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曉得我前半部的功名事業是老師提挈的,似乎講到洋務,老師還不如我內行。不知我辦一輩子外交,沒有鬧出亂子,都是我老師一言指示之力。從前我老師從北洋調到南洋,我來接替北洋,當然要先去拜謁請教的。老師見麵之後,不待開口,就先向我問話道:“少荃,你現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衝要的關鍵。我今國勢消弱,外人正聯手以謀我,小有錯誤,即貽誤大局。你於洋人交涉,打配作何主意呢?”我答道:“門生隻是為此,特來求教。”老師道:“你既來此,當然必有主意,且先說與我聽。”我道:“門生也沒打什麽主意。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麽,我隻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蓋皖中土語,即油腔滑調之意)。”老師乃以五指捋須,良久不語,慢慢才開口說:“嗬,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試打與我聽聽?”我想不對,老師一定不以為然,急忙改口說:“門生信口胡說,錯了,還求老師指教。”他又捋須不已,久久始以目視我曰:“依我看來,還是用一個誠字。誠能打動人,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聖人說言忠信可行於蠻貊,這斷不會有錯的。我現在既沒有實在力量,盡你如何虛強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說理;雖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過於吃虧。無論如何,我的信用身份,總是站得住的。腳踏實地,蹉跌亦不致於過遠,想來比痞子腔總靠得住一點。”我碰了這釘子,受了這一番教訓,臉上著實下不去。然回心細想,我老師的話實在有理,是顛撲不破的。我心中頓然有了把握,急忙應聲回答說:“是,是,門生準定尊奉老師的訓示辦理。”後來辦理交涉,不論英俄德法,我隻捧著這個錦囊,用一個誠字,同他相對,果然沒有差錯,而且還有很大收效的時候。古人謂一言可以行之終身,真是有道理。要不是我老師的學問經濟,如何能如此一語破的呢?65
然而在19世紀殖民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同豺狼講誠信可乎?曾、李均由進士而翰林,飽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以誠信立身待人固然是君子所應為,但以此作為對待列強的法寶,未免迂闊。實際上李鴻章在外交上也並未完全遵循曾國藩的教誨,而是“與洋人交,略為參用痞子手段”;看他對待更為弱小的朝鮮的所為和對大行外交權術的袁世凱的倚重,就可知所謂“誠”字完全是迷惑列強的障眼法。但不知什麽原因,李獨對貌似謙恭,內藏詭詐的伊藤懷有好感。乙酉年天津談判時,李落入伊藤的圈套而不自知,事後反而致函總署稱讚伊藤是個人才,頗有惺惺相惜的意思。君子可以欺其方,東學黨的起義已如火如荼,詭譎如伊藤者能不知道?個人的私交再好,在國家利益衝突麵前也要讓步。李鴻章一誤再誤,事後仍不醒悟,遂又有中俄密約的產生,貽害無窮。當然中國外交失敗的責任也不應全由李鴻章來負,國家外強中幹,辦外交的人腰杆子想硬也硬不起來,外交鬥爭歸根結底也是國家實力的較量。相反,袁世凱的頭腦要清醒得多,他那套縱橫捭闔的權術在朝鮮的外交戰場上一直沒落下風,但真到了兵戎相見之際,沒有強有力的軍事為後盾,他亦陷入困境,難有作為了。
6月9日,大鳥率四百名日軍抵達仁川,翌日到達漢城;同時,派赴朝鮮平亂的聶士成、葉誌超部清軍也相繼抵達距漢城一百五十餘裏的牙山。此時,東學黨被政府軍打敗,又迫於清軍大兵壓境,內部產生了分裂,全?準遂與政府軍議和,並於6月12日率起義軍退出全州。由於動亂趨於平息,袁世凱電告李鴻章暫緩增兵,並會晤大鳥圭介,據袁發給北洋的電報,雙方會談情況如下:
凱謂,韓國亂事已漸平,我國兵擬早撤,以免暑雨。如果聽到日本派遣大兵,自然也將增兵前來。因相互防備,必生嫌隙。倘若在韓西方人伺隙播弄,或西方人也派兵來候收漁利,不但韓國危急,對中國日本亦必有損。中日和睦,亞洲大局可保。倘若互生嫌隙,徒然自害。我輩奉使,應統籌全局以利國家,豈可效武夫慶幸多事?我深知必無利,故尚未調一兵來漢(城)。大鳥回答說甚是,我正好有相同見解。我國政府把韓國匪徒看的太重,(所以)才從速派遣大兵,我年逾六旬,豈能願意生事?……我們二人就此約定,我除八百(士兵)外盡力阻止增兵,你也發電阻止中國增兵,我二人在這裏必可推誠商辦。66
袁所貫徹的是清廷和李鴻章的意圖:韓亂將平,雙方可依《天津條約》同時撤軍,相安無事。大鳥則完全是虛以委蛇。早在5月,日軍即已秘密動員。6月1日(舊曆四月二十八日),日本政府在得知朝鮮正式向清廷請援的當日,即召開了內閣會議,並請日軍參謀總長等軍方要人參加,決定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名出兵朝鮮。其行動策略是:在外交上“盡可能居於被動者地位,事事使中國成為主動者”,“極力避免和第三國發生糾葛”;在軍事上“力爭居主動地位,一切要先發製人,以便處處陷中國於不利地位67。”會後即著手組成指揮戰爭的大本營。朝鮮國內局勢穩定後,日本也根本不打算撤軍,而是訓令大鳥按原定計劃繼續增兵朝鮮。大鳥之所以與袁訂約,為的是在朝日軍人數還不足以形成對清軍的壓倒性優勢之前,麻痹中國,延緩清廷的增兵速度,占據先機。在此次約定之後,日本仍源源不斷向朝增兵,到六月底,在朝日軍已有陸軍萬人,兵艦七艘,集中在仁川、漢城一帶,構築工事,準備作戰。
日軍在朝鮮站穩腳步之後,即按其既定方針,向清廷提出共管朝鮮的三端建議:(1)日、中共同會剿東學黨;(2)日、中共同改革朝鮮內政和稅務;(3)日、中共同訓練朝鮮軍隊。三端之外還有兩個附加條件,即無論清廷同意與否,日本決不撤軍;清廷不同意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日本將獨力進行68。李鴻章則指示駐日公使汪鳳藻,“韓賊已平,我軍不必進剿,日軍更無會剿之理。乙酉伊藤與我訂約,事定撤回。又,日韓條約承認韓國自主,尤其沒有幹預內政之權,均難於條約之外另商辦法”,拒絕了日本的建議69。李鴻章試圖以公法和條約製約日本,孰不知日本對此有利於己則用,不利於己則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兩國間的條約視同無物。李鴻章見中日交涉撤軍已不可能,遂轉而求助於列強調停,迫日撤軍。此後一段時間內朝鮮的局麵是:日本積極備戰增兵,中國則無所作為,坐待各國調停。事態的發展竟好像完全是按照日本的行動策略進行的,即外交上中國積極,日本消極;軍事上中國消極,日本積極。如果說中國在軍事上本來還有機會的話70,隨著時間的流逝,甲午之戰的敗局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錯綜複雜,但外交上的失誤絕對是重大起因之一71。清廷昧於潮流與時局,頑固堅持“天朝——四夷”的過時觀念,固步自封,失誤不斷。在朝鮮問題上,不明公法,放棄宗主國之責任於前,不知變通於後,最終陷入了自己沒有準備且不情願進行的戰爭。
</br>
然而在19世紀殖民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同豺狼講誠信可乎?曾、李均由進士而翰林,飽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以誠信立身待人固然是君子所應為,但以此作為對待列強的法寶,未免迂闊。實際上李鴻章在外交上也並未完全遵循曾國藩的教誨,而是“與洋人交,略為參用痞子手段”;看他對待更為弱小的朝鮮的所為和對大行外交權術的袁世凱的倚重,就可知所謂“誠”字完全是迷惑列強的障眼法。但不知什麽原因,李獨對貌似謙恭,內藏詭詐的伊藤懷有好感。乙酉年天津談判時,李落入伊藤的圈套而不自知,事後反而致函總署稱讚伊藤是個人才,頗有惺惺相惜的意思。君子可以欺其方,東學黨的起義已如火如荼,詭譎如伊藤者能不知道?個人的私交再好,在國家利益衝突麵前也要讓步。李鴻章一誤再誤,事後仍不醒悟,遂又有中俄密約的產生,貽害無窮。當然中國外交失敗的責任也不應全由李鴻章來負,國家外強中幹,辦外交的人腰杆子想硬也硬不起來,外交鬥爭歸根結底也是國家實力的較量。相反,袁世凱的頭腦要清醒得多,他那套縱橫捭闔的權術在朝鮮的外交戰場上一直沒落下風,但真到了兵戎相見之際,沒有強有力的軍事為後盾,他亦陷入困境,難有作為了。
6月9日,大鳥率四百名日軍抵達仁川,翌日到達漢城;同時,派赴朝鮮平亂的聶士成、葉誌超部清軍也相繼抵達距漢城一百五十餘裏的牙山。此時,東學黨被政府軍打敗,又迫於清軍大兵壓境,內部產生了分裂,全?準遂與政府軍議和,並於6月12日率起義軍退出全州。由於動亂趨於平息,袁世凱電告李鴻章暫緩增兵,並會晤大鳥圭介,據袁發給北洋的電報,雙方會談情況如下:
凱謂,韓國亂事已漸平,我國兵擬早撤,以免暑雨。如果聽到日本派遣大兵,自然也將增兵前來。因相互防備,必生嫌隙。倘若在韓西方人伺隙播弄,或西方人也派兵來候收漁利,不但韓國危急,對中國日本亦必有損。中日和睦,亞洲大局可保。倘若互生嫌隙,徒然自害。我輩奉使,應統籌全局以利國家,豈可效武夫慶幸多事?我深知必無利,故尚未調一兵來漢(城)。大鳥回答說甚是,我正好有相同見解。我國政府把韓國匪徒看的太重,(所以)才從速派遣大兵,我年逾六旬,豈能願意生事?……我們二人就此約定,我除八百(士兵)外盡力阻止增兵,你也發電阻止中國增兵,我二人在這裏必可推誠商辦。66
袁所貫徹的是清廷和李鴻章的意圖:韓亂將平,雙方可依《天津條約》同時撤軍,相安無事。大鳥則完全是虛以委蛇。早在5月,日軍即已秘密動員。6月1日(舊曆四月二十八日),日本政府在得知朝鮮正式向清廷請援的當日,即召開了內閣會議,並請日軍參謀總長等軍方要人參加,決定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名出兵朝鮮。其行動策略是:在外交上“盡可能居於被動者地位,事事使中國成為主動者”,“極力避免和第三國發生糾葛”;在軍事上“力爭居主動地位,一切要先發製人,以便處處陷中國於不利地位67。”會後即著手組成指揮戰爭的大本營。朝鮮國內局勢穩定後,日本也根本不打算撤軍,而是訓令大鳥按原定計劃繼續增兵朝鮮。大鳥之所以與袁訂約,為的是在朝日軍人數還不足以形成對清軍的壓倒性優勢之前,麻痹中國,延緩清廷的增兵速度,占據先機。在此次約定之後,日本仍源源不斷向朝增兵,到六月底,在朝日軍已有陸軍萬人,兵艦七艘,集中在仁川、漢城一帶,構築工事,準備作戰。
日軍在朝鮮站穩腳步之後,即按其既定方針,向清廷提出共管朝鮮的三端建議:(1)日、中共同會剿東學黨;(2)日、中共同改革朝鮮內政和稅務;(3)日、中共同訓練朝鮮軍隊。三端之外還有兩個附加條件,即無論清廷同意與否,日本決不撤軍;清廷不同意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日本將獨力進行68。李鴻章則指示駐日公使汪鳳藻,“韓賊已平,我軍不必進剿,日軍更無會剿之理。乙酉伊藤與我訂約,事定撤回。又,日韓條約承認韓國自主,尤其沒有幹預內政之權,均難於條約之外另商辦法”,拒絕了日本的建議69。李鴻章試圖以公法和條約製約日本,孰不知日本對此有利於己則用,不利於己則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兩國間的條約視同無物。李鴻章見中日交涉撤軍已不可能,遂轉而求助於列強調停,迫日撤軍。此後一段時間內朝鮮的局麵是:日本積極備戰增兵,中國則無所作為,坐待各國調停。事態的發展竟好像完全是按照日本的行動策略進行的,即外交上中國積極,日本消極;軍事上中國消極,日本積極。如果說中國在軍事上本來還有機會的話70,隨著時間的流逝,甲午之戰的敗局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錯綜複雜,但外交上的失誤絕對是重大起因之一71。清廷昧於潮流與時局,頑固堅持“天朝——四夷”的過時觀念,固步自封,失誤不斷。在朝鮮問題上,不明公法,放棄宗主國之責任於前,不知變通於後,最終陷入了自己沒有準備且不情願進行的戰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