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歡《水滸》,尤其文字。
從版本目錄學的角度,《水滸》前七十回的文字洗練程度,已代表天朝通俗小說的巔峰。數百年前坊間刊刻的文字(繁體變簡體,加以標點符號),如今的初中生也能看懂。
剛工作那會,閱讀《鄭振鐸書話》中有講述《水滸》嘉靖本殘葉發現的掌故,更對《水滸》及明版小說發生濃厚興趣。
那時財力弱,隻買到一大疊清中晚期翻刻金聖歎點評水滸的貫華堂版本。那段時間,得到的稍好的一點小說本子,頂多是清早期的《後西遊記》刊本。
明版小說的原刊本,估計存世到今天都跟宋元本般難得稀見,所以,當初鄭振鐸從還魂紙廠,找到了明版《平妖傳》,那般欣喜若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年輕時買書買得凶,除了打麻將,盡買書(輸)了,不務正業得很。
好處就是事關版本目錄看得多也買得多。記得明朝小說禁書很少,除了瞿佑的《剪燈新話》邪端異說、人鬼性交太出格的內容,被舉報禁毀了,《水滸》大概是唯二被官方禁毀的小說了。
禁的原因,主要還是《水滸》的影響麵太大了,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內憂外患,有人舉報水滸,官方不得不禁了。
個人估計:水滸極有可能是四大名著裏明清同人小說創作最多的。確實不少農民起義都學了它,對後世的武俠小說創作,更是影響深遠。
《水滸》的文字絕頂精彩,假如前七十回確定為施耐庵寫,按照施耐庵的生平,元末,他曾在張士誠幕下參與謀劃(人設與智多星吳用有點類似)。
《水滸》的故事,個人猜測:大體源自南宋,甚至不少故事人物就直接來自宋江起事那個時代的故事。
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有可能是真有其事的。
此外,從宋末元初詞人周密的史料筆記《癸辛雜識》中收錄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讚》及《讚序》中可以看出: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人如李嵩傳寫……及異時見《東都事略·中書侍郎侯蒙傳》有疏一篇,陳“製賊之計”雲:宋江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有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此自贖,或可平東南之亂……”
1、宋江的故事在南宋流傳很廣,也許後世說書人的《青麵獸》、《花和尚》等話本,都來自“街談巷語”。
2、宋江被詔安後,征討方臘的故事,無疑來始作俑者為《讚序》,因為史實中沒有這出,是後人創作的“憑空設想”罷了。
《水滸傳》另一公認的源流為《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本子我也看了,分別有“童貫征方臘”與宋江三十六人聚義後被張叔夜詔安的故事,征討方臘隻簡單帶了一筆,與前文“童貫征方臘”的故事,前後自相矛盾得很。
由此,個人估計:宋江征討方臘完全不符合史實的故事,當源頭在《讚序》,零星故事或成型於元末明初,完整於《水滸》的成書。
《水滸》的故事人物最初發端於街談巷語,後發揚於說書人,到了元末,為什麽越來越多的文人參與其中創作,個人認為:
在南宋、元末、明末,文人在《水滸》中的精神寄托,正像《讚序》中表達的:
彼蹠與江,與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無諱者也,豈若世之亂臣賊子,畏影而自走,所為近在一身而其禍未嚐不流四海。嗚呼,與其逢聖公之徒,孰若蹠與江也!
曾見明版《水滸》序中有雲:恨世無牛皋吳用,令哈赤猖獗遼東。
施耐庵的《水滸》,據傳最初書名為《江湖豪客傳》。
《水滸》為什麽在文人與車馬販夫階層影響力這麽廣,個人見解:
非是“忠義”,而是源自“盜蹠”的“俠義”精神。
至於出現被詔安的劇情,一部分確實是史實,很大程度是文人參與創作後的yy了。
老百姓估計是極不喜歡這段劇情的,換句老百姓話說:“詔不詔安,關我屁事。”
水滸的精神內核的感染力在於“俠義”在於“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如:智多星吳學究(吳用)在三十六讚評價不高:
“古人用智,義國安民。惜哉所為,酒色粗人。”
出現這等評價,按宋末的時代背景,三十六讚的《讚序》的意思:
“亂臣賊子”、“聖公之徒”,(國家危難時刻)還不如宋江這些盜蹠呢!
《水滸》成書的三十六天罡名單,幾乎與《三十六讚》、《大宋宣和遺事》如出一轍,最大的爭議是“孫立”。
七十二地煞的名單,大部分為施耐庵原創,由於人物太多,限於篇幅,難免就不會跟三十六天罡那般幾乎人均有故事、出場鏡頭多多。
這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七十二地煞排在首位的“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想必施耐庵塑造這個人物時,是糾結矛盾的,我理解是“不敢、不甘”。
假如施耐庵的經曆坐實,作為張士誠的謀士,他自家代入“智多星吳用”自是揮灑自如,但要將他的謀策能力,在故事中碾壓“神機軍師朱武”,估計是真的不敢與不甘。
因此,在大軍團作戰的“陣法”這類設定,梁山北伐戰遼時,朱武“識陣”,吳用不識“陣”;朱武識陣,卻傷亡慘重。
在梁山討伐方臘的杜撰故事中則更有趣。方臘起義是“明教”與“食菜事魔”,不巧,朱重八(朱洪武)參與的紅巾軍也是明教。
朱武是《水滸》中梁山討伐方臘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好漢征討方臘死傷慘重,朱武連嫡係陳達(徐達)、楊春(常遇春)的命都沒保住。
梁山北伐大勢力遼國順風順水(梁山好漢不損),征討被童貫一年就速滅的反賊方臘,反而死傷大半。為何?方臘,明教也,估計在張士誠的陣營,朱元璋代表的紅巾軍明教,要比北伐更難對付吧!徐達、常遇春北伐不死,作者既然隱晦寫,最爽的劇情殺,這兩位還是死於自家明教的屠刀吧!
如施耐庵敢把朱武也“劇情殺”,那麽,他還真能算膽大,可惜這太明顯了。
估計他著實不敢賭朱重八的“小心眼”。
不僅朱武是水滸最後得善果的寥寥數人之一(和樊瑞去公孫勝處學道),就是另一位天罡中姓“朱”的,美髯公朱仝也是善終。
另兩位地煞中的姓“朱”的雜魚級角色“朱富”、“朱貴”,均是在討伐“方臘”時劇情殺,兩人得傳染病瘟疫病死的。
水滸中朱武這個角色塑造很有趣,從頭到尾貫穿了作者創作這個角色“不敢、不甘”的糾結創作狀態。
說實話,明明作者初衷,是想跟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般好好黑一把“朱重八”的。
金庸敢,施耐庵所處的時代,他可真不敢。不寫得隱晦點,被發現了,真會株連九族的。
此外,朱武的星號是“地魁星”,這個作者原創非常講究,哈哈哈。
不過我作為朱重八、徐達、常遇春的粉絲,當初看水滸就看得就超級鬱悶。
啥?號稱天朝冷兵器時代最後一位能指揮大兵團作戰可入武廟十哲級數的人物,被影射成可有可無的雜魚了?
跳澗虎,呃,“跳澗”還算軍用名詞,那不是韓世忠的專利嘛。
楊春的“白花蛇”又是啥影射呢?號稱“天下第一急先鋒”的常十萬居然這麽慫?
陳達、楊春,作者把這兩個雜魚角色名捯飭好,估計就很爽了。但他所處的時代,他真不敢在這兩個角色塑造上重筆,那就顯然太危險了。
從版本目錄學的角度,《水滸》前七十回的文字洗練程度,已代表天朝通俗小說的巔峰。數百年前坊間刊刻的文字(繁體變簡體,加以標點符號),如今的初中生也能看懂。
剛工作那會,閱讀《鄭振鐸書話》中有講述《水滸》嘉靖本殘葉發現的掌故,更對《水滸》及明版小說發生濃厚興趣。
那時財力弱,隻買到一大疊清中晚期翻刻金聖歎點評水滸的貫華堂版本。那段時間,得到的稍好的一點小說本子,頂多是清早期的《後西遊記》刊本。
明版小說的原刊本,估計存世到今天都跟宋元本般難得稀見,所以,當初鄭振鐸從還魂紙廠,找到了明版《平妖傳》,那般欣喜若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年輕時買書買得凶,除了打麻將,盡買書(輸)了,不務正業得很。
好處就是事關版本目錄看得多也買得多。記得明朝小說禁書很少,除了瞿佑的《剪燈新話》邪端異說、人鬼性交太出格的內容,被舉報禁毀了,《水滸》大概是唯二被官方禁毀的小說了。
禁的原因,主要還是《水滸》的影響麵太大了,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內憂外患,有人舉報水滸,官方不得不禁了。
個人估計:水滸極有可能是四大名著裏明清同人小說創作最多的。確實不少農民起義都學了它,對後世的武俠小說創作,更是影響深遠。
《水滸》的文字絕頂精彩,假如前七十回確定為施耐庵寫,按照施耐庵的生平,元末,他曾在張士誠幕下參與謀劃(人設與智多星吳用有點類似)。
《水滸》的故事,個人猜測:大體源自南宋,甚至不少故事人物就直接來自宋江起事那個時代的故事。
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有可能是真有其事的。
此外,從宋末元初詞人周密的史料筆記《癸辛雜識》中收錄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讚》及《讚序》中可以看出: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人如李嵩傳寫……及異時見《東都事略·中書侍郎侯蒙傳》有疏一篇,陳“製賊之計”雲:宋江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有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此自贖,或可平東南之亂……”
1、宋江的故事在南宋流傳很廣,也許後世說書人的《青麵獸》、《花和尚》等話本,都來自“街談巷語”。
2、宋江被詔安後,征討方臘的故事,無疑來始作俑者為《讚序》,因為史實中沒有這出,是後人創作的“憑空設想”罷了。
《水滸傳》另一公認的源流為《大宋宣和遺事》。這個本子我也看了,分別有“童貫征方臘”與宋江三十六人聚義後被張叔夜詔安的故事,征討方臘隻簡單帶了一筆,與前文“童貫征方臘”的故事,前後自相矛盾得很。
由此,個人估計:宋江征討方臘完全不符合史實的故事,當源頭在《讚序》,零星故事或成型於元末明初,完整於《水滸》的成書。
《水滸》的故事人物最初發端於街談巷語,後發揚於說書人,到了元末,為什麽越來越多的文人參與其中創作,個人認為:
在南宋、元末、明末,文人在《水滸》中的精神寄托,正像《讚序》中表達的:
彼蹠與江,與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無諱者也,豈若世之亂臣賊子,畏影而自走,所為近在一身而其禍未嚐不流四海。嗚呼,與其逢聖公之徒,孰若蹠與江也!
曾見明版《水滸》序中有雲:恨世無牛皋吳用,令哈赤猖獗遼東。
施耐庵的《水滸》,據傳最初書名為《江湖豪客傳》。
《水滸》為什麽在文人與車馬販夫階層影響力這麽廣,個人見解:
非是“忠義”,而是源自“盜蹠”的“俠義”精神。
至於出現被詔安的劇情,一部分確實是史實,很大程度是文人參與創作後的yy了。
老百姓估計是極不喜歡這段劇情的,換句老百姓話說:“詔不詔安,關我屁事。”
水滸的精神內核的感染力在於“俠義”在於“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如:智多星吳學究(吳用)在三十六讚評價不高:
“古人用智,義國安民。惜哉所為,酒色粗人。”
出現這等評價,按宋末的時代背景,三十六讚的《讚序》的意思:
“亂臣賊子”、“聖公之徒”,(國家危難時刻)還不如宋江這些盜蹠呢!
《水滸》成書的三十六天罡名單,幾乎與《三十六讚》、《大宋宣和遺事》如出一轍,最大的爭議是“孫立”。
七十二地煞的名單,大部分為施耐庵原創,由於人物太多,限於篇幅,難免就不會跟三十六天罡那般幾乎人均有故事、出場鏡頭多多。
這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七十二地煞排在首位的“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想必施耐庵塑造這個人物時,是糾結矛盾的,我理解是“不敢、不甘”。
假如施耐庵的經曆坐實,作為張士誠的謀士,他自家代入“智多星吳用”自是揮灑自如,但要將他的謀策能力,在故事中碾壓“神機軍師朱武”,估計是真的不敢與不甘。
因此,在大軍團作戰的“陣法”這類設定,梁山北伐戰遼時,朱武“識陣”,吳用不識“陣”;朱武識陣,卻傷亡慘重。
在梁山討伐方臘的杜撰故事中則更有趣。方臘起義是“明教”與“食菜事魔”,不巧,朱重八(朱洪武)參與的紅巾軍也是明教。
朱武是《水滸》中梁山討伐方臘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好漢征討方臘死傷慘重,朱武連嫡係陳達(徐達)、楊春(常遇春)的命都沒保住。
梁山北伐大勢力遼國順風順水(梁山好漢不損),征討被童貫一年就速滅的反賊方臘,反而死傷大半。為何?方臘,明教也,估計在張士誠的陣營,朱元璋代表的紅巾軍明教,要比北伐更難對付吧!徐達、常遇春北伐不死,作者既然隱晦寫,最爽的劇情殺,這兩位還是死於自家明教的屠刀吧!
如施耐庵敢把朱武也“劇情殺”,那麽,他還真能算膽大,可惜這太明顯了。
估計他著實不敢賭朱重八的“小心眼”。
不僅朱武是水滸最後得善果的寥寥數人之一(和樊瑞去公孫勝處學道),就是另一位天罡中姓“朱”的,美髯公朱仝也是善終。
另兩位地煞中的姓“朱”的雜魚級角色“朱富”、“朱貴”,均是在討伐“方臘”時劇情殺,兩人得傳染病瘟疫病死的。
水滸中朱武這個角色塑造很有趣,從頭到尾貫穿了作者創作這個角色“不敢、不甘”的糾結創作狀態。
說實話,明明作者初衷,是想跟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般好好黑一把“朱重八”的。
金庸敢,施耐庵所處的時代,他可真不敢。不寫得隱晦點,被發現了,真會株連九族的。
此外,朱武的星號是“地魁星”,這個作者原創非常講究,哈哈哈。
不過我作為朱重八、徐達、常遇春的粉絲,當初看水滸就看得就超級鬱悶。
啥?號稱天朝冷兵器時代最後一位能指揮大兵團作戰可入武廟十哲級數的人物,被影射成可有可無的雜魚了?
跳澗虎,呃,“跳澗”還算軍用名詞,那不是韓世忠的專利嘛。
楊春的“白花蛇”又是啥影射呢?號稱“天下第一急先鋒”的常十萬居然這麽慫?
陳達、楊春,作者把這兩個雜魚角色名捯飭好,估計就很爽了。但他所處的時代,他真不敢在這兩個角色塑造上重筆,那就顯然太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