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向上既然沒錯,為什麽短短幾個月間就從水淹七軍變成了傳首洛陽?原因當然不止一個,但最根本的原因,個人認為是對手的不答應。換句話說,關羽的計劃一廂情願,低估了對手的反應。戰爭,畢竟是雙方甚至多方的“合作”,而不是一個人的獨舞。曹操在赤壁後,對吳蜀的局部攻勢採取了防守的態勢。乍一看,公瑾打南郡,曹操不曾還手;劉備攻漢中,孟德沒有硬撐。諾大的魏武帝曹孟德居然會唯命是從,為什麽?很大的原因是南郡漢中背後還有襄陽長安這樣的據點,這樣我的前方雖然敗退後方依然穩固。然而,襄樊一帶對於曹魏實在是太敏感了,因此這位魏武帝一改退縮的戰略而是在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動武,動用了軍事政治外交的多種手段對關羽進行全方位的圍剿。水淹七軍戰術上是個大紅燈籠,戰略上卻是個大紅燈:赤壁後無論曹仁多麽困窘,甚至被周瑜打出江陵時曹操也不曾派出援軍,關羽卻榮幸地享受了這一待遇。以曹魏的實力,有第一批於禁就會有第二批徐晃,有第二批徐晃就會有第三批張遼,沒有後援的關羽遲早擋不住對手的前仆後繼,夏侯淵就是他的“師兄”。第二,那個孫劉聯盟早就不是聯盟了。當年孫權劉備為了南方三個郡差點玩命時,就已經標誌著孫劉聯盟的實亡,隻不過曹操進攻漢中的舉動讓它又名存了一陣。赤壁之前匆匆結成的孫劉聯盟,根本上是個利益的聯盟,而因為利益而結成的聯盟遲早會因為利益而解體。外交上的無禮往往就是無理,而關羽大罵孫權“虎女不嫁犬子”於前,強搶湘關米糧於後,對此登峰造極。他顯然沒有意識到他正一步步地把碧眼兒變成紅眼狼。果然,本來就想找茬的孫權看到荊州有利可圖時毫不猶豫地親手在關羽背後捅了一刀。這一刀是對關羽致命的一擊,否則他兵敗雖然難免,被殺還是不易。第三,圍棋上有一句術語,惡手的90%是過分。這句話用在關羽身上,一點也不過分。雖然靠大雨把於禁泡成了金魚,整體上關羽的部隊並沒有表現出與其野心相稱的戰鬥力。圍攻樊城三個月襄陽兩個月,毫無進展,反而把自己拖垮,完全應驗了孫子兵法上“攻城為下”的說法。回想一下劉備入川時先後從荊州帶走了多少精兵猛將,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合理而可以預料的。旁觀者清的東吳早就看透了,呂蒙陸遜的詭計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假定:關羽靠現有的人馬啃不動曹仁,必須拆東牆補西牆,而這正是關羽的命門。反過來看看關羽正麵的對手曹仁(徐晃雖然出盡風頭,但曹魏一方的關鍵還是冒著當第二條金魚的危險而死守襄樊的曹仁),赤壁後從周瑜打到馬超,從馬超打到侯音,手下的人馬全都是身經百戰。招兵容易訓練難,一群剛剛上陣的新手憑什麽和曹仁這樣的老油條對敵?師老兵疲後再和徐晃激戰,隻能是自取其辱。打不贏,不願撤,守不住,沒路逃,還能有什麽結果?第四,劉備的舉動令人費解。關羽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進兵,到兵敗被殺時整整五個月卻沒有見到蜀中的一兵一卒。這樣,關羽的這個行動雖然有貫徹隆中對初衷的意味,卻直接違反了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兩翼齊飛的部署,變成了孤軍深入。關羽曾要求上庸的劉封孟達等人出兵,被冷拒。其實,這個因素並不能改變關羽孤軍深入的態勢,個人認為來了也沒用。而劉備為什麽會對關羽坐視,既不派援軍也不從祁山等地對曹操施加壓力,哪怕跺跺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雖然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不要忘了,這一勝是他連成都的炊事員都打發上前線後死拚出來的。吃奶的力量都已經用盡的人又怎能不停下來喘喘氣?當然,稱漢中王後的劉備確實也有了一絲鬆懈,但關羽本來就不能指望太多。劉備對此應付的責任,主要應該在對吳蜀矛盾激化的忽視以及對吳魏聯盟的一無所知。這樣看,關羽選擇了一個看似最佳實際最差的時機動手,敗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跨過長江,讓我們再將江東的孫權剖析一番。作為一個雄心勃勃誌在天下的人,不能稱霸天下也要開疆裂土,是碧眼兒的淩雲壯誌。仔細地分析呂蒙之前周瑜魯肅甘寧等人向孫權提出的軍事戰略,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不約而同之處:都是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議孫權先西取巴楚北定漢中,此後再與曹操決一死戰(注2)。可見,全有荊襄進據長江,並西圖巴蜀一直是江東的戰略目標。從這個東吳版的隆中對來看,吳蜀盯上的是同一塊蛋糕,利益直接衝突,本應是死敵。麵對北方曹操的巨大壓力,他們才結成了孫劉聯盟。當赤壁後荊州幾經反覆落到劉備手裏後,這個軍事戰略便與孫劉聯盟的外交方針直接衝突。因此孫權對劉備的具體手段,也一直徘徊於外交和軍事之間搖擺不定。然而,具體的手段雖然有商量,控製長江的大目標一直未變:當發現蜀漢表現出了與東吳的對立,荊州有失控的危險時,即使是鴿派的魯肅也單刀赴會寸步不讓,終於迫使蜀漢吐出了三個郡。同時,東吳的統帥大都英年早逝,孫權在他們互相衝突又變換頻繁的外交方針難以取捨的情況下,一成不變的軍事戰略就成了他的不二選擇。呂蒙的戰略雖然違反了他前任魯肅的外交方針,但卻繼承了前輩們的軍事意圖,這是能得到孫權首肯的內因。
</br>
跨過長江,讓我們再將江東的孫權剖析一番。作為一個雄心勃勃誌在天下的人,不能稱霸天下也要開疆裂土,是碧眼兒的淩雲壯誌。仔細地分析呂蒙之前周瑜魯肅甘寧等人向孫權提出的軍事戰略,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不約而同之處:都是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議孫權先西取巴楚北定漢中,此後再與曹操決一死戰(注2)。可見,全有荊襄進據長江,並西圖巴蜀一直是江東的戰略目標。從這個東吳版的隆中對來看,吳蜀盯上的是同一塊蛋糕,利益直接衝突,本應是死敵。麵對北方曹操的巨大壓力,他們才結成了孫劉聯盟。當赤壁後荊州幾經反覆落到劉備手裏後,這個軍事戰略便與孫劉聯盟的外交方針直接衝突。因此孫權對劉備的具體手段,也一直徘徊於外交和軍事之間搖擺不定。然而,具體的手段雖然有商量,控製長江的大目標一直未變:當發現蜀漢表現出了與東吳的對立,荊州有失控的危險時,即使是鴿派的魯肅也單刀赴會寸步不讓,終於迫使蜀漢吐出了三個郡。同時,東吳的統帥大都英年早逝,孫權在他們互相衝突又變換頻繁的外交方針難以取捨的情況下,一成不變的軍事戰略就成了他的不二選擇。呂蒙的戰略雖然違反了他前任魯肅的外交方針,但卻繼承了前輩們的軍事意圖,這是能得到孫權首肯的內因。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