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原本想要立刻進攻幽州,雖然有點冒險,但是按照柴榮的心思,這一次也不是單純的冒險,他心裏還是有點把握的,不然的話,柴榮也不會貿然的親征幽州,畢竟親征幽州一旦戰敗,他的損失那是無可估量的。


    可是這些大臣們還是覺得柴榮雖然厲害,但是還不能親征幽州,畢竟幽州是契丹的一個大本營,被稱為南京,對於契丹來說,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地方。


    睡王耶律璟聽說了柴榮大軍進攻河北的時候,他一開始還是很驚訝的,但是隨即他就調撥了大軍奔赴幽州,但是這些契丹軍卻沒有繼續南下,他們的意圖也很明顯,那就是在幽州城下,和柴榮搞一個決戰,這一戰誰贏了,這幽雲十六州,就歸誰。


    但是遺憾的是,柴榮再也沒有機會前往幽州了,而耶律璟也僥幸逃過了一劫。


    其實目前對於柴榮能不能夠順利收複幽雲十六州,還是存在爭議的,很多人覺得按照柴榮之前不打仗就收複了關南三州,所以很多人覺得柴榮這一次收複河北幽州一帶,那是很簡單的,隻要是大軍所向,那就是無敵的存在。


    可是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個看法,那就是目前投降的都是漢人,柴榮還沒有真的和契丹軍交戰,就僅僅是和契丹的小股騎兵打過幾場,但是根本不算是大的陣仗,所以很多人也覺得,柴榮要是遇見了契丹的主力,就不回這麽順利了。


    不管咋說。這上麵不論是看好柴榮,還是不看好柴榮,他們的都是推測,畢竟曆史中的確沒有發生,柴榮也的確是病死了。


    但是對於這一點,觀書還是有點自己的看法的,柴榮收複幽雲十六州不是問題,但是過程不會這麽簡單,也不會一番風水,下麵簡單解釋一下。


    首先說說為啥說柴榮收複幽雲十六州不是問題,第一點就是此時契丹國力衰弱,沒有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通知核心,這一點和柴榮比起來那就是大大的劣勢。


    關南三州失去之後,耶律璟得到消息,但是他卻沒有很憤怒,反而看著那些著急的不行的大臣們說道:“關南三州本來就是周朝的領土,現在被他們搶了回去,這有啥。咱們又沒啥損失。”


    這就是睡王耶律璟對於柴榮一個月的時間,兵不血刃占據關南三州的評價,這是一個很奇葩的結論。


    這裏說一下關南,關南就是瓦橋關以南的區域。


    耶律璟的意思,他根本沒有把幽雲十六州當成是自己的領土,而還是當成了柴榮的國土,所以對於柴榮的強占,他沒有表現出很意外,隻是把兵力全部派到了幽州,他覺得隻有幽州才算是他契丹的,其他的地方沒了就沒了。


    契丹的皇帝都這態度,下麵打仗的大將們,難道到了“不屬於他們契丹的國土,”還會用力作戰嗎?


    皇帝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契丹軍的作戰策略,和軍隊士氣,但是耶律璟就這樣了,所以契丹軍此時的戰鬥力或許還比不上之前。


    再有一點就是契丹將領的表現,在柴榮發兵河北之後,不僅僅是漢人大將聞風而想,或者棄城而逃,契丹的將領,也是跑的亂七八糟的,都不敢和柴榮正麵硬憾,全部都轉移到了幽州,希望在幽州城下,和柴榮好好地打一場,所以此時在河北的大部分地區的防禦是很薄弱的,柴榮不需要主力進軍,隻需要一些部隊就能拿下,而她的主力進軍幽州,此時可以說,還是很合適的。


    再從周朝這邊說一下,他們軍隊戰鬥力高昂,畢竟旗開得勝,而且這些軍隊都是經過了對淮南作戰的精銳部隊,戰鬥力這一點沒啥可說的,還有一點就是軍隊的體力上麵,這一點,柴榮的軍隊也是很厲害的,因為的主力部隊都是坐著船來的,這一次也沒有打仗,就是在陸地上跑了幾圈,再說還在瓦橋關休息了這麽長的時間,所以柴榮的軍隊,此時是一支養精蓄銳的精銳部隊。


    至於柴榮的統帥能力,這一點已經經過很多次的證明了,那是毫無問題的。


    我們從曆史上再來對比一下,在晉朝末年,和契丹的那幾場戰鬥,晉軍獲勝了兩次,而且都是大勝,最後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是失敗的不是晉朝,而是晉朝的政治和朝廷。


    可能大家還沒有忘記,當時契丹方麵也是一代梟雄耶律德光,這個人物在契丹曆史上,那是鼎鼎大名的,能力很強,但是就是他卻被半死不活的晉朝打敗了兩次,還有一次差一點回不去。


    這就能說明很多問題了,契丹並不是戰無不勝的,契丹並不是無敵的,而此時的契丹和當時耶律德光那時候的契丹比起來還是差點,畢竟有個耶律璟在這裏扯後腿,而且契丹內部也是亂成了一團,所以契丹的國力,雖然經過這麽年的發展,但是很有可能根本比不上耶律德光的時期。


    而此時周朝的勢力比之前的晉朝,那可是好了很多,最起碼淮南奪回來了,邊疆沒有戰時,天下對於中原周朝都是心服口服,而周朝內部也是有一個以柴榮為核心的團結的領導集體。周朝的綜合實力,遠遠超過晉朝,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當時晉朝能打敗耶律德光,現在柴榮打敗耶律璟,那也是極為有可能的。


    但是這一次我們也知道,柴榮有一個目的,就是收複幽雲十六州,我們再從幽雲十六州說一下。


    李重進的目的


    此時的幽雲十六州,可以說對於契丹,算得上是離心離德,他們對於契丹根本沒啥歸屬感,很多人覺得他們還是漢族人,還是中原人,甚至很多百姓上一代就是從中原被趕到這一代來的,他們對於中原也是很有感情的。


    在加上契丹對於這一代的治理,可以稱得上是野蠻,也沒啥懷柔政策,就是整天奴役來壓迫去。


    所以這一帶的百姓都是希望能夠逃脫契丹的控製,回到周朝的懷抱,雖然當時在後唐和後晉的通知下,他們這裏的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但是不怕東西破,就怕貨比貨,他們覺得在契丹的壓迫下,還不如回到中原的統治下。


    這一點並不是我們的推測,而是曆史上發生過的,在郭威時代,曾經有很多河北的百姓棄家而逃,投奔後周,郭威為他們安置住所,發放土地,好好安置他們,前前後後差不多有數萬戶居民跑了過來,這基本上算是兩三個州的人口總數了。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一場北伐的戰爭,基本上又算是一場人民戰爭,柴榮的軍隊會得到人民的擁護,會得到百姓的支持,這一點是契丹方麵不能比擬的,雖然那時候人民的作用,並沒有現在說的這麽神奇,但是也的確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這些都能看出來,柴榮這一次進攻幽州,還是有一定的把握的,但是這一切都是我們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的,曆史無法假設,真實的曆史,柴榮耿耿準備出發,他就生病了。


    很多人就開始勸柴榮,既然生病了,那就不要再去進攻幽州了,畢竟幽州聚集了契丹的主力,咱們人還是有點少,搞不好還賺到便宜,反而把自己坑裏麵了。


    但是柴榮不聽,他還是想著親征,至於生病,他根本沒當回事,自己正年輕,身體好著呢,這一點小病不算啥。


    所以柴榮想著自己身體好了之後,繼續北上。三二


    此時他的一個信臣,也是他的左右手大將,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找到了他,張永德和柴榮關係好,大臣們不敢說的話,他敢說,大臣們怕惹惱柴榮,但是他和柴榮的關係很好,柴榮不會隨便生他的氣。


    張永德的目的,就是讓柴榮撤回去,他說的理由也很難中肯,那就是皇帝你生病了,雖然沒啥事,但是萬一有事咋辦?在京城你還沒有安排好,要是有人趁亂鬧事,周朝江山就沒了啊。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和柴榮也是好朋友,所以從這裏,也能看出來,他對於大周江山也是很關係的。


    柴榮想了一下,覺得也是,反正幽州就在那裏。隻要自己占據了瓦橋關,那麽隨時都能在此親征,所以他也就準備回去了。


    但是剛走沒多遠,柴榮的病情大為減輕,這家夥是個閑不住的人,當即決定返回北上,我的病好了,不回去了,繼續進攻幽州。


    這一下讓文武百官和他的近身大將們都吃驚不已,這不是亂來嗎?著剛剛撤離還沒多遠,就又想著北上,這也太有點兒戲了吧。


    但是柴榮沒有機會北上了,就在他決定後不久,柴榮病情再次加重,無奈之下,柴榮隻好繼續南歸,火速返回汴京治病。


    柴榮回去的路上其實並不是很安靜,遇到了很多的阻礙,這裏麵說一個,那就是北漢軍。


    契丹方麵這次挺聰明,知道柴榮要進攻幽州,就派八百裏加急給北漢傳信,讓北漢帥大軍在後周邊境進行騷擾,牽製周軍,但是北漢可能不知道柴榮已經退兵了。


    北漢方麵帶著大軍就殺了過來,結果那是毫無懸念的,被周軍砍了五千多顆腦袋,餘下的人全部嚇走了。短時間內再也不想著和後周作戰了,畢竟五千顆人頭,對於北漢來說,這絕對算是傷筋動骨了。


    柴榮回到了汴京,一開始病情的確是好了一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柴榮的病一直不見好,這讓柴榮很憂愁,此時他的心裏還沒有完全放下北伐的事情,更沒有放棄政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在處理朝政。


    但是不久,柴榮的病,急劇惡化,據說人在死之前都有預感,柴榮或許也有這種預感。


    在他臨死前的幾天,他發布了一係列的命令,有的是對他之前政策的繼續支持,要求按照他的政策推行不動搖,還有一點就是對於人事的一係列調動,這裏麵要說牽扯麵最廣的就是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


    長期以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都是郭威的女婿,柴榮的好夥伴,張永德在擔任,而且還很盡職,但是就在柴榮臨死前,柴榮把張永德換掉了。他把趙匡胤調了上來,原本趙匡胤就是殿前都指揮使,這算是在殿前侍衛親軍裏麵的二把手。此時他就被柴榮任命為一把手。


    這個任命影響很大,而且原因很多,咱們後麵講,再繼續說柴榮死前的安排。


    在軍隊控製上,柴榮就交給了趙匡胤,把張永德換掉了,在政治上,他讓好幾個新人當了宰相,包括當時的宰相,這些文人們,成了柴榮政治集團的核心,他們也將成為柴榮的兒子們的左膀右臂。


    在這裏麵有一個小故事,說一下,柴榮在臨死前,召見了範質等幾個宰相,對他們說道,王著一開始就跟著我,現在我要死了,你們把他也弄成宰相吧,我信得過他。


    可是王著這個人平時為人不怎麽地,雖然很有能力,而此時的柴榮可能也已經有了什麽預感,他擔心他死了之後,他的繼承者,剛剛六周歲的兒子柴宗訓會被人欺負,所以他找了很多當年跟著他的舊人,這些人在柴榮還沒發達的時候,就跟著柴榮,他們的一切都是柴榮給的,所以對於柴榮和柴榮的兒子都是忠心耿耿,所以柴榮準備讓這些人輔佐將來的新皇帝。


    但是範質這幾個人瞧不上王著,他們幾個從柴榮的寢宮裏出來,就相互說道:“這件事大家都要保密,不能讓別人知道,王著不能當宰相。”


    就這樣,柴榮的遺命,這人還沒死,就已經沒人聽了。


    此時的柴榮應該會想起來剛死不久的王樸,要是王樸還在這裏,柴榮絕對不會這麽的為難,因為王樸才是柴榮真正的心腹,才是柴榮心中唯一的也是第一的輔佐新皇帝的人選,這個人文治武功都很出色,就是一個全才,把他留給自己的兒子。柴榮放心。


    但是天妒英才,他比柴榮死的還早,要是有王樸,柴榮絕對不會再臨死前煞費苦心,而且他的苦心還被別人陽奉陰違。


    柴榮在安排完了這些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冊封當年符皇後的妹妹為皇後。史稱小符皇後,柴榮這一招,也是煞費苦心的,柴宗訓年紀還小,肯定是鎮不住場麵,雖然他在文臣和武將方麵都選了他認為最信任的,也是能力最好的人,但是他還是派他選的這些人出問題,於是他就冊封和之前的符皇後有關係的妹妹為皇後,希望能夠鎮住場麵。


    其實更深遠的一個目的,就是大小符皇後的父親符彥卿,這個人在當時的軍界,是一把手,或許掌握的權利很有限,但是他的號召力和威望還是很厲害的,柴榮覺得自己的兒子有這麽一個厲害的姥爺,那也應該能夠鎮得住場麵了,將來要是自己的兒子和皇後出事,這個嶽父絕對不會坐視不理。


    柴榮做完了這一係列的安排,他知道他的大限已經到了,雖然他還有很多的事情沒做,還有很多的願望沒有完成,但是他已經沒機會了,也沒時間了。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柴榮在寢宮病死,搶救無效,不治而亡。


    一代英雄就此隕落,在這片天地間留下了無盡的傳說與故事,但是故事的主人公,隻能存在於史書論策和代代相傳的傳說中了。


    關於柴榮到底是怎麽死的,這一點說法不同,有的說是柴榮之前受過傷,現在是突然傷口惡化而死,又有人說柴榮背部長了一個大瘤子,不治身亡,但是此時爭論這些已經沒啥意思,畢竟斯人已逝。


    上麵咱們再說到柴榮臨死前的安排的時候,說到了柴榮換掉了。張永德,而把趙匡胤當上了殿前都點檢。


    這是由原因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張永德,在這個職位上幹的時間太長了。而此時的殿前侍衛親軍已經成了周朝最強大的軍隊,沒有之一,周軍最精銳最強大的是禁軍,禁軍裏麵最精銳的是殿前侍衛親軍,誰要是能夠掌握了殿前侍衛親軍,那麽誰就能掌控這個國家。


    柴榮不信任張永德,他怕張永德在他死了之後鬧事,所以就把張永德換了下來。張永德也明白,二話不說磕頭謝恩,畢竟柴榮沒有殺他。


    但是柴榮不知道,趙匡胤兄弟倆,也不是等閑之輩,趙匡胤的能力太出眾了,也太厲害了。柴榮自從在淮南之戰中發現了趙匡胤的能力之後,就一路擢升,甚至中間為了考驗趙匡胤,還對趙匡胤做出了一番試探,但是趙匡胤的表現,得到了柴榮的認可,所以後來柴榮就就把趙匡胤當成了自己在軍界最信賴的心腹。


    當然,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叫做“點檢做天子”,當時據說在民間有這句話的傳言,柴榮聽了覺得很神奇,在聯想一下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確是有能力造反,於是他就把張永德換了下來,但是沒想到做天子的並不是張永德,而是柴榮最信任的新點檢趙匡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那些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鈐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鈐香並收藏五代十國那些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