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查白時代,第四編為培根至彌爾頓,第五編為德來登及頗普的古典時代,
第六編為近代,唯至朋斯而止,好在十九世紀的文選佳本並不缺乏,所以她
就不再編下去了。平常談英文學的人大抵至早從綽塞(插ucer)起首,其實
現代英文雖從他發生,英文學卻是繼續的有千二百年的歷史,前六百年的文
學與後六百年的可以說是同樣的重要,而且因為稀見的緣故在我看來似乎更
有趣味。因了勃路克的《古代英文學史》,引起我對於《貝奧武爾夫》(beowulf
意雲蜂狼,即熊,為史詩中主人公名)的興味,好奇的去找哈利孫校訂的原
本。我還不能忘記七世紀的一篇收蜜蜂的咒語,其文曰(見寶庫第一編第五
葉):
取泥土,用你右手撒在你的右腳下,說道:
我從腳下拿來,我找到他了。
喳,土克一切物,
克惡意,克怨恨,
克人們的長舌。
用土撒蜜蜂,在他們群飛的時候,又說道:
坐下,王女,落在地上!
勿再亂飛往樹林中!
你當記得我的好意,
如人們之記得食物與家。
這樣的符咒或者不是什麽好文學也未可知;但是我很喜歡,所以把他抄在這
裏。
勃路克(stopfoldabrooke)原是愛爾蘭人,生於一八三二年,所著文學
評論幾種都有名。《英國文學初步》係一八七六年由倫頓麥美倫公司出板,
距今已五十年,但仍是一種文學史要的佳本。華倫女士在序上這樣稱讚他說:
“二十多年以前安諾德為此特作一篇評論(見一八七九年出板《雜論集》),
但即使沒有這個榮譽,他也能成名,因為他能特別地混和有用與美這兩種特
質。”此外所著古代英文學史兩種,近代英詩人評論三四種,皆是權威的論
著,唯劉君所舉《十八世紀英國文學》我未曾見過。
(一九二五年七月)
□1925年
7月刊《語絲》36期,署名子榮
□收入《談龍集》
明譯伊索寓言
中國翻譯外國文學書不知始於何時,就我們所知道,“冷紅生”的《巴
黎茶花女遺事》之前曾有什麽《聽夕閑談》,當時是每期一張附在“瀛寰什
麽”的裏麵。這是一種鉛字竹紙印的定期刊,我隻見到一期,所載《昕夕閑
談》正說到喬治(?)同他的妻往什麽人家去,路上她罵喬治走得太快,說
“你不知道老娘腳下有雞眼,走不快麽?”這一節我很清楚的記得;那時大
概是甲午(1894)左右,推想原本雜誌的出版至少還要早十年罷。後來在東
京上野圖書館見到一八四○年在廣東出版的《意拾蒙引》,才知道還有更早
的文學書譯本。這《意拾蒙引》就是《伊索寓言》四個字的別譯,當時看過
作有一個簡要的解題,可惜這本筆記於移家時失落,現在隻記得這是一本英
漢對照的洋裝書,至於左邊的一麵究竟還是英文或羅馬字拚的漢音,也已經
記不清了。
據新村出氏《南蠻廣記》所說,明末也有一種伊索漢譯本,特巴克耳
(debakker)的《耶穌會士著述書誌》內金尼閣(nicoiastrigault)項上有
這樣一條:
“《況義》(伊索寓言選),西安府,一六二五年,一卷。”
這一部書當時似曾通行於中國日本,但現已無存,新村氏隻在巴黎圖書
館見到兩本抄本,詳細地記在《南蠻廣記》裏邊。金尼閣是比利時人,著書
甚多,有《西儒耳目資》一書講中國言語,東京大學曾得一本。他又為第一
個見到景教碑的西洋人,時在一六二五年,與《況義》成書之年相同,而筆
述的張賡似亦即發見景教碑的保羅張賡虞,覺得非常巧合。唯譯文殊不高明,
今將新村氏所錄《況義》二則(原本共二十二則)及跋文轉錄於下,以見古
譯書麵目之一斑。
《況義》一
一日形體交疑亂也,相告語日,我何繁勞不休?首主思慮,察以目,聽以耳,論宣
以舌,吃嚌以齒,揮握奔走以手足:如是,各司形役,但彼腹中脾肚,受享晏如,胡為乎
宜?遂與誓盟,勿再奉之,絕其飲食。不日肢體漸憊,莫覺其故也:首運,目瞀耳聵,舌
槁,齒搖,手顫,足疐。於是腹乃籲日:慎勿乖哉,謂予無用。夫脾,源也,血脈流派,
全體一家;抑脾皰也,爾饔爾餐,和合飽滿,具鹹寧矣。
義曰:天下一體,君元首,臣為腹,其五司四肢皆民也。君疑臣日,爾靡大官俸;
愚民亦曰,厲我為。不思相養相安,物各有酬,不則相傷。無民之國,無腹之體而已。
同六
一犬噬肉而跑,緣木樑渡河,下顧水中肉影,又復雲肉也,急貪屬啖,口不能噤,
而噬者倏墜。河上群兒為之拍掌大笑。
義曰:其欲逐逐,喪所懷來,尨也可使忘影哉!
跋《況義》後
餘既得讀張先生《況義》矣,問先生曰,況之為況何取?先生日,蓋言比也。餘乃
</br>
第六編為近代,唯至朋斯而止,好在十九世紀的文選佳本並不缺乏,所以她
就不再編下去了。平常談英文學的人大抵至早從綽塞(插ucer)起首,其實
現代英文雖從他發生,英文學卻是繼續的有千二百年的歷史,前六百年的文
學與後六百年的可以說是同樣的重要,而且因為稀見的緣故在我看來似乎更
有趣味。因了勃路克的《古代英文學史》,引起我對於《貝奧武爾夫》(beowulf
意雲蜂狼,即熊,為史詩中主人公名)的興味,好奇的去找哈利孫校訂的原
本。我還不能忘記七世紀的一篇收蜜蜂的咒語,其文曰(見寶庫第一編第五
葉):
取泥土,用你右手撒在你的右腳下,說道:
我從腳下拿來,我找到他了。
喳,土克一切物,
克惡意,克怨恨,
克人們的長舌。
用土撒蜜蜂,在他們群飛的時候,又說道:
坐下,王女,落在地上!
勿再亂飛往樹林中!
你當記得我的好意,
如人們之記得食物與家。
這樣的符咒或者不是什麽好文學也未可知;但是我很喜歡,所以把他抄在這
裏。
勃路克(stopfoldabrooke)原是愛爾蘭人,生於一八三二年,所著文學
評論幾種都有名。《英國文學初步》係一八七六年由倫頓麥美倫公司出板,
距今已五十年,但仍是一種文學史要的佳本。華倫女士在序上這樣稱讚他說:
“二十多年以前安諾德為此特作一篇評論(見一八七九年出板《雜論集》),
但即使沒有這個榮譽,他也能成名,因為他能特別地混和有用與美這兩種特
質。”此外所著古代英文學史兩種,近代英詩人評論三四種,皆是權威的論
著,唯劉君所舉《十八世紀英國文學》我未曾見過。
(一九二五年七月)
□1925年
7月刊《語絲》36期,署名子榮
□收入《談龍集》
明譯伊索寓言
中國翻譯外國文學書不知始於何時,就我們所知道,“冷紅生”的《巴
黎茶花女遺事》之前曾有什麽《聽夕閑談》,當時是每期一張附在“瀛寰什
麽”的裏麵。這是一種鉛字竹紙印的定期刊,我隻見到一期,所載《昕夕閑
談》正說到喬治(?)同他的妻往什麽人家去,路上她罵喬治走得太快,說
“你不知道老娘腳下有雞眼,走不快麽?”這一節我很清楚的記得;那時大
概是甲午(1894)左右,推想原本雜誌的出版至少還要早十年罷。後來在東
京上野圖書館見到一八四○年在廣東出版的《意拾蒙引》,才知道還有更早
的文學書譯本。這《意拾蒙引》就是《伊索寓言》四個字的別譯,當時看過
作有一個簡要的解題,可惜這本筆記於移家時失落,現在隻記得這是一本英
漢對照的洋裝書,至於左邊的一麵究竟還是英文或羅馬字拚的漢音,也已經
記不清了。
據新村出氏《南蠻廣記》所說,明末也有一種伊索漢譯本,特巴克耳
(debakker)的《耶穌會士著述書誌》內金尼閣(nicoiastrigault)項上有
這樣一條:
“《況義》(伊索寓言選),西安府,一六二五年,一卷。”
這一部書當時似曾通行於中國日本,但現已無存,新村氏隻在巴黎圖書
館見到兩本抄本,詳細地記在《南蠻廣記》裏邊。金尼閣是比利時人,著書
甚多,有《西儒耳目資》一書講中國言語,東京大學曾得一本。他又為第一
個見到景教碑的西洋人,時在一六二五年,與《況義》成書之年相同,而筆
述的張賡似亦即發見景教碑的保羅張賡虞,覺得非常巧合。唯譯文殊不高明,
今將新村氏所錄《況義》二則(原本共二十二則)及跋文轉錄於下,以見古
譯書麵目之一斑。
《況義》一
一日形體交疑亂也,相告語日,我何繁勞不休?首主思慮,察以目,聽以耳,論宣
以舌,吃嚌以齒,揮握奔走以手足:如是,各司形役,但彼腹中脾肚,受享晏如,胡為乎
宜?遂與誓盟,勿再奉之,絕其飲食。不日肢體漸憊,莫覺其故也:首運,目瞀耳聵,舌
槁,齒搖,手顫,足疐。於是腹乃籲日:慎勿乖哉,謂予無用。夫脾,源也,血脈流派,
全體一家;抑脾皰也,爾饔爾餐,和合飽滿,具鹹寧矣。
義曰:天下一體,君元首,臣為腹,其五司四肢皆民也。君疑臣日,爾靡大官俸;
愚民亦曰,厲我為。不思相養相安,物各有酬,不則相傷。無民之國,無腹之體而已。
同六
一犬噬肉而跑,緣木樑渡河,下顧水中肉影,又復雲肉也,急貪屬啖,口不能噤,
而噬者倏墜。河上群兒為之拍掌大笑。
義曰:其欲逐逐,喪所懷來,尨也可使忘影哉!
跋《況義》後
餘既得讀張先生《況義》矣,問先生曰,況之為況何取?先生日,蓋言比也。餘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