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同時又過早提出:“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勞永逸地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可能性。已消除了資本主義復辟的社會和經濟可能性”
;“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勝利成為堅不可摧並最終確立”。
這次大會正確製定出具有歷史意義的聯盟政策,指出“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的內容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所有階級和階層的聯盟”
;認為民族團結的基礎是工農聯盟,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最緊密的合作是聯盟政策的重要部分,應聯合所有為社會主義與和平事業而進行工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82
作的人。
1後來,匈黨又先後指出,聯盟政策是該黨國內政策的關鍵,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性因素;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歷史階段都要執行聯盟政策。
在貫徹執行工農聯盟及聯盟政策過程中,在強調發揮工人階級作用同時,匈牙利重視團結農民,關注農民利益。
1946年事件後廢除了農產品義務徵購製,給予農民更多自由。
1949~1961年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貫徹自願原則,不損害農民利益,發揮中農作用。
1962年匈黨“八大”提出了建立統一的生產合作社的農民階級。
1966年“九大”要求最終消滅工農在生活水平、福利及文化條件上的差別。
1968年工農收入基本拉平,後來農民總收入略高於工人。匈牙利信任和尊重知識分子,取消“新”
“舊”知識分子的劃分,採取措施提高知識分子物質待遇,讓他們就政治和經濟問題發表見解。認為業務能力和必需的知識是選拔幹部不可缺少的要求。在各級領導幹部中,知識分子占有比重越來越大。
1973年有高校畢業文憑者在黨中央委員會及其機構、國家機關和首都、各州議會的領導幹部中均占88~89%。
國會代表中知識分子1948年占23%,1970年占37%,1974年增至414%。匈牙利重b視發揮黨外人士作用,1947年已確定“除黨內職務外,所有公職,不論社會職務還是國家行政職務,不論最低職務還是最高職務,黨外人士都可以擔任”的原則。黨內多次批評一切重要職務要由黨員擔任的成見,不少高級職務由非黨人士
1引自《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八次代表大會記錄稿》,匈牙利科蘇特出版社1983年版。
48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擔任。如長期擔任共和國主席團主席的道比是在入黨前任該職的。國會代表中非黨人士1948年占18%,1970年為248%,1974年已超過30%。同時,團結宗教界人士,改善b同教會的關係。政府保證宗教信仰自由和教會的自治權,教會承認國家的社會製度,承擔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一些宗教界人士擔任重要職務,如拜賴斯托齊神父1961年起任國會副主席。匈牙利改變對前剝削階級分子的政策,提出前前剝階級分子隻要不違犯法律,就是享有平等權利的公民。允許富農參加兩年集體勞動後可當選社內職務。
1960、1963年政府兩度對一般罪犯、部分戰犯和判輕刑的匈牙利事件參與者大赦。
1963年起學校招生不再按家庭出身分類,這一政策的實行具有深刻社會影響。
匈牙利還實行團結私人工商業者,支持其經濟活動;團結少數民族,維護其利益的政策。
繼提出聯盟政策之後,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開始承認社會上存在不同利益,承認利益衝突和觀點分歧。
1966年匈黨九大決議指出,在一些社會階層、集團之間,以及局部利益和全民利益之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產生暫時的,甚至在一定問題上產生較持久的矛盾。後又提出要對一些勞動階級的特有利益和勞動者的日常利益隨時給予充分注意。有關人士把這一思想概括為,承認社會各階層各單位各種成分都有他們的不同利益,要使這些利益通過合法渠道反映出來,建立協調利益的體製。
1962年匈黨“八大”在宣布聯盟政策同時,提出使愛國人民陣線成為勞動階級的聯盟的形式。國內重要社會、群眾團體均在陣線內一道工作,陣線參加選舉工作,監督國會代表和地方議會成員同選民保持密切聯繫;參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82
與法律製定工作,闡明對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的立場;研究城鎮發展問題,反映居民意見,協助地方議會改善居民的福利和文化生活。工會是匈牙利最大的群眾組織,工會全國理事會對國家的經濟政策、生活水平政策和其他重大問題,要表示意見。
1964年後,它與政府的聯席會議成為製度。地方工會和地方議會、各產業工會和政府有關部門,也經常開會協調立場。1967年匈成立了合作社農民的全國性代表機構——生產合作社全國理事會。在涉及農民利益的基本政策和法律問題上,政府部門要徵求其意見,它可以要求修改或調整涉及農業社的法令條例。國營企業由商會代表其利益並促進企業間的經濟合作。匈還注意發揮共青團、婦女全國理事會、工業合作社全國理事會、消費合作社全國理事會,各少數民族民主聯盟等組織的作用。
加強政權建設。在卡達爾執政時期,匈曾數次進行機構改革。政權建立初期曾精簡國家機構,把國家監察部、徵購部、國營農場部、煤炭部、化工電力部、城鎮經濟部、高教部等部門撤銷或合併,成立物價局和勞動部,擴大財政部、銀行和計劃局權限,使政府各部數目由1942年的30個減至1947年的18個。
</br>
;“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勝利成為堅不可摧並最終確立”。
這次大會正確製定出具有歷史意義的聯盟政策,指出“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的內容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所有階級和階層的聯盟”
;認為民族團結的基礎是工農聯盟,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最緊密的合作是聯盟政策的重要部分,應聯合所有為社會主義與和平事業而進行工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82
作的人。
1後來,匈黨又先後指出,聯盟政策是該黨國內政策的關鍵,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性因素;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歷史階段都要執行聯盟政策。
在貫徹執行工農聯盟及聯盟政策過程中,在強調發揮工人階級作用同時,匈牙利重視團結農民,關注農民利益。
1946年事件後廢除了農產品義務徵購製,給予農民更多自由。
1949~1961年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貫徹自願原則,不損害農民利益,發揮中農作用。
1962年匈黨“八大”提出了建立統一的生產合作社的農民階級。
1966年“九大”要求最終消滅工農在生活水平、福利及文化條件上的差別。
1968年工農收入基本拉平,後來農民總收入略高於工人。匈牙利信任和尊重知識分子,取消“新”
“舊”知識分子的劃分,採取措施提高知識分子物質待遇,讓他們就政治和經濟問題發表見解。認為業務能力和必需的知識是選拔幹部不可缺少的要求。在各級領導幹部中,知識分子占有比重越來越大。
1973年有高校畢業文憑者在黨中央委員會及其機構、國家機關和首都、各州議會的領導幹部中均占88~89%。
國會代表中知識分子1948年占23%,1970年占37%,1974年增至414%。匈牙利重b視發揮黨外人士作用,1947年已確定“除黨內職務外,所有公職,不論社會職務還是國家行政職務,不論最低職務還是最高職務,黨外人士都可以擔任”的原則。黨內多次批評一切重要職務要由黨員擔任的成見,不少高級職務由非黨人士
1引自《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八次代表大會記錄稿》,匈牙利科蘇特出版社1983年版。
48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擔任。如長期擔任共和國主席團主席的道比是在入黨前任該職的。國會代表中非黨人士1948年占18%,1970年為248%,1974年已超過30%。同時,團結宗教界人士,改善b同教會的關係。政府保證宗教信仰自由和教會的自治權,教會承認國家的社會製度,承擔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一些宗教界人士擔任重要職務,如拜賴斯托齊神父1961年起任國會副主席。匈牙利改變對前剝削階級分子的政策,提出前前剝階級分子隻要不違犯法律,就是享有平等權利的公民。允許富農參加兩年集體勞動後可當選社內職務。
1960、1963年政府兩度對一般罪犯、部分戰犯和判輕刑的匈牙利事件參與者大赦。
1963年起學校招生不再按家庭出身分類,這一政策的實行具有深刻社會影響。
匈牙利還實行團結私人工商業者,支持其經濟活動;團結少數民族,維護其利益的政策。
繼提出聯盟政策之後,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開始承認社會上存在不同利益,承認利益衝突和觀點分歧。
1966年匈黨九大決議指出,在一些社會階層、集團之間,以及局部利益和全民利益之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產生暫時的,甚至在一定問題上產生較持久的矛盾。後又提出要對一些勞動階級的特有利益和勞動者的日常利益隨時給予充分注意。有關人士把這一思想概括為,承認社會各階層各單位各種成分都有他們的不同利益,要使這些利益通過合法渠道反映出來,建立協調利益的體製。
1962年匈黨“八大”在宣布聯盟政策同時,提出使愛國人民陣線成為勞動階級的聯盟的形式。國內重要社會、群眾團體均在陣線內一道工作,陣線參加選舉工作,監督國會代表和地方議會成員同選民保持密切聯繫;參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82
與法律製定工作,闡明對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的立場;研究城鎮發展問題,反映居民意見,協助地方議會改善居民的福利和文化生活。工會是匈牙利最大的群眾組織,工會全國理事會對國家的經濟政策、生活水平政策和其他重大問題,要表示意見。
1964年後,它與政府的聯席會議成為製度。地方工會和地方議會、各產業工會和政府有關部門,也經常開會協調立場。1967年匈成立了合作社農民的全國性代表機構——生產合作社全國理事會。在涉及農民利益的基本政策和法律問題上,政府部門要徵求其意見,它可以要求修改或調整涉及農業社的法令條例。國營企業由商會代表其利益並促進企業間的經濟合作。匈還注意發揮共青團、婦女全國理事會、工業合作社全國理事會、消費合作社全國理事會,各少數民族民主聯盟等組織的作用。
加強政權建設。在卡達爾執政時期,匈曾數次進行機構改革。政權建立初期曾精簡國家機構,把國家監察部、徵購部、國營農場部、煤炭部、化工電力部、城鎮經濟部、高教部等部門撤銷或合併,成立物價局和勞動部,擴大財政部、銀行和計劃局權限,使政府各部數目由1942年的30個減至1947年的18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