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雄主,僅僅靠打仗那是不行的,曆史上能夠打仗的皇帝多了去了,但是隻會打仗的皇帝,最多就是的得到一個戰爭販子、戰爭獨夫、窮兵黷武的稱號,但是要是上馬能夠平定四方,下馬能夠安定黎民,這樣的皇帝,在曆史上,說實話,還真是不太多,但是我們講的這個柴榮就算是一個。
柴榮的武功和統帥能力,咱們在上麵已經講過了,講的也很詳細,這裏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柴榮在文治方麵的能力。
其實這一點,咱們在之前也是了解過的,就在說柴榮改革的時候,就已經提到過了一些,在這裏,我們再統一的說一下。
柴榮的功績主要就是經濟、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而主要還是集中在經濟上,畢竟在當時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打仗需要錢,讓百姓過得幸福需要錢。
在經濟上的貢獻,主要就是土地政策,貨幣,工商業發展等。
土地政策,他的改進最為顯著的一點,我覺得那就是免除了貴族的稅收優惠,不管是不是貴族,不管有沒有地位,稅收麵前他人人平等,這件事說起來容易,而且特別是咱們這些接受了新思想新時代的人,覺得本來就應該人人平等。
但是在當時,正常的是貴族就是上等人,社會承認的上等人,有很多特權的人,農民就是下等人,卑賤。
可是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柴榮還是推行了稅收的平等政策,可以說這一招對於長期以來的土地政策進行了衝擊。
這件事的實質,就是一個選擇題,一方麵是加大對於百姓的剝削,用百姓更為悲慘的生活維持貴族奢靡的生活,另一個就是用貴族的一丁點利益,提高百姓的生活。
柴榮的選擇就是第二個,他在這一點上和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很類似的,民本思想很重,但是他們畢竟是皇帝,他們對於百姓的好,那是一種手段,那就是不讓他們造反,繼續老老實實的受我壓榨。
這一點主要解決的就是政府的稅收問題,還有土地兼並問題,土地兼並損害了政府的稅收收入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所以柴榮搞了個稅收平等,就相當於把這件事一次性的解決掉了。
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荒地多,五代時期戰亂頻繁,為了逃避戰亂,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到別處逃命去了,這就造成了很多的無主荒地,這一部分很多都是沒人兼並,人口稀少。
這些多的土地,沒人種糧食,這絕對是浪費啊,所以柴榮又搞了一個政策,那就是不論是誰,都能免費申請這些土地,可以免費種,原主人在本州的三年內原主人回來就還一半,五年內不會來,那就沒有所有權了。
要是原主人在外地,五年內回來給三分之二,十年內回來給一半,十五年內回來給三分之一,要是十五年內還沒有回來,那麽就喪失了對於自己土地的所有權。
這一招極大的激發了當時百姓的種地熱情,大大減少了荒地的存在,為國家稅收貢獻了不少的力量,畢竟要是都是荒地,那也收不到稅。
再有一點就是柴榮固定了收稅的時間,之前在沒有固定之前,很亂,那些收稅官,閑了就跑下來,隨心所欲的收稅。這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柴榮於是就規定,一年兩次稅,基本上沿用唐朝的兩稅法,夏稅六月一日,秋稅十一月一日。
這大體上就是後周的土地問題,總體上來說變動不大,但是百姓還是受益良多的。
再就是貨幣問題,這一點在上麵講柴榮滅佛的時候,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這裏主要說一下背景之類的。
當時後周缺錢,很缺錢,當然這裏的錢說的是銅錢,大家看電視劇要是看多了,還真以為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真的是真金白銀,其實這是大大的誤區,在當時真金白銀雖然屬於貨幣,但是卻不是普遍流通的貨幣,一般用的還是銅錢。
所以封建社會對於銅錢的需求量十分高,而且那時候銅錢屬於一般等價物,價值相對穩定,這裏說的是相對穩定,也發生過不穩定的時候,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在銅錢裏麵加料,並不是真正的銅錢,價值大打折扣,這就是古時候的通貨膨脹。
後周缺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這也很好分析,沒銅錢,無非就是沒有銅,另一個就是銅錢越來越少。
沒有銅,這一個方麵,很簡單,那就是在中原銅礦很少,因為當時銅礦都在南方,北方較少,而五代的中原政權已經失去了對於南方的控製力,所以銅礦稀缺。他們也想鑄錢,但是沒銅怎麽搞?
第二個方麵,就是銅錢越來越少,正常情況下,銅錢是會磨損的,損失的銅錢數也比較大,但是這一部分會有一部分回爐重鑄的補償,所以算是正常損失,但是還有一個非正常損失,那就是百姓或者土財主們把銅錢熔鑄掉,鑄成銅器。
這裏麵和柴榮有矛盾的,而且當時占用銅料比較大的一個項目就是修鑄佛像。
這才是柴榮滅佛的原因,銅都拿去修鑄佛像了,國家的貨幣咋辦,那時候的貨幣不像現在隻要是有紙就行,那時候需要真銅實料。
柴榮為了解決鑄幣不足的問題,耗費了很大的心血,這裏麵最有名的就是柴榮滅佛,柴榮就想得罪佛祖嗎?他也不想,雖然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但是在當時還是很有市場的,很多當官的都信,最有名氣的就是趙匡胤兄弟倆,柴榮很強勢,他的決定沒人敢違背,所以滅佛,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柴榮仇視宗教,除了這一點,柴榮還積極和南方進行貿易,看看能不能換一點銅礦,但是適得其反,江南等地的銅礦這屬於國家戰略資源,不能出口,而南方有豐富的貨物,在和中原的交易中,中原的大量銅錢反而流到了南方,這讓柴榮鬱悶不已。
既然和南方交易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和外國,當時叫做高麗,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麵,那裏的銅礦也是相對比較豐富的,所以柴榮就鼓勵今天山東一帶的百姓下海經商,把高麗的銅礦搞過來。
這一點和日本有點類似,日本白銀礦儲量十分豐富,但是銅礦稀缺,日本就長期和中國進行交易,他的一個目的就是把中國的銅錢運回去,所以日本考古發現的銅幣,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中國製造。
日本白銀雖然多,但是價值也大,不太適合日常生活,而日本白銀存量大,價格自然就低,所以近代,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白銀大量外流,對本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除此之外,柴榮還下令民進不準私藏銅器,誰家要是有了銅器不交出來,那就是要按照重量判刑的,這一點也是很嚴厲的,雖然史書上沒有說這一招到底害死了多少人,但是隨便想一下,估計執行起來,那也是有著一股子血腥味的。
在這一係列措施的刺激下,柴榮搜集到了相當一部分銅料,他終於能夠造錢了,這也大大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危機,畢竟整天打仗,皇帝家也沒有餘糧啊。
鑄錢,除了為國庫增加了收入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貨幣就是隨著商業交換行為的產生而產生的,商業越繁榮,那麽就需要越多的一般等價物來代表等價的商品,要是一般等價物不足,而商品過多,這就會造成一般等價物價格偏高,一般等價物的價值高於它本身的實際價值,這就損害了商品交易者的利益,自然會減少商品交易,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工商業的萎縮。
現在柴榮大批的鑄錢,對於工商業的發展的促進作用,那是不言而喻的。
在工商業方麵,柴榮有一定的發言權,畢竟柴榮幹過這個,他小時候擺過地攤賣過傘,走南闖北跑過生意,販賣過茶葉,在當地也算是個知名人物。
而且柴榮從商的經曆還不段,據說前前後後將近十多年,這麽多年在商場裏沉浮,柴榮對與這一行業自然是知道的很清楚。
他知道商人最恨什麽,也知道政府在這一塊到底哪裏做的不好,畢竟他是當事人,這樣的經曆,那可是不論什麽調研和報告都換不來的。三九
所以工商業的政策,柴榮製定的那是相當的快,而且還很具體,比如之前要交過路費,不管走到哪,隻要是在官道上,走過去就要交錢,這裏麵對於關卡的數量和征收規模沒有具體的標準,各地也都不一樣。
隻在官道上收稅的還算是輕的,最坑的也是最嚴厲的一個,那就是隻要是路上,就要交錢,有的人想走小路,不好意思,小路上也有關卡。
小路不行那就走水路,不好意思,河上麵有碼頭,你隻要下船就要交稅,甚至有的公然在河麵上搞起了關卡。
工商業搞得就是商品貨物的流通,但是現在看看,路上到處都要錢,除非能在天上飛著,不然的話,不論到哪都要錢,都要抽稅,這就大大的阻礙的商品貨物的流通,商品流通不起來,工商業就談不上發展。
所以柴榮就把過路費啥的全部撤了,誰要是敢在半路上在設個關卡要錢,那要重重處罰。
而且不僅如此,柴榮還減輕了工商業者的稅負,之前運一批貨物,走的時候要給當地政府交稅,到了地方銷售的時候,還要再交一次稅,柴榮就規定,一批貨物在出發地區不再交稅隻到了目的地再交稅。
這是在商稅方麵,也是當年柴榮親身經曆過的方麵,他當時就是把淮南的茶運到河北去賣,這中間的路有多難走,他很明白。
此外,還有曆來最關鍵的兩個東西,一個是鹽,一個是酒醋。
鹽稅,這一點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了,它的重要性大家也都明白,占據了財政的半壁江山,也是搜刮老百姓的一個方式。
柴榮這一次就針對這個也進行了改革,因為鹽的價格太貴。柴榮也不能降低鹽價啊,畢竟國家還要靠著鹽稅吃飯呢。
所以柴榮就區別對待,那些買的起鹽吃的人,那就去買鹽吃,買不起的統一一下,讓他們不需要用錢買,隻要用蠶桑或者其他的一些東西抵價就行了,而且還可以先吃鹽,然後等到收稅的時候,把吃鹽該交的東西和稅收一起交上去。但是這個價格還是蠻低的。
再有一點個就是醋和酒,這兩樣東西在古代經常都是不允許百姓自己搞的,在民間有時禁止,有時開放,這都是有原因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糧食。
醋和酒都需要糧食才能釀造,但是要是國家的糧食不足咋辦?你把糧食都用來釀酒和醋了,別的人沒糧食吃了咋辦?
所以這個東西,都是豐收的時候,國家說大家隨意,要是哪裏鬧了災,國家一聲令下,誰要是再釀酒和醋,那就是犯法。
這個百姓還有一些準備搞個體戶的百姓,造成了不小的傷害,比如一些自己釀酒自己賣,自己釀醋自己賣的人,時時刻刻都擔心朝廷一聲令下,他們家的店鋪就關門了。
柴榮就正式宣布,以後釀酒釀醋個人隨意,國家不再幹涉,但是搞商業,搞個體,要交稅。
這就是說,隻要每年在交農業稅的時候順便把釀酒和醋的稅交上就行了。
從這裏也能看出來,柴榮發展工商業的是持基本肯定態度的,而且他發展工商業的目的,一個就是為了稅收。
經過這一係列的措施,柴榮時期的工商業發展還是很快的,當然這裏為國家貢獻了不少的稅收。
這一係列在經濟上的措施,後周的經濟漸漸的恢複,並逐漸的發展了起來。
在政治上,朝榮變動不是很大,但是具有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水利工程。
水利上麵主要就是黃河汴河一帶的水利工程的建設。
黃河一帶水患在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隔三差五的就開始決口和崩盤,有人說這是因為戰爭的原因,但是在很多的和平年代,黃河也是脾氣很古怪,沒事衝一衝,要麽就調皮的改個道。
這一直以來都是執政者們頭疼的地方,每年到這黃河的訊季,統治集團就是如臨大敵,全神貫注。
在柴榮當皇帝的時候,也發生了這麽一件事,這還是他剛剛登機的,根基還不穩,但是黃河發脾氣了,發水了,決口了,造成了極大的人力物力損失。
柴榮前前後後派去了不少人但是都治不住,後來讓李穀過去,這個人就是被柴榮任命為先鋒大統帥,進攻淮南的先鋒軍。他去了之後,迅速而果斷的堵住了黃河決口,而且疏浚水道,讓黃河老實了一段時間,這讓柴榮對他十分賞識,這才有了派去淮南打仗這件事。
後來柴榮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在黃河治理方麵耗費了很大的功夫,將黃河在一段時期內治理還是不錯的,最起碼沒有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重大的傷亡。
這是在黃河上麵,雖然治理隻是短期的,但是也算是一個功績,再有一個就是汴河,汴河就在開封邊上,汴河的治理工作,主要就是為了發揮汴河的運輸能力,就是為了增強開封作為京城一個政治中心的重要性和穩定性。
開封作為京城僅僅靠汴州的生產能力供應這麽多人,那是不太現實的,而且作為京城也是一個商業經濟中心,來往的運輸量非常大,僅僅依靠陸路運輸,這也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疏浚汴河,提高汴河的航運能力這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工程也是一個長期攻城,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人工運河,被稱為廣濟渠,這個廣濟渠作用還是很大的。
他直接將中原和山東一帶連了,隨著這一係列水利工程的建造,一個覆蓋後周大部分地區的水雲網絡開始成形了。
後來在宋朝的時候,咱們看水滸傳,高太尉帶著水軍圍剿梁山好漢,走的就是這一條水路。
此外政治上,還有一件事,就是擴建開封城,這個工程非常大,開封作為京城是從朱溫時代開始的,因為這是朱溫的鎮所,但是汴京原本就是一個州城,規模有限,隨著政治地位的提升,這個地區的建設漸漸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需求,而且也不具備一個大國國都所應該有的大氣。
柴榮的新城建設規模很宏大,新城周長約合現在四十五裏,也就是說一麵城牆長約十裏地,五千多米。這絕對是大手筆。
建成之後的汴京城,大家從目前流傳下來的一些畫冊和一些典籍中也能看到,比較有名的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據說現在開封根據《清明上河圖》進行了一個仿造,我沒去看過,但是聽人說挺不錯的,值得一看。
最後一點,就是在文化上,這一點很多的政權都在搞,而且搞得都很不錯,相比起來,柴榮這裏沒啥出彩的,柴榮的貢獻就是對與科舉考試進行了一些改變,對與科舉製度的嚴密性和規範性做出了一點貢獻,其他的到是沒啥特別的。
柴榮的一生到這基本上說完了,雖然在後麵有點虎頭蛇尾的意思,但是真心喜歡在戰場上縱橫四方的賣傘小夥,至於柴榮的評價,不多說,曆史早有公論,五代第一明君,這響當當的稱號,想不出名都難。
柴榮的武功和統帥能力,咱們在上麵已經講過了,講的也很詳細,這裏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柴榮在文治方麵的能力。
其實這一點,咱們在之前也是了解過的,就在說柴榮改革的時候,就已經提到過了一些,在這裏,我們再統一的說一下。
柴榮的功績主要就是經濟、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而主要還是集中在經濟上,畢竟在當時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打仗需要錢,讓百姓過得幸福需要錢。
在經濟上的貢獻,主要就是土地政策,貨幣,工商業發展等。
土地政策,他的改進最為顯著的一點,我覺得那就是免除了貴族的稅收優惠,不管是不是貴族,不管有沒有地位,稅收麵前他人人平等,這件事說起來容易,而且特別是咱們這些接受了新思想新時代的人,覺得本來就應該人人平等。
但是在當時,正常的是貴族就是上等人,社會承認的上等人,有很多特權的人,農民就是下等人,卑賤。
可是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柴榮還是推行了稅收的平等政策,可以說這一招對於長期以來的土地政策進行了衝擊。
這件事的實質,就是一個選擇題,一方麵是加大對於百姓的剝削,用百姓更為悲慘的生活維持貴族奢靡的生活,另一個就是用貴族的一丁點利益,提高百姓的生活。
柴榮的選擇就是第二個,他在這一點上和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很類似的,民本思想很重,但是他們畢竟是皇帝,他們對於百姓的好,那是一種手段,那就是不讓他們造反,繼續老老實實的受我壓榨。
這一點主要解決的就是政府的稅收問題,還有土地兼並問題,土地兼並損害了政府的稅收收入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所以柴榮搞了個稅收平等,就相當於把這件事一次性的解決掉了。
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荒地多,五代時期戰亂頻繁,為了逃避戰亂,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到別處逃命去了,這就造成了很多的無主荒地,這一部分很多都是沒人兼並,人口稀少。
這些多的土地,沒人種糧食,這絕對是浪費啊,所以柴榮又搞了一個政策,那就是不論是誰,都能免費申請這些土地,可以免費種,原主人在本州的三年內原主人回來就還一半,五年內不會來,那就沒有所有權了。
要是原主人在外地,五年內回來給三分之二,十年內回來給一半,十五年內回來給三分之一,要是十五年內還沒有回來,那麽就喪失了對於自己土地的所有權。
這一招極大的激發了當時百姓的種地熱情,大大減少了荒地的存在,為國家稅收貢獻了不少的力量,畢竟要是都是荒地,那也收不到稅。
再有一點就是柴榮固定了收稅的時間,之前在沒有固定之前,很亂,那些收稅官,閑了就跑下來,隨心所欲的收稅。這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柴榮於是就規定,一年兩次稅,基本上沿用唐朝的兩稅法,夏稅六月一日,秋稅十一月一日。
這大體上就是後周的土地問題,總體上來說變動不大,但是百姓還是受益良多的。
再就是貨幣問題,這一點在上麵講柴榮滅佛的時候,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這裏主要說一下背景之類的。
當時後周缺錢,很缺錢,當然這裏的錢說的是銅錢,大家看電視劇要是看多了,還真以為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真的是真金白銀,其實這是大大的誤區,在當時真金白銀雖然屬於貨幣,但是卻不是普遍流通的貨幣,一般用的還是銅錢。
所以封建社會對於銅錢的需求量十分高,而且那時候銅錢屬於一般等價物,價值相對穩定,這裏說的是相對穩定,也發生過不穩定的時候,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在銅錢裏麵加料,並不是真正的銅錢,價值大打折扣,這就是古時候的通貨膨脹。
後周缺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這也很好分析,沒銅錢,無非就是沒有銅,另一個就是銅錢越來越少。
沒有銅,這一個方麵,很簡單,那就是在中原銅礦很少,因為當時銅礦都在南方,北方較少,而五代的中原政權已經失去了對於南方的控製力,所以銅礦稀缺。他們也想鑄錢,但是沒銅怎麽搞?
第二個方麵,就是銅錢越來越少,正常情況下,銅錢是會磨損的,損失的銅錢數也比較大,但是這一部分會有一部分回爐重鑄的補償,所以算是正常損失,但是還有一個非正常損失,那就是百姓或者土財主們把銅錢熔鑄掉,鑄成銅器。
這裏麵和柴榮有矛盾的,而且當時占用銅料比較大的一個項目就是修鑄佛像。
這才是柴榮滅佛的原因,銅都拿去修鑄佛像了,國家的貨幣咋辦,那時候的貨幣不像現在隻要是有紙就行,那時候需要真銅實料。
柴榮為了解決鑄幣不足的問題,耗費了很大的心血,這裏麵最有名的就是柴榮滅佛,柴榮就想得罪佛祖嗎?他也不想,雖然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但是在當時還是很有市場的,很多當官的都信,最有名氣的就是趙匡胤兄弟倆,柴榮很強勢,他的決定沒人敢違背,所以滅佛,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柴榮仇視宗教,除了這一點,柴榮還積極和南方進行貿易,看看能不能換一點銅礦,但是適得其反,江南等地的銅礦這屬於國家戰略資源,不能出口,而南方有豐富的貨物,在和中原的交易中,中原的大量銅錢反而流到了南方,這讓柴榮鬱悶不已。
既然和南方交易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和外國,當時叫做高麗,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麵,那裏的銅礦也是相對比較豐富的,所以柴榮就鼓勵今天山東一帶的百姓下海經商,把高麗的銅礦搞過來。
這一點和日本有點類似,日本白銀礦儲量十分豐富,但是銅礦稀缺,日本就長期和中國進行交易,他的一個目的就是把中國的銅錢運回去,所以日本考古發現的銅幣,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中國製造。
日本白銀雖然多,但是價值也大,不太適合日常生活,而日本白銀存量大,價格自然就低,所以近代,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白銀大量外流,對本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除此之外,柴榮還下令民進不準私藏銅器,誰家要是有了銅器不交出來,那就是要按照重量判刑的,這一點也是很嚴厲的,雖然史書上沒有說這一招到底害死了多少人,但是隨便想一下,估計執行起來,那也是有著一股子血腥味的。
在這一係列措施的刺激下,柴榮搜集到了相當一部分銅料,他終於能夠造錢了,這也大大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危機,畢竟整天打仗,皇帝家也沒有餘糧啊。
鑄錢,除了為國庫增加了收入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貨幣就是隨著商業交換行為的產生而產生的,商業越繁榮,那麽就需要越多的一般等價物來代表等價的商品,要是一般等價物不足,而商品過多,這就會造成一般等價物價格偏高,一般等價物的價值高於它本身的實際價值,這就損害了商品交易者的利益,自然會減少商品交易,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工商業的萎縮。
現在柴榮大批的鑄錢,對於工商業的發展的促進作用,那是不言而喻的。
在工商業方麵,柴榮有一定的發言權,畢竟柴榮幹過這個,他小時候擺過地攤賣過傘,走南闖北跑過生意,販賣過茶葉,在當地也算是個知名人物。
而且柴榮從商的經曆還不段,據說前前後後將近十多年,這麽多年在商場裏沉浮,柴榮對與這一行業自然是知道的很清楚。
他知道商人最恨什麽,也知道政府在這一塊到底哪裏做的不好,畢竟他是當事人,這樣的經曆,那可是不論什麽調研和報告都換不來的。三九
所以工商業的政策,柴榮製定的那是相當的快,而且還很具體,比如之前要交過路費,不管走到哪,隻要是在官道上,走過去就要交錢,這裏麵對於關卡的數量和征收規模沒有具體的標準,各地也都不一樣。
隻在官道上收稅的還算是輕的,最坑的也是最嚴厲的一個,那就是隻要是路上,就要交錢,有的人想走小路,不好意思,小路上也有關卡。
小路不行那就走水路,不好意思,河上麵有碼頭,你隻要下船就要交稅,甚至有的公然在河麵上搞起了關卡。
工商業搞得就是商品貨物的流通,但是現在看看,路上到處都要錢,除非能在天上飛著,不然的話,不論到哪都要錢,都要抽稅,這就大大的阻礙的商品貨物的流通,商品流通不起來,工商業就談不上發展。
所以柴榮就把過路費啥的全部撤了,誰要是敢在半路上在設個關卡要錢,那要重重處罰。
而且不僅如此,柴榮還減輕了工商業者的稅負,之前運一批貨物,走的時候要給當地政府交稅,到了地方銷售的時候,還要再交一次稅,柴榮就規定,一批貨物在出發地區不再交稅隻到了目的地再交稅。
這是在商稅方麵,也是當年柴榮親身經曆過的方麵,他當時就是把淮南的茶運到河北去賣,這中間的路有多難走,他很明白。
此外,還有曆來最關鍵的兩個東西,一個是鹽,一個是酒醋。
鹽稅,這一點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了,它的重要性大家也都明白,占據了財政的半壁江山,也是搜刮老百姓的一個方式。
柴榮這一次就針對這個也進行了改革,因為鹽的價格太貴。柴榮也不能降低鹽價啊,畢竟國家還要靠著鹽稅吃飯呢。
所以柴榮就區別對待,那些買的起鹽吃的人,那就去買鹽吃,買不起的統一一下,讓他們不需要用錢買,隻要用蠶桑或者其他的一些東西抵價就行了,而且還可以先吃鹽,然後等到收稅的時候,把吃鹽該交的東西和稅收一起交上去。但是這個價格還是蠻低的。
再有一點個就是醋和酒,這兩樣東西在古代經常都是不允許百姓自己搞的,在民間有時禁止,有時開放,這都是有原因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糧食。
醋和酒都需要糧食才能釀造,但是要是國家的糧食不足咋辦?你把糧食都用來釀酒和醋了,別的人沒糧食吃了咋辦?
所以這個東西,都是豐收的時候,國家說大家隨意,要是哪裏鬧了災,國家一聲令下,誰要是再釀酒和醋,那就是犯法。
這個百姓還有一些準備搞個體戶的百姓,造成了不小的傷害,比如一些自己釀酒自己賣,自己釀醋自己賣的人,時時刻刻都擔心朝廷一聲令下,他們家的店鋪就關門了。
柴榮就正式宣布,以後釀酒釀醋個人隨意,國家不再幹涉,但是搞商業,搞個體,要交稅。
這就是說,隻要每年在交農業稅的時候順便把釀酒和醋的稅交上就行了。
從這裏也能看出來,柴榮發展工商業的是持基本肯定態度的,而且他發展工商業的目的,一個就是為了稅收。
經過這一係列的措施,柴榮時期的工商業發展還是很快的,當然這裏為國家貢獻了不少的稅收。
這一係列在經濟上的措施,後周的經濟漸漸的恢複,並逐漸的發展了起來。
在政治上,朝榮變動不是很大,但是具有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水利工程。
水利上麵主要就是黃河汴河一帶的水利工程的建設。
黃河一帶水患在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隔三差五的就開始決口和崩盤,有人說這是因為戰爭的原因,但是在很多的和平年代,黃河也是脾氣很古怪,沒事衝一衝,要麽就調皮的改個道。
這一直以來都是執政者們頭疼的地方,每年到這黃河的訊季,統治集團就是如臨大敵,全神貫注。
在柴榮當皇帝的時候,也發生了這麽一件事,這還是他剛剛登機的,根基還不穩,但是黃河發脾氣了,發水了,決口了,造成了極大的人力物力損失。
柴榮前前後後派去了不少人但是都治不住,後來讓李穀過去,這個人就是被柴榮任命為先鋒大統帥,進攻淮南的先鋒軍。他去了之後,迅速而果斷的堵住了黃河決口,而且疏浚水道,讓黃河老實了一段時間,這讓柴榮對他十分賞識,這才有了派去淮南打仗這件事。
後來柴榮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在黃河治理方麵耗費了很大的功夫,將黃河在一段時期內治理還是不錯的,最起碼沒有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重大的傷亡。
這是在黃河上麵,雖然治理隻是短期的,但是也算是一個功績,再有一個就是汴河,汴河就在開封邊上,汴河的治理工作,主要就是為了發揮汴河的運輸能力,就是為了增強開封作為京城一個政治中心的重要性和穩定性。
開封作為京城僅僅靠汴州的生產能力供應這麽多人,那是不太現實的,而且作為京城也是一個商業經濟中心,來往的運輸量非常大,僅僅依靠陸路運輸,這也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疏浚汴河,提高汴河的航運能力這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工程也是一個長期攻城,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人工運河,被稱為廣濟渠,這個廣濟渠作用還是很大的。
他直接將中原和山東一帶連了,隨著這一係列水利工程的建造,一個覆蓋後周大部分地區的水雲網絡開始成形了。
後來在宋朝的時候,咱們看水滸傳,高太尉帶著水軍圍剿梁山好漢,走的就是這一條水路。
此外政治上,還有一件事,就是擴建開封城,這個工程非常大,開封作為京城是從朱溫時代開始的,因為這是朱溫的鎮所,但是汴京原本就是一個州城,規模有限,隨著政治地位的提升,這個地區的建設漸漸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需求,而且也不具備一個大國國都所應該有的大氣。
柴榮的新城建設規模很宏大,新城周長約合現在四十五裏,也就是說一麵城牆長約十裏地,五千多米。這絕對是大手筆。
建成之後的汴京城,大家從目前流傳下來的一些畫冊和一些典籍中也能看到,比較有名的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據說現在開封根據《清明上河圖》進行了一個仿造,我沒去看過,但是聽人說挺不錯的,值得一看。
最後一點,就是在文化上,這一點很多的政權都在搞,而且搞得都很不錯,相比起來,柴榮這裏沒啥出彩的,柴榮的貢獻就是對與科舉考試進行了一些改變,對與科舉製度的嚴密性和規範性做出了一點貢獻,其他的到是沒啥特別的。
柴榮的一生到這基本上說完了,雖然在後麵有點虎頭蛇尾的意思,但是真心喜歡在戰場上縱橫四方的賣傘小夥,至於柴榮的評價,不多說,曆史早有公論,五代第一明君,這響當當的稱號,想不出名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