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詒參與後,帝製活動果然大有起色,而籌安會的發起,據說也是梁運動的結果。前麵說到,袁世凱曾派楊士琦到參政院代行立法院發布宣言書,認為由該院討論國體問題不合時宜,應訴諸“多數國民之公意”。一時間,熱中帝製運動如楊度者,頗感摸不著頭腦,遂前往請教張一?:
此宣言書發表後,楊度忽然夜間來訪,說:“我與總統的關係不如你們之間的交情那麽久,今天忽然有‘不合時宜’的諭令,究竟總統的性情如何,請告訴我。”我說:“這樣的話,你必須將此事主動告訴我,才可以討論。”楊說:“我本來打算回湖南的,士詒說,總統有大事須要你出頭。實際上我也是被動的,並非主動,但我向來主張君主立憲之說,所以願意做這件事,今天為何有這樣不同的言論呢?”我說:“我告訴你兩件事,一件是前清預備立憲,一件是蘇杭甬鐵路,事前(袁)全都堅決拒絕,事後則翻然改計。你做這件事,將來誅晁錯以謝天下,你的腦袋就危險了!”楊聽了此話,吃驚不小。翌日,朱桂莘(即朱啟鈐)54等約楊談話,其意誌又堅定起來,大概又有人唆使他了吧。55
至於後來的公決國體、選舉皇帝的鬧劇,“十人密電”向各省將軍、巡按使指示機宜,申明“主座”的意見,無一不是出於袁的授意,則更可以肯定,真正想作皇帝的正是袁世凱自己,所謂“民意”、“公決”等等,隻是他及其親信製造出來的遮羞布,為的是解決他“背誓失信”的難題而已。
自8月古德諾發表《共和與民主論》及“六君子”發起籌安會後,袁世凱帝製自為的用心即大白於天下了。而前述所有潛在的反袁勢力,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活動,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袁氏原來的盟友——進步黨人。其主腦一文一武,文為梁啓超,武為蔡鍔。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廣東新會人。梁早年科場得意,後師從康有為,投身維新變法運動,與袁世凱曾同為維新同誌。變法失敗,梁亡命日本,與康有為組織保皇黨,鼓吹君主立憲,在本書前半部中已多有介紹。入民國後,梁熱中於議會政治,與熊希齡等組織進步黨,在國會中與國民黨相抗衡,是袁世凱政治上的盟友和策士。梁氏絕頂聰明,學識淵博,缺點是熱中政治,心有旁騖,學問雖博,而失之於不精不專。梁這類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舊知識分子,一般都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所以梁也是個“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角色。梁的力量,在於他的那一支筆,為文不拘繩墨,自創了一種“新民體”,汪洋恣肆,酣暢淋漓,而又“筆端常帶感情”,在清末民初,不知傾倒了多少愛國誌士、熱血青年。帝製運動期間,梁所作反對君主製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袁曾出價二十萬元,買它不要發表,此數額恐怕迄今未有人能打破,可見其文章影響力之大。袁對於梁,以金錢、高位籠絡之,羈縻之,甚至還讓進步黨組織了一屆內閣;但在內心裏,則認為這些人不過是徒託空言、不切實際的書呆子,成不了大事。梁在帝製發起前後,曾數度致信袁世凱,苦諫他不要稱帝,可見他有謀國之忠,反袁不純從私怨,但袁將其言當作了耳旁風。梁雖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但作為政壇名流,有社會影響,有輿論號召力,這確是輕視不得的。所謂槍桿子、筆桿子,打天下靠的是這兩桿子。梁就是一流的筆桿子,而槍桿子,自然非他的學生蔡鍔莫屬了。
蔡鍔(1882—1916),字鬆坡,湖南邵陽人。蔡自幼聰明好學,十三歲時就考中了秀才,十五歲時由湖南學政徐仁鑄(維新派)推薦,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時務學堂。該學堂創自譚嗣同,是當時湖南維新派的大本營,梁啓超當時就在那裏擔任中文總教習。蔡年紀雖小,但“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氣蓬勃,同學皆敬慕之56”,並與梁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戊戌政變後,梁亡命日本,蔡應梁之召東渡,入梁任校長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這個學校的教材中,多西方自由民主、天賦人權等內容,故蔡於此也得到了新思想的啟蒙。1900年,保皇黨的唐才常等組織自立軍,蔡和幾名同學一度回國助唐起義,但旋即失敗,唐等罹難,蔡遂再赴日本,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1903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次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省武備學堂任教,後歷任廣西陸軍小學總辦、新軍標統、協統。1911年春,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邀,赴雲南訓練新軍,餘暇編成《曾胡治兵語錄》一書。6月,被任命為雲南新軍第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其軍中骨幹多為士官學校同學,其中有不少同盟會會員。武昌首義後,蔡在雲南首倡義旗,於10月30日午夜發難。次日中午即控製了昆明全城,十九鎮統製鍾麟同被殺,李經羲逃走,雲南全省隨即光復,蔡鍔被公舉為雲南都督。這是他辦的第一件大事,而此時他還不過是個二十九歲的青年將軍。
蔡鍔雖參加了辛亥革命,但在政見上卻是個立憲派,在貴州獨立時,他左袒貴州的立憲派,派部下唐繼堯帶兵入黔,血洗貴陽,將革命黨人幾乎斬盡殺絕,唐繼堯隨即被任命為貴州都督,擴張了滇軍的地盤。在“二次革命”時,他也把孫、黃視為不安分的“亂黨”,聯絡西南各省,外示“中立”、“調停”,內實支持袁世凱的武力鎮壓政策。當時國民黨曾派譚心休到雲南運動他參加反袁,碰了一鼻子灰,值得注意的是他當時對袁的態度。
剛到昆明,還未落座,鬆坡就搶先對我說:“民國成立不久,國基還沒穩固,聽說克強(即黃興)又要鬧場火了,你勸他放安靜些,不要自取滅亡。”我氣憤地說:“人家正在殘殺我們的同誌,要消滅我們,如果再不討伐他,將來袁世凱定會做皇帝。”鬆坡冷笑著說:“他敢嗎?如果袁世凱真要作皇帝,那我在西南也將做起皇帝來。”我見他說話更不對頭,便懶得和他爭辯了。後來他告訴我,他已和廣西的陸榮廷、四川的胡景伊、貴州的唐繼堯結成了一個西南同盟,行動一致。最好勸克強息事寧人,保全實力,如果盲目地去幹,定會失敗。他隻好和西南各省共守中立態度,以保存一部分的革命實力。57
袁世凱掃平“二次革命”後,趁熱打鐵,實行“廢督”和“軍民分治”,調蔡進北京將軍府。蔡本來主張統一,以身作則,相當配合。到京後與袁接觸頻繁,關係融洽,袁任命他為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要職。他同梁啓超等“當時很有點癡心妄想,想帶著袁世凱上政治軌道,替國家做些建設事業58”。
蔡之對袁灰心,始於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條”(蔡主戰),一度打算退出政界,回鄉從事礦業。但袁帝製自為跡象明顯後,蔡極憤懣,籌安會成立的第二天,他就赴天津訪晤其老師梁啓超,籌議對策,一場倒袁的大計劃由此醞釀而成。據梁啓超回憶其經過如下:
</br>
此宣言書發表後,楊度忽然夜間來訪,說:“我與總統的關係不如你們之間的交情那麽久,今天忽然有‘不合時宜’的諭令,究竟總統的性情如何,請告訴我。”我說:“這樣的話,你必須將此事主動告訴我,才可以討論。”楊說:“我本來打算回湖南的,士詒說,總統有大事須要你出頭。實際上我也是被動的,並非主動,但我向來主張君主立憲之說,所以願意做這件事,今天為何有這樣不同的言論呢?”我說:“我告訴你兩件事,一件是前清預備立憲,一件是蘇杭甬鐵路,事前(袁)全都堅決拒絕,事後則翻然改計。你做這件事,將來誅晁錯以謝天下,你的腦袋就危險了!”楊聽了此話,吃驚不小。翌日,朱桂莘(即朱啟鈐)54等約楊談話,其意誌又堅定起來,大概又有人唆使他了吧。55
至於後來的公決國體、選舉皇帝的鬧劇,“十人密電”向各省將軍、巡按使指示機宜,申明“主座”的意見,無一不是出於袁的授意,則更可以肯定,真正想作皇帝的正是袁世凱自己,所謂“民意”、“公決”等等,隻是他及其親信製造出來的遮羞布,為的是解決他“背誓失信”的難題而已。
自8月古德諾發表《共和與民主論》及“六君子”發起籌安會後,袁世凱帝製自為的用心即大白於天下了。而前述所有潛在的反袁勢力,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活動,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袁氏原來的盟友——進步黨人。其主腦一文一武,文為梁啓超,武為蔡鍔。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廣東新會人。梁早年科場得意,後師從康有為,投身維新變法運動,與袁世凱曾同為維新同誌。變法失敗,梁亡命日本,與康有為組織保皇黨,鼓吹君主立憲,在本書前半部中已多有介紹。入民國後,梁熱中於議會政治,與熊希齡等組織進步黨,在國會中與國民黨相抗衡,是袁世凱政治上的盟友和策士。梁氏絕頂聰明,學識淵博,缺點是熱中政治,心有旁騖,學問雖博,而失之於不精不專。梁這類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舊知識分子,一般都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所以梁也是個“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角色。梁的力量,在於他的那一支筆,為文不拘繩墨,自創了一種“新民體”,汪洋恣肆,酣暢淋漓,而又“筆端常帶感情”,在清末民初,不知傾倒了多少愛國誌士、熱血青年。帝製運動期間,梁所作反對君主製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袁曾出價二十萬元,買它不要發表,此數額恐怕迄今未有人能打破,可見其文章影響力之大。袁對於梁,以金錢、高位籠絡之,羈縻之,甚至還讓進步黨組織了一屆內閣;但在內心裏,則認為這些人不過是徒託空言、不切實際的書呆子,成不了大事。梁在帝製發起前後,曾數度致信袁世凱,苦諫他不要稱帝,可見他有謀國之忠,反袁不純從私怨,但袁將其言當作了耳旁風。梁雖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但作為政壇名流,有社會影響,有輿論號召力,這確是輕視不得的。所謂槍桿子、筆桿子,打天下靠的是這兩桿子。梁就是一流的筆桿子,而槍桿子,自然非他的學生蔡鍔莫屬了。
蔡鍔(1882—1916),字鬆坡,湖南邵陽人。蔡自幼聰明好學,十三歲時就考中了秀才,十五歲時由湖南學政徐仁鑄(維新派)推薦,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時務學堂。該學堂創自譚嗣同,是當時湖南維新派的大本營,梁啓超當時就在那裏擔任中文總教習。蔡年紀雖小,但“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氣蓬勃,同學皆敬慕之56”,並與梁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戊戌政變後,梁亡命日本,蔡應梁之召東渡,入梁任校長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這個學校的教材中,多西方自由民主、天賦人權等內容,故蔡於此也得到了新思想的啟蒙。1900年,保皇黨的唐才常等組織自立軍,蔡和幾名同學一度回國助唐起義,但旋即失敗,唐等罹難,蔡遂再赴日本,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1903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次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省武備學堂任教,後歷任廣西陸軍小學總辦、新軍標統、協統。1911年春,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邀,赴雲南訓練新軍,餘暇編成《曾胡治兵語錄》一書。6月,被任命為雲南新軍第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其軍中骨幹多為士官學校同學,其中有不少同盟會會員。武昌首義後,蔡在雲南首倡義旗,於10月30日午夜發難。次日中午即控製了昆明全城,十九鎮統製鍾麟同被殺,李經羲逃走,雲南全省隨即光復,蔡鍔被公舉為雲南都督。這是他辦的第一件大事,而此時他還不過是個二十九歲的青年將軍。
蔡鍔雖參加了辛亥革命,但在政見上卻是個立憲派,在貴州獨立時,他左袒貴州的立憲派,派部下唐繼堯帶兵入黔,血洗貴陽,將革命黨人幾乎斬盡殺絕,唐繼堯隨即被任命為貴州都督,擴張了滇軍的地盤。在“二次革命”時,他也把孫、黃視為不安分的“亂黨”,聯絡西南各省,外示“中立”、“調停”,內實支持袁世凱的武力鎮壓政策。當時國民黨曾派譚心休到雲南運動他參加反袁,碰了一鼻子灰,值得注意的是他當時對袁的態度。
剛到昆明,還未落座,鬆坡就搶先對我說:“民國成立不久,國基還沒穩固,聽說克強(即黃興)又要鬧場火了,你勸他放安靜些,不要自取滅亡。”我氣憤地說:“人家正在殘殺我們的同誌,要消滅我們,如果再不討伐他,將來袁世凱定會做皇帝。”鬆坡冷笑著說:“他敢嗎?如果袁世凱真要作皇帝,那我在西南也將做起皇帝來。”我見他說話更不對頭,便懶得和他爭辯了。後來他告訴我,他已和廣西的陸榮廷、四川的胡景伊、貴州的唐繼堯結成了一個西南同盟,行動一致。最好勸克強息事寧人,保全實力,如果盲目地去幹,定會失敗。他隻好和西南各省共守中立態度,以保存一部分的革命實力。57
袁世凱掃平“二次革命”後,趁熱打鐵,實行“廢督”和“軍民分治”,調蔡進北京將軍府。蔡本來主張統一,以身作則,相當配合。到京後與袁接觸頻繁,關係融洽,袁任命他為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要職。他同梁啓超等“當時很有點癡心妄想,想帶著袁世凱上政治軌道,替國家做些建設事業58”。
蔡之對袁灰心,始於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條”(蔡主戰),一度打算退出政界,回鄉從事礦業。但袁帝製自為跡象明顯後,蔡極憤懣,籌安會成立的第二天,他就赴天津訪晤其老師梁啓超,籌議對策,一場倒袁的大計劃由此醞釀而成。據梁啓超回憶其經過如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