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64
自治剷除當時社會管理體製中存在的滋生官僚主義和社會扭曲的溫床。此後保加利亞進一步調整中央部委,又精簡保共中央的部,而且還提出撤銷部長會議和國務委員會的可能性。
1988年將原有的13個州改為9個大區並進行了相應的機構精簡。
在80年代後期東歐各國社會動盪和保國內出現持不同政見者組織的情況下,保共領導人在講話中不得不談到政治多元化,經濟利益多元化和公開性等問題。
日夫科夫1988年提出黨政最高領導人不兼職和任期不超過兩屆(共10年)的主張。可以說,這時保共領導人已較清楚認識到對經濟和政治體製進行總體改革的必要性。
例如日夫科夫在1988年召開的全國黨代表會議上曾說:“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可能性已經發揮殆盡了。”
因出現了科技革命、蘇聯改革等新的因素,“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從國際角度出發,保加利亞都必須走革命之路,沒有別的選擇。”他把1987年的構想總則歸納為四個方麵:1改革所有製,實現統一而多樣化的社會主義所有製,解決社會主義財產無主的問題;2改革中央的行政命令官僚主義體製;3實現全社會自治,以達到社會生活的民主化;4實現黨的領導和引導作用,但不要使黨成為國家政權製度中的一個梯級。這些想法雖包含了社會民主化和市場經濟的因素,但由於採取了主觀急躁的改革步驟,隨意性大,脫離社會實際,往往流於形式,未能緩解日益深化的社會和經濟危機。
如果把二戰之後保的經濟發展同與它的麵積、人口、二戰後的經濟狀況相仿的希臘相比較,就更可看出保經濟的落
86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後趨勢。
例如,1944年希臘的全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04美元,保的全國人均國民收入為429列弗(官方比價1列弗約折合1美元)。
1970年,保的人均收入為1244列弗,希的人均國民收入為1280美元。但到1980年,希的人均國民收入增至4298美元,而保的人均國民收入僅為2348列弗,懸殊已較明顯。
1988年,希的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242美元,保的人均國民收入僅有3144列弗,若按官方比價折算,也僅為希的34a左右。
80年代以來,保的另一鄰國土耳其的發展也比較快。
盡管保經濟40餘年有較大增長,1987年的國民收入為1948年的20倍,工業產值為1948年的27倍,農業產值為1948年的27倍,人均工資為1942年的47倍,但80年代與資本b主義鄰國差距拉大和增長勢頭下降的現實已給人民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
第三節 國際條件的變化和經濟危機的形成
幾十年來,由於主客觀的因素,保加利亞形成了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依賴蘇聯和經互會的格局。它與蘇聯和經互會國家的貿易額占其外貿總額的74%以上。
戈巴契夫上台後改變了對東歐的政策,使保承受著重大的經濟壓力。它的部分出口產品因質量低劣被退回或報廢,它要求得到的原材料又供應不足。戈提倡的“新思維”和日夫科夫更不合拍。保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一直發展不快,1974年以來這方麵的外貿額占貿易總額的10~17%,80年代對這些國家的出口比重降至84~68%,進口比重仍保持在14%以上,自由外匯的逆差b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64
增加。
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蘇聯削減原材料和原油供應,以及國內農業減產,保不得不向西方舉債進口原材料及飼料、食品等。外債總額從1984年的30億美元猛增至1989年的110億美元,而且絕大部分是短期貸款。
從保加利亞國內來說,多年實行蘇聯模式的發展戰略,使輕重工業、工農業之間的投資比例失調,成為造成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正如保社會黨191年作歷史回顧時所說的,“長期以來實行了與本國自然資源和經濟傳統不相適應的結構政策,把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絕對化,從而犧牲了農業、食品工業和輕工業。”在過去一個時期,保將44%左右的投資用於發展工業,1984年後這一比重增加到48~47%,而主要投放在低效益的重工業部門。在經濟不景氣的這個時期,還耗資數十億列弗興建了幾個工期長、效益差的重型機械廠,它們同一些按經互會分工興建的電子工廠一起成了國民經濟的沉重包袱。
1989年底未竣工項目占用資金140億列弗,超過全年的工業投資總額。另一方麵,國家忽視具有傳統優勢的農業以及消費品生產和服務業的發展。
農業的投資比重從70年代占投資總額的14~14%下降到80年代占投資總額的6~9%,食品和輕工業的投資比重從70年代占工業投資額的13%下降到80年代占工業投資額的9%。電子工業在“八五”計劃期間耗資8億美元,卻隻返還1400萬美元,其中差額全部由農業和輕工業補償,結果使農業被榨取到連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
因而保經濟學家認為,保工業化作為國家的發展的成就之一是靠犧牲農業取得的,而工業本身缺少轉入集約化發展的動力。
07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為了保持社會主義的“繁榮”
,保當局將實際經濟情況,特別是外債急速增長的情況嚴格保密起來。但是農業連年減產、市場供應緊張、冬季電力燃料短缺等情況卻難以掩飾。
</br>
自治剷除當時社會管理體製中存在的滋生官僚主義和社會扭曲的溫床。此後保加利亞進一步調整中央部委,又精簡保共中央的部,而且還提出撤銷部長會議和國務委員會的可能性。
1988年將原有的13個州改為9個大區並進行了相應的機構精簡。
在80年代後期東歐各國社會動盪和保國內出現持不同政見者組織的情況下,保共領導人在講話中不得不談到政治多元化,經濟利益多元化和公開性等問題。
日夫科夫1988年提出黨政最高領導人不兼職和任期不超過兩屆(共10年)的主張。可以說,這時保共領導人已較清楚認識到對經濟和政治體製進行總體改革的必要性。
例如日夫科夫在1988年召開的全國黨代表會議上曾說:“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可能性已經發揮殆盡了。”
因出現了科技革命、蘇聯改革等新的因素,“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從國際角度出發,保加利亞都必須走革命之路,沒有別的選擇。”他把1987年的構想總則歸納為四個方麵:1改革所有製,實現統一而多樣化的社會主義所有製,解決社會主義財產無主的問題;2改革中央的行政命令官僚主義體製;3實現全社會自治,以達到社會生活的民主化;4實現黨的領導和引導作用,但不要使黨成為國家政權製度中的一個梯級。這些想法雖包含了社會民主化和市場經濟的因素,但由於採取了主觀急躁的改革步驟,隨意性大,脫離社會實際,往往流於形式,未能緩解日益深化的社會和經濟危機。
如果把二戰之後保的經濟發展同與它的麵積、人口、二戰後的經濟狀況相仿的希臘相比較,就更可看出保經濟的落
86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後趨勢。
例如,1944年希臘的全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04美元,保的全國人均國民收入為429列弗(官方比價1列弗約折合1美元)。
1970年,保的人均收入為1244列弗,希的人均國民收入為1280美元。但到1980年,希的人均國民收入增至4298美元,而保的人均國民收入僅為2348列弗,懸殊已較明顯。
1988年,希的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242美元,保的人均國民收入僅有3144列弗,若按官方比價折算,也僅為希的34a左右。
80年代以來,保的另一鄰國土耳其的發展也比較快。
盡管保經濟40餘年有較大增長,1987年的國民收入為1948年的20倍,工業產值為1948年的27倍,農業產值為1948年的27倍,人均工資為1942年的47倍,但80年代與資本b主義鄰國差距拉大和增長勢頭下降的現實已給人民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
第三節 國際條件的變化和經濟危機的形成
幾十年來,由於主客觀的因素,保加利亞形成了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依賴蘇聯和經互會的格局。它與蘇聯和經互會國家的貿易額占其外貿總額的74%以上。
戈巴契夫上台後改變了對東歐的政策,使保承受著重大的經濟壓力。它的部分出口產品因質量低劣被退回或報廢,它要求得到的原材料又供應不足。戈提倡的“新思維”和日夫科夫更不合拍。保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一直發展不快,1974年以來這方麵的外貿額占貿易總額的10~17%,80年代對這些國家的出口比重降至84~68%,進口比重仍保持在14%以上,自由外匯的逆差b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64
增加。
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蘇聯削減原材料和原油供應,以及國內農業減產,保不得不向西方舉債進口原材料及飼料、食品等。外債總額從1984年的30億美元猛增至1989年的110億美元,而且絕大部分是短期貸款。
從保加利亞國內來說,多年實行蘇聯模式的發展戰略,使輕重工業、工農業之間的投資比例失調,成為造成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正如保社會黨191年作歷史回顧時所說的,“長期以來實行了與本國自然資源和經濟傳統不相適應的結構政策,把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絕對化,從而犧牲了農業、食品工業和輕工業。”在過去一個時期,保將44%左右的投資用於發展工業,1984年後這一比重增加到48~47%,而主要投放在低效益的重工業部門。在經濟不景氣的這個時期,還耗資數十億列弗興建了幾個工期長、效益差的重型機械廠,它們同一些按經互會分工興建的電子工廠一起成了國民經濟的沉重包袱。
1989年底未竣工項目占用資金140億列弗,超過全年的工業投資總額。另一方麵,國家忽視具有傳統優勢的農業以及消費品生產和服務業的發展。
農業的投資比重從70年代占投資總額的14~14%下降到80年代占投資總額的6~9%,食品和輕工業的投資比重從70年代占工業投資額的13%下降到80年代占工業投資額的9%。電子工業在“八五”計劃期間耗資8億美元,卻隻返還1400萬美元,其中差額全部由農業和輕工業補償,結果使農業被榨取到連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
因而保經濟學家認為,保工業化作為國家的發展的成就之一是靠犧牲農業取得的,而工業本身缺少轉入集約化發展的動力。
07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為了保持社會主義的“繁榮”
,保當局將實際經濟情況,特別是外債急速增長的情況嚴格保密起來。但是農業連年減產、市場供應緊張、冬季電力燃料短缺等情況卻難以掩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