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有並且鞏固了西川這塊土地之後,下麵孟知祥的統一之路上要麵對兩場戰鬥,這兩場戰戰鬥這都是必須的,也是絕對不能避免的。
大方麵上來說,如果孟知祥想要獨立,那麽就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的戰鬥。孟知祥想要稱霸川蜀地區,那就要在川蜀地區內部進行戰鬥。這兩場戰鬥無論如何是不能避免的,而具體的來說,就是孟知祥和李嗣源、董璋之間的戰鬥。
孟知祥和董璋距離比較近,就像是當年的王建和顧彥暉一樣,他們兩個相互之間都想吞並對方,他們的計劃都是先解決內部然後在憑借著蜀國的地盤對抗中央政權。
所以他們兩個之間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川蜀一帶曆來都有鹽井,所以鹽利十分大,東川和西川都有鹽,相互之間也有競爭。
董璋是最先在這上麵做手腳的,搞小動作,他就想出來一個餿主意,讓他東川的商人到西川去賣鹽,這樣做的商人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董璋這樣做的目的也很明確。
川蜀人口就這麽多,對於食鹽的需求量也就這麽點,東川人多賣點,西川的鹽賣的就少了,這個很簡單的經濟賬,董璋會算,孟知祥也不是傻子。
這一次算是五代十國時期為數不多的經濟仗之一,雖然規模比較小,而且牽涉到的貿易理論比較少,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確實是不常見。
如果說董璋這一招僅僅是有了那麽點經濟貿易理論的一點基礎,那麽孟知祥的招數就顯得很高端了,甚至這一招現在還在用,那就是收稅。
他在半路上設置了三個收稅點,隻要是過來賣鹽的全部收高稅,讓這些東川的鹽商沒有利潤,沒有價格優勢,讓他們的鹽賣不出去。
這個就和現在的關稅性質差不多,這就相當於現在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進行低價傾銷,而另一個國家則進行懲罰性關稅製度,將傾銷國的商品不具有優勢。
最終孟知祥靠著這一招收了七萬餘緡的稅收,而東川的商人也不敢再到這裏來賣鹽了,董璋這一次的計劃失敗了。雖然董璋失敗了,而且孟知祥還靠著這一招賺了不少錢,但是他心裏還是生氣,他和董璋之間原本表麵上的和睦也沒有了,相互之間都是赤裸裸的吞並欲望。
本來從孟知祥和董璋這兩個心裏想的都是他們內部先開始幹起來,然後內部統一之後,在和中央政府對抗,但是現實再一次逼迫了他們,讓他們不得不提前麵對中央政府。
李嗣源要搞一個祭天儀式,按照規矩藩鎮應該給錢,李嗣源知道孟知祥有錢,於是就給孟知祥說道:“你給我送一百萬緡錢過來,我要祭天啊,這麽大的事情,國家的錢不是很充足。”
孟知祥之前剛剛在西川站住腳的時候就敢拒絕朝廷要錢的要求,此時更是不客氣,直接就說到:“我這也沒錢啊,我這邊窮山惡水的,還經常被人家欺負,前兩天董璋還坑我的鹽稅,我這邊還有一大幫子人張著嘴等著吃飯了,那裏有什麽閑錢獻給朝廷啊。”
最終李嗣源逼得不行了,孟知祥這家夥才掏出了五十萬緡錢交給朝廷。可能有人要說孟知祥摳門了,不忠誠,但是最起碼孟知祥給了五十萬緡,對於李嗣源的指標僅僅是打了對折。
董璋這家夥才真是摳門,李嗣源本來看董璋的地盤小一點,就找董璋要了五十萬緡,但是董璋這家夥五十萬緡都不想出,一直討價還價,最終隻出十萬緡,多一錢都沒有,他這直接打了個二折。
這讓李嗣源氣得不行,給你們要錢還討價還價的搞得像是要債一樣。
這一係列行為讓李嗣源對於孟知祥和董璋十分的不滿,尤其是對董璋,因為孟知祥畢竟是她的親戚,而且之前也是熟人,雖然孟知祥不是他的嫡係,但是他們之前也是有點聯係的,所以李嗣源對於孟知祥十分的寬容。
安重誨也知道這一點,他心裏雖然防備孟知祥要造反,但是他看到董璋的表現,覺得這家夥也是一個野心分子。
於是就調令李仁矩為閬州刺史,和李嗣源的親信、綿州刺史武虔裕一起,防備董璋。這兩個地方基本上都在梓州附近,特別是閬州,和東川的首府梓州就挨著,這目的就很明顯了,就是看著董璋。
此後,李嗣源又調令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加強遂州(今四川遂寧)的城防建設,並增兵川中。
這一下子讓董璋不淡定了,他覺得朝廷這是要搞他啊,一個人得到一件東西,失去的時候才會知道珍惜,董璋就十分珍惜他的這個東川節度使的位置,所以他不準備坐以待斃。
董璋開始為自己找出路了,他知道自己絕對不是朝廷的對手,所以他要找個幫手,這個幫手很好找,因為他也就隻能找到這一個,那就是孟知祥,對於孟知祥,董璋還是很有信心促成結盟的,因為他知道此時西川的孟知祥和自己一樣心神不寧,他們兩個有基本上類似的政治欲求和軍事企圖,所以他們兩個有合作的基礎。
於是董璋就派人通知孟知祥,說是想要和孟知祥結為親家,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娶孟知祥的女兒。
孟知祥心裏雖然對於董璋十分惱怒,恨不得立馬就滅掉董璋,但是他知道成大事者,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所以他就沒敢亂動。他知道現在朝廷的軍隊不僅僅是看著董璋,而且還有他,要是他和董璋亂起來了,那麽高興的是洛陽哪位,他們鷸蚌相爭,洛陽的漁翁得利。
所以孟知祥再次展現出了一代梟雄的氣質,表麵上和和氣氣的和董璋聯姻了其實這件事也能說他們之間正式的結盟了,他們的對手就是李嗣源,就是朝廷。
他們原本計劃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被安重誨逼迫著改成了不得不達成一致,先將槍口對外,至於打走了朝廷之後怎麽辦,自然是他們在川蜀一帶再繼續鬧騰。
既然已經結盟了,那麽就要共進退,不久董璋和孟知祥一起上表給李嗣源告訴李嗣源:“皇帝你再川蜀腹地增兵派將,當時的百姓都很擔心,以為又要打仗,所以人心不穩,生產停頓,還希望皇帝為了川蜀地區的百姓著想,趕緊把兵撤走吧,不然一會就出事了。”
但是這場布局這麽長時間才布置好,怎麽可能就因為孟知祥和董璋不滿意就撤掉,李嗣源和安重誨早就開始準備了,要的就是你董璋和孟知祥不爽,你們要是爽了,安重誨和李嗣源心裏就不踏實了。
所以李嗣源並沒有撤掉這些軍隊,隻是下詔安慰他們,讓他們繼續為了國家努力奮鬥,為國家守疆拓土,隻要他們好好忠心朝廷,這些兵都是擺設。
但是孟知祥和董璋會是好好效忠朝廷的人嗎?
所以對於李嗣源的這個詔書他們都不滿,而孟知祥心機很深,而且他和李嗣源也有點關係,所以還沒準備動手,但是董璋這家夥受不了了,要立馬動手,於是他就帶著大軍進攻遂州和閬州等地,而孟知祥就跟在董璋身邊打個輔助啥的,主力還是董璋,畢竟這些地方距離董璋最近,將來就算是打下來,那八成也是董璋的和孟知祥關係不是很大。
所以董璋打主攻,孟知祥打輔助,這讓朝廷以為這件事就是董璋搞起來的,而孟知祥之所以也參戰是被董璋逼迫的。
這件事傳到了李嗣源的耳朵裏,李嗣源很生氣,但是心裏還麽打定主意是不是要打這一仗,他是一個皇帝做出的決定那都是影響巨大的,就像這一次他要是做出了一個打的決定,那麽因此而死的人就有千千萬萬。
看著李嗣源沒啥動靜,安重誨坐不住了,他早就對董璋和孟知祥不順眼了,現在既然董璋先出手了,他們再出手反而沒有人在說什麽了,所以安重誨認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要是抓不住這個機會,將來李嗣源一定會後悔的。清風文學
安重誨曾經就說過李嗣源為人軟弱,年紀大了沒啥膽魄了。
所以在安重誨的刺激下,還有因為董璋率先挑釁,所以李嗣源終於動了火氣,他吼著要幹掉董璋,要幹掉任何一個敢於挑釁他人。
隨後宣布削除董璋一切官職,將董璋在洛陽的親人全部殺死了,隨後派出大軍開始鎮壓董璋。
就在李嗣源在朝中和安重誨在哪裏吵來吵去的時候,閬州的戰爭已經開始了。在這裏解釋一下為啥董璋先發難,而孟知祥卻不怎麽積極。
其實這整件事情都是孟知祥鼓搗出來的,但是他礙於和李嗣源的關係不願意在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先發難,而另外一點就是他不希望此時把朝廷的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身上,他想要做一個得利的“漁翁”。
孟知祥是這麽對董璋說的:“你們東川兵馬先占領遂州、閬州,然後我的西川同東川合兵扼守劍門,這樣,即使朝廷大軍來了,我們兩川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而此時分工就是這樣做的,前麵都是董璋在打頭陣先打閬州,孟知祥隻是象征性的出了一支軍隊援助董璋打閬州。而後孟知祥出兵進攻遂州一帶。
先說一下閬州的戰役,閬州守將就是李仁矩,他這個人一向看看不起董璋,他覺得董璋就是個莽夫,而他的士兵也就是東川兵一直以來的形象也不好,一直給人的感覺都是很虛弱。
所以在閬州城裏很多人都像李仁矩建議應該挖深壕溝,把城牆加高點,咱們不需要作戰隻需要守著就行了,拖上幾天朝廷的大軍到了之後,咱們就勝券在握了。
但是李仁矩卻覺得這有點小題大做了,就說到:“東川兵懦弱無能,沒啥戰鬥力,絕對是抵擋不了咱們的精兵強將的。”
因此李仁矩在聽說董璋的軍隊到了之後,立馬主動出城作戰,結果他這所謂的精兵強將根本不是董璋的一合之敵,一交戰就潰散了,李仁矩一下子驚呆了,急忙騎著馬往回跑。
董璋帶著大軍在後麵追趕,到了城下也不休息,直接就開始攻城,這效率很高,李仁矩的軍隊在城下損失慘重,這對於守城的兵力和士兵的士氣影響都是很大的。
不久閬州城破,李仁矩全家被殺。
而此時孟知祥的大將李仁罕也帶著軍隊到了遂州,遂州這一戰沒啥特別的,就是包圍然後攻城,後來閬州投降了,從遂州城出來作戰的大將一聽說這消息,立馬就投降了,而遂州城基本上喪失了主動出擊的能力,隻能閉門死守。
再提一句當時跟著董璋的那一支孟知祥的小部隊,這一支軍隊三千人,在拿下了閬州之後就被董璋派去進攻集州,結果這家夥驕縱冒進,被伏擊了,打了敗仗就回來了,董璋一看這廢物,也不要他幫忙了,讓他那來回哪去,別在這搗亂,而孟知祥看自己的部下不給自己長臉,盡給自己丟人也很生氣,就被這個大將撤職了。
再說董璋,在拿下了閬州之後開始進攻利州,但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他糧草運送不及,於是就準備撤到閬州再說,不想打利州了,這就預示著很有可能在朝廷大軍來了之後不能關上劍門這道大門。
孟知祥本來的計劃一下子全部被打亂了,他就主動找到了董璋說願意多出點軍隊幫助董璋守關卡,甚至還能提供一些軍糧啥的,他就一個條件,那就是你董璋趕緊去進攻利州。
但是董璋卻是死活不同意,他給孟知祥的理由就是:“我早有準備。”這基本上了類似於故弄玄虛的“山人自有妙計”。
孟知祥沒工夫在哪裏看董璋賣弄風騷玩弄小把戲,他知道董璋這個人打仗或許還行,帶兵也湊乎,但是沒有全局眼光。沒有遠見的人一般都走不遠,雖然有遠見的人不一定能度過眼下,嗬嗬。
於是孟知祥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準備拿下東麵掌控長江的夔州,這一步看的是相當遠。
而此時的董璋根本顧不上孟知祥,他此時正在攻城掠地,正在體驗什麽叫做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連續拿下了徵、合、巴、蓬、果五州,地盤迅速擴大,董璋甚至看到了自己擊潰了朝廷大軍,然後吃掉了孟知祥的那一天。
但是就在此時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帶著朝廷的征討大軍趕了過來,他從大散關入川,因為之前董璋並沒有將劍門關以南的地方全部占領,也沒有封鎖這些區域,所以石敬瑭帶著大軍繞到了劍門關到後麵,從劍門關後麵奇襲了劍門關,一戰而下。
而此時石敬瑭的先頭部隊也一路向北,拿下了劍州可以說是進入川蜀腹地最後一道最靠得住的一個屏障了,但是劍州就這麽輕易地被石敬瑭的先頭部隊拿走了,這讓孟知祥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劍州丟了,東川就危險了,東川沒了,他的西川也是危在旦夕。
他大罵董璋廢物,隨後派遣大將趙廷隱和李肇合兵劍州,趁著石敬瑭主力未到保住劍州。
之所以孟知祥還有機會占據劍州,那是因為石敬瑭的先頭部隊到了劍州之後,卻發現他的大部隊沒有趕過來,不敢單獨駐守,於是就把劍州一把火燒了,隨後退到了劍門。
就在這個空當,董璋和孟知祥的軍隊先後抵達劍州開始和石敬瑭進行對抗,這裏還有一個關於趙廷隱的故事,據說那會天氣正冷,將士們不想出戰,也不想打仗,就想在屋裏呆著。
趙廷隱就哭著對他們說道:“咱們要是不努力打仗,將來咱們失敗了,被殺了,你的媳婦成了別人的女仆,你的娃就成了別人的奴隸,你們想看到這一天嗎?”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將士們士氣空前高漲,各個爭先恐後。
不久朝廷大軍殺了過來,而趙廷隱也學了一次石敬瑭,到朝廷大軍的後麵又吼又叫,李嗣源方麵的大將不知道這有多少人,以為大量的援軍來了,急忙撤回劍門關。
不久,石敬瑭親自駕臨劍州,想要一舉攻下劍州,揮兵東川,但是還沒等他到劍州城下,就被趕回去了。
原來趙廷隱等人提前派了一支弓箭隊伍到石敬瑭大軍的必經之路上,在兩邊居高臨下的射箭,結果石敬瑭大軍驚慌失措,被射死了不少人。
但是事情都這裏還沒完,趙廷隱又帶著主力從城裏麵殺出來對著石敬瑭大軍又劈又砍,這一下可把石敬瑭給嚇住了,急忙逃命去了。
前方的戰報一直往李嗣源的手裏傳著,但是一直都是今天打了幾個敗仗之類的,再有就是訴苦的,蜀道多難走,糧食運送很困難等等。
李嗣源看到這些就在不冷靜的情況下說了一句:“我真想禦駕親征啊。”
但是這句話到了安重誨耳朵裏,安重誨此時和李嗣源的關係已經生分了。安重誨想要在這件事上麵立個功,修補一下和李嗣源破裂的感情。
大方麵上來說,如果孟知祥想要獨立,那麽就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的戰鬥。孟知祥想要稱霸川蜀地區,那就要在川蜀地區內部進行戰鬥。這兩場戰鬥無論如何是不能避免的,而具體的來說,就是孟知祥和李嗣源、董璋之間的戰鬥。
孟知祥和董璋距離比較近,就像是當年的王建和顧彥暉一樣,他們兩個相互之間都想吞並對方,他們的計劃都是先解決內部然後在憑借著蜀國的地盤對抗中央政權。
所以他們兩個之間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川蜀一帶曆來都有鹽井,所以鹽利十分大,東川和西川都有鹽,相互之間也有競爭。
董璋是最先在這上麵做手腳的,搞小動作,他就想出來一個餿主意,讓他東川的商人到西川去賣鹽,這樣做的商人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董璋這樣做的目的也很明確。
川蜀人口就這麽多,對於食鹽的需求量也就這麽點,東川人多賣點,西川的鹽賣的就少了,這個很簡單的經濟賬,董璋會算,孟知祥也不是傻子。
這一次算是五代十國時期為數不多的經濟仗之一,雖然規模比較小,而且牽涉到的貿易理論比較少,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確實是不常見。
如果說董璋這一招僅僅是有了那麽點經濟貿易理論的一點基礎,那麽孟知祥的招數就顯得很高端了,甚至這一招現在還在用,那就是收稅。
他在半路上設置了三個收稅點,隻要是過來賣鹽的全部收高稅,讓這些東川的鹽商沒有利潤,沒有價格優勢,讓他們的鹽賣不出去。
這個就和現在的關稅性質差不多,這就相當於現在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進行低價傾銷,而另一個國家則進行懲罰性關稅製度,將傾銷國的商品不具有優勢。
最終孟知祥靠著這一招收了七萬餘緡的稅收,而東川的商人也不敢再到這裏來賣鹽了,董璋這一次的計劃失敗了。雖然董璋失敗了,而且孟知祥還靠著這一招賺了不少錢,但是他心裏還是生氣,他和董璋之間原本表麵上的和睦也沒有了,相互之間都是赤裸裸的吞並欲望。
本來從孟知祥和董璋這兩個心裏想的都是他們內部先開始幹起來,然後內部統一之後,在和中央政府對抗,但是現實再一次逼迫了他們,讓他們不得不提前麵對中央政府。
李嗣源要搞一個祭天儀式,按照規矩藩鎮應該給錢,李嗣源知道孟知祥有錢,於是就給孟知祥說道:“你給我送一百萬緡錢過來,我要祭天啊,這麽大的事情,國家的錢不是很充足。”
孟知祥之前剛剛在西川站住腳的時候就敢拒絕朝廷要錢的要求,此時更是不客氣,直接就說到:“我這也沒錢啊,我這邊窮山惡水的,還經常被人家欺負,前兩天董璋還坑我的鹽稅,我這邊還有一大幫子人張著嘴等著吃飯了,那裏有什麽閑錢獻給朝廷啊。”
最終李嗣源逼得不行了,孟知祥這家夥才掏出了五十萬緡錢交給朝廷。可能有人要說孟知祥摳門了,不忠誠,但是最起碼孟知祥給了五十萬緡,對於李嗣源的指標僅僅是打了對折。
董璋這家夥才真是摳門,李嗣源本來看董璋的地盤小一點,就找董璋要了五十萬緡,但是董璋這家夥五十萬緡都不想出,一直討價還價,最終隻出十萬緡,多一錢都沒有,他這直接打了個二折。
這讓李嗣源氣得不行,給你們要錢還討價還價的搞得像是要債一樣。
這一係列行為讓李嗣源對於孟知祥和董璋十分的不滿,尤其是對董璋,因為孟知祥畢竟是她的親戚,而且之前也是熟人,雖然孟知祥不是他的嫡係,但是他們之前也是有點聯係的,所以李嗣源對於孟知祥十分的寬容。
安重誨也知道這一點,他心裏雖然防備孟知祥要造反,但是他看到董璋的表現,覺得這家夥也是一個野心分子。
於是就調令李仁矩為閬州刺史,和李嗣源的親信、綿州刺史武虔裕一起,防備董璋。這兩個地方基本上都在梓州附近,特別是閬州,和東川的首府梓州就挨著,這目的就很明顯了,就是看著董璋。
此後,李嗣源又調令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加強遂州(今四川遂寧)的城防建設,並增兵川中。
這一下子讓董璋不淡定了,他覺得朝廷這是要搞他啊,一個人得到一件東西,失去的時候才會知道珍惜,董璋就十分珍惜他的這個東川節度使的位置,所以他不準備坐以待斃。
董璋開始為自己找出路了,他知道自己絕對不是朝廷的對手,所以他要找個幫手,這個幫手很好找,因為他也就隻能找到這一個,那就是孟知祥,對於孟知祥,董璋還是很有信心促成結盟的,因為他知道此時西川的孟知祥和自己一樣心神不寧,他們兩個有基本上類似的政治欲求和軍事企圖,所以他們兩個有合作的基礎。
於是董璋就派人通知孟知祥,說是想要和孟知祥結為親家,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娶孟知祥的女兒。
孟知祥心裏雖然對於董璋十分惱怒,恨不得立馬就滅掉董璋,但是他知道成大事者,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所以他就沒敢亂動。他知道現在朝廷的軍隊不僅僅是看著董璋,而且還有他,要是他和董璋亂起來了,那麽高興的是洛陽哪位,他們鷸蚌相爭,洛陽的漁翁得利。
所以孟知祥再次展現出了一代梟雄的氣質,表麵上和和氣氣的和董璋聯姻了其實這件事也能說他們之間正式的結盟了,他們的對手就是李嗣源,就是朝廷。
他們原本計劃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被安重誨逼迫著改成了不得不達成一致,先將槍口對外,至於打走了朝廷之後怎麽辦,自然是他們在川蜀一帶再繼續鬧騰。
既然已經結盟了,那麽就要共進退,不久董璋和孟知祥一起上表給李嗣源告訴李嗣源:“皇帝你再川蜀腹地增兵派將,當時的百姓都很擔心,以為又要打仗,所以人心不穩,生產停頓,還希望皇帝為了川蜀地區的百姓著想,趕緊把兵撤走吧,不然一會就出事了。”
但是這場布局這麽長時間才布置好,怎麽可能就因為孟知祥和董璋不滿意就撤掉,李嗣源和安重誨早就開始準備了,要的就是你董璋和孟知祥不爽,你們要是爽了,安重誨和李嗣源心裏就不踏實了。
所以李嗣源並沒有撤掉這些軍隊,隻是下詔安慰他們,讓他們繼續為了國家努力奮鬥,為國家守疆拓土,隻要他們好好忠心朝廷,這些兵都是擺設。
但是孟知祥和董璋會是好好效忠朝廷的人嗎?
所以對於李嗣源的這個詔書他們都不滿,而孟知祥心機很深,而且他和李嗣源也有點關係,所以還沒準備動手,但是董璋這家夥受不了了,要立馬動手,於是他就帶著大軍進攻遂州和閬州等地,而孟知祥就跟在董璋身邊打個輔助啥的,主力還是董璋,畢竟這些地方距離董璋最近,將來就算是打下來,那八成也是董璋的和孟知祥關係不是很大。
所以董璋打主攻,孟知祥打輔助,這讓朝廷以為這件事就是董璋搞起來的,而孟知祥之所以也參戰是被董璋逼迫的。
這件事傳到了李嗣源的耳朵裏,李嗣源很生氣,但是心裏還麽打定主意是不是要打這一仗,他是一個皇帝做出的決定那都是影響巨大的,就像這一次他要是做出了一個打的決定,那麽因此而死的人就有千千萬萬。
看著李嗣源沒啥動靜,安重誨坐不住了,他早就對董璋和孟知祥不順眼了,現在既然董璋先出手了,他們再出手反而沒有人在說什麽了,所以安重誨認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要是抓不住這個機會,將來李嗣源一定會後悔的。清風文學
安重誨曾經就說過李嗣源為人軟弱,年紀大了沒啥膽魄了。
所以在安重誨的刺激下,還有因為董璋率先挑釁,所以李嗣源終於動了火氣,他吼著要幹掉董璋,要幹掉任何一個敢於挑釁他人。
隨後宣布削除董璋一切官職,將董璋在洛陽的親人全部殺死了,隨後派出大軍開始鎮壓董璋。
就在李嗣源在朝中和安重誨在哪裏吵來吵去的時候,閬州的戰爭已經開始了。在這裏解釋一下為啥董璋先發難,而孟知祥卻不怎麽積極。
其實這整件事情都是孟知祥鼓搗出來的,但是他礙於和李嗣源的關係不願意在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先發難,而另外一點就是他不希望此時把朝廷的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身上,他想要做一個得利的“漁翁”。
孟知祥是這麽對董璋說的:“你們東川兵馬先占領遂州、閬州,然後我的西川同東川合兵扼守劍門,這樣,即使朝廷大軍來了,我們兩川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而此時分工就是這樣做的,前麵都是董璋在打頭陣先打閬州,孟知祥隻是象征性的出了一支軍隊援助董璋打閬州。而後孟知祥出兵進攻遂州一帶。
先說一下閬州的戰役,閬州守將就是李仁矩,他這個人一向看看不起董璋,他覺得董璋就是個莽夫,而他的士兵也就是東川兵一直以來的形象也不好,一直給人的感覺都是很虛弱。
所以在閬州城裏很多人都像李仁矩建議應該挖深壕溝,把城牆加高點,咱們不需要作戰隻需要守著就行了,拖上幾天朝廷的大軍到了之後,咱們就勝券在握了。
但是李仁矩卻覺得這有點小題大做了,就說到:“東川兵懦弱無能,沒啥戰鬥力,絕對是抵擋不了咱們的精兵強將的。”
因此李仁矩在聽說董璋的軍隊到了之後,立馬主動出城作戰,結果他這所謂的精兵強將根本不是董璋的一合之敵,一交戰就潰散了,李仁矩一下子驚呆了,急忙騎著馬往回跑。
董璋帶著大軍在後麵追趕,到了城下也不休息,直接就開始攻城,這效率很高,李仁矩的軍隊在城下損失慘重,這對於守城的兵力和士兵的士氣影響都是很大的。
不久閬州城破,李仁矩全家被殺。
而此時孟知祥的大將李仁罕也帶著軍隊到了遂州,遂州這一戰沒啥特別的,就是包圍然後攻城,後來閬州投降了,從遂州城出來作戰的大將一聽說這消息,立馬就投降了,而遂州城基本上喪失了主動出擊的能力,隻能閉門死守。
再提一句當時跟著董璋的那一支孟知祥的小部隊,這一支軍隊三千人,在拿下了閬州之後就被董璋派去進攻集州,結果這家夥驕縱冒進,被伏擊了,打了敗仗就回來了,董璋一看這廢物,也不要他幫忙了,讓他那來回哪去,別在這搗亂,而孟知祥看自己的部下不給自己長臉,盡給自己丟人也很生氣,就被這個大將撤職了。
再說董璋,在拿下了閬州之後開始進攻利州,但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他糧草運送不及,於是就準備撤到閬州再說,不想打利州了,這就預示著很有可能在朝廷大軍來了之後不能關上劍門這道大門。
孟知祥本來的計劃一下子全部被打亂了,他就主動找到了董璋說願意多出點軍隊幫助董璋守關卡,甚至還能提供一些軍糧啥的,他就一個條件,那就是你董璋趕緊去進攻利州。
但是董璋卻是死活不同意,他給孟知祥的理由就是:“我早有準備。”這基本上了類似於故弄玄虛的“山人自有妙計”。
孟知祥沒工夫在哪裏看董璋賣弄風騷玩弄小把戲,他知道董璋這個人打仗或許還行,帶兵也湊乎,但是沒有全局眼光。沒有遠見的人一般都走不遠,雖然有遠見的人不一定能度過眼下,嗬嗬。
於是孟知祥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準備拿下東麵掌控長江的夔州,這一步看的是相當遠。
而此時的董璋根本顧不上孟知祥,他此時正在攻城掠地,正在體驗什麽叫做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連續拿下了徵、合、巴、蓬、果五州,地盤迅速擴大,董璋甚至看到了自己擊潰了朝廷大軍,然後吃掉了孟知祥的那一天。
但是就在此時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帶著朝廷的征討大軍趕了過來,他從大散關入川,因為之前董璋並沒有將劍門關以南的地方全部占領,也沒有封鎖這些區域,所以石敬瑭帶著大軍繞到了劍門關到後麵,從劍門關後麵奇襲了劍門關,一戰而下。
而此時石敬瑭的先頭部隊也一路向北,拿下了劍州可以說是進入川蜀腹地最後一道最靠得住的一個屏障了,但是劍州就這麽輕易地被石敬瑭的先頭部隊拿走了,這讓孟知祥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劍州丟了,東川就危險了,東川沒了,他的西川也是危在旦夕。
他大罵董璋廢物,隨後派遣大將趙廷隱和李肇合兵劍州,趁著石敬瑭主力未到保住劍州。
之所以孟知祥還有機會占據劍州,那是因為石敬瑭的先頭部隊到了劍州之後,卻發現他的大部隊沒有趕過來,不敢單獨駐守,於是就把劍州一把火燒了,隨後退到了劍門。
就在這個空當,董璋和孟知祥的軍隊先後抵達劍州開始和石敬瑭進行對抗,這裏還有一個關於趙廷隱的故事,據說那會天氣正冷,將士們不想出戰,也不想打仗,就想在屋裏呆著。
趙廷隱就哭著對他們說道:“咱們要是不努力打仗,將來咱們失敗了,被殺了,你的媳婦成了別人的女仆,你的娃就成了別人的奴隸,你們想看到這一天嗎?”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將士們士氣空前高漲,各個爭先恐後。
不久朝廷大軍殺了過來,而趙廷隱也學了一次石敬瑭,到朝廷大軍的後麵又吼又叫,李嗣源方麵的大將不知道這有多少人,以為大量的援軍來了,急忙撤回劍門關。
不久,石敬瑭親自駕臨劍州,想要一舉攻下劍州,揮兵東川,但是還沒等他到劍州城下,就被趕回去了。
原來趙廷隱等人提前派了一支弓箭隊伍到石敬瑭大軍的必經之路上,在兩邊居高臨下的射箭,結果石敬瑭大軍驚慌失措,被射死了不少人。
但是事情都這裏還沒完,趙廷隱又帶著主力從城裏麵殺出來對著石敬瑭大軍又劈又砍,這一下可把石敬瑭給嚇住了,急忙逃命去了。
前方的戰報一直往李嗣源的手裏傳著,但是一直都是今天打了幾個敗仗之類的,再有就是訴苦的,蜀道多難走,糧食運送很困難等等。
李嗣源看到這些就在不冷靜的情況下說了一句:“我真想禦駕親征啊。”
但是這句話到了安重誨耳朵裏,安重誨此時和李嗣源的關係已經生分了。安重誨想要在這件事上麵立個功,修補一下和李嗣源破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