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接過了當時流行的地緣政治學說,並在此基礎上製訂了所謂大陸政策。如1889年出任首相的山縣有朋在其《外交政略論》中宣稱:“國家獨立自衛之道,一是捍衛主權線,二是防護利益線。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域是也;何謂利益線?即同我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之區域是也。”而在列強紛爭的時代,“僅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的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始能經常立足於形勝之地39。”而所謂利益線,就是朝鮮和中國的東北地區。日本生怕在殖民瓜分的潮流中落後,尤其怕抱有同樣野心的俄國搶先控製朝鮮,由於實力尚不足以從中國手中奪取朝鮮,日本便在積極擴軍備戰的同時,鼓吹中、日、美共同保護朝鮮,想藉此抵製俄國的勢力,但為清政府拒絕,理由是不合宗藩體製。有些國家還建議由多國訂立條約,保證朝鮮成為瑞士、瑞典那樣的中立國家,李鴻章內心是贊成這麽辦的,因為一個有國際條約保障的中立的朝鮮,同樣可以起到緩衝國的作用,無論日本還是俄國的企圖,都將遭到其他列強的反對。無奈清廷死抱著陳腐的宗藩體製不放,就是不願意看到朝鮮成為一個獨立平等的國家,幾次錯失了從朝鮮脫身的機會。
俄、英、德、美等西方列強出於各自的利益,也反對清廷和日本獨占朝鮮的企圖,支持朝鮮的“獨立自主”,同時相互間既爭奪,又勾結。小小一個漢城,親華與親日,保守與開放,改良與激進,列強與列強(主要是日本與俄國,俄國與英國)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交織成一個波譎雲詭的外交戰場。大清帝國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自己尚在列強利益紛爭的夾縫中生存;在朝鮮又想要一家獨大,時時處處維持宗主國高人一等的體麵和尊嚴,牢牢控製住附屬國,實在是很艱難的外交任務。
所以,在朝鮮這個重要的外交陣地上,李鴻章需要一個硬手、一個幹才。袁世凱適逢其會,作為駐朝官員中的佼佼者,他順理成章地搭上了李鴻章這艘大船。而有了中堂大人的眷顧和保護,袁世凱的宦海生涯自會是一帆風順,成功可期的了。
當時朝鮮的政治格局是,閔妃的後黨與事大派40是掌權的主流派,代表人物為閔泳翊、金允植、尹泰駿、趙寧夏等,親華,後盾是吳長慶、袁世凱及其編練的朝鮮新軍和清朝駐軍。另一派則是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為首的開化派,親日,後盾是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日本使館駐軍和開化派編練的新軍。起初,開化派的實力遠遜於前者,隻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通過漸進改良的方式推動自己的事業。
朝鮮國王李熙喜聽外國新聞,金玉均、樸泳孝藉此經常進宮,向國王講述國際形勢和各國政治製度,力陳改革與自立之必要,獲得了國王一定程度的支持。開化派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選派赴日留學生,編練新軍並由留日學生負責訓練,設立巡警局、郵政局、治道局,創辦《漢城旬報》,啟蒙民智,為改革和獨立製造輿論。守舊派出於自身的利益,開始阻撓並破壞開化派的改革運動。為了壓製開化派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他們將金玉均、樸泳孝調離漢城,以此架空開化派,使開化派的改革運動嚴重受挫。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41,南方吃緊。5月,吳長慶奉調率領三營慶軍回國駐防,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開化派的轉變。由於清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清廷在朝鮮的威望大為降低,原想託庇於清廷保護的王室和一些事上派的成員也開始動搖。開化派和日本認為清廷在戰爭期間無暇北顧,是發動政變,推翻親華政權的絕好時機,遂決意大舉。
在開化派與日本使館積極準備政變之際,袁世凱已覺察到情況有異。在政變發生前之廿一天,即已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李鴻章。這就是前麵那封函稟。函稟開頭就點明,朝鮮政局幕後有日本人操縱。而國王及其親信大臣之所以敢於如此,在於中法戰爭牽製了中國的軍力,難於兼顧朝鮮。這樣一來,親華的大臣雖堅持既有的立場,但已漸漸被國王所疏遠;政治力量的對比已開始逆轉,三五年後,託庇列強圖謀自立的形跡會越來越明顯。國王左右,都是與日本合謀的人,國王又是個不成器的君主,自己盡了最大努力,“雖百計誘導,似格格難入”。而“如不設法杜其騖外之心”,即遏止國王的離心傾向,未來肯定會有嚴重的禍患。函稟內容很簡單,但對朝鮮政局判斷得很透徹,很準確,對局勢的嚴重性,袁世凱以自己“日夕焦灼,寢食俱廢”的狀態加以強調。函末並告,日公使竹添進一郎攜換防日軍將於八九日內返回漢城。預示屆時可能有事發生。
由於有了這封起著示警作用的報告,李鴻章得以預先指示機宜,命令袁世凱等“不動聲色,堅守鎮靜,並隨時偵探情形詳細密報。”而有了李鴻章的指示,袁世凱才可能要求非他統率的其他清軍共同行動,“密令下軍中,夜不解帶卸履,困束兵士,一如戰時42”。11月17日,後黨的重要成員閔泳翊夜訪袁世凱,密談多時。袁旋即“下令陣中,困束更密”,並“轉訪吳兆有的軍營,天快亮時才返回到駐地43。”袁世凱在朝鮮宮廷內外建立的情報網絡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其能夠根據宮廷的趨向、日本使館和開化派活動中的蛛絲馬跡判斷形勢,預為布置44。但此時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也沒有料到政變的發生已是迫在眉睫了。
1884年12月4日(即舊曆十月十七日),政變爆發,是年幹支為甲申,故史稱甲申政變。政變經過是,4日晚6時,開化派的重要成員、時任郵局總辦的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的名義邀請守舊派大臣和外國使節赴宴。日使竹添託病不出,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稅務司穆麟德,朝守舊派大臣閔泳翊等出席。席間,開化黨徒在廳外放火,賓客紛紛外出觀看。早已埋伏在廳外的開化黨徒一擁而上,將閔泳翊亂刀砍倒,賓主嘩散。金玉均等乘亂入宮,謊稱清軍作亂,砍傷閔泳翊,“王及妃大怖”。在金玉均等的恐嚇下,國王親書“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由樸泳孝按預定計劃持敕書引日使竹添帶兵入宮,並將國王、閔妃和王子遷至景佑宮。整個王宮由日軍和開化派編練的新軍控製,國王實質上已被軟禁。當夜,政變者矯詔傳召守舊派重臣閔台鎬、尹泰駿、韓圭稷、李祖淵、閔泳穆、趙寧夏入宮,進宮一個處死一個。翌日,開化派組成新政府,以國王諭旨形式公布並函告各國使節,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徐光範、徐載弼等開化派中堅人物均出任新政府要職。6日上午,頒布新政綱。早與開化派達成默契的美、英等國使節晉謁國王,政變似乎大功告成。
由於事出突然,一開始袁世凱等並不知道發生了政變。在接到陳樹棠的事變報告後,袁隨即帶兵二百赴郵局,但彼處已空無一人,日本使館則大門緊閉。袁到閔泳翊躲藏的穆麟德處詢問出事原因,閔僅說“開化黨殺我”,亦不明內情。袁隨後帶兵沿宮牆巡視,遇到疾行的韓軍,問其所往,回答是奉命入宮禁衛。巡視至宮門,則宮門已閉,直至拂曉收隊,仍未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次日,終於探明政變真相。得知相熟的諸大臣被殺,袁世凱頓感沉重,好像自己的羽翼被翦除了一樣勢單力孤。
</br>
俄、英、德、美等西方列強出於各自的利益,也反對清廷和日本獨占朝鮮的企圖,支持朝鮮的“獨立自主”,同時相互間既爭奪,又勾結。小小一個漢城,親華與親日,保守與開放,改良與激進,列強與列強(主要是日本與俄國,俄國與英國)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交織成一個波譎雲詭的外交戰場。大清帝國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自己尚在列強利益紛爭的夾縫中生存;在朝鮮又想要一家獨大,時時處處維持宗主國高人一等的體麵和尊嚴,牢牢控製住附屬國,實在是很艱難的外交任務。
所以,在朝鮮這個重要的外交陣地上,李鴻章需要一個硬手、一個幹才。袁世凱適逢其會,作為駐朝官員中的佼佼者,他順理成章地搭上了李鴻章這艘大船。而有了中堂大人的眷顧和保護,袁世凱的宦海生涯自會是一帆風順,成功可期的了。
當時朝鮮的政治格局是,閔妃的後黨與事大派40是掌權的主流派,代表人物為閔泳翊、金允植、尹泰駿、趙寧夏等,親華,後盾是吳長慶、袁世凱及其編練的朝鮮新軍和清朝駐軍。另一派則是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為首的開化派,親日,後盾是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日本使館駐軍和開化派編練的新軍。起初,開化派的實力遠遜於前者,隻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通過漸進改良的方式推動自己的事業。
朝鮮國王李熙喜聽外國新聞,金玉均、樸泳孝藉此經常進宮,向國王講述國際形勢和各國政治製度,力陳改革與自立之必要,獲得了國王一定程度的支持。開化派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選派赴日留學生,編練新軍並由留日學生負責訓練,設立巡警局、郵政局、治道局,創辦《漢城旬報》,啟蒙民智,為改革和獨立製造輿論。守舊派出於自身的利益,開始阻撓並破壞開化派的改革運動。為了壓製開化派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他們將金玉均、樸泳孝調離漢城,以此架空開化派,使開化派的改革運動嚴重受挫。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41,南方吃緊。5月,吳長慶奉調率領三營慶軍回國駐防,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開化派的轉變。由於清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清廷在朝鮮的威望大為降低,原想託庇於清廷保護的王室和一些事上派的成員也開始動搖。開化派和日本認為清廷在戰爭期間無暇北顧,是發動政變,推翻親華政權的絕好時機,遂決意大舉。
在開化派與日本使館積極準備政變之際,袁世凱已覺察到情況有異。在政變發生前之廿一天,即已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李鴻章。這就是前麵那封函稟。函稟開頭就點明,朝鮮政局幕後有日本人操縱。而國王及其親信大臣之所以敢於如此,在於中法戰爭牽製了中國的軍力,難於兼顧朝鮮。這樣一來,親華的大臣雖堅持既有的立場,但已漸漸被國王所疏遠;政治力量的對比已開始逆轉,三五年後,託庇列強圖謀自立的形跡會越來越明顯。國王左右,都是與日本合謀的人,國王又是個不成器的君主,自己盡了最大努力,“雖百計誘導,似格格難入”。而“如不設法杜其騖外之心”,即遏止國王的離心傾向,未來肯定會有嚴重的禍患。函稟內容很簡單,但對朝鮮政局判斷得很透徹,很準確,對局勢的嚴重性,袁世凱以自己“日夕焦灼,寢食俱廢”的狀態加以強調。函末並告,日公使竹添進一郎攜換防日軍將於八九日內返回漢城。預示屆時可能有事發生。
由於有了這封起著示警作用的報告,李鴻章得以預先指示機宜,命令袁世凱等“不動聲色,堅守鎮靜,並隨時偵探情形詳細密報。”而有了李鴻章的指示,袁世凱才可能要求非他統率的其他清軍共同行動,“密令下軍中,夜不解帶卸履,困束兵士,一如戰時42”。11月17日,後黨的重要成員閔泳翊夜訪袁世凱,密談多時。袁旋即“下令陣中,困束更密”,並“轉訪吳兆有的軍營,天快亮時才返回到駐地43。”袁世凱在朝鮮宮廷內外建立的情報網絡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其能夠根據宮廷的趨向、日本使館和開化派活動中的蛛絲馬跡判斷形勢,預為布置44。但此時之李鴻章與袁世凱,誰也沒有料到政變的發生已是迫在眉睫了。
1884年12月4日(即舊曆十月十七日),政變爆發,是年幹支為甲申,故史稱甲申政變。政變經過是,4日晚6時,開化派的重要成員、時任郵局總辦的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的名義邀請守舊派大臣和外國使節赴宴。日使竹添託病不出,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稅務司穆麟德,朝守舊派大臣閔泳翊等出席。席間,開化黨徒在廳外放火,賓客紛紛外出觀看。早已埋伏在廳外的開化黨徒一擁而上,將閔泳翊亂刀砍倒,賓主嘩散。金玉均等乘亂入宮,謊稱清軍作亂,砍傷閔泳翊,“王及妃大怖”。在金玉均等的恐嚇下,國王親書“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由樸泳孝按預定計劃持敕書引日使竹添帶兵入宮,並將國王、閔妃和王子遷至景佑宮。整個王宮由日軍和開化派編練的新軍控製,國王實質上已被軟禁。當夜,政變者矯詔傳召守舊派重臣閔台鎬、尹泰駿、韓圭稷、李祖淵、閔泳穆、趙寧夏入宮,進宮一個處死一個。翌日,開化派組成新政府,以國王諭旨形式公布並函告各國使節,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徐光範、徐載弼等開化派中堅人物均出任新政府要職。6日上午,頒布新政綱。早與開化派達成默契的美、英等國使節晉謁國王,政變似乎大功告成。
由於事出突然,一開始袁世凱等並不知道發生了政變。在接到陳樹棠的事變報告後,袁隨即帶兵二百赴郵局,但彼處已空無一人,日本使館則大門緊閉。袁到閔泳翊躲藏的穆麟德處詢問出事原因,閔僅說“開化黨殺我”,亦不明內情。袁隨後帶兵沿宮牆巡視,遇到疾行的韓軍,問其所往,回答是奉命入宮禁衛。巡視至宮門,則宮門已閉,直至拂曉收隊,仍未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次日,終於探明政變真相。得知相熟的諸大臣被殺,袁世凱頓感沉重,好像自己的羽翼被翦除了一樣勢單力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