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第十三次相親165
m君年輕時看過不少武俠小說,主要就是那三大武俠小說家其中兩位的作品。三人中另一位雖堪稱新派武俠真正的開山始祖,文筆甚佳,故事卻偏近傳統,不合他的胃口。
他當時覺得,人們對這三位實在過譽。
他們不過是胡編亂造些奇思妙想,怎麽能被輕易冠以大師的稱號。
後來,這三位有去世的,有封筆的。市場上湧現出不少針對他們作品的偽作、續寫,以及大量的他人武俠作品。
他看過一些別人的武俠作品,又自己試著寫過幾段,才發現時人對那三位作品的評價過於保守,他們簡直可算做武俠小說界三座不可逾越的珠穆拉瑪峰。
別人不過是其陰影下的小土丘,單個遠不具備改變地貌的能力,群聚倒是可塑造地形,又不及前者景觀之壯麗雄大。
先不談三位小說家的文筆,單論講故事的能力,在武俠小說作者中就無出其右者。
有那麽幾年,街頭書攤上充斥著署著各種怪異筆名的武俠作品。
比如:金庸新、金鷹、金庸續、古龍舊、新古龍、古尤等等,看似錯別字,實則有意為之的怪名號。
那些小說的內容看似光怪陸離千變萬化,其中極個別的作品文筆極佳,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本的故事,能脫離出那三位小說家作品內容的範疇。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三位小說家幾乎刻畫過全部類型的江湖人物,諸如:浪子、俠士、怪傑、豔女、妖童、善人、惡棍、癡情女、負心漢、無賴、愚者、智者、複仇者等。
他們還講述了江湖所能涉及的絕大部分故事,諸如:孤膽英雄對抗勢力遍布天下的黑惡勢力;某派遺孤橫刀掃滅仇敵;地痞靠小聰明獲得榮華富貴;忠孝不能兩全的大俠跳崖自戕;幫派老大被心腹背叛,又成功絕地反擊等等。
甚至於,他們還創造了幾乎全部的武功。比如:所謂的內功、外功,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能吸收別人內力的怪異武功;無法自己使用,必須把內力讓渡給別人的武功;能從指尖發射內力,像發射子彈一樣傷人的武功;甚至有能讓人青春常駐的武功。這幾乎就是現在修仙玄幻文最初的靈感來源。
那些後來者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使得武俠小說市場呈現一片虛假繁榮景象。
可事實上,作品本身無論在人物身份,故事內容,還是武功設定上,都無法做出任何創新突破,隻是對前者原有架構的模擬與調整。
也就是說,客觀來看,那三位把武俠世界的故事全寫完了,以至於後來者沒故事可寫,就好像一位考古學家考證完九州土地上所有古墓,使得後世學者無墓可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似乎是武俠小說迅速沒落的根本原因。
那麽,武俠世界真的不再能有新故事嗎?
其實不是的。
三位中年齡最輕那位的作品,特別是其中後期的作品,其中描述的江湖,實際上與前兩位的武俠世界就迥然不同,不是以武俠中的“武”與“俠”來吸引讀者,也不是以他本人所說的“犧牲”與敢於“犧牲”的人,來使作品贏得廣大讀者的青睞,而是另辟蹊徑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辨識度,進而在成千上萬的流水線作品中脫穎而出。
武俠小說世界在這位小說家橫空出世時,已經處於題材匱乏的瓶頸期,對於當時的許多小說作者而言已經無故事可寫,大部分人早已蛻化為碼字員,隻是簡單重複模仿前兩位小說家的作品。
那兩位中有人寫出個天下有東南西北中五大高手,他們居然不會隨機應變,編個六大或七大高手出來,也非得按照東南西北中立出五個高手。
他們要麽做續編,寫五大高手寂滅後,其子侄徒弟因所謂論劍,又發生一係列故事;要麽就是絞盡腦汁,依據原作文中的蛛絲馬跡,給年輕時的五大高手編些香豔往事。
其做法就像現在的導演們給熱映電影編前傳與後傳,前前傳與後後傳一樣,簡而言之,就是“炒冷飯”,而且還是炒別人的“冷飯”。
然而,原作的所謂五大高手,有兩個特征是後者沒法進行簡單複製的。
第一,前者的五大高手的設定,實際是以武功、性格、身份、住所方位對應五行屬性。
這就使得所有接受這一基本設定的續作,全部都注定是狗尾續貂之作。
後來者描述的五大高手,要是在各方麵也與五行屬性呼應,就會令讀者無法將其與珠玉在前的原作人物區分開。
比如:後者描述的西方高手,與前者一樣人高馬大,高鼻深目,聲如刀劍相擊,衣衫尚白。
那麽其外在形象與先前那個相比,在讀者的腦海中幻化出的人物樣貌能有多大區別呢?
要是後者完全延續前者的設定,因西屬金,色白,屬秋,主殺伐,把西方高手設定為全書的反派。
這種情況下,就算這位西方高手的武功與個人經曆,跟前者完全不同,給讀者的直觀感受,仍不過是有人把前作重新謄寫一遍,毫無新意可言。
另一方麵,如果後來者不讓這些高手與五行對應,那麽五大高手又何必一定要與東南西北中對應呢?
為什麽不能是十大高手,或者八大高手,一定要是五大?
或者,直接稱這五人為天下前五名呢?
所謂五大高手的設定,本身就不成立了。
第二點,所謂五大高手的故事,實際上是依附於小說主線故事的支線情節。
小說的主線,是原作者以宏大曆史事實為背景,講述家國情懷的武俠情感故事。
一旦有誰要把看起來最吸引人眼球的五大高手這種事,單獨展開來描繪出一係列故事,就會發現脫離了原作主人公的家國情懷,這種高手設定會變得很普通,跟隨便起個什麽鎮山東、鎮河南這種外號沒區別,使得後續或前傳變成爛大街的“大路貨”。
(本章完)
m君年輕時看過不少武俠小說,主要就是那三大武俠小說家其中兩位的作品。三人中另一位雖堪稱新派武俠真正的開山始祖,文筆甚佳,故事卻偏近傳統,不合他的胃口。
他當時覺得,人們對這三位實在過譽。
他們不過是胡編亂造些奇思妙想,怎麽能被輕易冠以大師的稱號。
後來,這三位有去世的,有封筆的。市場上湧現出不少針對他們作品的偽作、續寫,以及大量的他人武俠作品。
他看過一些別人的武俠作品,又自己試著寫過幾段,才發現時人對那三位作品的評價過於保守,他們簡直可算做武俠小說界三座不可逾越的珠穆拉瑪峰。
別人不過是其陰影下的小土丘,單個遠不具備改變地貌的能力,群聚倒是可塑造地形,又不及前者景觀之壯麗雄大。
先不談三位小說家的文筆,單論講故事的能力,在武俠小說作者中就無出其右者。
有那麽幾年,街頭書攤上充斥著署著各種怪異筆名的武俠作品。
比如:金庸新、金鷹、金庸續、古龍舊、新古龍、古尤等等,看似錯別字,實則有意為之的怪名號。
那些小說的內容看似光怪陸離千變萬化,其中極個別的作品文筆極佳,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本的故事,能脫離出那三位小說家作品內容的範疇。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三位小說家幾乎刻畫過全部類型的江湖人物,諸如:浪子、俠士、怪傑、豔女、妖童、善人、惡棍、癡情女、負心漢、無賴、愚者、智者、複仇者等。
他們還講述了江湖所能涉及的絕大部分故事,諸如:孤膽英雄對抗勢力遍布天下的黑惡勢力;某派遺孤橫刀掃滅仇敵;地痞靠小聰明獲得榮華富貴;忠孝不能兩全的大俠跳崖自戕;幫派老大被心腹背叛,又成功絕地反擊等等。
甚至於,他們還創造了幾乎全部的武功。比如:所謂的內功、外功,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能吸收別人內力的怪異武功;無法自己使用,必須把內力讓渡給別人的武功;能從指尖發射內力,像發射子彈一樣傷人的武功;甚至有能讓人青春常駐的武功。這幾乎就是現在修仙玄幻文最初的靈感來源。
那些後來者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使得武俠小說市場呈現一片虛假繁榮景象。
可事實上,作品本身無論在人物身份,故事內容,還是武功設定上,都無法做出任何創新突破,隻是對前者原有架構的模擬與調整。
也就是說,客觀來看,那三位把武俠世界的故事全寫完了,以至於後來者沒故事可寫,就好像一位考古學家考證完九州土地上所有古墓,使得後世學者無墓可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似乎是武俠小說迅速沒落的根本原因。
那麽,武俠世界真的不再能有新故事嗎?
其實不是的。
三位中年齡最輕那位的作品,特別是其中後期的作品,其中描述的江湖,實際上與前兩位的武俠世界就迥然不同,不是以武俠中的“武”與“俠”來吸引讀者,也不是以他本人所說的“犧牲”與敢於“犧牲”的人,來使作品贏得廣大讀者的青睞,而是另辟蹊徑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辨識度,進而在成千上萬的流水線作品中脫穎而出。
武俠小說世界在這位小說家橫空出世時,已經處於題材匱乏的瓶頸期,對於當時的許多小說作者而言已經無故事可寫,大部分人早已蛻化為碼字員,隻是簡單重複模仿前兩位小說家的作品。
那兩位中有人寫出個天下有東南西北中五大高手,他們居然不會隨機應變,編個六大或七大高手出來,也非得按照東南西北中立出五個高手。
他們要麽做續編,寫五大高手寂滅後,其子侄徒弟因所謂論劍,又發生一係列故事;要麽就是絞盡腦汁,依據原作文中的蛛絲馬跡,給年輕時的五大高手編些香豔往事。
其做法就像現在的導演們給熱映電影編前傳與後傳,前前傳與後後傳一樣,簡而言之,就是“炒冷飯”,而且還是炒別人的“冷飯”。
然而,原作的所謂五大高手,有兩個特征是後者沒法進行簡單複製的。
第一,前者的五大高手的設定,實際是以武功、性格、身份、住所方位對應五行屬性。
這就使得所有接受這一基本設定的續作,全部都注定是狗尾續貂之作。
後來者描述的五大高手,要是在各方麵也與五行屬性呼應,就會令讀者無法將其與珠玉在前的原作人物區分開。
比如:後者描述的西方高手,與前者一樣人高馬大,高鼻深目,聲如刀劍相擊,衣衫尚白。
那麽其外在形象與先前那個相比,在讀者的腦海中幻化出的人物樣貌能有多大區別呢?
要是後者完全延續前者的設定,因西屬金,色白,屬秋,主殺伐,把西方高手設定為全書的反派。
這種情況下,就算這位西方高手的武功與個人經曆,跟前者完全不同,給讀者的直觀感受,仍不過是有人把前作重新謄寫一遍,毫無新意可言。
另一方麵,如果後來者不讓這些高手與五行對應,那麽五大高手又何必一定要與東南西北中對應呢?
為什麽不能是十大高手,或者八大高手,一定要是五大?
或者,直接稱這五人為天下前五名呢?
所謂五大高手的設定,本身就不成立了。
第二點,所謂五大高手的故事,實際上是依附於小說主線故事的支線情節。
小說的主線,是原作者以宏大曆史事實為背景,講述家國情懷的武俠情感故事。
一旦有誰要把看起來最吸引人眼球的五大高手這種事,單獨展開來描繪出一係列故事,就會發現脫離了原作主人公的家國情懷,這種高手設定會變得很普通,跟隨便起個什麽鎮山東、鎮河南這種外號沒區別,使得後續或前傳變成爛大街的“大路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