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說的版本,由於明版小說刊本,實在太難保存了(好像現存2種《水滸》嘉靖殘葉,均是“包書皮”得以幸存)。


    明代又是書商們集體放飛自我的年代,可謂抄本與刻本齊飛,文人與槍手俱赤膊趕鴨子上陣。


    像《水滸》這種天朝頭部中的頭部小說,從今天流傳來看,什麽繁本、簡本,二十卷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增插本,腰斬本,舊本……流傳到如今,對於新嫩讀者來講,簡直亂套了。


    個人見解,小說版本考源,特別是成書考源,切忌古董商與文青。


    前者還好,真是明刊實物摸得多的人,大抵一看版式、紙張、墨色,就能看出大致刊刻年代。比如:上博藏的兩頁《京本忠義傳》,我雖沒見實物,從書影來論,我也認為,確實要早於鄭振鐸藏的《忠義水滸傳》嘉靖年間(傳)刊刻的白棉紙寫刻殘本的(這版本同樣沒接觸實物,從書影來看,白棉紙趙體寫刻,個人覺得,鄭藏的這個本子,有些像萬曆刻本)。


    假如是沒有考據功底的且犯文青病來論小說源流,最要不得。比如,網上見到最多的論調:《封神演義》的賦讚抄襲《西遊記》,在我看來就極搞笑,幼稚得狠。找兩本同期版本賦讚互校,再結合劇情地理人文,這對高中以上學曆的語文能力,這很難嗎?


    且不說這兩部的版本同樣與《水滸》一樣,版本極多且混亂,而且這兩部作品如今在大眾層麵定的作者,比《水滸》不靠譜多了。


    明版小說的考源,首先要把小說的“劇情、人物”讀通透。


    《水滸》劇情人物結合現存的各種刊本、文獻等資料,成書考源,個人認為,大致分四個階段。


    一、宋江等人聚義到《宋江三十六讚》時間截止下限(1307)。從三十六讚內容來看:


    1、宋江等三十六人的“人設”與相關故事已經在民間具備雛形(沒有林衝、公孫勝,替為孫立、晁蓋)


    2、詔安、征遼、征方臘的劇情未成型。72地煞的人設及相關劇情未成型。


    3、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行為定義為“義勇”。圍繞人設的劇情類似後世的“武俠”故事。


    二、南宋末元初到明初(洪武年間)。


    從《大宋宣和遺事》“水滸”相關內容來看:


    1、36人中出現林衝、公孫勝兩個關鍵角色出現,《水滸》必然誕生了“逼上梁山”、“”相關劇情。


    2、72地煞人設劇情依舊未完整成型,但出現36天罡之外的零星人設及劇情。


    3、民間話本、雜劇、諸宮調等開始出現“詔安”、“征遼”、“征方臘”、九天玄女天命神授“三十六人”的角色及故事雛形。


    4、故事主題依舊是“義勇”的類俠義故事。當然,“忠義”的主題在醞釀中,這個階段“文人”介入不多,角色人設與單元劇情大體“鮮活”與“質樸”的風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悲劇錄音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悲劇錄音筆並收藏失落的小南洲界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