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縣人,楊士驤之弟。光緒壬午年(1882)舉人,後以道員身份在直隸試用,1901年隨李鴻章入京和談,擔任李鴻章與另一“全權大臣”慶親王之間的聯絡員。盡管二位“全權”之間心存芥蒂,由於他富於機變,巧於周旋,故李、慶雙方都很賞識他,這在官場中是需要高難技巧的。李鴻章去世後,杏城向新總督進獻“運動親貴,掌握政權”的方略,成為袁的公共關係特使,專司官場幕後交際,尤其是在結交慶親王等滿族親貴重臣、李蓮英等宮廷內侍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袁世凱以他為督署洋務總文案,倚畀極重,“事無巨細,盡以谘商60”,有“智囊”之稱。後來的南北議和、洪憲帝製等重大事件,他都是重要的策劃和參與者,是袁世凱主要的謀臣策士之一。
袁世凱對楊的評語是:“誌慮沉毅,操守謹嚴61”,“心精力果,體用兼賅62”。所以袁常把一些難辦的事情交給他辦理,如從俄國人手中接收關外鐵路,接收盛宣懷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事業,南北和議,籌辦帝製等等,他也隨袁一路高升,由候補道員而關內外鐵路總辦、輪船招商局總辦、京張鐵路幫辦、商部右參議、右丞(副部長)兼會辦電政大臣、官製編製館提調等要職。民國以後,楊很長一段時間留在江南為袁從事幕後活動,後來回京擔任政事堂左丞(相當於副國務卿),是洪憲帝製的主要策劃者。
這樣一個專幹幕後勾當的人,一般人會以為其為人十分不堪,孰知他卻是一個滿腹詩書,才華卓越的才子呢。陳浣一《睇向齋密錄》說他“居恆言笑不苟,竟日端坐閱書,無惰客。不事交遊,朋輩同僚酒食遊戲相徵逐,不與也。”“工詩古文辭,…於史喜《通鑑》,於詩喜工部(杜甫)、玉?(李商隱)、臨川(王安石)、遺山(元好問),於小說家言喜《世說新語》。”公務之餘,最喜歡的就是讀書自娛,而不事交遊與酒食徵逐63。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楊杏城手不釋卷,自然滿腹經綸,氣象高雅,民國初年的名記者黃遠庸就稱其為“有哲學思想的官僚”;很俗的事情經他的手辦理,品位也高了,而且遊刃有餘。這是一個其行為與個性存在很大反差的人物,是我們在讀歷史時所要特別注意的。
梁士詒(1869—1933),字翼夫,號燕蓀,廣東三水人。梁士詒與梁啓超同學於佛山書院,光緒已醜年(1889)恩科,二梁同榜中舉。次年會試,梁士詒落榜,回鄉途中,廣購西書,從此開始研究財政、河渠、農業等實用知識。甲午年(1894)再試,中進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後入國史館供職。1903年,清廷首開經濟特科,梁氏應考,成績突出,被擬為一等第一名,然而複試時竟遭人中傷,說他是梁啓超之弟,連名字都起成“梁頭康尾”(康有為名祖詒),其人品可知,因而大為慈禧所不悅,遂落第。梁氏經此蹉跌,心灰意冷,孰不知峰迴路轉,另有遇合。袁世凱為在直隸推行新政,正急於延攬人才,經時任天津海關道的同鄉唐紹儀推薦,袁遂聘梁為北洋編書局總辦,主持北洋兵書的譯纂。梁氏由此結識袁世凱,並與“北洋群帥,類有相知之雅。”但梁在袁世凱幕府為時僅一年,次年唐紹儀被清廷委派為議藏約全權大臣,唐奏調梁為參贊,12月隨同出國辦理交涉,歷時將近一年,回國後被任命為鐵路總文案,參與中日東三省(日俄戰爭)善後交涉。1906年春,以辦理外交得力,梁氏奉旨以五品京堂候補,在外務部參丞上行走。唐紹儀接替盛宣懷督辦鐵路總公司,梁協助唐裁撤公司,歸併商部。同年10月,清廷改革官製,設立郵傳部,統管鐵路、輪船、電報、郵政,梁氏負責接收鐵路事宜,後成為五路(鐵路)提調。陳璧任郵傳部尚書期間,梁建議設交通銀行,官商合辦,以總理輪路郵電四政,收回利權,經奏準施行,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北洋另一大財政金融集團——交通係,梁士詒則為此集團的領袖人物。梁士詒在北洋的時間雖短,但卻是在唐紹儀、陳璧64等北洋集團重要成員的卵翼下成長發跡的,為北洋與南洋(即盛宣懷集團)爭奪實業和財政金融大權的鬥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而受到袁的賞識和倚重,並在政權更迭之際和民國之初成為袁世凱集團的重要成員和“財神”65。
張一鮕(1867—1943),字仲仁,江蘇蘇州人,晚年號“古紅梅閣主”。張早年傾向維新,光緒辛已年(1881),年方十四就於鄉試中名錄副榜,次年8月考中舉人,與李鴻章養子李經方為同年,此後以坐館課徒為生。癸卯年(1903)在首期經濟特科考試中名列第二,主考官為張之洞,對其以亞當?斯密《原富》所言“引證周詳”,極為欣賞,錄取後即擬分發湖北,而“袁世凱當時方開府北洋,欲收羅人才,因……與文襄(即張之洞,文襄是其諡號,為尊稱)力爭,遂分直隸,為仲仁與袁遇合之始。到省僅數日,即委任仲仁為督署文案,與阮忠樞、於式枚、傅增湘、金邦平諸公,同見信任66。”所以,張是袁從張之洞手中奪來的人材,故愛惜非常,沒有按慣例分發到地方作知縣,而是一開始就放在自己身邊觀察任用。張一鮕幹得也很勤奮,“從早到晚,整理份內的公牘,時刻不停。其書寫文案,既工整又敏捷,往往他人數百言表達不完的事情,他僅用幾十言即可了結。偶爾晚間,袁(世凱)找不到想找的幕友,看到仲仁仍在自己的房間中辦公,於是召他來談話,命他起草文稿,於是對坐疾書,十餘稿立就。人們誇讚他是枚皋67,自那時起常參與機密,併兼任河防同知。”袁就任軍機大臣後,“更倚重仲仁,批答草擬(文稿)多出於其手68。”袁世凱罷官下野之後,張回南方,輾轉於浙江、江蘇巡撫幕府中作總文案。袁世凱復出後召張回到身邊,任機要秘書,“時政事堂秘書長為梁士詒,仲仁為秘書,位居梁下,而機要事全交予仲仁辦理,設機要局,遂簡任為局長69。”
張一鮕為人正直,雖為袁世凱所信任,參與機要,但並不攀附求榮,他不贊成搞帝製,被從機要局調任教育總長,看似高升,實際上受到袁的疏遠,但在袁世凱失敗後,並不標榜自己,而是多作恕詞為袁辯解,可謂是袁世凱的“誠臣”。
於式枚(1859—1915),字晦若,廣西賀縣人。光緒庚辰年(1880)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任兵部主事;後入李鴻章幕府,任總文案多年,老李遺折及保舉袁世凱的附片即出自他的手筆。李鴻章去世後,他繼續留在北洋幕府做文案。後來由袁世凱保舉,歷任督辦政務處幫辦提調、京師大學堂總辦、譯學館監督、鴻臚寺少卿、廣東學政、廣西提學使等職。1907年出任郵傳部侍郎(副部長),後出使德國,任考察憲政大臣,歸國後歷任吏部、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諸職;民國後退居青島,以遺老自居,後被袁任為參政院參政,(未到任),旋因病去世。
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晚年號藏園居士,四川江安人。光緒戊戌年(1898)進士,入選庶吉士,散館後任翰林院編修;後出任貴州學政,又返直隸任道員,為袁世凱羅致入幕任文案,後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成為袁世凱辦學方麵的助手。學部成立後,嚴修調任侍郎,傅接任直隸提學使(相當於原來的學政),“治事詳慎,頗調停新舊學”。其為人“恂恂儒雅,不隸黨派70”。曾隨唐紹儀參與南北和議,民國以後歷任約法會議議員、肅政廳肅政使、教育次長、總長等職。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出任總統府顧問,後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委員兼圖書館館長。此後,傅增湘即長期從事版本目錄學之研究,是近代著名的藏書家和版本學家。
</br>
袁世凱對楊的評語是:“誌慮沉毅,操守謹嚴61”,“心精力果,體用兼賅62”。所以袁常把一些難辦的事情交給他辦理,如從俄國人手中接收關外鐵路,接收盛宣懷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事業,南北和議,籌辦帝製等等,他也隨袁一路高升,由候補道員而關內外鐵路總辦、輪船招商局總辦、京張鐵路幫辦、商部右參議、右丞(副部長)兼會辦電政大臣、官製編製館提調等要職。民國以後,楊很長一段時間留在江南為袁從事幕後活動,後來回京擔任政事堂左丞(相當於副國務卿),是洪憲帝製的主要策劃者。
這樣一個專幹幕後勾當的人,一般人會以為其為人十分不堪,孰知他卻是一個滿腹詩書,才華卓越的才子呢。陳浣一《睇向齋密錄》說他“居恆言笑不苟,竟日端坐閱書,無惰客。不事交遊,朋輩同僚酒食遊戲相徵逐,不與也。”“工詩古文辭,…於史喜《通鑑》,於詩喜工部(杜甫)、玉?(李商隱)、臨川(王安石)、遺山(元好問),於小說家言喜《世說新語》。”公務之餘,最喜歡的就是讀書自娛,而不事交遊與酒食徵逐63。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楊杏城手不釋卷,自然滿腹經綸,氣象高雅,民國初年的名記者黃遠庸就稱其為“有哲學思想的官僚”;很俗的事情經他的手辦理,品位也高了,而且遊刃有餘。這是一個其行為與個性存在很大反差的人物,是我們在讀歷史時所要特別注意的。
梁士詒(1869—1933),字翼夫,號燕蓀,廣東三水人。梁士詒與梁啓超同學於佛山書院,光緒已醜年(1889)恩科,二梁同榜中舉。次年會試,梁士詒落榜,回鄉途中,廣購西書,從此開始研究財政、河渠、農業等實用知識。甲午年(1894)再試,中進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後入國史館供職。1903年,清廷首開經濟特科,梁氏應考,成績突出,被擬為一等第一名,然而複試時竟遭人中傷,說他是梁啓超之弟,連名字都起成“梁頭康尾”(康有為名祖詒),其人品可知,因而大為慈禧所不悅,遂落第。梁氏經此蹉跌,心灰意冷,孰不知峰迴路轉,另有遇合。袁世凱為在直隸推行新政,正急於延攬人才,經時任天津海關道的同鄉唐紹儀推薦,袁遂聘梁為北洋編書局總辦,主持北洋兵書的譯纂。梁氏由此結識袁世凱,並與“北洋群帥,類有相知之雅。”但梁在袁世凱幕府為時僅一年,次年唐紹儀被清廷委派為議藏約全權大臣,唐奏調梁為參贊,12月隨同出國辦理交涉,歷時將近一年,回國後被任命為鐵路總文案,參與中日東三省(日俄戰爭)善後交涉。1906年春,以辦理外交得力,梁氏奉旨以五品京堂候補,在外務部參丞上行走。唐紹儀接替盛宣懷督辦鐵路總公司,梁協助唐裁撤公司,歸併商部。同年10月,清廷改革官製,設立郵傳部,統管鐵路、輪船、電報、郵政,梁氏負責接收鐵路事宜,後成為五路(鐵路)提調。陳璧任郵傳部尚書期間,梁建議設交通銀行,官商合辦,以總理輪路郵電四政,收回利權,經奏準施行,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北洋另一大財政金融集團——交通係,梁士詒則為此集團的領袖人物。梁士詒在北洋的時間雖短,但卻是在唐紹儀、陳璧64等北洋集團重要成員的卵翼下成長發跡的,為北洋與南洋(即盛宣懷集團)爭奪實業和財政金融大權的鬥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而受到袁的賞識和倚重,並在政權更迭之際和民國之初成為袁世凱集團的重要成員和“財神”65。
張一鮕(1867—1943),字仲仁,江蘇蘇州人,晚年號“古紅梅閣主”。張早年傾向維新,光緒辛已年(1881),年方十四就於鄉試中名錄副榜,次年8月考中舉人,與李鴻章養子李經方為同年,此後以坐館課徒為生。癸卯年(1903)在首期經濟特科考試中名列第二,主考官為張之洞,對其以亞當?斯密《原富》所言“引證周詳”,極為欣賞,錄取後即擬分發湖北,而“袁世凱當時方開府北洋,欲收羅人才,因……與文襄(即張之洞,文襄是其諡號,為尊稱)力爭,遂分直隸,為仲仁與袁遇合之始。到省僅數日,即委任仲仁為督署文案,與阮忠樞、於式枚、傅增湘、金邦平諸公,同見信任66。”所以,張是袁從張之洞手中奪來的人材,故愛惜非常,沒有按慣例分發到地方作知縣,而是一開始就放在自己身邊觀察任用。張一鮕幹得也很勤奮,“從早到晚,整理份內的公牘,時刻不停。其書寫文案,既工整又敏捷,往往他人數百言表達不完的事情,他僅用幾十言即可了結。偶爾晚間,袁(世凱)找不到想找的幕友,看到仲仁仍在自己的房間中辦公,於是召他來談話,命他起草文稿,於是對坐疾書,十餘稿立就。人們誇讚他是枚皋67,自那時起常參與機密,併兼任河防同知。”袁就任軍機大臣後,“更倚重仲仁,批答草擬(文稿)多出於其手68。”袁世凱罷官下野之後,張回南方,輾轉於浙江、江蘇巡撫幕府中作總文案。袁世凱復出後召張回到身邊,任機要秘書,“時政事堂秘書長為梁士詒,仲仁為秘書,位居梁下,而機要事全交予仲仁辦理,設機要局,遂簡任為局長69。”
張一鮕為人正直,雖為袁世凱所信任,參與機要,但並不攀附求榮,他不贊成搞帝製,被從機要局調任教育總長,看似高升,實際上受到袁的疏遠,但在袁世凱失敗後,並不標榜自己,而是多作恕詞為袁辯解,可謂是袁世凱的“誠臣”。
於式枚(1859—1915),字晦若,廣西賀縣人。光緒庚辰年(1880)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任兵部主事;後入李鴻章幕府,任總文案多年,老李遺折及保舉袁世凱的附片即出自他的手筆。李鴻章去世後,他繼續留在北洋幕府做文案。後來由袁世凱保舉,歷任督辦政務處幫辦提調、京師大學堂總辦、譯學館監督、鴻臚寺少卿、廣東學政、廣西提學使等職。1907年出任郵傳部侍郎(副部長),後出使德國,任考察憲政大臣,歸國後歷任吏部、學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諸職;民國後退居青島,以遺老自居,後被袁任為參政院參政,(未到任),旋因病去世。
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晚年號藏園居士,四川江安人。光緒戊戌年(1898)進士,入選庶吉士,散館後任翰林院編修;後出任貴州學政,又返直隸任道員,為袁世凱羅致入幕任文案,後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成為袁世凱辦學方麵的助手。學部成立後,嚴修調任侍郎,傅接任直隸提學使(相當於原來的學政),“治事詳慎,頗調停新舊學”。其為人“恂恂儒雅,不隸黨派70”。曾隨唐紹儀參與南北和議,民國以後歷任約法會議議員、肅政廳肅政使、教育次長、總長等職。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出任總統府顧問,後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委員兼圖書館館長。此後,傅增湘即長期從事版本目錄學之研究,是近代著名的藏書家和版本學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