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然若失,知先生之善立言焉。凡立言者,其言粹然,其言凜然,莫不歸之於中,至於多
方誘勸,則比之為用居多;是故或和而莊,或寬而密,或罕譬而喻,能使讀之者遷善遠罪
而不自知。是故宜吾耳者十九,宜吾心者十九,且宜耳宜心者十九,至於宜耳不宜心者十
不二三焉。張先生憫世人之懵懵也,西海金公口授之旨,而諷切之,須直指其意義之所在,
多方開陳之,顏之日《況義》,所稱寬而密,罕譬而喻者則非耶。且夫義者宜也,義者意
也,師其意矣,須知其宜,雖偶比一事,觸一物,皆可得悟,況於諷說之昭昭者乎?然則
餘之與先生之與世人,其於所謂義一也,何必況義,何必不況義哉!後有讀者取其意而悟
之,其於先生立言之旨思過半矣。鷲山謝懋明跋。
〔附記〕上文展轉傳抄、錯誤頗多,但無從校正,今但改正一二處
明瞭筆誤,此外文字句讀悉仍其舊,唯換用新式標點罷了。
(一九二五年十月四日)
□1925年
10月刊《語絲》49期,署名子榮
□收入《自己的園地》
再關於伊索
以前在講明譯《伊索寓言》這一條裏說起在一八四○年出版的《意拾蒙
引》,近閱英國約瑟雅各(joseph jacobs)的《伊索寓言小史》,知道關於
那本《蒙引》還有一件小故事。據他引摩理斯(r.morris)在《現代評論》
(contemporary review)第三十九卷中發表的文章,雲《意拾蒙引》出版後
風行一時,大家都津津樂道,後來為一個大官所知,他說道,“這裏一定是
說著我們!”遂命令將這部寓言列入違礙書目中。這個故事頗有趣味,雖然
看去好像不是事實。《意拾蒙引》是一本中英(?)合壁的洋裝小冊,總是
什麽教會的附屬機關發行,我們參照現在廣學會的那種推銷法,可以想見他
的銷行一定不會很廣的,因此也就不容易為大官所知道,倘若不是由著者自
己送上去,如凱樂思博士(paul caurs)之進呈《支那哲學》一樣。至於說
官吏都愛讀《意拾蒙引》,更是不能相信。西洋人看中國,總當他是《天方
夜談》中的一角土地,所以有時看得太離奇了。但這件故事裏最重要的還是
《意拾蒙引》曾否真被禁止這一節,可惜我們現在無從去查考。
□1926年.. 3月刊《語絲》69期,署名豈明
收入《自己的園地》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世界各國都有譯本,中國譯的很遲,大概已是二十世紀了
吧,因為是用古文譯的,小孩看不懂,大人們看不起,所以流行不廣。但這
以前有過另一譯本,名曰《意拾蒙引》,英漢對照,共四十則,一八四○年
出版,四十年前在外國圖書館裏看過一回,忘記何處印刷,其時香港上海都
還未開闢,或者是在澳門吧。
年代早了,內容的古老是必然的,不會得比後來的好,但是關於這書有
一種傳說,倒是很有趣的。據摩利思在《英國現代評論》上說,當時《意拾
蒙引》出版之後,中國官吏非常愛讀,後來有一個大官說道,這顯然是在說
咱們,於是命令把這書列為禁書雲。
這故事說得很有意思,隻可惜是太不合事實,第一是中國官僚不會看這
種書,第二照時間講,其時正是鴉片戰爭,一八三九年英入犯廣州,後攻取
江浙各地,至四二年南京條約成,五口通商,香港割讓,在這時候官吏讀洋
書是不可能的事。至於大官說,這顯然是在說咱們,卻是形容得好,中國向
來多文字的禁忌,所以假如讀了《伊索寓言》,那一定會立即感覺到的。我
們猜想那一篇頂犯忌諱,這自然不容易說,大概那《有兩個妾的男人》總是
其一吧。年青的女人拔他的白頭髮,年老的一個又拔黑的,不久那男人就成
了禿子。這故事老爺們聽了便要很生氣,他們不怕說是貪汙無能,卻隻恨私
事被人知道,讀《盂子》裏齊人一章已經有點心虛,哪能更忍得外國書裏的
挖苦呢。
摩利思的故事不可靠,但其揣摩清朝大官心理的話卻是十分有道理的。
□1950年
3月
25日刊《亦報》,署名十山
□未收入自編文集
關於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這名稱在中國大概起於十九世紀末、林琴南翻譯此書選本,
用這四個字。一八四○年教會出版的英漢對照本則名為《意拾蒙引》。“意
拾”與“伊索”都是原名的拉丁文排法,再用英文讀法譯成的,原來應讀作
“埃索坡斯”(aisopos)才對。“寓言”這名稱也是好古的人從莊子書裏引
來的,並不很好,雖然比“蒙引”是現成些。這種故事中國向來稱作“譬喻”,
如先秦時代的“狐假虎威”,“鷸蚌相爭”,都是這一類。佛經中多有雜譬
喻經,《百喻經》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在希臘古代這隻稱為故事,有“洛
</br>
方誘勸,則比之為用居多;是故或和而莊,或寬而密,或罕譬而喻,能使讀之者遷善遠罪
而不自知。是故宜吾耳者十九,宜吾心者十九,且宜耳宜心者十九,至於宜耳不宜心者十
不二三焉。張先生憫世人之懵懵也,西海金公口授之旨,而諷切之,須直指其意義之所在,
多方開陳之,顏之日《況義》,所稱寬而密,罕譬而喻者則非耶。且夫義者宜也,義者意
也,師其意矣,須知其宜,雖偶比一事,觸一物,皆可得悟,況於諷說之昭昭者乎?然則
餘之與先生之與世人,其於所謂義一也,何必況義,何必不況義哉!後有讀者取其意而悟
之,其於先生立言之旨思過半矣。鷲山謝懋明跋。
〔附記〕上文展轉傳抄、錯誤頗多,但無從校正,今但改正一二處
明瞭筆誤,此外文字句讀悉仍其舊,唯換用新式標點罷了。
(一九二五年十月四日)
□1925年
10月刊《語絲》49期,署名子榮
□收入《自己的園地》
再關於伊索
以前在講明譯《伊索寓言》這一條裏說起在一八四○年出版的《意拾蒙
引》,近閱英國約瑟雅各(joseph jacobs)的《伊索寓言小史》,知道關於
那本《蒙引》還有一件小故事。據他引摩理斯(r.morris)在《現代評論》
(contemporary review)第三十九卷中發表的文章,雲《意拾蒙引》出版後
風行一時,大家都津津樂道,後來為一個大官所知,他說道,“這裏一定是
說著我們!”遂命令將這部寓言列入違礙書目中。這個故事頗有趣味,雖然
看去好像不是事實。《意拾蒙引》是一本中英(?)合壁的洋裝小冊,總是
什麽教會的附屬機關發行,我們參照現在廣學會的那種推銷法,可以想見他
的銷行一定不會很廣的,因此也就不容易為大官所知道,倘若不是由著者自
己送上去,如凱樂思博士(paul caurs)之進呈《支那哲學》一樣。至於說
官吏都愛讀《意拾蒙引》,更是不能相信。西洋人看中國,總當他是《天方
夜談》中的一角土地,所以有時看得太離奇了。但這件故事裏最重要的還是
《意拾蒙引》曾否真被禁止這一節,可惜我們現在無從去查考。
□1926年.. 3月刊《語絲》69期,署名豈明
收入《自己的園地》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世界各國都有譯本,中國譯的很遲,大概已是二十世紀了
吧,因為是用古文譯的,小孩看不懂,大人們看不起,所以流行不廣。但這
以前有過另一譯本,名曰《意拾蒙引》,英漢對照,共四十則,一八四○年
出版,四十年前在外國圖書館裏看過一回,忘記何處印刷,其時香港上海都
還未開闢,或者是在澳門吧。
年代早了,內容的古老是必然的,不會得比後來的好,但是關於這書有
一種傳說,倒是很有趣的。據摩利思在《英國現代評論》上說,當時《意拾
蒙引》出版之後,中國官吏非常愛讀,後來有一個大官說道,這顯然是在說
咱們,於是命令把這書列為禁書雲。
這故事說得很有意思,隻可惜是太不合事實,第一是中國官僚不會看這
種書,第二照時間講,其時正是鴉片戰爭,一八三九年英入犯廣州,後攻取
江浙各地,至四二年南京條約成,五口通商,香港割讓,在這時候官吏讀洋
書是不可能的事。至於大官說,這顯然是在說咱們,卻是形容得好,中國向
來多文字的禁忌,所以假如讀了《伊索寓言》,那一定會立即感覺到的。我
們猜想那一篇頂犯忌諱,這自然不容易說,大概那《有兩個妾的男人》總是
其一吧。年青的女人拔他的白頭髮,年老的一個又拔黑的,不久那男人就成
了禿子。這故事老爺們聽了便要很生氣,他們不怕說是貪汙無能,卻隻恨私
事被人知道,讀《盂子》裏齊人一章已經有點心虛,哪能更忍得外國書裏的
挖苦呢。
摩利思的故事不可靠,但其揣摩清朝大官心理的話卻是十分有道理的。
□1950年
3月
25日刊《亦報》,署名十山
□未收入自編文集
關於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這名稱在中國大概起於十九世紀末、林琴南翻譯此書選本,
用這四個字。一八四○年教會出版的英漢對照本則名為《意拾蒙引》。“意
拾”與“伊索”都是原名的拉丁文排法,再用英文讀法譯成的,原來應讀作
“埃索坡斯”(aisopos)才對。“寓言”這名稱也是好古的人從莊子書裏引
來的,並不很好,雖然比“蒙引”是現成些。這種故事中國向來稱作“譬喻”,
如先秦時代的“狐假虎威”,“鷸蚌相爭”,都是這一類。佛經中多有雜譬
喻經,《百喻經》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在希臘古代這隻稱為故事,有“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