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淮南戰役,打了折麽長的時間,基本上柴榮的作戰方式大家都有了一個了解,所以在他進行北伐進攻河北的時候,我們對於這裏發生的戰爭了解就行了,不需要說的太詳細。
柴榮宣布親征之後,剛剛平靜下來的帝國再次忙碌了起來。最終柴榮帶著數萬大軍往北麵跑去了,在北麵的他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拿下幽州(今北京),因為幽州一帶一直以來都是防備契丹的前線,隻有拿下了幽州才能遏製住契丹瘋狂南下騷擾的勢頭。
因為此時在的契丹,他們不僅僅占據了幽州,而且原本河北的大部分地區也全部占去了,而華北平原的一馬平川,根本對於契丹騎兵形成不了什麽阻礙,所以契丹軍經常南下騷擾,雖然造成的損失也不是不能承受,但是作為雄才大略的柴榮,他不能允許這件事的發生,而至於柴榮決定收複幽雲十六州的原因咱們上麵也已經說了,這裏不再贅述。
此時的周朝有了水軍,所以這一次柴榮親征還是帶著一大票水軍,而他就在船上坐著,可能在淮南的時候柴榮做習慣了,也可能是覺得坐船的確是比騎著馬一路顛簸要輕鬆的多。
他這一次兵分兩路,陸路上麵一支,在水路上麵就是他這一支。
這一次行軍是很秘密的。據史書記載,當時柴榮大軍走過去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裏有軍隊經過,也不知道柴榮已經開始往北麵發兵了,一路上不擾民,行蹤很神秘。
百姓們都不知道柴榮要進攻河北一帶,那麽契丹和在幽雲十六州的將領們想知道這件事也是很不容易的。
柴榮這一次的目的就是滄州一帶,在這裏有兩個地方很重要,一個是益津關還有一個是瓦橋關。
這兩個地方雖然駐兵不多,但是卻是十分重要的關卡,對於柴榮來說,要是能夠拿下這兩個關卡,那麽他就能在河北一帶施展開來,要是不拿下這兩個地方,他在河北就有可能被牽製,因為它不具備戰略縱橫區域,拿下了瓦橋關和益津關他就能在河北的中心四處出戰,而從南方也能給契丹軍進行打擊。
更重要的是瓦橋關,這個地方可以說是防禦契丹南下的又一道重要的關卡,要是這能夠守住這裏,那麽就能保證契丹軍不能順利南下,對於契丹來說是一個製約,而拿下了瓦橋關一帶,柴榮還有能力直逼幽州,這才是柴榮真正的意圖。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這是柴榮皇帝生涯中的最後一年,此時是四月下旬,柴榮大軍趕到了河北,第一站就是在滄州不遠的乾寧軍,名字很霸氣,但是實際上的戰鬥力並不很強悍,而且還沒有太多的人。
所以這一站對於數萬周軍來說不過是小試牛刀,根本沒啥可說的,也沒啥難度。
拿下了乾寧軍,周軍繼續坐船往上麵走,在這裏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時候就有水運了?
其實這還是隋煬帝的功勞,當時隋煬帝為了方便到江南去,當然也是為了運送糧食等戰略物資,所以就搞了一個永濟渠,直接從幽州一帶到江南的杭州,這一條運河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京杭大運河,也是隋煬帝執政的時候少數的亮點之一。
柴榮的水軍就是沿著這一條運河永濟渠段,往北走的。
在拿下了乾寧軍之後,柴榮要麵對的就是益津關,這個關卡,還是很重要的,他周邊有易州,莫州,瀛洲等地,地理位置還是很關鍵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後麵就是瓦橋關,過了瓦橋關就能挺進幽州,而且占據了瓦橋關還能有效地遏製契丹騎兵南下。
對於益津關,也是沒啥難度,周朝水軍沿著永濟渠往上走,到了益津關,威逼攻城,守關的將領一看柴榮親自來了,那還打啥,之前李璟都不是柴榮的對手,他現在要是和柴榮作戰,那還不是老壽星吃砒霜——嫌命長。所以他很識時務的就投降了。
過了益津關,柴榮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咳,這並不說柴榮不打仗了,而是柴榮不能舒舒服服的坐船了。前麵的瓦橋關一帶的河流狹窄。不能過大船,無奈之下,柴榮隻好棄船走陸路。
瓦橋關距離益津關不過是八十餘裏,騎兵加速半天就到了,就算是步兵,按照柴榮的速度和性格,一天也能趕到瓦橋關下。
但是柴榮玩的就是心跳,找的就是刺激,此時可以說已經到了契丹控製的腹地,而柴榮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帶著侍衛親軍殺向瓦橋關。這裏麵就有趙匡胤,但是柴榮為了追求速度,他僅僅帶了五百餘人。樂視
準備連夜趕到瓦橋關下,讓守關將士出城投降,此時的柴榮的確有這個本錢,也有這個氣魄。
但是這一次柴榮的確是一次冒險行為,而柴榮也真的遇到了險情。
在半夜大家休息的時候,突然侍衛們全部激動了起來,沒別的,就是契丹騎兵來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多少人,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進行推測,那是遠遠超過了柴榮部隊五百人的。
當時契丹方麵應該是已經知道了柴榮的身份,也知道了此時在這一圈人護衛下的人就是皇帝,而這些騎兵在外麵圍了一圈又一圈,拿著火把,看著柴榮轉了大半夜,但是卻是沒有進攻。
此時的柴榮則是淡定的坐在營帳前,在皎潔的月光下也認真的審慎的看著這些契丹兵,契丹不動他也不動,此時的柴榮心裏應該是不存在恐懼的,因為當年在壽州城下,麵對劉仁瞻的弓箭,他都是淡定如斯。
但是契丹軍圍了大半夜,最終還是撤走了,史書上記載,跟這柴榮的官員麽麽一個個都是惶恐不安,但是隻有柴榮看起來一點也不擔心,也沒有任何驚慌的表情,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一般。
契丹或許也想著圍攻柴榮這一幫子,但是他們不敢,因為柴榮的名氣太大了,也可能他們的實力並沒有太過強大,他們也擔心不是柴榮的對手,所以最終還是撤了。
這一夜有驚無險,但是柴榮的冒險之旅也到此結束了,而柴榮這天晚上之所以遇到風險,我覺得和他之前的一個決定是分不開的,那就是他在休息的時候,讓跟著一起來的趙匡胤先走一步,趕到瓦橋關下。
等到柴榮休息好了,他奔著瓦橋關而去,到這瓦橋關,趙匡胤已經結束了戰鬥。咳,這種說法還是不對的,不能說結束了戰鬥,隻能說順利拿下了瓦橋關,因為在這裏根本沒有發生任何形式的戰鬥,之前包圍柴榮的那一支契丹軍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瓦橋關的守將,也是一個漢人,不戰而降。
拿下了益津關和瓦橋關,柴榮此時已經有能力進攻幽州了,但是柴榮此時還不能進攻幽州,因為他要先肅清周邊的威脅,這周邊的威脅就是莫州和瀛洲等地。
柴榮大軍威逼莫州和瀛洲,這兩個地方的長官也都是漢人,聽說柴榮帶著周軍主力趕來了,一個也都嚇得不輕,所以全部都是不戰而降,繼續跟著柴榮混,他們想在柴榮的帶領下反攻幽州,甚至進入契丹腹地。
柴榮一直以來都是很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不僅僅搞定了內政,而且還懾服了周邊的少數民族,當時李世民有一個敵人叫做突厥,和此時柴榮麵對的敵人契丹,基本上都是一個性質,所以柴榮很多時候,都是把自己當成了李世民,他也想著懾服諸族,天下歸服。
此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柴榮拿下了寧州、莫州、瀛洲三州,這三個地方加上益津關和瓦橋關,還有乾寧軍,加在一塊一共是十七個縣,包括將近兩萬戶居民,十餘萬人口。
這樣的戰果可謂是十分輝煌了,而柴榮主力在益津關,但是他周邊還有不少的地方軍,他們都在迅速的行動,在柴榮暫時休整下來的這一段時間,周邊的易州、遼州等地也是相繼被攻下。
這一段時間,柴榮也沒閑著,他對於剛剛占據的三個州,進行了安定,內修政治,還將益津關改為雄州,瓦橋關改為霸州,合稱起來就是雄霸(咳,為啥我想起裏了風雲天下)。
這名字霸氣,而柴榮的決定更是霸氣,在雄州(益津關)休整好了之後,柴榮當即決定新建霸州州城,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抵禦契丹騎兵,而他帶著大軍要繼續北上,這一次的目的就是他這一次的真正目標,那就是幽州。
其實柴榮的故事到了這裏基本上已經算是結束了,唉,長歎一口氣,柴榮這一輩子也沒機會進入幽州城裏。
柴榮下令親征幽州,還是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事柴榮已經習慣了,他的親征有幾次不是在反對聲中取得勝利的,所以也沒當回事,但是就在當天夜裏,柴榮生病了,而且還是很重的病,無奈之下,進攻幽州這件事隻能無限期延後。
柴榮宣布親征之後,剛剛平靜下來的帝國再次忙碌了起來。最終柴榮帶著數萬大軍往北麵跑去了,在北麵的他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拿下幽州(今北京),因為幽州一帶一直以來都是防備契丹的前線,隻有拿下了幽州才能遏製住契丹瘋狂南下騷擾的勢頭。
因為此時在的契丹,他們不僅僅占據了幽州,而且原本河北的大部分地區也全部占去了,而華北平原的一馬平川,根本對於契丹騎兵形成不了什麽阻礙,所以契丹軍經常南下騷擾,雖然造成的損失也不是不能承受,但是作為雄才大略的柴榮,他不能允許這件事的發生,而至於柴榮決定收複幽雲十六州的原因咱們上麵也已經說了,這裏不再贅述。
此時的周朝有了水軍,所以這一次柴榮親征還是帶著一大票水軍,而他就在船上坐著,可能在淮南的時候柴榮做習慣了,也可能是覺得坐船的確是比騎著馬一路顛簸要輕鬆的多。
他這一次兵分兩路,陸路上麵一支,在水路上麵就是他這一支。
這一次行軍是很秘密的。據史書記載,當時柴榮大軍走過去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裏有軍隊經過,也不知道柴榮已經開始往北麵發兵了,一路上不擾民,行蹤很神秘。
百姓們都不知道柴榮要進攻河北一帶,那麽契丹和在幽雲十六州的將領們想知道這件事也是很不容易的。
柴榮這一次的目的就是滄州一帶,在這裏有兩個地方很重要,一個是益津關還有一個是瓦橋關。
這兩個地方雖然駐兵不多,但是卻是十分重要的關卡,對於柴榮來說,要是能夠拿下這兩個關卡,那麽他就能在河北一帶施展開來,要是不拿下這兩個地方,他在河北就有可能被牽製,因為它不具備戰略縱橫區域,拿下了瓦橋關和益津關他就能在河北的中心四處出戰,而從南方也能給契丹軍進行打擊。
更重要的是瓦橋關,這個地方可以說是防禦契丹南下的又一道重要的關卡,要是這能夠守住這裏,那麽就能保證契丹軍不能順利南下,對於契丹來說是一個製約,而拿下了瓦橋關一帶,柴榮還有能力直逼幽州,這才是柴榮真正的意圖。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這是柴榮皇帝生涯中的最後一年,此時是四月下旬,柴榮大軍趕到了河北,第一站就是在滄州不遠的乾寧軍,名字很霸氣,但是實際上的戰鬥力並不很強悍,而且還沒有太多的人。
所以這一站對於數萬周軍來說不過是小試牛刀,根本沒啥可說的,也沒啥難度。
拿下了乾寧軍,周軍繼續坐船往上麵走,在這裏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時候就有水運了?
其實這還是隋煬帝的功勞,當時隋煬帝為了方便到江南去,當然也是為了運送糧食等戰略物資,所以就搞了一個永濟渠,直接從幽州一帶到江南的杭州,這一條運河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京杭大運河,也是隋煬帝執政的時候少數的亮點之一。
柴榮的水軍就是沿著這一條運河永濟渠段,往北走的。
在拿下了乾寧軍之後,柴榮要麵對的就是益津關,這個關卡,還是很重要的,他周邊有易州,莫州,瀛洲等地,地理位置還是很關鍵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後麵就是瓦橋關,過了瓦橋關就能挺進幽州,而且占據了瓦橋關還能有效地遏製契丹騎兵南下。
對於益津關,也是沒啥難度,周朝水軍沿著永濟渠往上走,到了益津關,威逼攻城,守關的將領一看柴榮親自來了,那還打啥,之前李璟都不是柴榮的對手,他現在要是和柴榮作戰,那還不是老壽星吃砒霜——嫌命長。所以他很識時務的就投降了。
過了益津關,柴榮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咳,這並不說柴榮不打仗了,而是柴榮不能舒舒服服的坐船了。前麵的瓦橋關一帶的河流狹窄。不能過大船,無奈之下,柴榮隻好棄船走陸路。
瓦橋關距離益津關不過是八十餘裏,騎兵加速半天就到了,就算是步兵,按照柴榮的速度和性格,一天也能趕到瓦橋關下。
但是柴榮玩的就是心跳,找的就是刺激,此時可以說已經到了契丹控製的腹地,而柴榮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帶著侍衛親軍殺向瓦橋關。這裏麵就有趙匡胤,但是柴榮為了追求速度,他僅僅帶了五百餘人。樂視
準備連夜趕到瓦橋關下,讓守關將士出城投降,此時的柴榮的確有這個本錢,也有這個氣魄。
但是這一次柴榮的確是一次冒險行為,而柴榮也真的遇到了險情。
在半夜大家休息的時候,突然侍衛們全部激動了起來,沒別的,就是契丹騎兵來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多少人,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進行推測,那是遠遠超過了柴榮部隊五百人的。
當時契丹方麵應該是已經知道了柴榮的身份,也知道了此時在這一圈人護衛下的人就是皇帝,而這些騎兵在外麵圍了一圈又一圈,拿著火把,看著柴榮轉了大半夜,但是卻是沒有進攻。
此時的柴榮則是淡定的坐在營帳前,在皎潔的月光下也認真的審慎的看著這些契丹兵,契丹不動他也不動,此時的柴榮心裏應該是不存在恐懼的,因為當年在壽州城下,麵對劉仁瞻的弓箭,他都是淡定如斯。
但是契丹軍圍了大半夜,最終還是撤走了,史書上記載,跟這柴榮的官員麽麽一個個都是惶恐不安,但是隻有柴榮看起來一點也不擔心,也沒有任何驚慌的表情,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一般。
契丹或許也想著圍攻柴榮這一幫子,但是他們不敢,因為柴榮的名氣太大了,也可能他們的實力並沒有太過強大,他們也擔心不是柴榮的對手,所以最終還是撤了。
這一夜有驚無險,但是柴榮的冒險之旅也到此結束了,而柴榮這天晚上之所以遇到風險,我覺得和他之前的一個決定是分不開的,那就是他在休息的時候,讓跟著一起來的趙匡胤先走一步,趕到瓦橋關下。
等到柴榮休息好了,他奔著瓦橋關而去,到這瓦橋關,趙匡胤已經結束了戰鬥。咳,這種說法還是不對的,不能說結束了戰鬥,隻能說順利拿下了瓦橋關,因為在這裏根本沒有發生任何形式的戰鬥,之前包圍柴榮的那一支契丹軍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瓦橋關的守將,也是一個漢人,不戰而降。
拿下了益津關和瓦橋關,柴榮此時已經有能力進攻幽州了,但是柴榮此時還不能進攻幽州,因為他要先肅清周邊的威脅,這周邊的威脅就是莫州和瀛洲等地。
柴榮大軍威逼莫州和瀛洲,這兩個地方的長官也都是漢人,聽說柴榮帶著周軍主力趕來了,一個也都嚇得不輕,所以全部都是不戰而降,繼續跟著柴榮混,他們想在柴榮的帶領下反攻幽州,甚至進入契丹腹地。
柴榮一直以來都是很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不僅僅搞定了內政,而且還懾服了周邊的少數民族,當時李世民有一個敵人叫做突厥,和此時柴榮麵對的敵人契丹,基本上都是一個性質,所以柴榮很多時候,都是把自己當成了李世民,他也想著懾服諸族,天下歸服。
此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柴榮拿下了寧州、莫州、瀛洲三州,這三個地方加上益津關和瓦橋關,還有乾寧軍,加在一塊一共是十七個縣,包括將近兩萬戶居民,十餘萬人口。
這樣的戰果可謂是十分輝煌了,而柴榮主力在益津關,但是他周邊還有不少的地方軍,他們都在迅速的行動,在柴榮暫時休整下來的這一段時間,周邊的易州、遼州等地也是相繼被攻下。
這一段時間,柴榮也沒閑著,他對於剛剛占據的三個州,進行了安定,內修政治,還將益津關改為雄州,瓦橋關改為霸州,合稱起來就是雄霸(咳,為啥我想起裏了風雲天下)。
這名字霸氣,而柴榮的決定更是霸氣,在雄州(益津關)休整好了之後,柴榮當即決定新建霸州州城,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抵禦契丹騎兵,而他帶著大軍要繼續北上,這一次的目的就是他這一次的真正目標,那就是幽州。
其實柴榮的故事到了這裏基本上已經算是結束了,唉,長歎一口氣,柴榮這一輩子也沒機會進入幽州城裏。
柴榮下令親征幽州,還是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事柴榮已經習慣了,他的親征有幾次不是在反對聲中取得勝利的,所以也沒當回事,但是就在當天夜裏,柴榮生病了,而且還是很重的病,無奈之下,進攻幽州這件事隻能無限期延後。