵軍進入漢中平原,並以後麵的幾座城鎮作為後勤補給的基地。興勢大捷就是這一戰術的產物。但是到了薑維掌管軍事的時候,他卻改變了這一戰略。他放棄穀口的險要地形,隻堅守幾座城鎮,讓敵軍進入漢中平原,以為這樣可以誘敵深入,待敵軍糧盡再加以包圍殲滅。這個戰略看起來好象更加主動,其實不切實際,超出了蜀漢的能力。魏滅蜀時僅鍾會一路就有十二萬大軍,已經超過蜀漢全國兵力,因此當他從駱穀進入漢中後一下子就把蜀軍推向了守不住吃不掉的尷尬。鍾會走的是曹爽的老路,薑維卻沒有王平的務實。同時必須承認,鍾會對漢樂兩城圍而不攻而直取陽平關的戰術正抓住了破解的關鍵。蔣舒的投降對此危局可謂雪上加霜,但並非決定性因素,即使沒有這樣的意外鍾會也可以憑藉10:1的絕對優勢來硬的。夏侯淵的先例已經證明陽平關雖然是天險,但決非不可逾越。第二,薑維和蜀軍主力沒有及時回收,導致全局的被動。薑維因害怕宦官的打擊報復,於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月躲到偏遠的遝中去屯田,同時帶走了蜀軍的主力,而當年年底魏國立刻開始了滅蜀的倒計時,其中的關聯可見一斑。盡管魏國開始準備這次進攻時,薑維就已經得到消息並要求後主增派軍隊,他本人仍然滯留遝中沒有任何動作。至於其原因,或許是他害怕分兵會削弱自己的地位,或許是他太缺乏糧食而被迫留在那裏種地?作為其後果,這樣的部署直接導致了漢中守衛的薄弱。在戰爭開始時蜀漢曾經向陽平關派出了援軍,他們卻因為麵臨魏國中路軍的壓力而不得不在陰平附近逗留了一個月來接應薑維,援軍絲毫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魏軍大舉進入漢中後薑維才向陽平關一帶機動,而此時他的道路已經被魏軍按計劃切斷。如果不是他靈機一動在陰平橋頭成功地調動了諸葛緒,薑維自己將葬身遝中。遺憾的是,這樣的戰術勝利對全局已經是杯水車薪。第三,蜀軍對於陰平小道的忽視。陰平小道據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平定西南少數民族部落而臨時修建的。由於多年無人行走,已經荒無人煙。蜀漢對其重要性曾經有相當的認識。根據《中國戰爭史》,諸葛亮在進入陰平北上武都的時候,曾經驚嘆:“蜀地之防,當在陰平。”江油關就是諸葛亮安排防守陰平小道出口的堡壘,而德陽亭則是防禦涪江穀道出口的最後關口。當時的江油關是在今四川平武縣的南壩,不是今天的江油市,實際上鄧艾軍隻是走出了700裏陰平小道,後麵還要通過200裏險要的涪江河穀穀道才能進入成都平原。如果事先在此地部署數千兵力憑險據守,完全可以讓魏軍的偷襲部隊有來無回。但客觀上講,這可能是蜀漢最為無奈的一個"錯誤"。由於漢中的失守,兩萬部隊連個響都沒有就打了水漂,加上薑維本人撤退時損失數千,蜀漢的兵力有捉襟見肘之感。與此相對比,魏軍這個時候還沒有損失。薑維僅有不到五萬人在劍閣對抗鍾會的近十五萬大軍,實在難以安心分兵去防備陰平。畢竟,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天險。我在前麵之所以認為魏延出子午穀的計策不能和偷渡陰平相比,就是因為鄧艾鍾會有魏國雄厚的實力作保證,因此有驚無險。偷渡陰平時鄧艾看的很清楚,我的目的就是要麽大鬧天宮,要麽調動薑維為鍾會創造機會,你蜀漢隻有這點兵力。鄧艾鍾會兩人盡管不久後反目,此時卻達成了完美的戰術配合。蜀漢未能在陰平布防是由於粗心大意還是力不從心,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第四,諸葛瞻的部隊沒有及時封住鄧艾前進的穀口。鄧艾自陰平小道到達江油關迫降蜀將馬邈後繼續向南前進,成都也立刻派出諸葛瞻迎戰。黃崇建議應立即向北進軍搶先占據涪江河穀穀口(即德陽亭)的有利地形,依險據守,使鄧艾軍不能進入益州的平原地區。諸葛瞻猶豫不定,黃崇又多次強烈要求乃至聲淚聚下,最後諸葛瞻還是沒有採納這個在當時唯一有可能挽救蜀國的方案。他沒有向北進軍占領穀口,而是向南後退,撤到了綿竹一帶來迎戰鄧艾軍。客觀地說,鄧艾離德陽亭有大約兩百裏的山路,而諸葛瞻離德陽亭有四百裏的平原,即使諸葛瞻立即動手也沒有把握,但這畢竟是蜀漢的最後一線生機。事實證明,無論是鍾會還是鄧艾在平原作戰中都表現出了高出蜀軍一籌的戰鬥力,放他進來無異於自殺。在這四個失誤中,前兩個是根本性的,而後兩個則惡化了本來就不妙的局勢。另外,蜀漢在南中一帶有一萬部隊,盡管他們曾經請命北上卻被劉禪拒絕。這隻能理解為蜀漢對自身危機的掉以輕心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簡稱周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簡稱周郎並收藏三國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