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進軍朝鮮的過程中,表現出了突出的才幹。首先是善任繁劇,辦事幹練。清軍從得知日本出兵的情報到登船赴朝,前後不過十天。而吳長慶出征的準備時間隻有七天。當時張謇在吳處主持幕府事務,“吳公囑餘管理策劃前敵軍務,當時同事們全都因回鄉應試而散去,隻有我因丁內艱,單獨留下來措置前敵事務。手書口說。晝作夜繼。苦不給,乃請留袁慰廷執行前敵營務處事。”張謇之子張孝若在給他父親寫的傳記中也記述了此事:


    那時吳公幕府中人才卻也濟濟,但是重要機密和筆墨上的事,吳公卻是信託我父親,完全責成他去主持和辦理。朝命下來,急於星火,差不多立刻就要出發。但是所有的準備,都要我父親一人擔當處理,而且期限既非常迫促,應布置的事,又一件不能耽誤,所以我父親計劃出發和前敵的軍事,寫奏摺,辦公事,實在忙的不可開交。嘴裏說,手裏寫,白天忙不完,夜間接續辦,實在是煩勞辛苦得很。在這時適當鄉試的時候,吳公叫袁世凱去考舉人,袁心裏實際上不情願,嘴裏又不好意思說。我父親當時一個人應付內外事務,實在也忙不過來,就對吳公說:“大帥不要叫慰廷去考試了,就讓他幫我辦辦出發的軍事吧。”我父親這樣一說,吳公自然立刻就答應了。於是我父親就派袁趕辦行軍應用的各種物件。哪曉得限他五六天辦好的事,他不到三天就辦得妥當齊備。我父很稱讚他有幹才。出發時,就接下來派他執行前敵營務處的差事。”12


    又如,清軍抵達仁川馬山浦後,吳長慶曾指派某營為先遣部隊,下令立即登陸,但該營指揮官卻表示士兵不習慣航海,多數暈船,請求暫緩登陸。吳大怒,立刻將該營官撤職,派袁世凱代理。袁受命後,督率該營於兩小時內完成登陸,大受吳長慶的誇獎13。


    其次,是處事果斷,善於臨機應變。袁世凱初入軍營,就表現出隨機應變,處事果斷的特點。1882年春節,營中循例放假三天,很多士兵在營中聚賭,一言不合,由爭吵而毆鬥,最後發展到彼此開槍的地步,而各營營官多已回家過年,無人主持,營中秩序大亂。袁世凱當時正在營中,“他當時靈機一動,假傳統領的命令,帶領一些親兵趕到出事的地方。把事情真相查明以後,他立即把為首肇事的人就地正法。這場糾紛就此平定下去。事後,他向吳長慶報告了事情的經過,並且就自己‘專擅殺人’一事向吳請罪。吳長慶不但不責怪他,反而獎許他的臨機應變之才,教他為營務處幫辦14。”


    金允植在出兵前曾建議誘捕大院君,歸政國王。吳、丁、馬、袁等人在馬山浦會議,決定依此計行動,命令袁世凱“密為布置”。8月26日,大院君赴清軍軍營回訪,袁設計將其眾多衛士阻於軍營之外。大院君入營與吳長慶寒暄之後,察覺氣氛有異,在與吳筆談時問:“將軍將作雲夢之遊15耶?”吳長慶“尚支吾其辭,不忍發動”,袁世凱則“持刀在側說:‘事情已經泄露,遲則生變!’隨即督促手下將大院君強行扶入轎子,星夜奔赴馬山浦,登上兵艦,押送天津16。”充分表現了袁處事果斷的作風。


    再次是心狠手辣,治軍有道。慶軍承平日久,軍紀鬆弛,在進入朝鮮平亂的過程中,“奸淫擄掠,時有所聞”。袁世凱認為“作為前來戡亂的王師,軍紀如此,遺笑藩封,玷辱國體”,自告奮勇整頓軍紀。吳長慶授予袁全權,並發給他令箭。袁“於是傳令各營,有擅入民居及軍營者斬。恰好有違犯命令者,於是立刻處斬數人傳首示眾”。有士兵強姦婦女,袁“徒步前往查辦,親自監督搜捕,竟然廢寢忘食。最終查獲了人犯,親手處決了他”。為了整飭軍紀,袁世凱還向吳長慶請求懲治對違法亂紀負有責任的軍官,“吳公同意了他,發文任命他總理前敵營務。允許他便宜行事。於是選擇軍官中對部下約束不嚴者,撤職查辦了幾個人,將士們都被懾服了,(對軍紀)不敢再犯秋毫,軍隊的聲威才重新振作起來17。”


    從袁世凱在慶軍的所作所為看,他無疑具有前麵提到的“殺人如麻”的素質。然而他也很懂得並擅長“恩威並施、寬猛相濟”的治術。“他嚴於執法,而待遇屬下卻十分厚道,訓誡勸告不停於口。常常說:‘服從命令者是我手足,違抗命令者就是賊寇讎敵。(我)信賞必罰,決不會有一點遷就。’士兵的夥食日用,下令全部要充分供給。有病者他親自前往撫慰探視,發給他們藥物。夜間巡查軍營,看見有在外露宿者,都招呼他們入室休息。陣亡者他親自視殮祭奠他們,負傷者他監督醫療救治,每日必親自探視一次。所以士卒都感動奮發,全都樂於為他所用18。”他也很善於收攬人心,“對待朝鮮的軍民百姓多主張寬厚體諒,所以朝鮮人對他的感戴就如同對待父母,連婦女小孩也都知道尊敬愛戴他19。”


    當時,參與兵變的士兵和貧民聚集在城郊利泰院和枉尋裏一帶。應朝鮮國王請求,清軍派袁世凱等率軍剿捕,“捕獲其中強悍者百人,…從中選擇誅殺了尤其兇悍的十個人,其餘的全部予以遣散。日本與朝鮮政府也締結條約重歸於好,事變於是完全平定20。”事後論功行賞,袁世凱被授予五品同知官銜,優先補用並賞戴花翎。吳長慶給他的評語是:“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21”。


    壬午兵變後,朝鮮王室重新編練新軍。袁世凱因在平息事變中表現突出,也受到王室的器重22,被委以訓練新軍的重任。袁“起草創立規章製度,編選壯丁,先建立新建親軍,然後建立鎮撫軍。……未到一年,成效極為顯著。前來參觀的韓國諸位大臣及各國外交官員,全都盛讚新軍技藝嫻熟,步伐整齊,堪稱勁旅。吳公及韓王親臨檢閱,也都歡欣喜悅,讚嘆不已23。”


    袁世凱靠父執關係寄身軍旅,而且不走科舉正路,所以無論吳長慶幕府中的名士們,還是各營中的驕兵宿將全都認為他不過是個紈絝子弟而已。然而赴朝鮮平亂時,袁一反從前“謙抑自下”的作風,勇於任事,殺罰決斷不講情麵,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加上他因表現出色受到越級提拔,就更為人側目,被說成是“不學而剛”、“專而好殺”之人。


    中國自隋唐以來就以科舉取士。明清更是專考八股,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但在文人們看來,科舉才是晉身官場的正途,袁世凱不通製藝之術,不走科舉之路,就是“不學”。其實,袁世凱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書讀得並不少,隻不過興趣不在八股上麵而已。要說到“學”,袁世凱所注重的是經世實用之學,如軍事。袁所處的時代正當清朝的多事之秋,戰禍頻仍,內亂外患不斷。他雖出生於世代耕讀的鄉紳家庭,但其父、祖兩代均以軍功致顯達。這種家庭、社會環境必然會影響到他,也是他從小喜讀兵書,長大後投身軍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兵書教給他的是理論和戰例,軍旅生涯給他的是軍事實踐。據袁的女兒袁靜雪(原名袁叔楨)回憶,他父親“自從投效吳長慶的慶軍以後,對軍事上的事情處處留心。他一方麵細心鑽研有關操典、戰術一類的軍事書籍;另一方麵,不論部隊出操或是野外演習,他都是跟著觀看,表麵上說是監督考察,實際上卻是跟著學習。……就這樣,他漸漸地由外行轉變成為內行24。”也正是靠著這種書本與實踐相結合的實學,袁才得以在壬午兵變中嶄露頭角,並熟練運用淮軍的營製操典編練朝鮮新軍。後來的文人學者往往因袁晚節不保,對他的評論多含有成見,因此在論及袁的為人處事的時候,多好引用吳長慶幕僚們對他的負麵評價,較少客觀具體的分析。其實,作為一個從小錦衣玉食的世家子弟,二十幾歲就能有如此上佳的表現,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吳長慶力排其所尊重的幕僚和追隨他多年的將領們的非議而重用袁世凱,不排除他有給袁機會以報答盟兄故友的動機,但這是次要的。袁若是個不成器的紈絝,那是想扶也扶不起來的。袁世凱之能夠獲得重用,除去吳長慶識見過人,知人善任這個因素外,也因為在當時暮氣已深的淮軍之中,袁世凱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世凱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憶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憶江並收藏袁世凱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