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敬是舊派文人,對張、袁二位新派官僚存有成見,所以說的難免過分。其實直隸總督常駐天津,北京朝廷裏用什麽人,他可以運動,可以舉薦,但決定權在太後那裏,胡所列舉的那些人都是因能力出眾,治績非凡而快速升遷的。但胡的話也明白道出了張、袁二人在用人上的不同風格。張重資格出身(也就是今天的學歷),對人求全責備;袁則不拘出身、不論資格,不分地域,不限流品,上至翰林進士,下至販夫走卒,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惟才能是舉,恨不得全天下的人才都為我所用。其辦法說穿了也非常簡單,就是不吝惜金錢權位,推舉拔擢下屬不遺餘力。在歷史上,這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如漢高祖、漢武帝、曹操等的一貫做法,放在他們身上,被當作用人不拘一格的美談;而在袁世凱這裏,則被稱為“濫交汙取”,其實袁世凱用的也都是一時的人傑,區別在於曹操把皇帝留給兒子作而且作成了,袁世凱則是自己作結果失敗了。成則英雄敗則寇,一樣的作為,就有了如此不同的評價。袁世凱的做法在領導學上應該是一種啟示:做領導人的不光要會用人,還要及時給下屬以機會,別人跟你幹才會覺得有奔頭。仕途上的人都是“政治人”,本能地追求升遷,跟著袁世凱幹有奔頭、升官快,北洋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就是這樣來的。


    說到袁世凱的用人,北洋時期又有新的特點,一是大量使用留學生,一是大量聘用外國顧問。袁世凱作過駐外使臣,深知懂外語、通外情的人材的重要,所以一直非常注重羅致留學生。在他的北洋新班底當中,留過學的人員不在少數,這裏擇其較重要者略作介紹。


    唐紹儀(1860—1938),字少川,廣東香山人。唐紹儀是曾國藩、李鴻章發起的、同治年間由容閎帶去美國留學的那幾批官費幼童留學生中的一個,是留學生的老前輩了。少川出國那年(1871)才十三歲,先入康乃狄克州立中學,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攻讀文科。光緒七年(1881),朝廷擔心孩子們從小到大地在美國生活、學習,最終會被“洋化”,於是提前召回,中斷學業也在所不惜。少川回國後讀了一段書,次年就作為北洋選派朝鮮的海關會辦、德國人穆麟德的秘書前往朝鮮,這時他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


    1884年,朝鮮爆發了日本人和開化黨策動的“甲申政變”,王室的親信大臣閔泳翊在宴會中被砍傷,混亂中被救到穆麟德的寓所。袁世凱聞變後立刻帶兵前往問詢,“及門有一人持槍當門,不聽入,意氣凜然。(袁)公勒兵稍退,詢其名,乃局員唐紹儀也,時由北洋幫辦稅務。公告以故,乃讓公入見78。”在這樣一種戲劇性的場麵中相識,想必給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年,袁出任清廷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大臣後,即調用唐紹儀為自己的秘書兼西文翻譯,成為追隨世凱最早的幕府人員。少川熟諳洋務,辦交涉老成練達,世凱倚之如左右手,回國述職奔喪期間,均委唐代攝其職。甲午中日開戰前夕,唐持槍隻身送袁世凱脫險,並在公署堅持到最後才避入英國公使館,乘英船回國,可以說是有勇有謀、忠於職守的幹才,也與袁世凱結下了患難生死之交。


    戰後,經李鴻章推薦,唐再赴朝鮮任總領事,繼袁之後辦理交涉。後因丁憂回國守製,服滿後投奔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以道員資格任山東交涉局總辦,協助袁世凱處理山東各地教案的對外賠償問題,在交涉中“再四駁斥”外方的非分要求,將洋人百餘萬索償金額壓減到十七萬九千兩,並順利了結全案,被袁世凱稱讚為“才識卓越,血氣忠誠,諳練外交,能持大體,確實是洋務中的傑出之員,環顧時流,實在是罕有其匹79。”袁繼任直隸總督後,唐隨之出任天津海關道的優缺,並通過與聯軍的談判順利收回了天津。


    1904年,英人榮赫鵬入侵西藏,強迫噶廈簽訂不平等條約,試圖分割西藏,清廷鑑於事態嚴重,特派唐紹儀為全權大臣前往印度加爾各答與英國人辦理交涉,但因英人的蠻橫無禮而中斷。次年回國後,唐出任外務部右侍郎(副部長),與英國公使薩道義在京重開談判,最終迫使英國與中國簽定條約,確認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袁世凱的舉薦和出色的外交才能使少川宦途順利,此後歷任京漢鐵路會辦大臣、會辦東三省事宜大臣、督辦滬寧鐵路大臣、會辦稅務處大臣併兼郵傳部左侍郎,集外交、鐵路、郵政、海關諸權於一身,僅次於北洋的袁世凱(袁世凱當時身兼九職),新政時期,二人因能力出眾而成為朝廷不斷加碼和鞭打的一對兒“快牛”。


    1907年,東北建省改製,唐外放為奉天巡撫,實行袁世凱聯英、美以製日、俄的方針,擬向英美大舉借債,開辦銀行、改革幣製、修築鐵路,但因日本的武力威脅而中輟。次年4月,美國國會議決退回部分庚子賠款,唐奉派以專使赴美致謝並交涉退款程序,並討論從美國大規模貸款的計劃。袁遭罷官回裏,唐回國後也被免去奉天巡撫職務,蟄居天津。武昌起義後,袁復出為內閣總理大臣,隨即召派唐紹儀以全權代表身份與南方代表伍廷芳展開和議談判,為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掃清了道路,唐也成為中華民國首屆內閣總理,二人之事業如日中天。然而巔峰後麵必定是下坡路,少川早年所受的美式教育此時發生了作用,他醉心於按西方的模式實行“責任內閣製”,同時為了協調南北關係,拉攏國民黨人積極參與共和建設,他還加入了同盟會。這就使醉心於集權的袁世凱不滿和疑心了,搞政治少川哪裏有世凱老道?唐被迫辭職,跑到上海搞保險業去了。後來因反對洪憲帝製,少川加入了反對派,又參與了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以後就和國民黨走到一起去了。但在與老領導分道揚鑣之前,唐紹儀是北洋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


    梁如浩(1863—1941),字孟亭,廣東香山人,少川的老鄉,也是與唐同批出洋的幼童留學生,撤回國後也留在北洋,1883年也作為穆麟德的隨員,到朝鮮籌設海關。1885年起成為袁世凱的幕僚,甲午戰爭時撤回國內,此後供職於鐵路,曾任北寧鐵路總辦。1902年袁世凱接掌直隸後,梁奉命接收關外鐵路,據說每月能給袁提供八十萬兩白銀,袁世凱在財政上深得其力80。此後中國進入鐵路大開發建設時期,梁也任職於各線鐵路和各地海關道,後來先後擔任外務部參、丞、郵傳部侍郎等職。民國以後出任唐紹儀內閣的外交總長,因不願簽訂喪權辱國的外蒙條約而辭職。


    唐梁二人之外,袁世凱夾袋中老輩的“幼童留學生”還有詹天佑、吳仰曾、屈永秋等人。通過他們,不少廣東籍的官僚和新留學生加入了世凱的北洋班底。如上文提到過的梁士詒。再如梁敦彥(1857—1924),字崧生,廣東順德人。留美一期幼童生,後入耶魯大學,撤回後分發福州船政學堂,在北洋任職於天津電報學堂;此後一度任兩廣、湖廣督署文案,1904年任漢陽海關道,旋繼唐紹儀接任天津海關道。1907年後歷任外務部侍郎、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會辦稅務大臣等要職。袁世凱復出後,任內閣外務部大臣,民國後歷任政治會議議員、交通總長等要職。又如淩福彭,廣東番禺人,歷任天津知府、天津工藝局及習藝所督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直隸布政使。陳昭常,廣東新會人,光緒甲午年進士,後由翰林院編修外放廣西,因與岑春煊不和,改官直隸,由唐紹儀援引加入北洋班底。後歷任吉林知府、關內外鐵路督辦、郵傳部左丞,後官至吉林巡撫、都督兼民政長(即省長)等職。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世凱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憶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憶江並收藏袁世凱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