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兩種說法否定了第一種說法,因為當時的袁世凱落拓困頓,自己還要靠別人資助路費,是負擔不起幾十個老鄉一路上的花銷的。但第二種說法除說明袁確實到過天津,赴山東時他堂叔資助了川資一事外,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否定袁世凱由上海北上的說法。而且如果袁世凱是直接由河南老家經天津去登州的話,就沒辦法解釋袁何以能結識身在江南的沈氏,並把她娶到朝鮮作姨太太的事情;因為袁從1881年到登州後的四年內,一直身在慶軍,根本沒有機會回家和回國。而如果袁世凱徑直去了山東,則袁保齡資助路費一事又從何說起呢?


    上文曾提到袁世凱曾得到一封寫給李鴻章的薦書,薦書據說是出自李鴻章的親信幕僚周馥之手。周馥與袁保齡當時同在李鴻章幕府。從這一線索判斷,袁世凱並沒有直接去山東,而是從上海北上天津,他堂叔托周馥(因為是自己侄兒,袁保齡須避嫌)寫下薦書,讓他在北洋謀事。袁世凱經過權衡,最終還是決定投奔吳長慶,袁保齡於是資助給他路費。這樣後兩說合而為一,順理成章。


    通觀袁世凱自立後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已具備日後成功的重要政治潛質。有人把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質歸結為三句話,曰:愛才如命,揮金如土,殺人如麻。袁世凱此時尚未掌握有生殺的權力,第三點素質自然無從表現。但前兩種素質,他不僅具備,而且出色。


    首先,袁世凱不僅愛惜,而且極為善於籠絡人才。比如組織文社,把家鄉的士子聚集在自己的旗下,就表現出他具有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把具有“文人相輕”傳統的士子們聚集在一起決非易事)。又如,當時窮困潦倒,在陳州教書的徐世昌拜訪求告於他時,他不僅不輕視徐,反而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解囊贈款,資助其赴省應試。徐後來中進士,點翰林,仕途發達,成為袁一生事業中的重要謀士和清末民初政壇中的重要人物,即發軔於此。


    其次,袁世凱不看重金錢資財,而是將之視為實現自己願望和目的的工具,因而能夠不役於金錢。由於“慷慨好施與”,捐資辦文社,資助寒士,家產揮霍大半,以至自己也要向人求告,但他並不因此而後悔,變得吝嗇起來。即使用的是母親們的私房錢和借來的錢,他也並不仔細,而是更為注重維持其世家子弟的氣派。據袁靜雪回憶,袁世凱落第之後,原想進京走捐官這條路,“可他到了北京,卻把那捐官的正事擱在腦後,一味地講吃、講穿、講玩樂。有一些興賭害人的人,看到他孤身一人,認為可欺,便合夥引誘他去賭博,把他所帶的錢都給贏去。他官既沒捐成,錢又輸了個淨盡7”。從軍後的頭幾年,袁世凱年薪隻有四十兩銀子,過了一段相當拮據的日子,但這仍不足以改掉他早年養成的豪奢習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做大事者多有此氣概,大概是因抱負遠大,才不看中錢財的罷。


    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袁世凱具有極強的現實感,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政治素質。比如,兩榜落第後他能斷然放棄科舉之路,立誌從事功上出頭,證明他有現實感,有自知之明。他自小不好章句,自知不是作學問的材料;而亂世人才多以軍功起家,曾左李胡8和他的祖、父輩都是榜樣。又如,當得到寫給當時權勢如日中天的李鴻章的推薦書時,一般人均會忙不迭地趕去投靠,而他卻能冷靜地權衡利弊,放棄來之不易的機會,揚長避短,改投權勢、名氣都要小得多的吳長慶。袁在其一生事業的重要關頭,多次表現出這種現實感,這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袁甲三、袁保恆、袁保齡、袁保慶等均是李鴻章為首的淮軍係統的重要成員,而當時在位的淮係大員如劉銘傳、丁汝昌、周馥、吳長慶等均是袁世凱的父執輩,袁為何不去依附當時在李鴻章幕府,極受倚重的堂叔袁保齡或其他父執,而選擇投奔吳長慶呢?這就不能不提到其嗣父與吳的特殊關係了。


    吳長慶(1834—1884),字筱軒,安徽廬江人。其父吳廷香有文名,是當地的紳士,受命辦理廬江團練,1854年太平軍攻破廬江時戰死。廬江被圍困時,吳廷香派遣吳長慶到宿州向身兼督辦安徽團練大臣的清軍統帥袁甲三求救,當時袁保恆、袁保慶俱在軍中效力,袁甲三對是否援救廬江躊躇不決,問計於子侄。袁保慶力主增援,袁保恆則堅持不能分兵,二人爭執不下,致使耽延時日,廬州城破,吳廷香死節。吳長慶憤而與袁保恆斷交,與袁保慶則“訂兄弟之好”。後來袁保慶為官南京時,駐紮在浦口的吳長慶與他時相過從,感情非常好。袁保慶患霍亂突然病逝,吳渡江視殮,撫柩痛哭,幫助料理喪事。由於吳與袁保慶的特殊情誼,吳定能對其摯友的惟一嗣子另眼相看,格外照拂,這是袁世凱算計之中的。且此時的吳長慶已是官居一品,主持方麵的淮係大將,深受李鴻章的信任和倚重。吳長慶還以禮敬士大夫聞名天下,其幕府中多一時名士,被目為儒將。以這位父執作靠山,仕途的順利發達可以預期。這確實是袁世凱的最佳選擇。1881年5月,袁世凱到山東登州投奔了慶軍統領吳長慶。


    注 釋


    1鄙蜃嫦堋⑽飭C生:《容庵弟子記》卷一。


    2蓖上。


    3蓖上。


    4蓖上。


    5蓖上。


    6痹靜雪:《我的父親袁世凱》,《文史資料選輯》第74輯第125—126頁。


    7蓖上,第124頁。


    8痹,曾國藩;左,左宗棠;李,李鴻章;胡,胡林翼。這四個人都是以文人帶兵起家,以軍功封侯拜相,成為清代的“中興名臣”。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堂叔袁保恆等也是由進士出身的文人,帶兵立功,置身高位的。


    初露崢嶸 [二]


    袁世凱從軍一年後,清廷的屬國——朝鮮就發生了壬午兵變。袁世凱放棄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隨同吳長慶的慶軍開赴朝鮮平亂,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外交生涯。在壬午兵變和兩年後發生的甲申政變中,袁世凱充分展示了自己麵對危機時的應變能力,從而獲得了吳長慶和李鴻章的賞識與重用,為自己的仕途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對機會的把握上,人往往會麵臨多種選擇,捨得放棄才會有所獲得。袁世凱放棄科舉考試,選擇了從軍出征,是因為他認準了自己隻能在事功上找出路。目標確立後就毫不動搖地朝此努力,當然就抓住了機會,成就了自己。人們常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而危機是最考驗人和鍛鍊人的,也是最能展示一個人真本事的機會,袁世凱可算是這方麵的一個例證。本章開頭所選引文是袁世凱在甲申政變前夕,向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匯報朝鮮政局動態的函稟,表現了他出色的形勢判斷能力。


    致北洋大臣李鴻章報告朝鮮政局稟1


    (1884年11月12日)


    朝鮮君臣,為日人播弄,執迷不悟;每浸潤於王,王亦深被其惑,欲離中國,更思他圖。探其本源,由法人有事,料中國兵力難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鮮,更不能啟釁俄人。乘此時機,引強鄰自衛,即可稱雄自主,並駕齊驅,不受製中國,並不俯首他人。此等意見,舉國之有權勢者半皆如是。獨金允植、尹泰駿、閔泳翊意見稍歧2,大拂王意,漸疏遠。似此情形,竊慮三數年後,形跡必彰。朝鮮屏藩中國,實為門戶關鍵,他族逼處,殊堪隱憂。該國王執拗任性,日事嬉遊,見異思遷,朝令夕改。近時受人愚弄,似已深信不移,如不設法杜其騖外之心,異日之患,實非淺顯。卑職謬膺重任,日思維繫,不避艱險,竭力圖維。初猶譬喻可悟,自中法兵端既開,人心漸歧,舉止漸異;雖百計誘導,似格格難入。日夕焦灼,寢食俱廢,大局所關,不敢壅於憲聽3。近聞福州台灣同時告警,東洋訛傳最多,韓人不久必又有新聞。鬼蜮之謀,益難設想。外署雖與日人不睦,而王之左右,鹹用其謀,不知伊於胡底4也。竹添進一郎5帶兵換防,八九日內必到。薛斐爾6已在東洋,聞將偕至,嗣有所聞再當密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世凱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憶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憶江並收藏袁世凱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