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業金融方麵,除去周學熙、梁士詒外,孫氏兄弟也是袁世凱的重要助手。孫多鑫(1865—1906),字荔軒,安徽壽州人,光緒年舉人。孫氏門庭顯赫,其父是當朝大學士孫家鼐,其母為兩廣總督李瀚章(李鴻章之兄)之女,李鴻章是其外叔祖。壽州孫家是有名的富商,孫家兄弟也都富於商業頭腦。孫多鑫年輕時即在江蘇、上海一帶經商,曾赴美國考察麵粉工業,併購置機器,回國後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麵粉廠,不久就以質優價廉奪占了江浙一帶的麵粉市場。袁世凱為推動直隸實業發展,要周學熙注意物色實業人才,經周推薦,孫於1904年北上投入袁世凱幕府。“袁與孫見麵交談後,備極賞識,立即委任為奏摺秘書,凡袁世凱所上清廷重要奏摺,大部出自孫手。自此袁與孫見麵無虛日,言聽計從,不久更委為直隸官銀號總辦,天津造幣廠督辦,顯赫一時。”孫多鑫為人低調,善於在幕後出謀劃策,沉默寡言,不喜歡出頭露麵。而北洋的大型實業,孫多鑫都有所參與策劃,“北洋早期出現的大規模實業,是以袁世凱為後台,在孫多鑫的策劃之下,由周學熙出麵,三人進行合作的結果。今人隻知周而不知孫,主要是孫在幕後的緣故71。”
孫多森(1867—1919),字蔭庭,為孫多鑫的二弟。1906年孫多鑫病故後,他奉袁世凱之召北上,成為北洋實業中另一重要人物,被任為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礦務局協理、北京自來水公司協理(總理均為周學熙),周學熙調京後,他繼任直隸工藝局總辦。1909年袁罷官歸裏,不久後周學熙也因丁憂暫離北洋,“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前二年,孫多森實為代替袁、周掌握當時北洋各個官督商辦企業的主要人物72。”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後,起用孫多森為財政部國家銀行事務所會辦、中國銀行籌備主任、總裁等職。1913年6月,被袁任命為安徽都督兼民政長(相當於省長),旋遇二次革命,被軟禁,後逃回北京。袁又任命他為參政院參政,後因梁士詒出任財政總長,粵係得勢,孫失勢辭職。直到1915年周學熙第二次出任財政總長時,孫也出任官商合股的通惠實業公司總裁,此後歷任中孚銀行、中國銀行總裁。徐世昌曾對北洋實業和理財人物作過如下評論:
就財政方麵言,項城在北洋以周學熙、孫多森為主幹。周學熙係建德周馥之子,孫多森係壽州孫家鼐本家,皆有深厚淵源,其在北洋辦理啟新洋灰、開灤煤礦公司,成效卓著,根據實業而言財政,自然較為踏實,故項城信任之。以其為皖人,故曰皖係(當時並無派係,因後來有粵係,乃有此稱)。梁士詒也是項城屬意之人,清末在郵傳部即暫露頭角,後又掌握交通銀行,於交通具有歷史(淵源)。辛亥議和,項城利用其與唐紹儀、伍廷芳聯繫,梁則依靠交通銀行,為項城公私兩方麵籌挪款項,項城也驅使他,然而個中秘密,不是他所能知道的。他以(總統)府秘書長地位而擴張其財政勢力,於是有“梁財神”之稱,其部下葉恭綽、趙慶華等也都是一時的人才,於是形成了交通係,因為他們是廣東人,所以稱為粵係。其實項城所親信者,仍然是周學熙一派。73
袁世凱接手北洋之後,處處以李鴻章的衣缽傳人自居,行政上也效法老李大辦洋務新政。“(袁)公一意整飭內政外交,撫輯創殘,重謀建設,氣象煥然一新。市容規劃,街衢整治,全以文明各國都市規模為法,開全國進化之先基。論維新者,莫不奉天津為圭臬了74。”國外史學界對北洋新政有很高的評價,而以往國內研究近代史者,往往略過不提,頗失史家之風範。其實中國近代改良主義運動,其聲勢固然不如激進的變法和轟轟烈烈的革命,但卻在實際上悄然而穩步地推動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其於中國貢獻孰多孰少,後人自會有公允的評價。現在袁世凱已死去了近百年,應該是放棄仇恨偏頗的心態,心平氣和併力求客觀地回顧歷史、評價人物的時候了吧。
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亡,這是老掉牙的歷史箴言了吧,但是口頭上承認容易,實踐中做到很難。原因多種多樣,與人的胸懷、見識、抱負、個性、好惡等等全都有關係。能得人才者必在上述諸方麵素質良好,天生是做大事的“卡裏斯瑪式”的人物,袁世凱無疑是這類人物中的佼佼者。直隸在戰後,百廢待興,在廢墟上建設新政,最缺的就是人才,袁世凱為此還同資望高於他的改良派的老輩人物張之洞,展開過人才競爭呢。
光緒宣統之交,中國政治形質,正在起重大變化,所謂“新政”,所謂“憲政”,已非純八股出身之官僚所能應付,故重用留學生,漸漸成為風氣。開其先者,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第一批留學生考試及第之翰林金邦平,即為袁的幕賓。張南皮(即張之洞)於袁雖有微詞,但羅致幕府人才,亦不甘居袁之後,……隻是南皮雖喜歡接納士流,而為儒家“不黨”之說所蔽,保薦人才,極取嚴格主義,故懷有政治抱負者,多舍張而就袁。75
張之洞是同治二年(1863)的老進士,自命為李鴻藻、翁同騄之後的清流領袖,多年出任封疆大吏,在李鴻章死後,資望無人能望其項背,所以自視甚高,架子極大。胡思敬曾論及張何以難在人才上與袁世凱競爭的原因。
之洞自任京官起,直到入參軍機大政,舉薦提拔人才不過道府丞參的位置而已。因此熱中功名又有才能的人不太依附於他。再有性驕好諛,士人登門求見者,有去七八次不得接見一次的;或引到花廳等候,一等數小時見不著麵;或雖見麵,略為詢問數語就打哈欠呼人端茶送客。幕僚侍立稟白公事,小有失誤,嗬責之聲已達於戶外。因此君子也都望風遠避,平時賞識提拔的僅是一二個浮華淺露的人士而已。76
而在袁世凱那裏則大不相同,“出其門者,用不了二三年就能出掌方麵。”胡思敬稱之為“北洋捷徑”,並舉例說明:
光緒末年,熱中功名者用以獵取富貴的捷徑有二個:一個是商部,載振為主;一個是北洋,袁世凱為主。全都是內靠奕級借二楊(二楊,即楊士驤、楊士琦兄弟)為交通的樞紐。袁世凱初蒞北洋時,梁敦彥才任天津海關道,淩福彭任天津知府,朱家寶任天津知縣,楊士驤、趙秉鈞均以道員在直隸候補。不過二三年,敦彥官至尚書,家寶、士驤均位列節鎮,福彭升藩司,秉鈞內召為警部侍郎。其非北洋官吏攀附而起者,嚴修以編修在籍辦天津學堂,遂擢升為學部侍郎;馮汝в朧攬聯姻,遂擢升為江西巡撫;吳重熹為世凱府試受知老師,遂擢升為河南巡撫。唐紹儀以前隨從世凱駐朝鮮,甲午之變,出死力保護袁歸國,所以對他更好。既奪取盛宣懷的路政交他主持,郵傳部設立,又用他為侍郎,一手把持部務,案卷合同全由他收藏,尚書張百熙雖與世凱是親家,也不能與之抗衡呢。紹儀既得誌,又引用其同鄉梁如浩、梁士詒、陳昭常等,全都位列顯要。士驤又援引其弟士琦入商部。……世凱不由科目出身,遇到投帖子稱門生者,大為高興,必著力提拔。定成晚入其門,也出掌了大理院。在他勢力興盛時,端方、陳夔龍、陳璧、袁樹勛等沒有不依附於他的。77
</br>
孫多森(1867—1919),字蔭庭,為孫多鑫的二弟。1906年孫多鑫病故後,他奉袁世凱之召北上,成為北洋實業中另一重要人物,被任為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礦務局協理、北京自來水公司協理(總理均為周學熙),周學熙調京後,他繼任直隸工藝局總辦。1909年袁罷官歸裏,不久後周學熙也因丁憂暫離北洋,“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前二年,孫多森實為代替袁、周掌握當時北洋各個官督商辦企業的主要人物72。”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後,起用孫多森為財政部國家銀行事務所會辦、中國銀行籌備主任、總裁等職。1913年6月,被袁任命為安徽都督兼民政長(相當於省長),旋遇二次革命,被軟禁,後逃回北京。袁又任命他為參政院參政,後因梁士詒出任財政總長,粵係得勢,孫失勢辭職。直到1915年周學熙第二次出任財政總長時,孫也出任官商合股的通惠實業公司總裁,此後歷任中孚銀行、中國銀行總裁。徐世昌曾對北洋實業和理財人物作過如下評論:
就財政方麵言,項城在北洋以周學熙、孫多森為主幹。周學熙係建德周馥之子,孫多森係壽州孫家鼐本家,皆有深厚淵源,其在北洋辦理啟新洋灰、開灤煤礦公司,成效卓著,根據實業而言財政,自然較為踏實,故項城信任之。以其為皖人,故曰皖係(當時並無派係,因後來有粵係,乃有此稱)。梁士詒也是項城屬意之人,清末在郵傳部即暫露頭角,後又掌握交通銀行,於交通具有歷史(淵源)。辛亥議和,項城利用其與唐紹儀、伍廷芳聯繫,梁則依靠交通銀行,為項城公私兩方麵籌挪款項,項城也驅使他,然而個中秘密,不是他所能知道的。他以(總統)府秘書長地位而擴張其財政勢力,於是有“梁財神”之稱,其部下葉恭綽、趙慶華等也都是一時的人才,於是形成了交通係,因為他們是廣東人,所以稱為粵係。其實項城所親信者,仍然是周學熙一派。73
袁世凱接手北洋之後,處處以李鴻章的衣缽傳人自居,行政上也效法老李大辦洋務新政。“(袁)公一意整飭內政外交,撫輯創殘,重謀建設,氣象煥然一新。市容規劃,街衢整治,全以文明各國都市規模為法,開全國進化之先基。論維新者,莫不奉天津為圭臬了74。”國外史學界對北洋新政有很高的評價,而以往國內研究近代史者,往往略過不提,頗失史家之風範。其實中國近代改良主義運動,其聲勢固然不如激進的變法和轟轟烈烈的革命,但卻在實際上悄然而穩步地推動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其於中國貢獻孰多孰少,後人自會有公允的評價。現在袁世凱已死去了近百年,應該是放棄仇恨偏頗的心態,心平氣和併力求客觀地回顧歷史、評價人物的時候了吧。
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亡,這是老掉牙的歷史箴言了吧,但是口頭上承認容易,實踐中做到很難。原因多種多樣,與人的胸懷、見識、抱負、個性、好惡等等全都有關係。能得人才者必在上述諸方麵素質良好,天生是做大事的“卡裏斯瑪式”的人物,袁世凱無疑是這類人物中的佼佼者。直隸在戰後,百廢待興,在廢墟上建設新政,最缺的就是人才,袁世凱為此還同資望高於他的改良派的老輩人物張之洞,展開過人才競爭呢。
光緒宣統之交,中國政治形質,正在起重大變化,所謂“新政”,所謂“憲政”,已非純八股出身之官僚所能應付,故重用留學生,漸漸成為風氣。開其先者,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第一批留學生考試及第之翰林金邦平,即為袁的幕賓。張南皮(即張之洞)於袁雖有微詞,但羅致幕府人才,亦不甘居袁之後,……隻是南皮雖喜歡接納士流,而為儒家“不黨”之說所蔽,保薦人才,極取嚴格主義,故懷有政治抱負者,多舍張而就袁。75
張之洞是同治二年(1863)的老進士,自命為李鴻藻、翁同騄之後的清流領袖,多年出任封疆大吏,在李鴻章死後,資望無人能望其項背,所以自視甚高,架子極大。胡思敬曾論及張何以難在人才上與袁世凱競爭的原因。
之洞自任京官起,直到入參軍機大政,舉薦提拔人才不過道府丞參的位置而已。因此熱中功名又有才能的人不太依附於他。再有性驕好諛,士人登門求見者,有去七八次不得接見一次的;或引到花廳等候,一等數小時見不著麵;或雖見麵,略為詢問數語就打哈欠呼人端茶送客。幕僚侍立稟白公事,小有失誤,嗬責之聲已達於戶外。因此君子也都望風遠避,平時賞識提拔的僅是一二個浮華淺露的人士而已。76
而在袁世凱那裏則大不相同,“出其門者,用不了二三年就能出掌方麵。”胡思敬稱之為“北洋捷徑”,並舉例說明:
光緒末年,熱中功名者用以獵取富貴的捷徑有二個:一個是商部,載振為主;一個是北洋,袁世凱為主。全都是內靠奕級借二楊(二楊,即楊士驤、楊士琦兄弟)為交通的樞紐。袁世凱初蒞北洋時,梁敦彥才任天津海關道,淩福彭任天津知府,朱家寶任天津知縣,楊士驤、趙秉鈞均以道員在直隸候補。不過二三年,敦彥官至尚書,家寶、士驤均位列節鎮,福彭升藩司,秉鈞內召為警部侍郎。其非北洋官吏攀附而起者,嚴修以編修在籍辦天津學堂,遂擢升為學部侍郎;馮汝в朧攬聯姻,遂擢升為江西巡撫;吳重熹為世凱府試受知老師,遂擢升為河南巡撫。唐紹儀以前隨從世凱駐朝鮮,甲午之變,出死力保護袁歸國,所以對他更好。既奪取盛宣懷的路政交他主持,郵傳部設立,又用他為侍郎,一手把持部務,案卷合同全由他收藏,尚書張百熙雖與世凱是親家,也不能與之抗衡呢。紹儀既得誌,又引用其同鄉梁如浩、梁士詒、陳昭常等,全都位列顯要。士驤又援引其弟士琦入商部。……世凱不由科目出身,遇到投帖子稱門生者,大為高興,必著力提拔。定成晚入其門,也出掌了大理院。在他勢力興盛時,端方、陳夔龍、陳璧、袁樹勛等沒有不依附於他的。77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