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在朝鮮的行動步驟來看,清廷以往的失誤被抓住作為其侵略行動的外交掩護十分明顯。日本在誘使清廷出兵後,立即以保護使館商民的名義出兵朝鮮,而後要求共同會剿東學黨,再後提出日中共同改革韓國內政,其藉口均出於《天津條約》的有關規定;在遭到清廷拒絕後,遂依仗優勢兵力,強力迫使朝鮮“改革內政”,實即建立親日政府,再以此政府之名義否認朝鮮為清屬國,並請求日本代為驅逐在朝清軍,其根據則是自《江華條約》起,日本就從未承認過朝為中國的藩屬,而這恰恰是當年(1875年)中日交涉時清廷放棄宗主國責任,讓日本鑽了空子所致。其顢頇可嘆,其慘敗亦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在清廷軍事觀望,寄希望於列強的外交調停之際,身在一線的袁世凱已覺察到苗頭不對。麵對源源不斷開到漢城的日軍,他感到中日之較量將由外交轉為軍事,而他赤手空拳,單憑口舌已難有作為,遂於6月18日(舊曆五月十五日)致電駐軍牙山的葉誌超:
日人跳梁,意在防我,強行以大兵入我藩國首都,終將相機狡猾圖謀。我方如一振作,日方必自衰落。隻是派兵的來意,在保局息事,殊無可奈何。麾下不妨先散播進軍漢城的聲勢而不必馬上開進,看其如何轉變態度?
袁的意圖是要葉虛張聲勢,作出欲進兵漢城的樣子,使自己對日交涉有所倚恃,無奈葉怕刺激日本,並不響應。李鴻章一再指示袁與日使大鳥交涉,要求日本停止增兵朝鮮,其實,武力控製朝鮮已是日本既定國策,正全力貫徹執行,豈是袁世凱所能阻止的?袁同日致電北洋,陳述其所處的外交困境:“凱屢次與之協商,均反覆無常,極為可恨,恐怕非口舌所能爭”;袁聯絡各國駐漢城外交官共同詰問大鳥日本增兵之事,“然而日本氣勢甚為兇悍,各國官員一時亦無可奈何。”至此,袁世凱已完全意識到事態已發展到實力較量階段,而清廷政策是“保局息事”,有軍隊也不能使用,瘸了軍事這條腿,在日軍環伺的漢城,單憑口舌之爭已不可能有何作為,如果堅持和局,也不是在漢城所能解決的:“屢次努力勸阻大鳥毋令增兵來漢城,他已答應,然而前言俱食,後言何可再信?況且日本政府意在威脅韓國,大鳥自己不能做主,難以口舌爭講,似應先調南北水師迅速前來嚴加防備,繼續準備陸軍;一麵電令汪(駐日公使)商辦,並由總署酌請駐華各公使調處,或不致很快破裂72”。
此後袁在朝鮮的作用便局限於收集情報、指導親華的朝鮮政府官員如何應付日本的壓迫等方麵。起初朝鮮政府的對日交涉,還經常與袁磋商討教,袁也能由此獲取日本方麵的情報轉達清廷;但隨著日軍逐步控製了仁川、漢城,政府也逐漸為親日派所控製,靠日本擺脫清廷控製,自主獨立的言論大興,袁在這方麵亦難有作為了。據曾在朝鮮袁世凱官邸做文案的沈祖憲追記,當時日本人確有假手東學黨人除掉袁世凱的跡象:
時東學黨人必欲害公,藉日兵勢力,伺察周密,以至於不能出使館一步。使館薪米缺乏,幕僚皆託故潛遁。文牘電報,(袁)乃以一身兼之。73
東學黨人之所以仇恨袁世凱,是因袁在鎮壓東學黨起義過程中,一直充當朝鮮政府的主心骨和軍師;日本則有甲申政變被袁挫敗的舊恨,袁被派駐朝鮮之初,日本就反對,“謂彼曾帶隊在韓殺敗日兵者,顯非睦誼”。袁在任十年,關係網遍布朝野,日本欲控製朝鮮,非祛除袁的影響不可,但袁有外交人員身份,日人不便公開出麵,而假手亂黨暴民則易於掩飾。總之,袁此時所處的環境已是殺機四伏。
6月30日(舊曆五月二十七日),袁世凱在得知朝鮮在日本脅迫下已正式照會大鳥,申明朝鮮為自主國家,非清廷之屬國的消息後,致電李鴻章,在報告這一消息後,提出了撤退回國的請求:“聽說大鳥擬照公法來作梗,依例派兵押解凱出境。果真如此則恥辱甚大。(現在)隻可依照萬國(公法)使節條例,送文通知照會韓國,回國稟商,請兵伐韓。”袁的考慮是,朝不承認為清屬國,他這個宗主國派駐朝鮮的“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名義就不被承認,日本可按國際公法,以“職名均舛”為藉口派兵將他遞解出境,如此則不但使他,而且使國家受辱蒙羞,不如主動撤回,另作他圖。清廷當時認為,朝鮮自立“究無實據,袁若馬上歸國,日本又將引為口實”,不予同意;李鴻章遂電令袁“要堅貞,勿怯退74。”
袁世凱在朝鮮縱橫捭闔十二年,在軍事、外交上都是占盡風頭的人物,袁在監控朝鮮王室、政府外,還通過操縱其在朝政府內的關係,百般阻撓列強們滲透、控製朝鮮的圖謀,因此深為列強們尤其是日、俄所嫉恨。如今坐困危城,其心境之焦慮恐懼可想而知。隨著漢城局勢日益緊張,袁不顧總署和李鴻章的勸阻,自6月29日起,連續致電北洋,陳述目前困境,要求撤退回國。李鴻章對此不置可否,隻是將其電文轉陳總署,但不表態的本身就是一種態度,表明李對袁在關鍵時刻沉不住氣的表現不以為然。7月4日,總署復電指示李鴻章,“袁道想馬上降旗回國,反而好像與日本國失和,辦法倉促有失國體,希望速發電製止,萬勿輕舉妄動”;李將電稿轉發袁世凱,自己隻加了“應遵辦”三字。次日鑑於形勢嚴峻,袁再電北洋,詳細報告目前情勢和自己的分析:
外交“雙簧” [五]
日兵萬人分守漢城,四路各要害及我軍由陸地前來(漢城)之路均置炮埋雷,每日由水路運彈丸、雷械甚多,兵帳、馬廄架備多處,觀其舉動,不但無撤兵息事意,似將有大兵續至。日本蓄謀已久,其誌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聽;如隻調處,恐無益,徒誤我軍機。日雖答應不先開釁,然而削除我宗藩體製,控製韓國內政,自難以坐視,阻止他即爭端自我挑起。日本狡詐,以大兵來,豈肯空手回去?要想尋釁,何愁找不到機會?葉軍居於牙(山)難以接濟。日本一再加兵,(意圖)顯露無忌,應迅速派兵,全以商船載往鴨綠江或平壤下船,以待大舉。韓國既報稱匪平,我先撤亦無損害,況且天津條約日本已經違反,我應自行其事。若以牙(山)駐軍與日本持續到來之兵相持,爭端一開,連退路都沒有了。
從袁此封電稿中可看出,他已看出除非清廷放棄其在朝權益,戰爭勢不可免。所謂列強調處隻會“徒誤我軍機”;日本既已決心強占朝鮮,中國要麽主動撤軍,要麽立刻增兵備戰,別無其他選擇。用兵就必須製敵機先,無須顧忌由哪一方開釁。根據這一分析判斷,袁再次向李鴻章請求撤使回國:
凱在此已無辦法,徒受困辱,擬赴津麵稟詳情,佐籌和戰。倘蒙允許即刻成行,以唐守(即唐紹儀)暫代。唐有膽識,無名望,日本也不忌恨他,打探消息,密謀助韓較易。乞速示。
但清廷仍不放棄通過列強調停解決朝鮮問題的幻想,7月7日,竟以聖旨的形式拒絕了袁的請求:“現在韓日情勢未定,袁世凱在彼可以常通消息,且與各國駐韓使臣商議事件亦較熟悉,著毋庸調回,欽此75。”袁一再請調回國,卻因為他在朝鮮人太熟,關係太多,無人能夠替代而屢屢為朝廷所拒絕,不由得急火攻心,發起燒來,袁馬上託病躺倒,委託唐紹儀代司其職76。袁的想法是,列強調停已不可恃,在朝外交亦不可能有何作為,戰爭勢將爆發,滯留險地,徒死無益。朝廷既以自己能幹而不放,現在病倒,可謂天從人願;自己不能堅持辦公,又有唐紹儀代替,或許上司會同意自己回國。兩天後,形勢更趨惡化,有駐韓國西方外交官遭到日軍毆打的事件發生,官邸的雇員因害怕日軍大多不再上班,袁再次致電李鴻章請求回國:
</br>
在清廷軍事觀望,寄希望於列強的外交調停之際,身在一線的袁世凱已覺察到苗頭不對。麵對源源不斷開到漢城的日軍,他感到中日之較量將由外交轉為軍事,而他赤手空拳,單憑口舌已難有作為,遂於6月18日(舊曆五月十五日)致電駐軍牙山的葉誌超:
日人跳梁,意在防我,強行以大兵入我藩國首都,終將相機狡猾圖謀。我方如一振作,日方必自衰落。隻是派兵的來意,在保局息事,殊無可奈何。麾下不妨先散播進軍漢城的聲勢而不必馬上開進,看其如何轉變態度?
袁的意圖是要葉虛張聲勢,作出欲進兵漢城的樣子,使自己對日交涉有所倚恃,無奈葉怕刺激日本,並不響應。李鴻章一再指示袁與日使大鳥交涉,要求日本停止增兵朝鮮,其實,武力控製朝鮮已是日本既定國策,正全力貫徹執行,豈是袁世凱所能阻止的?袁同日致電北洋,陳述其所處的外交困境:“凱屢次與之協商,均反覆無常,極為可恨,恐怕非口舌所能爭”;袁聯絡各國駐漢城外交官共同詰問大鳥日本增兵之事,“然而日本氣勢甚為兇悍,各國官員一時亦無可奈何。”至此,袁世凱已完全意識到事態已發展到實力較量階段,而清廷政策是“保局息事”,有軍隊也不能使用,瘸了軍事這條腿,在日軍環伺的漢城,單憑口舌之爭已不可能有何作為,如果堅持和局,也不是在漢城所能解決的:“屢次努力勸阻大鳥毋令增兵來漢城,他已答應,然而前言俱食,後言何可再信?況且日本政府意在威脅韓國,大鳥自己不能做主,難以口舌爭講,似應先調南北水師迅速前來嚴加防備,繼續準備陸軍;一麵電令汪(駐日公使)商辦,並由總署酌請駐華各公使調處,或不致很快破裂72”。
此後袁在朝鮮的作用便局限於收集情報、指導親華的朝鮮政府官員如何應付日本的壓迫等方麵。起初朝鮮政府的對日交涉,還經常與袁磋商討教,袁也能由此獲取日本方麵的情報轉達清廷;但隨著日軍逐步控製了仁川、漢城,政府也逐漸為親日派所控製,靠日本擺脫清廷控製,自主獨立的言論大興,袁在這方麵亦難有作為了。據曾在朝鮮袁世凱官邸做文案的沈祖憲追記,當時日本人確有假手東學黨人除掉袁世凱的跡象:
時東學黨人必欲害公,藉日兵勢力,伺察周密,以至於不能出使館一步。使館薪米缺乏,幕僚皆託故潛遁。文牘電報,(袁)乃以一身兼之。73
東學黨人之所以仇恨袁世凱,是因袁在鎮壓東學黨起義過程中,一直充當朝鮮政府的主心骨和軍師;日本則有甲申政變被袁挫敗的舊恨,袁被派駐朝鮮之初,日本就反對,“謂彼曾帶隊在韓殺敗日兵者,顯非睦誼”。袁在任十年,關係網遍布朝野,日本欲控製朝鮮,非祛除袁的影響不可,但袁有外交人員身份,日人不便公開出麵,而假手亂黨暴民則易於掩飾。總之,袁此時所處的環境已是殺機四伏。
6月30日(舊曆五月二十七日),袁世凱在得知朝鮮在日本脅迫下已正式照會大鳥,申明朝鮮為自主國家,非清廷之屬國的消息後,致電李鴻章,在報告這一消息後,提出了撤退回國的請求:“聽說大鳥擬照公法來作梗,依例派兵押解凱出境。果真如此則恥辱甚大。(現在)隻可依照萬國(公法)使節條例,送文通知照會韓國,回國稟商,請兵伐韓。”袁的考慮是,朝不承認為清屬國,他這個宗主國派駐朝鮮的“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名義就不被承認,日本可按國際公法,以“職名均舛”為藉口派兵將他遞解出境,如此則不但使他,而且使國家受辱蒙羞,不如主動撤回,另作他圖。清廷當時認為,朝鮮自立“究無實據,袁若馬上歸國,日本又將引為口實”,不予同意;李鴻章遂電令袁“要堅貞,勿怯退74。”
袁世凱在朝鮮縱橫捭闔十二年,在軍事、外交上都是占盡風頭的人物,袁在監控朝鮮王室、政府外,還通過操縱其在朝政府內的關係,百般阻撓列強們滲透、控製朝鮮的圖謀,因此深為列強們尤其是日、俄所嫉恨。如今坐困危城,其心境之焦慮恐懼可想而知。隨著漢城局勢日益緊張,袁不顧總署和李鴻章的勸阻,自6月29日起,連續致電北洋,陳述目前困境,要求撤退回國。李鴻章對此不置可否,隻是將其電文轉陳總署,但不表態的本身就是一種態度,表明李對袁在關鍵時刻沉不住氣的表現不以為然。7月4日,總署復電指示李鴻章,“袁道想馬上降旗回國,反而好像與日本國失和,辦法倉促有失國體,希望速發電製止,萬勿輕舉妄動”;李將電稿轉發袁世凱,自己隻加了“應遵辦”三字。次日鑑於形勢嚴峻,袁再電北洋,詳細報告目前情勢和自己的分析:
外交“雙簧” [五]
日兵萬人分守漢城,四路各要害及我軍由陸地前來(漢城)之路均置炮埋雷,每日由水路運彈丸、雷械甚多,兵帳、馬廄架備多處,觀其舉動,不但無撤兵息事意,似將有大兵續至。日本蓄謀已久,其誌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聽;如隻調處,恐無益,徒誤我軍機。日雖答應不先開釁,然而削除我宗藩體製,控製韓國內政,自難以坐視,阻止他即爭端自我挑起。日本狡詐,以大兵來,豈肯空手回去?要想尋釁,何愁找不到機會?葉軍居於牙(山)難以接濟。日本一再加兵,(意圖)顯露無忌,應迅速派兵,全以商船載往鴨綠江或平壤下船,以待大舉。韓國既報稱匪平,我先撤亦無損害,況且天津條約日本已經違反,我應自行其事。若以牙(山)駐軍與日本持續到來之兵相持,爭端一開,連退路都沒有了。
從袁此封電稿中可看出,他已看出除非清廷放棄其在朝權益,戰爭勢不可免。所謂列強調處隻會“徒誤我軍機”;日本既已決心強占朝鮮,中國要麽主動撤軍,要麽立刻增兵備戰,別無其他選擇。用兵就必須製敵機先,無須顧忌由哪一方開釁。根據這一分析判斷,袁再次向李鴻章請求撤使回國:
凱在此已無辦法,徒受困辱,擬赴津麵稟詳情,佐籌和戰。倘蒙允許即刻成行,以唐守(即唐紹儀)暫代。唐有膽識,無名望,日本也不忌恨他,打探消息,密謀助韓較易。乞速示。
但清廷仍不放棄通過列強調停解決朝鮮問題的幻想,7月7日,竟以聖旨的形式拒絕了袁的請求:“現在韓日情勢未定,袁世凱在彼可以常通消息,且與各國駐韓使臣商議事件亦較熟悉,著毋庸調回,欽此75。”袁一再請調回國,卻因為他在朝鮮人太熟,關係太多,無人能夠替代而屢屢為朝廷所拒絕,不由得急火攻心,發起燒來,袁馬上託病躺倒,委託唐紹儀代司其職76。袁的想法是,列強調停已不可恃,在朝外交亦不可能有何作為,戰爭勢將爆發,滯留險地,徒死無益。朝廷既以自己能幹而不放,現在病倒,可謂天從人願;自己不能堅持辦公,又有唐紹儀代替,或許上司會同意自己回國。兩天後,形勢更趨惡化,有駐韓國西方外交官遭到日軍毆打的事件發生,官邸的雇員因害怕日軍大多不再上班,袁再次致電李鴻章請求回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