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表明,這五年的投資額超過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和。這期間國民收入增長了383%,工業產值增長了74%,農業產值增長了171%。重b工業取得了較大發展,農業生產開始了集中化和專業化過程。
國家還採取了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和改進貧困地區生產條件等一係列措施。
1966年召開的保共第九次代表大會提出進一步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第五個五年計劃(196~1970)
,要求通過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23
“進一步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完善社會主義社會關係”
,保證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大提高。
這時提出了使一切經濟部門集約化和現代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任務。確定這個五年計劃仍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為重點,要求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和效益。預定國民收入增長40%,工業產值增長70%,農業產值增長30%。到1970年,前兩項指標均已完成,唯有農業產值隻增長了184%。
b1971年保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綱領和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1971~1974)
的指示,國民議會隨即通過了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憲法。第六個五年計劃要求加速實現生產的專業化、集中化和經互會成員國經濟的一體化。預計國民收入將增加40%,人均實際收入將增加30%。
1974年國民收入實際增長447%。
b從1961年到1974年執行第四、五、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774%,工業產值共增長34倍,農b b業產值增長60%,人均消費基金增長14倍。這個時期,國b民經濟發展比較平穩,重工業基地陸續建立,農業的現代化有相當進展,同時加強了畜牧業發展,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在1970年波蘭事件之後,保共中央於1972年製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20年長遠規劃並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如鼓勵城鄉人民利用閑置土地從事副食品生產等,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這期間農民的收入增長超過了職工的收入增長,耐用消費品,如家用電器和汽車等開始進入人民生活。
70年代開始大規模興建住房。這個時期盡管保加利亞的經濟經結構和農業經濟中已存在不少隱患,但被普遍認
03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為是它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期保加利亞的經濟發展存在著三個主要問題:(1)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製已不能適應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但未找到新的管理模式。鑑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經驗和本國情況,保於1964年首批在40個企業試行以經濟核算為中心的國民經濟領導新體製。
1966年在試點的基礎上減少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全麵推行國民經濟領導新體製。但因改革措施不配套,收效很差。
1968年保共中央提出全麵完善社會管理體製的設想,但對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麵的民主化原則闡述較多,落實的實際措施很少,流於空談。
在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受挫後,保加利亞於1969年著力於改變工農業經濟組織形式,旨在實現工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中化。
在工業方麵成立了120家經濟聯合公司,繼而合併為60家。
在農業方麵成立了集農業生產、加工和科研於一體的農工綜合體。
1971年在全國800多個大型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基礎上成立了170個農工綜合體,每個農工綜合體平均占地24萬公頃,擁有勞動力6400人。
這種變革並未使生產b經營單位擺脫國家行政管理的舊軌道、反而給它們帶來冗贅的管理環節和桎梏。
(2)農業所有製向“一大二公”發展,給農業發展埋下嚴重後患。
1970年4月保共中央全會決定農業繼合作化、小社並大社之後進行第三次集中,即在全國普遍建立農工綜合體。認為這樣做能為將來“把合作社所有製提高到全民所有製及使兩種所有製融合為統一的全民所有製”創造條件,而且還能為“農業生產全麵過渡到工業基礎上,以便急速提高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3
勞動生產率、增產降耗“創造條件。
1974年國家認為時機已成熟,便中止了加入農工綜合體的農業合作社的法人資格和經濟自主權,實行全綜合體的統一核算和統一分配,使農業生產資料進一步“公有化”。
農工綜合體的規模一度大到包括幾個鄉的範圍,盡管70年代中期曾將綜合體適當劃小,使其總數達到300個左右,但始終未再改變這種公有製的生產關係。農業所有製的超前過渡損害了農業勞動者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80年代農業的衰退和農村的凋敝埋下禍根。
(3)對經互會的依賴增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和工業外延發展趨勢加重。
40年代以後,保加利亞的經濟計劃和工業部門設置都是在經互會分工的基礎上統一安排的,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銷售都與經互會其他成員國息息相聯。
尤其是在60~70年代,隨著蘇聯、民主德國、捷克等幫助興建的一批大型冶金、化工、機械、電子工廠的落成投產,保對經互會的依賴更加突出。60年代保加利亞工業部門就業人數增長很快,工業部門的人均資金占有率不斷上升,而勞動生產率僅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14,效益低下。
</br>
國家還採取了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和改進貧困地區生產條件等一係列措施。
1966年召開的保共第九次代表大會提出進一步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第五個五年計劃(196~1970)
,要求通過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923
“進一步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完善社會主義社會關係”
,保證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大提高。
這時提出了使一切經濟部門集約化和現代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任務。確定這個五年計劃仍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為重點,要求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和效益。預定國民收入增長40%,工業產值增長70%,農業產值增長30%。到1970年,前兩項指標均已完成,唯有農業產值隻增長了184%。
b1971年保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綱領和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1971~1974)
的指示,國民議會隨即通過了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憲法。第六個五年計劃要求加速實現生產的專業化、集中化和經互會成員國經濟的一體化。預計國民收入將增加40%,人均實際收入將增加30%。
1974年國民收入實際增長447%。
b從1961年到1974年執行第四、五、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774%,工業產值共增長34倍,農b b業產值增長60%,人均消費基金增長14倍。這個時期,國b民經濟發展比較平穩,重工業基地陸續建立,農業的現代化有相當進展,同時加強了畜牧業發展,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在1970年波蘭事件之後,保共中央於1972年製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20年長遠規劃並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如鼓勵城鄉人民利用閑置土地從事副食品生產等,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這期間農民的收入增長超過了職工的收入增長,耐用消費品,如家用電器和汽車等開始進入人民生活。
70年代開始大規模興建住房。這個時期盡管保加利亞的經濟經結構和農業經濟中已存在不少隱患,但被普遍認
03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為是它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期保加利亞的經濟發展存在著三個主要問題:(1)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製已不能適應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但未找到新的管理模式。鑑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經驗和本國情況,保於1964年首批在40個企業試行以經濟核算為中心的國民經濟領導新體製。
1966年在試點的基礎上減少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全麵推行國民經濟領導新體製。但因改革措施不配套,收效很差。
1968年保共中央提出全麵完善社會管理體製的設想,但對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麵的民主化原則闡述較多,落實的實際措施很少,流於空談。
在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受挫後,保加利亞於1969年著力於改變工農業經濟組織形式,旨在實現工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中化。
在工業方麵成立了120家經濟聯合公司,繼而合併為60家。
在農業方麵成立了集農業生產、加工和科研於一體的農工綜合體。
1971年在全國800多個大型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基礎上成立了170個農工綜合體,每個農工綜合體平均占地24萬公頃,擁有勞動力6400人。
這種變革並未使生產b經營單位擺脫國家行政管理的舊軌道、反而給它們帶來冗贅的管理環節和桎梏。
(2)農業所有製向“一大二公”發展,給農業發展埋下嚴重後患。
1970年4月保共中央全會決定農業繼合作化、小社並大社之後進行第三次集中,即在全國普遍建立農工綜合體。認為這樣做能為將來“把合作社所有製提高到全民所有製及使兩種所有製融合為統一的全民所有製”創造條件,而且還能為“農業生產全麵過渡到工業基礎上,以便急速提高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3
勞動生產率、增產降耗“創造條件。
1974年國家認為時機已成熟,便中止了加入農工綜合體的農業合作社的法人資格和經濟自主權,實行全綜合體的統一核算和統一分配,使農業生產資料進一步“公有化”。
農工綜合體的規模一度大到包括幾個鄉的範圍,盡管70年代中期曾將綜合體適當劃小,使其總數達到300個左右,但始終未再改變這種公有製的生產關係。農業所有製的超前過渡損害了農業勞動者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80年代農業的衰退和農村的凋敝埋下禍根。
(3)對經互會的依賴增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和工業外延發展趨勢加重。
40年代以後,保加利亞的經濟計劃和工業部門設置都是在經互會分工的基礎上統一安排的,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銷售都與經互會其他成員國息息相聯。
尤其是在60~70年代,隨著蘇聯、民主德國、捷克等幫助興建的一批大型冶金、化工、機械、電子工廠的落成投產,保對經互會的依賴更加突出。60年代保加利亞工業部門就業人數增長很快,工業部門的人均資金占有率不斷上升,而勞動生產率僅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14,效益低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