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80年代商品供應量平均每年增加41%,而人民購買力平均每b年增長46%。
1988年居民手持貨幣240億列弗,全年商品b零售額隻有160億列弗。
同年國家預算收入為260億列弗,卻欠銀行100億列弗。所以,無論從工農業生產,還是從財政收支和外匯情況,以及從人民生活來看,保加利亞在80年代末已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保共和社會黨在1989年劇變後曾將70~80年代國家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歸結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70年代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694%,1981~1987年平均每年增長b444%)
;外債增長;通貨膨脹率上升;市場短缺嚴重;財政b補貼占預算支出14以上;投資政策失誤等幾個方麵。盡管a經濟緊張,這個時期保的投資重點仍放在國內缺乏基本原材料和設備、科學水平不夠發達的生產部門,基本建設戰線過長,而且進口額增加,出口額減少。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經濟工作中出現以上問題無不帶有領導人主觀意誌和短期行為的特點。著名經濟學家阿羅約曾深刻地指出,保是從很低的物質技術和經濟水平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以來它的工業發展在許多方麵吞噬著產出的東西,生產結構冗贅,科技水平低,並且牢牢依賴著進口的原材料和燃料,效益值得懷疑。它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作為工業的基本泉源的農村異常落後,已耗盡它向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的能力。企圖克服這些矛盾的嚐試隻產生極少效果,隻能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74
延緩矛盾總爆發的時間而已。他認為保的經濟危機雖有外部原因,但內部矛盾應為其主要原因。
大多數社會黨人認為,80年代中期保共和國家領導人錯過了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調整改革的良機。
第四節 國內社會矛盾加劇和反對派的崛起
80年代中後期戈巴契夫倡導的改革和“新思維”衝擊著東歐國家的思想輿論界。保加利亞出現了要求政治多元化和公開性的呼聲,黨內思想日漸活躍,民族意識日趨高漲。
人民逐漸通過橫向對比和歷史反思尋找自己的位置。
早在1976年保共召開11大前後,就有人提倡建立以社會主義勞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批評和反對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假公濟私等不良風氣。從那時起逐年舉行反抗土耳其侵略重大事件(如四月起義、俄土戰爭等)百周年紀念活動,以此弘揚民族傳統,振奮民族精神。
這一係列活動以1981年舉行的保加利亞建國1300周年盛大慶典達到頂峰。
80年代末,在國民經濟陷入危機、國內外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下,反對派乘機在保加利亞崛起。
(一)
從抗議大氣汙染開始發展為持不同政見者的有組織活動。
80年代波蘭團結工會登上政治舞台,開創了東歐國家政治多元化的先河。
1982年保共魯塞州委為抗議多瑙河對岸羅馬尼亞朱爾朱市化工廠汙染大氣向保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書麵報告。但這個問題久拖未決,隻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跨國生態委員會,引起群眾強烈不滿。
1987~1988年,魯塞市
27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多次舉行群眾集會,抗議政府的生態政策,同時成立了由社會名流(作家、畫家、記者等)組成的拯救魯塞委員會。不久,參加該委員會的保共黨員受到開除黨籍或解除中央委員職務等處分。接著圍繞生態問題和社會民主化成立了一些非官方組織,其中以“生態公開性”組織和索非亞大學教職員倡議成立的“支持公開性和改革俱樂部”影響最大。它們同西方國家的同類組織建立聯繫,在國內知識分子中開展活動。
這時有些報刊及傳播媒介也增加了批評社會不良現象的新聞報導。
1989年初法國總統密特朗訪保時,專門接見過持不同政見者組織的代表。數月之後檢察院決定減判一名持不同政見者科列夫。同年春,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電影工作者協會等8個協會相繼召開代表大會,會上不少人對保共長期以來的文藝政策提出尖銳批評,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從知識界颳起要求民主和改革的風潮,矛頭直指保共領導人,預示著山雨欲來風滿樓。
10月,歐洲生態研討會在索非亞舉行,一些持不同政見者組織乘機上街遊行,抗議當局的生態和人權政策,與警方發生衝突。
(二)
土族居民改名運動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自14世紀至19世紀,保加利亞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近400年之久,它的一部分居民(特別是南部的羅多彼山區)皈依伊斯蘭教,成為保加利亞穆斯林。另有一些土族居民長期生活和工作在保加利亞境內。
二者的總數約為80餘萬,占保全國人口的10%左右。二戰之後,土族居民曾分批遷回土耳其。
70年代以後,由於當局注意改進對土族居民的政策,民族關係相對穩定。
1984年冬至1984年春,保共領導人日夫科夫等宣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74
布保為“單一民族的國家”
,要求穆斯林(官方不承認土族居民為少數民族)恢復使用保加利亞姓名。這次被稱為“復興過程”的改名運動比過去帶有更多的強製性,因此遭到強烈的反抗。在不少土族聚居區發生了騷亂。據西方報導,騷亂中有數百人傷亡。為反對這次改名運動,少數土族人士於1984年成立了“保加利亞土耳其民族解放運動”
</br>
1988年居民手持貨幣240億列弗,全年商品b零售額隻有160億列弗。
同年國家預算收入為260億列弗,卻欠銀行100億列弗。所以,無論從工農業生產,還是從財政收支和外匯情況,以及從人民生活來看,保加利亞在80年代末已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保共和社會黨在1989年劇變後曾將70~80年代國家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歸結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70年代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694%,1981~1987年平均每年增長b444%)
;外債增長;通貨膨脹率上升;市場短缺嚴重;財政b補貼占預算支出14以上;投資政策失誤等幾個方麵。盡管a經濟緊張,這個時期保的投資重點仍放在國內缺乏基本原材料和設備、科學水平不夠發達的生產部門,基本建設戰線過長,而且進口額增加,出口額減少。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經濟工作中出現以上問題無不帶有領導人主觀意誌和短期行為的特點。著名經濟學家阿羅約曾深刻地指出,保是從很低的物質技術和經濟水平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以來它的工業發展在許多方麵吞噬著產出的東西,生產結構冗贅,科技水平低,並且牢牢依賴著進口的原材料和燃料,效益值得懷疑。它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作為工業的基本泉源的農村異常落後,已耗盡它向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的能力。企圖克服這些矛盾的嚐試隻產生極少效果,隻能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74
延緩矛盾總爆發的時間而已。他認為保的經濟危機雖有外部原因,但內部矛盾應為其主要原因。
大多數社會黨人認為,80年代中期保共和國家領導人錯過了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調整改革的良機。
第四節 國內社會矛盾加劇和反對派的崛起
80年代中後期戈巴契夫倡導的改革和“新思維”衝擊著東歐國家的思想輿論界。保加利亞出現了要求政治多元化和公開性的呼聲,黨內思想日漸活躍,民族意識日趨高漲。
人民逐漸通過橫向對比和歷史反思尋找自己的位置。
早在1976年保共召開11大前後,就有人提倡建立以社會主義勞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批評和反對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假公濟私等不良風氣。從那時起逐年舉行反抗土耳其侵略重大事件(如四月起義、俄土戰爭等)百周年紀念活動,以此弘揚民族傳統,振奮民族精神。
這一係列活動以1981年舉行的保加利亞建國1300周年盛大慶典達到頂峰。
80年代末,在國民經濟陷入危機、國內外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下,反對派乘機在保加利亞崛起。
(一)
從抗議大氣汙染開始發展為持不同政見者的有組織活動。
80年代波蘭團結工會登上政治舞台,開創了東歐國家政治多元化的先河。
1982年保共魯塞州委為抗議多瑙河對岸羅馬尼亞朱爾朱市化工廠汙染大氣向保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書麵報告。但這個問題久拖未決,隻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跨國生態委員會,引起群眾強烈不滿。
1987~1988年,魯塞市
27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多次舉行群眾集會,抗議政府的生態政策,同時成立了由社會名流(作家、畫家、記者等)組成的拯救魯塞委員會。不久,參加該委員會的保共黨員受到開除黨籍或解除中央委員職務等處分。接著圍繞生態問題和社會民主化成立了一些非官方組織,其中以“生態公開性”組織和索非亞大學教職員倡議成立的“支持公開性和改革俱樂部”影響最大。它們同西方國家的同類組織建立聯繫,在國內知識分子中開展活動。
這時有些報刊及傳播媒介也增加了批評社會不良現象的新聞報導。
1989年初法國總統密特朗訪保時,專門接見過持不同政見者組織的代表。數月之後檢察院決定減判一名持不同政見者科列夫。同年春,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電影工作者協會等8個協會相繼召開代表大會,會上不少人對保共長期以來的文藝政策提出尖銳批評,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從知識界颳起要求民主和改革的風潮,矛頭直指保共領導人,預示著山雨欲來風滿樓。
10月,歐洲生態研討會在索非亞舉行,一些持不同政見者組織乘機上街遊行,抗議當局的生態和人權政策,與警方發生衝突。
(二)
土族居民改名運動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自14世紀至19世紀,保加利亞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近400年之久,它的一部分居民(特別是南部的羅多彼山區)皈依伊斯蘭教,成為保加利亞穆斯林。另有一些土族居民長期生活和工作在保加利亞境內。
二者的總數約為80餘萬,占保全國人口的10%左右。二戰之後,土族居民曾分批遷回土耳其。
70年代以後,由於當局注意改進對土族居民的政策,民族關係相對穩定。
1984年冬至1984年春,保共領導人日夫科夫等宣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74
布保為“單一民族的國家”
,要求穆斯林(官方不承認土族居民為少數民族)恢復使用保加利亞姓名。這次被稱為“復興過程”的改名運動比過去帶有更多的強製性,因此遭到強烈的反抗。在不少土族聚居區發生了騷亂。據西方報導,騷亂中有數百人傷亡。為反對這次改名運動,少數土族人士於1984年成立了“保加利亞土耳其民族解放運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