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4
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降低企業收入,使國家有力量避開和防止國際上不利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後一種意見當屬正確,但卻遭到否定。結果是,那幾年匈繼續大幅度提高工資,增加企業收入,國家補貼不斷增加,致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卡達爾等領導人在預測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時始終存有僥倖等待心理,一直到80年代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機襲來時才醒悟,但已貽誤了時機。
(3)卡達爾致力於建設“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主義”
,這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
他吸取1946年事件的重要教訓,在製定經濟政策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戰略思想,集中起來有兩條:一是經濟發展不能損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逐步地、經常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擺到新政策的中心位置,竭盡全力滿足居民的消費和保證充足的供應;二是發展工業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損害農業,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保證農業也能獲得迅速的發展。
1964年以農業為先導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他這一戰略思想實踐的結果。卡達爾反覆指明:“社會主義是為了人而存在的。
我們的目的是使人們生活得更好,更文明,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這與當年東歐各國相比較,卡達爾的治國方略明顯地高出一籌。在他執政期間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通常保持在24~24%和74~76%的水準上。
這是對前領導人拉科西熱衷於搞“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號召老百姓勒緊褲帶過緊日子的左傾做法的撥亂反正。無疑,這是歷史上的巨大進步。但應如何調整保持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合理比例呢?卡達爾也有過尚屬正確的指導原則。他主張既要注意物質刺激,又要反對物質主義。
70年代,他明確指
6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出過,匈黨堅持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則,今後還將這樣做。但是“我們必須反覆強調,不能信口開河地許願,以後也不能分配還沒有生產出來的國民收入,就是已經創造出來的國民收入也隻能分配可以用於消費的那一部分。另一原則是,居民的收入和工資的增長幅度不能大於市場上商品儲備所能提供的消費物資的增長幅度。這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為了勞動人民利益而不能改變的原則。”但進入80年代,為防患波蘭團結工會對匈的連鎖反應,卡達爾違背了自身確定的原則,不惜向西方籌措高息外債以維持當今匈牙利人所稱的“虛假繁榮”。
這種飲鳩止渴的短期舉措迄今輒為匈牙利人所痛責。
(4)如何看待向西方籌借外債?應根據不同時期作具體分析和實事求是的評估。借外債始自1973年,到1979年達40億美元,主要用於填補外貿虧損的窟窿,是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到了80年代,外債大大超過國家承受力的極限,耗掉了資金儲備,誘發了經濟危機,導致經濟全麵潰敗。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14
第三章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胡薩克的復舊政策
第一節 杜布切克和“布拉格之春”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1921年11月27日出生於斯洛伐克西部山區一個小村莊,童年生活艱苦。為響應捷共號召,1924年全家移居蘇聯,支援中亞地區的開發。
1938年捷麵臨法西斯德國的嚴重威脅,他一家人返回祖國。
1939年,杜布切克加入地下的斯洛伐克共產黨。
1944年,參加了反對德國侵略者的斯洛伐克民族起義並負傷。勝利後,在工廠基層工作。
1949年,調到黨的機關,先後擔任縣委、州委書記等職。
1944年,被派赴蘇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
3年後回國,擔任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州委書記,並被選為捷共中央委員。
1960年7月,任捷共中央書記,分管斯洛伐克事務。
1962年11月,任斯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斯共中央書記,12月,被選為捷共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
1963年4月,被選為捷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兼斯共中央第一書記。
1968年1月,在捷共中央全會上當選為捷共中央第一書記,在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了“布拉格之春”的序幕。
8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杜布切克上台後,在捷開始了改革蘇聯模式的試驗,探索符合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其廣度與深度超過當時東歐的所有國家,成為“社會主義大家庭”
最突出的事件,為世界所矚目。
杜布切克的中心口號是建設“具有人道麵貌的社會主義”。
1968年4月捷共中央通過的《行動綱領》集中反映了他的改革主張。
《行動綱領》在肯定捷共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同時,著重分析和批判了捷共在決策上照搬蘇聯模式的種種弊端,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危機,指出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強行推行經濟建設的高速度、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對民主和法製的嚴重破壞,以及官僚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給社會主義帶來的巨大危害,稱傳統的方式已經失效,因此,要“著手建設新的、高度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條件的那種模式的社會主義社會”
</br>
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降低企業收入,使國家有力量避開和防止國際上不利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後一種意見當屬正確,但卻遭到否定。結果是,那幾年匈繼續大幅度提高工資,增加企業收入,國家補貼不斷增加,致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卡達爾等領導人在預測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時始終存有僥倖等待心理,一直到80年代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機襲來時才醒悟,但已貽誤了時機。
(3)卡達爾致力於建設“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主義”
,這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
他吸取1946年事件的重要教訓,在製定經濟政策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戰略思想,集中起來有兩條:一是經濟發展不能損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逐步地、經常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擺到新政策的中心位置,竭盡全力滿足居民的消費和保證充足的供應;二是發展工業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損害農業,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保證農業也能獲得迅速的發展。
1964年以農業為先導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他這一戰略思想實踐的結果。卡達爾反覆指明:“社會主義是為了人而存在的。
我們的目的是使人們生活得更好,更文明,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這與當年東歐各國相比較,卡達爾的治國方略明顯地高出一籌。在他執政期間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通常保持在24~24%和74~76%的水準上。
這是對前領導人拉科西熱衷於搞“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號召老百姓勒緊褲帶過緊日子的左傾做法的撥亂反正。無疑,這是歷史上的巨大進步。但應如何調整保持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合理比例呢?卡達爾也有過尚屬正確的指導原則。他主張既要注意物質刺激,又要反對物質主義。
70年代,他明確指
6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出過,匈黨堅持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則,今後還將這樣做。但是“我們必須反覆強調,不能信口開河地許願,以後也不能分配還沒有生產出來的國民收入,就是已經創造出來的國民收入也隻能分配可以用於消費的那一部分。另一原則是,居民的收入和工資的增長幅度不能大於市場上商品儲備所能提供的消費物資的增長幅度。這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為了勞動人民利益而不能改變的原則。”但進入80年代,為防患波蘭團結工會對匈的連鎖反應,卡達爾違背了自身確定的原則,不惜向西方籌措高息外債以維持當今匈牙利人所稱的“虛假繁榮”。
這種飲鳩止渴的短期舉措迄今輒為匈牙利人所痛責。
(4)如何看待向西方籌借外債?應根據不同時期作具體分析和實事求是的評估。借外債始自1973年,到1979年達40億美元,主要用於填補外貿虧損的窟窿,是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到了80年代,外債大大超過國家承受力的極限,耗掉了資金儲備,誘發了經濟危機,導致經濟全麵潰敗。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14
第三章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胡薩克的復舊政策
第一節 杜布切克和“布拉格之春”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1921年11月27日出生於斯洛伐克西部山區一個小村莊,童年生活艱苦。為響應捷共號召,1924年全家移居蘇聯,支援中亞地區的開發。
1938年捷麵臨法西斯德國的嚴重威脅,他一家人返回祖國。
1939年,杜布切克加入地下的斯洛伐克共產黨。
1944年,參加了反對德國侵略者的斯洛伐克民族起義並負傷。勝利後,在工廠基層工作。
1949年,調到黨的機關,先後擔任縣委、州委書記等職。
1944年,被派赴蘇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
3年後回國,擔任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州委書記,並被選為捷共中央委員。
1960年7月,任捷共中央書記,分管斯洛伐克事務。
1962年11月,任斯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斯共中央書記,12月,被選為捷共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
1963年4月,被選為捷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兼斯共中央第一書記。
1968年1月,在捷共中央全會上當選為捷共中央第一書記,在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了“布拉格之春”的序幕。
81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杜布切克上台後,在捷開始了改革蘇聯模式的試驗,探索符合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其廣度與深度超過當時東歐的所有國家,成為“社會主義大家庭”
最突出的事件,為世界所矚目。
杜布切克的中心口號是建設“具有人道麵貌的社會主義”。
1968年4月捷共中央通過的《行動綱領》集中反映了他的改革主張。
《行動綱領》在肯定捷共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同時,著重分析和批判了捷共在決策上照搬蘇聯模式的種種弊端,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危機,指出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強行推行經濟建設的高速度、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對民主和法製的嚴重破壞,以及官僚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給社會主義帶來的巨大危害,稱傳統的方式已經失效,因此,要“著手建設新的、高度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條件的那種模式的社會主義社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