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作者:劉祖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40年代後期南斯拉夫的社會產值、工業和農業的年均增長率都居於世界前列。
10年裏文化教育事業也有巨大的發展。
196364學年和a194344學年相比,八年製基礎學校的學生增加了1133萬,a b增長6134%;中學生增加了262萬,增長10844%;大專b1《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81年》,第82頁。
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生(二年製)從474人增至4381人,增加了48630人,增長1024%;大學生增加了4432人,增長10313%1。圖書b館、電影院、文化宮、劇場等都有顯著增加。醫療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斯拉夫的政局穩定,民族關係和睦融洽,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
但南斯拉夫在貫徹社會主義自治製度的過程中,過分強調非集中化和權力下放,使聯邦宏觀調控經濟的能力逐漸削弱,開始出現多中心的萌芽。各地的本位主義和地方主義有所抬頭,在經濟建設中一味向聯邦爭項目、爭投資,結果蓋起了一批經濟效益很差的“政治工廠”。
1《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81年》,第98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2
第三編 蘇聯模式試驗的繼續:“建設發達社會主義”
概 述
東歐國家經過1948~1960年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除波蘭和南斯拉夫外,都完成了從多種所有製向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製的轉變,一致宣布“社會主義基礎”
已經建立。
1960年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成份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下表:國 家工 業農 業商 業國民收入
阿爾巴尼亞988791894898b保加利亞991994994b b b b捷克斯洛伐克100699930b南斯拉夫100144—760b波 蘭994108973728b羅馬尼亞861819999828b匈牙利973774984906b資料來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統計數字》,《統計彙編》,1964年莫斯科版,
6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83、91、10、134頁。
在這幾年裏,東歐的工業化取得了顯著進步。
在40年代的10年裏,工業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其中阿爾巴尼亞高達204%。但是各國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卻相差懸殊。
b僅以1960年鋼、電力的人均產量和肉的人均消費量說明之。
人均鋼產量:捷克斯洛伐克——496公斤,波蘭——224公斤,匈牙利——189公斤,羅馬尼亞——98公斤,南斯拉夫——78公斤,保加利亞——32公斤,阿爾巴尼亞——0公斤。人均電力產量:捷克斯洛伐克——1791千瓦時,波蘭——987千瓦時;匈牙利——763千瓦時,保加利亞——492千瓦時,南斯拉夫——484千瓦時,羅馬尼亞——416千瓦時,阿爾巴尼亞——124千瓦時。人均肉消費量:捷克斯洛伐克——47公斤,匈牙利——48公斤,波蘭——43公斤,保加利亞——38公斤,南斯拉夫——284公斤,阿爾巴尼亞——142公斤。
b東歐多數國家已由農業國或農業工業國轉變為工業農業國。
但一些國家的農業就業人口的比例還很高。羅馬尼亞為646%,南斯拉夫為473%,保加利亞為444%。阿爾巴尼b b b亞為農業工業國,農業人口高達70%以上。
東歐國家在建立了“社會主義基礎”以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麽?蘇共領導人關於蘇聯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超越階段的解釋給東歐共產黨領導人以重大影響。
赫魯雪夫在蘇共21大(1949年)
的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在蘇聯已經取得了完全和徹底的勝利,蘇聯麵臨的任務是建設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到1964年,蘇聯將在若幹主要工業產品的絕對量超過美國的生產水平。
他又在蘇共22大(1961年)上提出蘇聯將在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42
20年內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
勃列日涅夫批判了赫魯雪夫的“主觀主義和唯意誌論”
的錯誤,並在1967年紀念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的報告中宣布:蘇聯已建成為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並向全麵開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建設過渡。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從此為東歐共產黨所接受,“建設發達社會主義”成為60~70年代東歐各國的奮鬥目標。什麽是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蘇聯哲學家布堅科回答說:“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無非還是社會主義,但它不僅是勝利了的和鞏固了的社會主義,而且是在各方麵都發揮出自己的能量,達到了發達狀態的社會主義”。他又說:“如今在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也正在解決建立這種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
1
在上述降了調的但仍屬超越階段思想的指導下,東歐各國仍按舊模式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由於粗放經濟的因素(勞動力、原料等)逐漸枯竭,集約化經濟難於很快建立,60年代工業增長的速度明顯放慢,除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仍保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長率外,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降到4~8%。
由於繼續執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忽視農業和輕工業,以及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各國的經濟又出現了不平衡。
</br>
10年裏文化教育事業也有巨大的發展。
196364學年和a194344學年相比,八年製基礎學校的學生增加了1133萬,a b增長6134%;中學生增加了262萬,增長10844%;大專b1《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81年》,第82頁。
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生(二年製)從474人增至4381人,增加了48630人,增長1024%;大學生增加了4432人,增長10313%1。圖書b館、電影院、文化宮、劇場等都有顯著增加。醫療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斯拉夫的政局穩定,民族關係和睦融洽,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
但南斯拉夫在貫徹社會主義自治製度的過程中,過分強調非集中化和權力下放,使聯邦宏觀調控經濟的能力逐漸削弱,開始出現多中心的萌芽。各地的本位主義和地方主義有所抬頭,在經濟建設中一味向聯邦爭項目、爭投資,結果蓋起了一批經濟效益很差的“政治工廠”。
1《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81年》,第98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2
第三編 蘇聯模式試驗的繼續:“建設發達社會主義”
概 述
東歐國家經過1948~1960年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除波蘭和南斯拉夫外,都完成了從多種所有製向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製的轉變,一致宣布“社會主義基礎”
已經建立。
1960年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成份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下表:國 家工 業農 業商 業國民收入
阿爾巴尼亞988791894898b保加利亞991994994b b b b捷克斯洛伐克100699930b南斯拉夫100144—760b波 蘭994108973728b羅馬尼亞861819999828b匈牙利973774984906b資料來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統計數字》,《統計彙編》,1964年莫斯科版,
6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83、91、10、134頁。
在這幾年裏,東歐的工業化取得了顯著進步。
在40年代的10年裏,工業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其中阿爾巴尼亞高達204%。但是各國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卻相差懸殊。
b僅以1960年鋼、電力的人均產量和肉的人均消費量說明之。
人均鋼產量:捷克斯洛伐克——496公斤,波蘭——224公斤,匈牙利——189公斤,羅馬尼亞——98公斤,南斯拉夫——78公斤,保加利亞——32公斤,阿爾巴尼亞——0公斤。人均電力產量:捷克斯洛伐克——1791千瓦時,波蘭——987千瓦時;匈牙利——763千瓦時,保加利亞——492千瓦時,南斯拉夫——484千瓦時,羅馬尼亞——416千瓦時,阿爾巴尼亞——124千瓦時。人均肉消費量:捷克斯洛伐克——47公斤,匈牙利——48公斤,波蘭——43公斤,保加利亞——38公斤,南斯拉夫——284公斤,阿爾巴尼亞——142公斤。
b東歐多數國家已由農業國或農業工業國轉變為工業農業國。
但一些國家的農業就業人口的比例還很高。羅馬尼亞為646%,南斯拉夫為473%,保加利亞為444%。阿爾巴尼b b b亞為農業工業國,農業人口高達70%以上。
東歐國家在建立了“社會主義基礎”以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麽?蘇共領導人關於蘇聯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超越階段的解釋給東歐共產黨領導人以重大影響。
赫魯雪夫在蘇共21大(1949年)
的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在蘇聯已經取得了完全和徹底的勝利,蘇聯麵臨的任務是建設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到1964年,蘇聯將在若幹主要工業產品的絕對量超過美國的生產水平。
他又在蘇共22大(1961年)上提出蘇聯將在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42
20年內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
勃列日涅夫批判了赫魯雪夫的“主觀主義和唯意誌論”
的錯誤,並在1967年紀念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的報告中宣布:蘇聯已建成為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並向全麵開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建設過渡。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從此為東歐共產黨所接受,“建設發達社會主義”成為60~70年代東歐各國的奮鬥目標。什麽是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蘇聯哲學家布堅科回答說:“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無非還是社會主義,但它不僅是勝利了的和鞏固了的社會主義,而且是在各方麵都發揮出自己的能量,達到了發達狀態的社會主義”。他又說:“如今在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也正在解決建立這種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任務”。
1
在上述降了調的但仍屬超越階段思想的指導下,東歐各國仍按舊模式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由於粗放經濟的因素(勞動力、原料等)逐漸枯竭,集約化經濟難於很快建立,60年代工業增長的速度明顯放慢,除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仍保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長率外,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降到4~8%。
由於繼續執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忽視農業和輕工業,以及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各國的經濟又出現了不平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