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來研究政治工作,未免有點拂人之性,所以我也隻能恕不替著者硬拉買


    賣了。


    □1930年


    6月刊《駱駝草》7期,署名豈明


    □收入《看雲集》


    棗和橋的序


    最初廢名君的《竹林的故事》刊行的時候,我寫過一篇序,隨後《桃園》


    出版,我又給他寫了一篇跋。現在這《棗》和《橋》兩部書又要印好了,我


    覺得似乎不得不再來寫一篇小文,——為什麽呢?也沒有什麽理由,隻是想


    藉此做點文章,並未規定替廢名君包寫序文,而且實在也沒有多少意思要說,


    又因為太懶,所以隻預備寫一篇短序,給兩部書去合用罷了。


    廢名君的小說,差不多每篇我都是讀過了的。這些長短篇陸續在報章雜


    誌上發表,我陸續讀過,但也陸續地大都忘記了。讀小說看故事,從前是有


    過的,有如看電影,近來不大熱心了。講派別,論主義,有一時也覺得很重


    要,但是如禪和子們所說,依舊眼在眉毛下,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歸根結蒂,


    赤口白舌,都是多事。分別作品中的人物,穿鑿著者的思想,不久前還是喜


    歡做,即如《桃園》跋中尚未能免,可是想起來煞是可笑,口口聲聲稱讚“不


    知為不知”的古訓,結局何曾受用得一毫一分。俗語雲,“吃過肚飢,話過


    忘記”,讀過也就忘記,原是莫怪莫怪。然而忘記之餘卻也並不是沒有記得


    的東西,這就是記得為記得,似乎比較地是忠實可靠的了。我讀過廢名君這


    些小說所未忘記的是這裏邊的文章。如有人批評我說是買櫝還珠,我也可以


    承認,聊以息事寧人,但是容我誠實地說,我覺得廢名君的著作在現代中國


    小說界有他獨特的價值者,其第一的原因是其文章之美。


    關於文章之美的話,我前在《桃園》跋裏已曾說及,現在的意思卻略有


    不同。廢名君用了他簡煉的文章寫所獨有的意境,固然是很可喜,再從近來


    文體的變遷上著眼看去,更覺得有意義。廢名君的文章近一二年來很被人稱


    為晦澀。據友人在河北某女校詢問學生的結果,廢名君的文章是第一名的難


    懂,而第二名乃是平伯。本來晦澀的原因普通有兩種,即是思想之深奧或混


    亂,但也可以由於文體之簡潔或奇僻生辣,我想現今所說的便是屬於這一方


    麵。在這裏我不禁想起明季的竟陵派來。當時前後七子專門做假古董,文學


    界上當然生了反動,這就是公安派的新文學運動。依照文學發達的原則,正


    如袁中郎自己所預言,“夫法因於敝而成於過者也:矯六朝駢麗餖飣之習者


    以流麗勝,餖飣者固流麗之因也,然其過在輕纖,盛唐諸人以闊大矯之;已


    闊矣,又因闊而生莽,是故續盛唐者以情實矯之;已實矣,又因實而生俚,


    是故續中唐者以奇僻矯之。”公安派的流麗遂亦不得不繼以竟陵派的奇僻,


    我們讀三袁和譚元春劉侗的文章,時時感到這種消息,令人慨然。公安與竟


    陵同是反擬古的文學,形似相反而實相成,觀於張宗子輩之融和二者以成更


    為完美的文章可以知之,但是其間變遷之故卻是很可思的。民國的新文學差


    不多即是公安派復興,唯其所吸收的外來影響不止佛教而為現代文明,故其


    變化較豐富,然其文學之以流麗取勝初無二致,至“其過在輕纖”,蓋亦同


    樣地不能免焉。現代的文學悉本於“詩言誌”的主張,所謂“信腕信口皆成


    律度”的標準原是一樣,但庸熟之極不能不趨於變,簡潔生辣的文章之興起,


    正是當然的事,我們再看詩壇上那種“豆腐幹”式的詩體如何盛行,可以知


    道大勢所趨了。詩的事情我不知道,散文的這個趨勢我以為是很對的,同是


    新文學而公安之後繼以竟陵,猶言誌派新文學之後總有載道派的反動,此正


    是運命的必然,無所逃於天壤之間,進化論後篤生尼采,有人悅服其超人說


    而成諸領袖,我乃隻保守其世事輪迴的落伍意見,豈不冤哉。


    廢名君近作《莫須有先生傳》,似與我所說的話更相近一點,但是等他


    那部書將要出版,我再來做序時,我的說話又得從頭去另找了。


    二十年七月五日,於北平。


    □1931年作,1932年刊“開明”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看雲集》


    修辭學序


    提起修辭學來,就令我想到古代的智士(sophistēs)。修辭學這名稱,


    我想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本來是勒妥列克(rhetoric)的譯名,而原文又


    是


    rhetoriketē


    khnē之略,此言辯士的技術也。後來希臘以至羅馬的辯士有


    些都是堂堂的人物,用新名詞來說就是些大律師和政治家,但是當初的辯學


    大師卻多是智士,所以這種本領可以稱為雄辯,有時又仿佛可以叫做詭辯,


    這固然是由於我的有些纏夾,而散步學派(per’patētiko)因為這些辯士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