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等在漢(城),日軍圍困月餘,視華仇甚,賴有二、三員勉可辦公,今均逃避。凱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於國事,痛絕。至能否邀恩拯救,或準赴義平待輪,乞速示。
唐紹儀亦於同日連發兩電請示李鴻章:“在漢城兩署辦公隻剩二人,今聞南北進兵,均馬上逃走,沒辦法挽留。儀一人譯電辦公斷難處理,袁道77有病又須照料,勢急情迫,乞速示。”又報告袁的病況:“袁道病日重,發高燒,心跳厲害,左肢痛不可耐。韓國事態危險已極,醫藥並乏,留漢城難望治癒,儀目睹心憂如焚。韓國事務以袁道最為熟悉,調回尚可就近商辦一切,無論和戰,當可圖報效。若棄置不顧,可惜。”李鴻章此次動了惻隱之心,就調回袁世凱一事電商總署,並於7月15日(舊曆六月十六日),奉旨調袁回國78。
袁接到電報,如逢大赦,連夜打點行裝乘船逃離漢城。葉恭綽曾撰文記敘此事:
先是,袁世凱……以道員為中國駐韓商務總辦,在東學黨起事前後,日本正橫行無忌,密謀殺袁,事為唐紹儀所知。唐時在中國駐韓海關任職,遂與稅務司穆倫德告之英國領事朱爾典請求援助。復得朱同意後,唐即於夜半手持兩槍兩刀,乘著雙馬,護送袁世凱到江邊,登上朱爾典所準備的英國兵艦,隨後把袁氏送回天津。計袁到江邊時,距日人密謀動手時間,才差十幾分鍾。79
葉恭綽所述,據說是唐紹儀親口告訴他的,應是事實,但亦不免有錯處。如此時朝鮮稅務司應為英人柏卓安,而非德人穆倫(麟)德,穆氏早於十年前即被免職調回中國海關了;而袁亦非在漢江乘英輪脫身,而是赴仁川乘清艦平遠號回的國。袁世凱自己的說法有所不同,但唐、袁均為當事人,所說不會有錯;但轉述人的話都是時隔幾十年後的回憶,難免有不準確之處。但日本人陰謀借東學黨人之手除掉袁世凱則是沒有疑問的。據他的女兒袁叔楨(即袁靜雪)回憶:
據他以後說起,當他準備回國的時候,忽然得到了一個秘密的情報,說是朝鮮的東學黨打算在他回國的途中派人謀殺他。他為了避免發生意外,便化了裝,改變了回國的路線,就這樣,他才得以安然脫險。80
袁走後四天,日本就策動了朝鮮的宮廷政變,強行建立親日政府,同日日軍還攻占了中國駐韓總理公署,唐紹儀避入英國總領事館。7月25日,日海軍突襲清軍運兵船,中日戰爭爆發。7月28日,駐朝清軍於成歡驛與北進的日軍發生激戰,唐紹儀亦在英人護送下,經仁川回國。李宗一所著《袁世凱傳》把袁在戰爭前夕的表現說成“臨陣脫逃”,有失公允。從上述所引資料可肯定,袁是堅持到正式調令下達後才離開的,袁一再要求撤退回國的理由也是正當和可以理解的。
但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內士大夫多把引發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袁世凱。如孫寶暄所撰《忘山廬日記》曾詳記其朋友宋恕81(即文中的“燕公”)對袁的評價,很能代表當時一般士大夫對袁世凱的看法:
燕公又雲:甲午之役,朝鮮無所謂東學黨。其事為袁世凱所虛造,而兩國因之釀戰禍,以至於割地賠款,使中國遭受嚴重恥辱,損傷元氣。……起初,袁世凱繼吳武壯82鎮撫朝鮮,頗幹預其政權,曾受人私托,強迫國王予以官職;或有私怨,亦強迫國王抓捕。國王有時沒按他的意思辦,世凱乃偽造國王謀叛書,上達於朝廷,陰謀廢立。國王亦上書詆毀袁而自我辯解。我國北洋大臣李鴻章聞而調停之,然信袁不疑。是年,朝旨以潘某代袁。袁聞而恐慌,乃電告北洋大臣說:朝鮮有東學黨將作亂,袁某宜暫留,不可歸,且請兵。北洋大臣信之,為遣葉誌超統一旅赴朝鮮。日本人聞之,懷疑中國將乘機滅亡朝鮮,奪其土地,也派兵前往。兩國兵皆至,東學黨不知所在。日本人遂正告於我國曰:朝鮮政秕民苦,我二國何不代為改革?朝鮮能自立,才不用擔心俄國人。朝廷不許曰:朝鮮,我屬國也。我都不幹預其內政,何況貴國乎?日本人復曰:貴國指朝鮮為屬國,朝鮮與我往來,未曾自言附屬貴國也。所請既不見納,則各行其是可已。戰禍遂開,中國由此一蹶不振。其後衛汝貴被誅殺了,葉誌超、龔照嶼進監獄了,李鴻章被解任入閣了,唯獨袁世凱置身於事外,而且奉命與聶功亭編練新軍,為朝廷倚重。不久,又巡撫山東,成為封疆大吏,也沒有人揭發他,不是很奇怪嗎!83
了解袁世凱在朝鮮實際作為的人不難看出,此番評論不過是局外人的道聽途說。說沒有吧還像有那麽點影子,說有吧又全然不是那麽回事,所謂望風捕影指的就是這種耳食之言。
袁在朝鮮是清廷政策的忠實執行者,而且是出色的執行者。出兵朝鮮是應朝政府的邀請,也是作為宗主國的清廷對其屬國的應盡義務。無論是否有東學黨起義的事件發生,中日在朝鮮早晚要兵戎相見,除非清廷主動放棄對朝鮮的控製,而這在當時絕無可能。李鴻章作為統帥自應為戰爭的失敗負責,衛、葉、龔對於敗戰朝鮮、遼東和旅順失守負有主要責任,受到懲處是理所當然的。清廷和李鴻章之所以不懲罰袁世凱,是因為他沒有錯處;之所以重用他,是因為他能力出眾。
固然,袁世凱不是君子,好用權術,但在波譎雲詭的外交戰場上,君子往往僨事,善用權術者則時常占得便宜,袁世凱、伊藤博文就是如此。權術是一種詭道,在政治、外交中有時不得不用;權術也是雙刃劍,迷信權術者最終會敗於權術。袁世凱在朝鮮以權術大行其道,嚐到了甜頭,此後事事偏好使用權術,形成了對權術的迷信。一種事業、一個團體,靠權術是難以維繫始終的,袁世凱日後眾叛親離的悲劇,偏好以術馭人是個重要的原因。然而有此偏好者,仍然舉目滔滔者皆是,袁之所作所為,或可為後來者戒吧。
注 釋
1薄獨詈枵氯集?電稿二》第174頁。
2蹦瞞氳攏原為德國駐天津領事。卸任後,適逢朝鮮壬午兵變平息後清廷幫辦朝鮮海關關務,經李鴻章推薦出任朝鮮商務協辦。
3輩渭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嶽麓書社版,第71頁。
4憊廷以:《中國近代史事日誌》(上),中華書局版,第780頁。
5薄獨詈枵氯集?譯署函稿》卷十七,第3333頁。
6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7薄獨詈枵氯集?譯署函稿》卷十七,第3348—3349頁。
8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9蓖上。袁所提出的“監國論”,實濫觴於張謇。張於1882年壬午兵變後即上書李鴻章,建議“對韓事,請援漢玄菟、樂浪郡例,廢為郡縣;援周例,置監國;或置重兵,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內政;或令自改,而為練新軍,連東三省為一氣。”參見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10薄獨詈枵氯集?電稿一》第347頁。
11薄獨詈枵氯集?譯署函稿》卷十六,第3302頁。
12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13蓖上。
</br>
唐紹儀亦於同日連發兩電請示李鴻章:“在漢城兩署辦公隻剩二人,今聞南北進兵,均馬上逃走,沒辦法挽留。儀一人譯電辦公斷難處理,袁道77有病又須照料,勢急情迫,乞速示。”又報告袁的病況:“袁道病日重,發高燒,心跳厲害,左肢痛不可耐。韓國事態危險已極,醫藥並乏,留漢城難望治癒,儀目睹心憂如焚。韓國事務以袁道最為熟悉,調回尚可就近商辦一切,無論和戰,當可圖報效。若棄置不顧,可惜。”李鴻章此次動了惻隱之心,就調回袁世凱一事電商總署,並於7月15日(舊曆六月十六日),奉旨調袁回國78。
袁接到電報,如逢大赦,連夜打點行裝乘船逃離漢城。葉恭綽曾撰文記敘此事:
先是,袁世凱……以道員為中國駐韓商務總辦,在東學黨起事前後,日本正橫行無忌,密謀殺袁,事為唐紹儀所知。唐時在中國駐韓海關任職,遂與稅務司穆倫德告之英國領事朱爾典請求援助。復得朱同意後,唐即於夜半手持兩槍兩刀,乘著雙馬,護送袁世凱到江邊,登上朱爾典所準備的英國兵艦,隨後把袁氏送回天津。計袁到江邊時,距日人密謀動手時間,才差十幾分鍾。79
葉恭綽所述,據說是唐紹儀親口告訴他的,應是事實,但亦不免有錯處。如此時朝鮮稅務司應為英人柏卓安,而非德人穆倫(麟)德,穆氏早於十年前即被免職調回中國海關了;而袁亦非在漢江乘英輪脫身,而是赴仁川乘清艦平遠號回的國。袁世凱自己的說法有所不同,但唐、袁均為當事人,所說不會有錯;但轉述人的話都是時隔幾十年後的回憶,難免有不準確之處。但日本人陰謀借東學黨人之手除掉袁世凱則是沒有疑問的。據他的女兒袁叔楨(即袁靜雪)回憶:
據他以後說起,當他準備回國的時候,忽然得到了一個秘密的情報,說是朝鮮的東學黨打算在他回國的途中派人謀殺他。他為了避免發生意外,便化了裝,改變了回國的路線,就這樣,他才得以安然脫險。80
袁走後四天,日本就策動了朝鮮的宮廷政變,強行建立親日政府,同日日軍還攻占了中國駐韓總理公署,唐紹儀避入英國總領事館。7月25日,日海軍突襲清軍運兵船,中日戰爭爆發。7月28日,駐朝清軍於成歡驛與北進的日軍發生激戰,唐紹儀亦在英人護送下,經仁川回國。李宗一所著《袁世凱傳》把袁在戰爭前夕的表現說成“臨陣脫逃”,有失公允。從上述所引資料可肯定,袁是堅持到正式調令下達後才離開的,袁一再要求撤退回國的理由也是正當和可以理解的。
但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內士大夫多把引發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袁世凱。如孫寶暄所撰《忘山廬日記》曾詳記其朋友宋恕81(即文中的“燕公”)對袁的評價,很能代表當時一般士大夫對袁世凱的看法:
燕公又雲:甲午之役,朝鮮無所謂東學黨。其事為袁世凱所虛造,而兩國因之釀戰禍,以至於割地賠款,使中國遭受嚴重恥辱,損傷元氣。……起初,袁世凱繼吳武壯82鎮撫朝鮮,頗幹預其政權,曾受人私托,強迫國王予以官職;或有私怨,亦強迫國王抓捕。國王有時沒按他的意思辦,世凱乃偽造國王謀叛書,上達於朝廷,陰謀廢立。國王亦上書詆毀袁而自我辯解。我國北洋大臣李鴻章聞而調停之,然信袁不疑。是年,朝旨以潘某代袁。袁聞而恐慌,乃電告北洋大臣說:朝鮮有東學黨將作亂,袁某宜暫留,不可歸,且請兵。北洋大臣信之,為遣葉誌超統一旅赴朝鮮。日本人聞之,懷疑中國將乘機滅亡朝鮮,奪其土地,也派兵前往。兩國兵皆至,東學黨不知所在。日本人遂正告於我國曰:朝鮮政秕民苦,我二國何不代為改革?朝鮮能自立,才不用擔心俄國人。朝廷不許曰:朝鮮,我屬國也。我都不幹預其內政,何況貴國乎?日本人復曰:貴國指朝鮮為屬國,朝鮮與我往來,未曾自言附屬貴國也。所請既不見納,則各行其是可已。戰禍遂開,中國由此一蹶不振。其後衛汝貴被誅殺了,葉誌超、龔照嶼進監獄了,李鴻章被解任入閣了,唯獨袁世凱置身於事外,而且奉命與聶功亭編練新軍,為朝廷倚重。不久,又巡撫山東,成為封疆大吏,也沒有人揭發他,不是很奇怪嗎!83
了解袁世凱在朝鮮實際作為的人不難看出,此番評論不過是局外人的道聽途說。說沒有吧還像有那麽點影子,說有吧又全然不是那麽回事,所謂望風捕影指的就是這種耳食之言。
袁在朝鮮是清廷政策的忠實執行者,而且是出色的執行者。出兵朝鮮是應朝政府的邀請,也是作為宗主國的清廷對其屬國的應盡義務。無論是否有東學黨起義的事件發生,中日在朝鮮早晚要兵戎相見,除非清廷主動放棄對朝鮮的控製,而這在當時絕無可能。李鴻章作為統帥自應為戰爭的失敗負責,衛、葉、龔對於敗戰朝鮮、遼東和旅順失守負有主要責任,受到懲處是理所當然的。清廷和李鴻章之所以不懲罰袁世凱,是因為他沒有錯處;之所以重用他,是因為他能力出眾。
固然,袁世凱不是君子,好用權術,但在波譎雲詭的外交戰場上,君子往往僨事,善用權術者則時常占得便宜,袁世凱、伊藤博文就是如此。權術是一種詭道,在政治、外交中有時不得不用;權術也是雙刃劍,迷信權術者最終會敗於權術。袁世凱在朝鮮以權術大行其道,嚐到了甜頭,此後事事偏好使用權術,形成了對權術的迷信。一種事業、一個團體,靠權術是難以維繫始終的,袁世凱日後眾叛親離的悲劇,偏好以術馭人是個重要的原因。然而有此偏好者,仍然舉目滔滔者皆是,袁之所作所為,或可為後來者戒吧。
注 釋
1薄獨詈枵氯集?電稿二》第174頁。
2蹦瞞氳攏原為德國駐天津領事。卸任後,適逢朝鮮壬午兵變平息後清廷幫辦朝鮮海關關務,經李鴻章推薦出任朝鮮商務協辦。
3輩渭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嶽麓書社版,第71頁。
4憊廷以:《中國近代史事日誌》(上),中華書局版,第780頁。
5薄獨詈枵氯集?譯署函稿》卷十七,第3333頁。
6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7薄獨詈枵氯集?譯署函稿》卷十七,第3348—3349頁。
8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9蓖上。袁所提出的“監國論”,實濫觴於張謇。張於1882年壬午兵變後即上書李鴻章,建議“對韓事,請援漢玄菟、樂浪郡例,廢為郡縣;援周例,置監國;或置重兵,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內政;或令自改,而為練新軍,連東三省為一氣。”參見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10薄獨詈枵氯集?電稿一》第347頁。
11薄獨詈枵氯集?譯署函稿》卷十六,第3302頁。
12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13蓖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