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開考!
夫人,我太想進步了! 作者:加點困難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貢院後。
陸玨先是遞交文書,核實身份,然後去偏房等待搜身…
監考官為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在其進入貢院時都要進行嚴格的搜身。
而陸玨本就沒想過舞弊之事,清清白白的一個人自然不怕搜身,一套流程下來,他也如願進了號房…
號房內十分狹窄,隻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麵的木板當作寫答卷的桌子,下麵的當椅子,晚上睡覺將兩塊板一拚當床。
考棚裏還為考生準備了一盆炭火、一枝蠟燭。
蠟燭自然是為了晚間照明,而炭火即可以用來取暖,也可以用來做飯。
畢竟鄉試要連考三場,而每場又有三日,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自然也都得考生自己解決…
監考官隻管考試作弊,至於考生在號房裏的其他動作,監考官一概不問。
蜷著身子在號房內窩居一晚…
第二日一早,隨著鑼聲響起,也便意味著本屆鄉試正式開始了。
號房中的眾考生有的惴惴難安,心神不屬;有的汗流浹背,忐忑憂慮;當然,也有些是摩拳擦掌,嚴陣以待的。
人的多樣性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監考官分發考卷…
陸玨拿到考卷後的第一件事便翻找‘試帖詩’命題。
鄉試三場所考各有側重,例如八月初九的第一場,試以四書各文、試貼詩一首、經義四首,四書題每道都要寫兩百字以上,四道經義題則需要寫三百字以上;
十二日的第二場便會試以五經一道,並試詔、判、表、誥一道,文體要求都在三百字以上;
待到十五日的第三場,再試以五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等等……
書文、經義、詔、判、表、誥這類考題陸玨有十足的信心,並不放在心上,唯獨那‘試帖詩’考的是臨場發揮,由不得他不認真對待…
待看到試帖詩是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為命題時,饒是以他心性麵皮也為之一抽…
之前他曾與薑原研究過試帖詩,也討論過時政,琢磨著此屆恩科可能會以‘改農為桑’之事命題。
為此,他還搜腸刮肚的尋了好些或是褒政,或是詠物的相關詩詞。
沒成想,壓錯題了……
陸玨看著‘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命題,以及以草詠情、寫出別離、五言八韻等等文體限製,便是頭皮都隱隱發麻…
說好的改農為桑呢?
說好的時政呢?
時政……
陸玨似是想到了什麽,神色一正。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與何時政有關,他絞盡腦汁所能想到的也就兩件事!
其一:二十多年前,遼國揮師南下與大岐交戰多年,後來簽訂‘陰山之盟’休戰,岐遼兩國也成為了表麵上的兄弟國。
‘陰山之盟’中簽訂,岐國漠北之地共計十六個州府劃給遼國管轄二十年,每年納歲給遼國金銀財務若幹,以及派公主、郡主與遼國宗室和親,以通兩家之好!
若把‘春草生兮萋萋’看成是形容漠北古原風情,那‘王孫遊兮不歸’必然就是指派公主、郡主與遼宗室和親之事!
仔細算來,明年年末應該就是‘陰山之盟’簽訂的二十年期限了,科考以此為題,完全合乎情理!
其二:當朝太後就是出身漠北,入宮十餘年,因為一些事,從未回過漠北一次,也暗合‘王孫遊兮不歸’之意。
當朝太後名為秦蘊,乃是安國公秦世忠的嫡女,如今鎮北王秦雲升的胞妹,此事大岐人盡皆知。
二十多年前,遼國揮師南下,安國公秦世忠臨危受命,北上抗遼。
秦世忠本就是世襲罔替的開國功勳之後,北上抗遼期間又立大小戰功無數,已經達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隨著戰事膠著,遼國和大岐關係逐漸緩和,如何封賞在軍中聲望達到頂點又手握兵權的安國公一脈成為了朝堂公卿頭疼的問題。
後來先帝不知做了什麽權衡,違背祖製將秦世忠之子秦雲升封為了鎮北王,也是大岐兩百多年來唯一一位異性王,將彼時隻有十四歲的秦蘊召入宮中。
彼時,先帝已年過三旬,也早就立了後。
但自秦蘊入宮,深宮像是得了詛咒,不僅原來的皇後病逝,後位懸置,就連原來的數位皇子也陸續因病早逝。
直到數年後,秦蘊誕下龍子被立為皇後,其子被立為太子,這‘詛咒’才算消失。
這事當時在大岐民間非議極大。
有人說安國公一脈功高蓋主,先帝手段盡用未能將其扼殺,無奈做出讓步;
有人說安國公一脈意圖篡岐自立;
更有甚者私底下稱秦蘊為‘大岐妖後’。
雖是眾說紛紜,但秦蘊誕下龍子立後後,鎮北王一脈鎮守漠北,使得大岐承平多年,未有戰事,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先帝駕崩,年僅十二歲的太子靈前繼位,太後念新帝年幼,臨朝稱製,以攝朝政…
朝堂傾軋……?
陸玨心頭猛地一震,想到薑原曾言‘改農為桑的非議越大,證明朝廷中的傾軋也就越嚴重,而科舉一途又是為官之路,會不會受此影響誰都不得而知’。
大岐改元建新,太後念新帝年幼,臨朝稱製,以攝朝政,如今朝堂黨派傾軋。
如果把此次科考試題帶入到朝政中,似乎一切都說的通了!
把‘春草生兮萋萋’看成是形容漠北古原風情,那‘王孫遊兮不歸’就是指太後入宮之事。
這般想來,主考官設題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命題,又有以草詠情、寫出別離之限,豈不就是太後黨在借機討好太後?
試帖詩得理解命題深意,而陸玨所能想出的兩種可能分別對應兩件事,前者是國家層麵的榮辱,後者係太後個人…
是哪一種?
還是……二者皆而有之?
陸玨有了思緒後按捺住心思不再亂想,開始卷起衣袖,著筆應答前麵的經義內容…
即便各類經義都在他腦中,可洋洋灑灑寫千餘字也足足用了他大半日之功。
待寫到最後的試帖詩一題,他以手托腮咬著筆杆琢磨了許久,忽地腦中靈光乍現,想出了前世有篇契合此題意的應試詩!!
陸玨眼冒精光,提筆在試帖詩一欄寫下‘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題,筆尖頓了頓後肆意揮毫,一氣嗬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五言八韻、以草喻情、寫出別離,這首‘古原草送別’首句即破題麵,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是首句‘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變而為形象的畫麵,不僅詩中有畫,寓意同樣斐然。
若說前四句寫的是以草喻情,那後麵四句則是將別離之情寫到了極致,妙在精工,變化有致,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
饒是以陸玨的心性在寫完這首應試詩後都倍覺欣喜,待最後一字落筆後更是直接扔掉毛筆捧著考卷笑出聲來。
“何故喧嘩?”
監考官見狀尋去,神色不善的告誡道:“貢院內禁止喧嘩,若有下次,本官有權將你攆出去,知道嗎?”
“……”
陸玨回過神來也知道自己得意忘形了,點點頭示意自己已知厲害,但嘴角噙著的笑意卻怎麽都壓不住…
若說之前他隻是有‘今科必有我名’的信心,那這首‘古原草送別’寫完後,他則有信心在科場揚名!!
陸玨先是遞交文書,核實身份,然後去偏房等待搜身…
監考官為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在其進入貢院時都要進行嚴格的搜身。
而陸玨本就沒想過舞弊之事,清清白白的一個人自然不怕搜身,一套流程下來,他也如願進了號房…
號房內十分狹窄,隻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麵的木板當作寫答卷的桌子,下麵的當椅子,晚上睡覺將兩塊板一拚當床。
考棚裏還為考生準備了一盆炭火、一枝蠟燭。
蠟燭自然是為了晚間照明,而炭火即可以用來取暖,也可以用來做飯。
畢竟鄉試要連考三場,而每場又有三日,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自然也都得考生自己解決…
監考官隻管考試作弊,至於考生在號房裏的其他動作,監考官一概不問。
蜷著身子在號房內窩居一晚…
第二日一早,隨著鑼聲響起,也便意味著本屆鄉試正式開始了。
號房中的眾考生有的惴惴難安,心神不屬;有的汗流浹背,忐忑憂慮;當然,也有些是摩拳擦掌,嚴陣以待的。
人的多樣性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監考官分發考卷…
陸玨拿到考卷後的第一件事便翻找‘試帖詩’命題。
鄉試三場所考各有側重,例如八月初九的第一場,試以四書各文、試貼詩一首、經義四首,四書題每道都要寫兩百字以上,四道經義題則需要寫三百字以上;
十二日的第二場便會試以五經一道,並試詔、判、表、誥一道,文體要求都在三百字以上;
待到十五日的第三場,再試以五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等等……
書文、經義、詔、判、表、誥這類考題陸玨有十足的信心,並不放在心上,唯獨那‘試帖詩’考的是臨場發揮,由不得他不認真對待…
待看到試帖詩是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為命題時,饒是以他心性麵皮也為之一抽…
之前他曾與薑原研究過試帖詩,也討論過時政,琢磨著此屆恩科可能會以‘改農為桑’之事命題。
為此,他還搜腸刮肚的尋了好些或是褒政,或是詠物的相關詩詞。
沒成想,壓錯題了……
陸玨看著‘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命題,以及以草詠情、寫出別離、五言八韻等等文體限製,便是頭皮都隱隱發麻…
說好的改農為桑呢?
說好的時政呢?
時政……
陸玨似是想到了什麽,神色一正。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與何時政有關,他絞盡腦汁所能想到的也就兩件事!
其一:二十多年前,遼國揮師南下與大岐交戰多年,後來簽訂‘陰山之盟’休戰,岐遼兩國也成為了表麵上的兄弟國。
‘陰山之盟’中簽訂,岐國漠北之地共計十六個州府劃給遼國管轄二十年,每年納歲給遼國金銀財務若幹,以及派公主、郡主與遼國宗室和親,以通兩家之好!
若把‘春草生兮萋萋’看成是形容漠北古原風情,那‘王孫遊兮不歸’必然就是指派公主、郡主與遼宗室和親之事!
仔細算來,明年年末應該就是‘陰山之盟’簽訂的二十年期限了,科考以此為題,完全合乎情理!
其二:當朝太後就是出身漠北,入宮十餘年,因為一些事,從未回過漠北一次,也暗合‘王孫遊兮不歸’之意。
當朝太後名為秦蘊,乃是安國公秦世忠的嫡女,如今鎮北王秦雲升的胞妹,此事大岐人盡皆知。
二十多年前,遼國揮師南下,安國公秦世忠臨危受命,北上抗遼。
秦世忠本就是世襲罔替的開國功勳之後,北上抗遼期間又立大小戰功無數,已經達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隨著戰事膠著,遼國和大岐關係逐漸緩和,如何封賞在軍中聲望達到頂點又手握兵權的安國公一脈成為了朝堂公卿頭疼的問題。
後來先帝不知做了什麽權衡,違背祖製將秦世忠之子秦雲升封為了鎮北王,也是大岐兩百多年來唯一一位異性王,將彼時隻有十四歲的秦蘊召入宮中。
彼時,先帝已年過三旬,也早就立了後。
但自秦蘊入宮,深宮像是得了詛咒,不僅原來的皇後病逝,後位懸置,就連原來的數位皇子也陸續因病早逝。
直到數年後,秦蘊誕下龍子被立為皇後,其子被立為太子,這‘詛咒’才算消失。
這事當時在大岐民間非議極大。
有人說安國公一脈功高蓋主,先帝手段盡用未能將其扼殺,無奈做出讓步;
有人說安國公一脈意圖篡岐自立;
更有甚者私底下稱秦蘊為‘大岐妖後’。
雖是眾說紛紜,但秦蘊誕下龍子立後後,鎮北王一脈鎮守漠北,使得大岐承平多年,未有戰事,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先帝駕崩,年僅十二歲的太子靈前繼位,太後念新帝年幼,臨朝稱製,以攝朝政…
朝堂傾軋……?
陸玨心頭猛地一震,想到薑原曾言‘改農為桑的非議越大,證明朝廷中的傾軋也就越嚴重,而科舉一途又是為官之路,會不會受此影響誰都不得而知’。
大岐改元建新,太後念新帝年幼,臨朝稱製,以攝朝政,如今朝堂黨派傾軋。
如果把此次科考試題帶入到朝政中,似乎一切都說的通了!
把‘春草生兮萋萋’看成是形容漠北古原風情,那‘王孫遊兮不歸’就是指太後入宮之事。
這般想來,主考官設題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命題,又有以草詠情、寫出別離之限,豈不就是太後黨在借機討好太後?
試帖詩得理解命題深意,而陸玨所能想出的兩種可能分別對應兩件事,前者是國家層麵的榮辱,後者係太後個人…
是哪一種?
還是……二者皆而有之?
陸玨有了思緒後按捺住心思不再亂想,開始卷起衣袖,著筆應答前麵的經義內容…
即便各類經義都在他腦中,可洋洋灑灑寫千餘字也足足用了他大半日之功。
待寫到最後的試帖詩一題,他以手托腮咬著筆杆琢磨了許久,忽地腦中靈光乍現,想出了前世有篇契合此題意的應試詩!!
陸玨眼冒精光,提筆在試帖詩一欄寫下‘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題,筆尖頓了頓後肆意揮毫,一氣嗬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五言八韻、以草喻情、寫出別離,這首‘古原草送別’首句即破題麵,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是首句‘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變而為形象的畫麵,不僅詩中有畫,寓意同樣斐然。
若說前四句寫的是以草喻情,那後麵四句則是將別離之情寫到了極致,妙在精工,變化有致,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
饒是以陸玨的心性在寫完這首應試詩後都倍覺欣喜,待最後一字落筆後更是直接扔掉毛筆捧著考卷笑出聲來。
“何故喧嘩?”
監考官見狀尋去,神色不善的告誡道:“貢院內禁止喧嘩,若有下次,本官有權將你攆出去,知道嗎?”
“……”
陸玨回過神來也知道自己得意忘形了,點點頭示意自己已知厲害,但嘴角噙著的笑意卻怎麽都壓不住…
若說之前他隻是有‘今科必有我名’的信心,那這首‘古原草送別’寫完後,他則有信心在科場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