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斯共中央選舉比拉克取代杜布切克為第一書記。從此,諾沃提尼的統治時代宣布結束。但因為他還擔任著黨和國家的重要職務,保持相當的影響,因此,反諾沃提尼的浪潮並未平息,政治鬥爭仍在繼續。不久,與諾沃提尼進行軍事威脅有牽連的兩名將軍被揭露,一名逃往西方,一名自殺身亡。
1968年3月22日,諾沃提尼被迫辭去共和國總統和捷共中央主席團委員的職務。
捷人民軍創建者之一斯沃博達將軍於3月30日被選為共和國總統,諾沃提尼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諾沃提尼的下台,不僅是他個人政治上的失敗,也是蘇聯模式在捷的暫時終結。從此,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時期。
21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四章為在羅馬尼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鬥
第一節1961~1964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任務、指標和執行情況
1960年6月20~24日舉行了羅共第八次代表大會,德治在大會的報告中說,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已在羅馬尼亞建成,農業中資本主義所有製的最後形式——富農已被消滅,在羅馬尼亞人剝削人的現象已不存在。羅共“八大”根據對國內形勢的這種分析,討論並批準了《關於1961~1964年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的指示和十五年長遠經濟計劃綱要》。
五年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在整個經濟中結束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建立的過程,大體上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並過渡到徹底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以持續的速度繼續實行國家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發展機器製造業;擴大和鞏固農村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組織上和經濟上全麵發展和鞏固集體農莊;在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中推廣最新技術,擴大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用現代技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13
術設備和機器裝備新的企業;進一步改善生產力的地區配置,以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並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及七年製義務教育,使教育與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緊密結合。在分配方麵,堅決貫徹以物質鼓勵為則的政策。五年計劃規定,到1964年,工業生產總值將比1949年增加1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其b中,電力產量將由1949年的68億多度增加到184億度,也就是增加17倍;鋼、鋼材和生鐵的產量將比1949年增加1b倍以上;機器製造業的生產將比1949年增長12倍;化學、b橡膠、纖維和造紙工業的總產值將比1949年增長23倍,其b中塑料和合成樹脂將增長14倍多;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生產將增加1倍;農業的總產量將比1949年增長70~80%;對外貿易額將比1949年增長1倍。
為確保實現上述基本任務,國家決定投資170~1800億列伊,其中的48~49%將用於發展工業,達100億列伊以上,而用於農業的投資則占總投資的12%。
五年計劃規定的平均積累率為243%,到1964年,b國民收入將增長70~80%。
羅黨“八大”通過的到1974年的遠景規劃的目標是:全麵地、積極地發展生產力,以便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並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
五年計劃在勞動人民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到1964年,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4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44%,比原計b劃規定的13%的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4%。其中,生產資b料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47%,高於整個工業的平均增b長速度。鋼鐵工業取得了重大成就,1964年鋼的產量達到了
41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3426萬噸,人均鋼產量超過了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西b班牙。發電量達到了172億度,人均電力消費量達到了924度,而1940年隻有129度。機器製造業的產量比1949年增加了16倍,其比重占整個工業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它保b證了國民經濟所需設備的三分之二,滿足了石油、木材、食品工業、鐵路運輸、汽車運輸和農業等部門對於機器設備的大部分的需要。化工產量增長了26倍,其增長速度是整個b工業中最快的。輕工業生產也增長了1倍多,食品工業生產增長了08倍,對外貿易額增加了13倍。五年計劃的實際b投資額達到了1930億列伊,比原計劃規定的投資額超過了130億列伊。隨著工業的發展,職工人數有了很大增長,到1964年達到430多萬人,大部分集中在工業和建築業部門。
這樣,城市人口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34%,而1948年時僅為234%。由於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b1964年職工的實際工資比1940年增長了12倍,農民的實b際收入增長了14倍。
b到1964年,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在工業總產值中為997%,在農業總產值中為916%。羅共認為,由於在所有b b製關係和經濟結構方麵發生的根本變化,使羅馬尼亞社會變成了一個由共同的利益和願望而聯合起來的,由工人階級、合作社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組成的統一的社會,因此羅在1964年宣布,統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已經在羅馬尼亞建成,它標誌著社會主義在各個工作部門中已取得全麵的勝利。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3
第二節1964年4月聲明的發表和羅蘇矛盾公開化
1944年羅馬尼亞解放後,一直奉行同蘇聯友好的政策。
</br>
1968年3月22日,諾沃提尼被迫辭去共和國總統和捷共中央主席團委員的職務。
捷人民軍創建者之一斯沃博達將軍於3月30日被選為共和國總統,諾沃提尼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諾沃提尼的下台,不僅是他個人政治上的失敗,也是蘇聯模式在捷的暫時終結。從此,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時期。
21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四章為在羅馬尼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鬥
第一節1961~1964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任務、指標和執行情況
1960年6月20~24日舉行了羅共第八次代表大會,德治在大會的報告中說,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已在羅馬尼亞建成,農業中資本主義所有製的最後形式——富農已被消滅,在羅馬尼亞人剝削人的現象已不存在。羅共“八大”根據對國內形勢的這種分析,討論並批準了《關於1961~1964年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的指示和十五年長遠經濟計劃綱要》。
五年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在整個經濟中結束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建立的過程,大體上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並過渡到徹底完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以持續的速度繼續實行國家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發展機器製造業;擴大和鞏固農村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組織上和經濟上全麵發展和鞏固集體農莊;在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中推廣最新技術,擴大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用現代技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13
術設備和機器裝備新的企業;進一步改善生產力的地區配置,以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並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及七年製義務教育,使教育與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緊密結合。在分配方麵,堅決貫徹以物質鼓勵為則的政策。五年計劃規定,到1964年,工業生產總值將比1949年增加1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其b中,電力產量將由1949年的68億多度增加到184億度,也就是增加17倍;鋼、鋼材和生鐵的產量將比1949年增加1b倍以上;機器製造業的生產將比1949年增長12倍;化學、b橡膠、纖維和造紙工業的總產值將比1949年增長23倍,其b中塑料和合成樹脂將增長14倍多;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生產將增加1倍;農業的總產量將比1949年增長70~80%;對外貿易額將比1949年增長1倍。
為確保實現上述基本任務,國家決定投資170~1800億列伊,其中的48~49%將用於發展工業,達100億列伊以上,而用於農業的投資則占總投資的12%。
五年計劃規定的平均積累率為243%,到1964年,b國民收入將增長70~80%。
羅黨“八大”通過的到1974年的遠景規劃的目標是:全麵地、積極地發展生產力,以便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並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
五年計劃在勞動人民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到1964年,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4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44%,比原計b劃規定的13%的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4%。其中,生產資b料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47%,高於整個工業的平均增b長速度。鋼鐵工業取得了重大成就,1964年鋼的產量達到了
41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3426萬噸,人均鋼產量超過了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西b班牙。發電量達到了172億度,人均電力消費量達到了924度,而1940年隻有129度。機器製造業的產量比1949年增加了16倍,其比重占整個工業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它保b證了國民經濟所需設備的三分之二,滿足了石油、木材、食品工業、鐵路運輸、汽車運輸和農業等部門對於機器設備的大部分的需要。化工產量增長了26倍,其增長速度是整個b工業中最快的。輕工業生產也增長了1倍多,食品工業生產增長了08倍,對外貿易額增加了13倍。五年計劃的實際b投資額達到了1930億列伊,比原計劃規定的投資額超過了130億列伊。隨著工業的發展,職工人數有了很大增長,到1964年達到430多萬人,大部分集中在工業和建築業部門。
這樣,城市人口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34%,而1948年時僅為234%。由於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b1964年職工的實際工資比1940年增長了12倍,農民的實b際收入增長了14倍。
b到1964年,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在工業總產值中為997%,在農業總產值中為916%。羅共認為,由於在所有b b製關係和經濟結構方麵發生的根本變化,使羅馬尼亞社會變成了一個由共同的利益和願望而聯合起來的,由工人階級、合作社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組成的統一的社會,因此羅在1964年宣布,統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已經在羅馬尼亞建成,它標誌著社會主義在各個工作部門中已取得全麵的勝利。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13
第二節1964年4月聲明的發表和羅蘇矛盾公開化
1944年羅馬尼亞解放後,一直奉行同蘇聯友好的政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